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三公子

    (1)背景介紹休斯敦國際電影節由休斯敦國際電影協會創辦於1968年,比世界獨立電影界最負盛名的聖丹斯電影節早了近20年,堪稱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獨立電影節。一年一度的休斯敦國際電影節是休斯敦4月的重要文化活動,它與舊金山電影節、紐約電影節並稱北美地區三大評選性質的電影節,一向以扶持獨立電影、設定大批獲獎單元為特色,每年都能吸引全球數千電影人提交作品參選,可謂人氣頗旺。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李安等大導演剛出道時都曾參加休斯敦電影節並獲獎。儘管電影節期間沒有大牌明星與耀眼的閃光燈,但最後的頒獎結果總是皆大歡喜,因為在每年數千部參賽片目中,有15%-20%的影片會獲獎。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共設有最佳故事片、紀錄片、實驗電影、電視廣告、音樂電視、新媒體、電影劇本等10個單元的評選,下設200多個分項,為那些初出茅廬的年輕電影人才提供了大量獲得肯定和嘉獎的機會。亨特·託德表示,相比較於其他電影節,重視獨立製作影片和短片是休斯敦國際電影節的顯著特點,電影節正是依靠較高的得獎率和為獨立電影提供展映平臺來體現組委會對獨立電影的鼓勵與扶持。該電影節在某種意義上講類似於電影愛好者之間的自娛自樂,為世界各地許多不知名電影人甚至一些普通的影片短片愛好者都提供了評獎及展示機會。電影節最高獎項--大評審團雷米金像獎最佳作品獎。(2)歷年優秀獲獎者

    (3)獎項設定:電影節共分為12個單元:TV Production, Documentary, Corporate & Business Films, Student & Experimental, TV Commercials, Film & Video Production, Music Videos, New Media (Interactive, Web Sites & 3D Productions), Screenplays, Print and Radio.電影只是12個單元中的一個。每個單元又分為許多分支,總計200多個分支單元。大獎(大雷米獎,每個大單元一個:電影單元一個,電視單元一個,TV秀一個...)》白金獎》金獎》銀獎》銅獎》評委特別獎《逆時營救》摘取了雷米大獎-休斯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電影單元最大獎)《九層妖塔》評委會特別獎 陸川《全景中國》單元最佳導演(特地為中國影片設立的單元)中國電影《緝槍》一舉摘得休斯敦國際電影節雷米獎最佳動作電影金獎(電影單元中動作分支單元 金獎)含金量“逆時營救”》“九層妖塔”》“緝槍”楊冪獲最佳女主角(唯一)含金量參考:2016年孫海英憑藉《一個人的課堂》獲得最佳男演員。以下是2016年獲獎名單:第一個就是大雷米獎-最高獎。

    (4)總結:休斯頓國際電影節含金量固然比不上國際A類和國內三金,但說是野雞獎也有失偏頗。每年參賽作品超過4500部,中國參賽作品不低於200部,能從這麼多影片中得到最高獎,的確是對影片質量和演員演技的認可,值得鼓勵。

  • 2 # 檸檬和檸小檬

    市面上針對文學、電影、音樂、藝術、商業等等的各類評選,本身無可厚非。一方面,對於合格領域的的普羅大眾來說,這些評選可以引導和幫助他們他們深入瞭解本領域,或者輔助他們做出選擇和判斷;另一方面,這樣的熱點、社會化的活動可以為行業市場的發展進步推波助瀾。但是,當一些活動的組織方一味追求商業目的和娛樂性,當一些無良媒體整天想著挖八卦撬隱私博取眼球,而忽視了活動本身應該去引導大眾關注那些積極正面內容,很多活動、獎項、評選最終就會滑向深淵。就如同《戰狼2》,其實它究竟是否獲得或是否需要獲得金馬獎,本身是件無意義的事,我相信,作為導演、作家、畫家,沒有哪一位創作者做一部作品是為了去獲獎。但是,我們卻看到太多的媒體在報道《戰狼》是否獲獎這件事上刻意追求娛樂化,製造話題,博取眼球。那麼,讓我們再回到最初,一部作品,管他獲獎不獲獎,一個獎項,管他客觀不客觀,最重要的是,有觀眾需要它,喜歡它,認為它是有價值的。獲獎不獲獎,客觀不客觀,那是水平問題,但至少態度無誤。但亂說不亂說,則是徹頭徹尾的態度問題。

  • 3 # Y電影

    如今層出不窮的電影節快要“亂花漸欲迷人眼”了,時不時就有人蹦出來說自己得了影帝影后,光中國每年就有幾十個影帝,難道影帝頭銜這麼不值錢了?其實並非如此,只是某些不知名電影節在其中上躥下跳,再加上國內某些明星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與公關公司一起推波助瀾而已。今天梅姨就為大家介紹幾個最權威、最專業、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也讓大家以後見到某某宣傳自己是哪個電影節影帝影后時可以在心裡默默的將大拇指向下

