回覆列表
  • 1 # 果橙電影

    “鈔票”如今是“錢”的通稱,但最初兩者卻是各有所指的,錢指的是銅錢,鈔票指的卻是紙幣。相對於銅錢,紙幣的歷史較短,晚至北宋時才逐漸形成,距今不過千年。然就世界貨幣史而言,中國的紙幣還是最早的。紙幣的形成是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近日有學者認為,宋朝是中國古代經濟最繁榮的時代,所以紙幣形成於宋朝,恐怕也是時代的必然。只是紙幣當時還不叫鈔票,而是叫“交子”,也叫“會子”。“交子”的形成,按《宋史·食貨志》所說,是在真宗朝(998—1022)張詠鎮守四川時。張是因為“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才試行稱為“交子”的紙幣的。四川在唐宋時期和揚州一樣屬於經濟發達地區,但自北宋滅掉後蜀之後,卻被強制推行了鐵錢。鐵錢比銅錢重(每貫重二十五斤),價值又低,這就給貿易造成極大不便。力氣再大,能拿得動幾貫鐵錢?矛盾一旦走向極點,就會引發變革。所以交子的產生,正可看作是這種矛盾(經濟的發展與笨重的鐵錢)衝撞的結果。《文獻通考·錢幣二》說:“(宋)初,蜀人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人十六戶主之。”所以交子是在民間富戶中自發形成的,最初是由商人自制發行的一種紙幣。據李攸《宋朝事實·財用》說,十六戶富人自制發行的交子,是用同一種紙印製的,上面還印有各自隱秘的題號以為私記。“交”是交換的意思,持有交子者可於異地交換而取得銅錢(所取錢數是臨時填寫的)。但這還不是紙幣,大致與現在的支票或匯票類似,是用於異地交易的,且面額較大。後來轉為官辦的“官交子”,可用以替代現錢繳納賦稅,這才有了紙幣的含義。但官交子也還不是紙幣,真正的紙幣,其實是從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政府發行“會子”開始的。會子的面額較小,並規定了與銅錢同時使用,這就具備了貨幣最主要的流通功能。所以,中國官方發行的真正意義上的紙幣,應該是會子。“會”或為付款之意,意指可與銅錢一樣用於會鈔。交子和會子的前身,是唐朝的“飛錢”。《宋史·食貨志》中有言,“會子、交子之法,蓋有取於唐之飛錢”。《新唐書·食貨志四》載,唐朝曾因銅的開採量不足而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憲宗時於是下令禁止用銅生產生活用具。與此同時,又准許朝廷和地方向商人發行一種有價證券,這就是“飛錢”。“飛錢”取義於輕便快速,所謂“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飛錢在當時也只是一紙憑證,還不是貨幣,但可用於大額貿易的異地結算,這就部分解決了流通貨幣不足的困境,所以當時也稱之為“便換”。到了宋朝的官交子和會子,這一紙憑證才逐漸成了流通的紙幣。紙幣的名稱最終與“鈔”連在一起,是在金朝。《金史·食貨志三》有“遂制交鈔,與錢並用”的說法,紙幣是在金朝以後才開始被稱為“交鈔”的。“鈔”字也作“抄”,《說文》釋為“叉取也”,意思是用手指(或用金屬夾子之類)夾取東西。所以夾筆寫字也是“鈔”,如魯迅《致史濟行》“鈔‘舊’的《語絲》”之“鈔”,就是“抄”的意思。舊時經抄錄印刷出版的集子也有稱“鈔”的,如《古文辭類鈔》。由抄錄再引申,“鈔”就有了票據的意思,如南宋范成大《催租行》的“輸租得鈔(繳租後收到票據)”。所以“鈔”字雖從金,卻是與金無關而與紙密切相關的,用作貨幣之後,就專指紙幣了。金朝所發行的紙幣“交鈔”,分為大小兩類,其中大鈔以“貫”為單位,有一、二、三、五、十等五種,小鈔以“文”為單位,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和七百,也是五種。但宋金兩朝,紙幣還是和銅錢一起流通使用的。到了元朝,紙幣才成為普遍使用的主要貨幣,當時發行的交鈔就有“中統交鈔”和“至正交鈔”等。《明史·食貨志五》說,“元世始終用鈔,錢幾廢矣”。元朝是中國紙幣最盛行的時代,除銀元寶之外,通行的全是紙幣,時稱“交鈔”“絲鈔”或“寶鈔”。之所以如此,恐怕與元朝連年用兵征戰,軍費負擔極其沉重有關,於是就只能靠增發紙幣來彌補財政虧空而“始終用鈔”了。至明一代,為適應商業發展的需要,初時也曾禁用金銀交易而實行紙幣本位制度,後來稍有放寬,改為以鈔為主、錢為輔的錢鈔並行制度,但那時還未見有稱錢或鈔為“票”的。用“票”來指稱紙幣,是在清朝晚期的咸豐年間。咸豐三年(1853),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發行了兩種紙幣來籌措軍餉。一種稱“戶部官票”,簡稱官票。官票以銀兩為單位(少者一兩,多者五十兩),所以也叫銀票。另一種稱“大清寶鈔”,以銅錢為單位,所以又叫錢票或錢鈔。後來“寶鈔”和“官票”合一,這才有了現在常說的“鈔票”。鈔票的發行,從歷史上看,大多是為濟國用之不足,或只為籌措軍餉。但鈔票不是金屬貨幣,金屬貨幣或金或銀或銅,本身都是有價的;鈔票卻只是一張紙,本身毫無價值可言。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發行準備金,即所謂“鈔本”作後備的話,鈔票就很有可能大幅貶值,乃至最終淪為一張廢紙。元朝就曾因為“鈔本”不足的緣故,多次引發幣值暴跌和通貨膨脹。民國後期,這種現象尤其嚴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王羲之《寫字換鵝》,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什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