    首先是國際A類電影節

    “國際A類電影節”即“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它是“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根據其性質劃分為A、B、C、D四類中的A類其中國際A類電影節是最具影響力的類別

    而在A類電影節中,最負盛名的是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義大利)、戛納電影節(法國)、柏林電影節(德國)

    這三大國際A類電影節,個個都有相當高的含金量,能夠在這樣的電影節上有所斬獲,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對於演員個人都是極高的認可,我們就來看看這幾個電影節對應的獎項以及在這三大電影節獲獎的華語電影和影人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十年過去了,華語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年年顆粒無收,而距離最近的一次得獎,卻也只是個人獎,在2011年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上,葉德嫻憑藉著在電影《桃姐》中的精湛演技贏得了最佳女主角的獎項。在此之前,只有鞏俐憑藉著《秋菊打官司》、夏雨憑藉著《Sunny燦爛的日子》分別有所斬獲,而電影的獎項也只有像張藝謀、李安、賈樟柯等這種級別的導演才能捧回獎盃,足以見其分量之重。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在這個影響力巨大的國際電影節上,華語電影的影響力更是小的驚人,二十多年裡獲獎的電影只有一部——《霸王別姬》。這部電影至今都是導演陳凱歌難以逾越的高峰,像近些年拍出來的《無極》、《道士下山》與其相比都差了十萬八千里。而且《霸王別姬》幾乎就是華語電影的巔峰之作,在2005年入選“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更是多年來唯一一部同時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後來被稱為“哥哥”的張國榮在其中“不瘋魔不成活”的演繹直到現在都讓人津津樂道,一瞥一笑間的風情難再有人比肩。鞏俐與張豐毅也在其中貢獻了異常精彩的表演。

    而在個人獎項方面,葛優憑藉著張藝謀導演的《活著》中福貴一角捧回了最佳男主角,那樣的演出我們現在已經很難再看到了,教科書級別的演技在多年前就已經爐火純青,在這裡我要為葛大爺瘋狂的打電話!!

    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與前面兩個電影節上華語電影的境遇一樣,在柏林電影節上華語電影依然式微,距今最近的也只有2014年的《白日焰火》了,這部在中國並未造成多大轟動的文藝電影,卻在柏林電影節上大放異彩,不僅獲得了最佳影片,男主角廖凡還獲得了最佳男主角。想想廖凡在今年還給百花某影帝搭戲,也是為他感到不值......

    全球共有15個國際A類電影節,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三大電影節,在世界各地還有其他的十二個電影節,像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東京國際電影節、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都屬於此列。而中國唯一一個A類電影節,就是上海國際電影節,雖然影響力還有所差距,但在國內的電影節中也是分量頗重了。從2015年起到今年,國內男演員已經連續三年贏得金爵獎了,15年更是由鄧超、段奕宏、郭濤三人共同收穫了這個獎項,而今年黃渤的《冰之下》雖未公映但已經獲獎,想必又是一部佳作。

    說完了上面的這些國際A類電影節,就再來說說一些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巨大的電影節。這時候就不得不提被稱為“三大世界性頒獎禮”的三大電影節了

    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

    奧斯卡

    要說全球影響力最大的電影頒獎禮,那就非奧斯卡莫屬,每年的頒獎禮都讓整個世界矚目,不得不佩服燈塔國的文化影響力。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也即奧斯卡金像獎,雖然不像我們之前提到的那幾大電影節更偏重藝術性,但唯一能在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找到最優解的電影節,奧斯卡也是當之無愧的。能夠斬獲奧斯卡獎項的電影,大多都是口碑逆天票房可喜的工業電影,即便是提名都被當做莫大的榮耀,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金球獎

    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又被稱為奧斯卡的風向標,每年舉辦一次。雖然在近些年一直因為不夠公正而為外界所詬病,但是金球獎的影響力在全美甚至全球依然非同一般。無論是華語電影還是影人,都並未取得過多少榮譽。

    英國電影學院獎

    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之前只面向英國電影以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電影,但是在近幾年也相對開放,只要是在英國本土公映的電影都有機會參與電影節的評選,這樣無疑擴大了電影節的影響力。在當今燈塔國在文娛方面一家獨大的局面下,也算是勇敢的加入了賽道。

    以上的這些,就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頗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電影節了,如果能夠在這樣的電影節上提名甚至是獲獎,那才是對一部電影、一個電影人專業級的肯定。也希望我們能有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奮起直追,知恥後勇,帶著更多優秀的電影走出國門,將中國的文化帶向世界,帶向更好的未來,祝他們好運。

    喜歡就關注梅姨,嚴禁抄襲,已維權。

  • 4 # 阿郎看電影

    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個最大的國際電影節,是一年三次規模最大的電影示威遊行。

    雖然打出藝術、政治等不同顏色的標語,三大電影節的示威物件,仍都可以籠統地定義為商業電影。

    一直被誇獎的是它們的態度,三大電影節都不是反對商業電影,不搭建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它們倡導在商業電影這個龐然大物身畔,允許多種電影共存共榮。

    三大電影節的獎項,金棕櫚、金熊、金獅負責為好電影蓋上印章,它們的標誌成為世界影迷朝拜路上按圖索驥的密碼。

    可值得玩味的是,柏林、戛納、威尼斯都有意無意地避開商業這條線索,擁擠在一個形狀極為近似的巷道內,單方面宣佈,以各自地方特色為創作指向的電影是好電影。

    我不覺得這是示威,這更像是示弱。

    電影的商業性,是這門比較費錢的藝術的原生道德。三大電影節都是商業電影的受惠者,只有當商業電影撐護的陰涼足夠寬廣的時候,三大電影節所倡導的電影,才有發芽的可能。

    但三大電影節更像是電影擺出的三個性感的革命POSE。

    革命的性感在於它有著為廣大觀眾謀福利的身體曲線,也肯幾十年如一日地為保持曲線,付出汗水和時間。

    只是絕大多數的革命行為,在口號之外,埋伏了一些秘而不宣的初衷。

    戛納電影節推崇的,是法華人喜歡的電影。

    對待電影,法華人一直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心態。他們以電影母體為自豪,也為後來電影重心轉移北美而失落。

    他們堅持電影藝術化表達,不一定是他們認為電影就應該是藝術化的,而是因為電影新的中心,以商業為鐮刀,已經開創了一個帝國。

    革命,就是要向權威開炮。

    在好萊塢巨大的商業陰影下,戛納柏林威尼斯式的吶喊,才更像是革命。

    戛納電影節最大的不同,就體現在對好萊塢這個公共敵人的態度上。它不避諱再一次開採好萊塢的明星資源,用來建設自己藝術的金棕櫚。

    在它堅持的藝術和它抗拒的商業之間,戛納選擇的是一條騎牆之術。

    這真是一個盛大的尷尬,電影節越成功,越證明剮蹭好萊塢手段的有效性。這讓他們的不臣之心,像是蓄意謀反的託詞。

    威尼斯電影節一直在呼籲,義大利人喜歡的那種電影,才是最好的電影。

    義大利人喜歡的是藝術電影,威尼斯電影節全心全意為藝術服務。但他們一直不願意透露的是,藝術比水銀還難以捕捉。

    威尼斯電影節一直沒有搞清楚的是,電影的藝術到底是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把音樂的藝術、繪畫的藝術、雕塑的藝術,甚至是把電影的技術,當成了電影的藝術。

    電影的藝術,是獨屬於電影的表達之美。但這是威尼斯一直扭扭捏捏不願意正視的,因為一旦承認這個,就等於承認,好萊塢是當今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

    不願意承認現在的藝術,又沒有挖掘出新的藝術語言,威尼斯只能隨著上一年電影的風向亦步亦趨。老朽、擰巴,是它無法躲避的命運。

    令威尼斯雪上加霜的是,這已經不是以藝術為第一觸覺的時代了。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電影節,也成為目前三大電影節最衰朽的一個。

    柏林電影節表彰的是德華人熱愛的電影。

    柏林的標籤是政治。

    柏林是最近幾十年來最政治的城市,大街小巷都被政治清洗過。政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腫瘤,人類記吃不記打的本性,讓這個腫瘤一直保持著永不衰竭的活力。

    政治覺悟是電影天然的養分,在它的催化下,電影很像是一種言志的作品。也唯有如此,電影的一些表達,才不會那麼空洞,才更像是某種天性和某種制度之間不曾停歇的抗爭。

    柏林電影節是肉食動物。世界格局越動盪,它的生命肌體越活躍。

    所以,最近幾年,柏林電影節呈上升勢頭。

    三大電影節最不缺少的就是真誠,只有被真誠打磨、拋光過,獎盃才成為獎盃。

    可是殘忍一點說,真誠是弱者的特權。如果不能建立在專業、客觀的地基上,真誠也只是一個違章建築而已。除了情感上的鼓動性,別無它用。

    三大電影節的所謂共存共榮,更像是一種綏靖政策,當體積夠大的時候,它有的是面向四海八荒的吞併之心。只不過現在換了一個說法,叫電影多樣化。

    那麼,中國的電影節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藕蕩橋邊埋釣筒,苧蘿西去五湖東。筆床茶灶太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