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文笑譚

    成王敗寇,勝利者決定失敗者的命運,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李唐對隋末割據勢力的處理手段,有點類似漢朝,下面可以先看下李唐統一戰爭中,對敵首的處理的情況。

    西秦政權:薛舉病死,薛仁杲於武德元年投降後被押赴長安斬首。

    大涼政權:李軌於武德二年被俘後於長安斬首

    河東劉武周:武德二年被李世民擊敗,劉武周、宋金剛逃亡突厥於武德三年被突厥所殺。

    鄭:王世充於武德四年投降,在長安被仇家所殺,所部骨幹幾乎盡數被李世民斬首。

    夏:竇建德於武德四年被擒,押赴長安斬首。

    西梁:武德四年李孝恭、李靖攻西梁,蕭銑投降押赴長安處死。

    楚政權:林士弘於武德五年被擊敗後病逝

    江淮地區:杜伏威武德五年主動投降,於武德七年霸卒(死前被抄家)。輔公祏於武德七年戰敗被俘後處死。

    漢東政權:劉黑闥於武德七年戰敗被俘,遭李建成斬首。

    以上直接交手了唐政權的對手,基本上都是處死的下場。

    筆者認為導致李唐為何對俘獲的竇建徳、蕭銑等諸侯趕盡殺絕而不是懷柔安撫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這些亂世中的割據政權,大多數都是亂世草頭王,也就是說都是亡命之徒,為了富貴不擇手段。這些人往往反覆無常。其實無論是劉邦還是李淵,都吃過虧。司馬欣、董翳投降劉邦,後又叛歸項羽,彭城之戰後很多同盟紛紛背叛劉邦,朱粲投降李淵後又投靠王世充,李密投靠李淵後也再叛。這種亂世之中突然湧出來的割據勢力首領,本身毫無信義。根本不值得信任。只要有機會就想東山再起,不願屈居人下。

    2、這些割據勢力往往都是土匪性質,勾結一幫江湖好漢打家劫舍,趁亂而起,四處劫掠,百姓對其苦不堪言。處決他們反而得人心。

    3、當然也有一些保一方平安的,屬於良善政權,因其統治時間不長,民心未附,殺掉也沒關係。總而言之沒有懷柔的必要。這種在當地開始建立威信的領袖,儘快殺掉也是好的選擇,留著他遲早也是隱患,因為他有一些黨羽,一旦有機會逃回去,東山再起就很自然了。反之,殺掉也不會引起激變,因為他的基礎不夠穩定。

    4、出於震懾的考慮。亂世之中好多人都想冒頭都想稱霸一方。懷柔的作用比起殺伐差很多,大亂世之中,人人都想投機取巧,屠刀就是最好的警告。

    不過事無絕對,李唐在隋末統一了天下,因此很多人贊同殺死竇建德,但不是贏了就真的做什麼都是對的,李唐在處理竇建德一事上確屬失誤。當時李唐已有大半天下,一個竇建德何足道哉,李唐需要實行爭取河北民心的政策,從優待竇建德開始就很穩當,向河北釋放善意,寧可冒著事後復叛的風險,從而把平定河北的戰事置於一個可控的範圍,為後續的執政留下空間,不至於要在那裡施行你死我活的高壓政策,激化矛盾。

    從安史之亂到藩鎮割據,在李唐巨人的軀體上,河北是一直在流血的傷口。從處決竇建德開始,雙方一步步結下了不解的血仇,從此河北世世代代不服唐廷,一有機會就要搞事情,而唐朝直到滅亡都沒有處理好河北的反抗。

    總結:筆者認為李淵和其他諸侯並沒有革命友誼,在李淵看來,其他諸侯是造自家反的亂臣賊子,既然是亂臣賊子,焉能不殺?且李淵是賜姓胡人之後,殺人又焉能不殺盡。只是有時候殺戮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 2 # 水墨鄂州

    隋朝末年,因隋煬帝楊廣濫用民力,導致各地起義軍大規模爆發。不可否認,楊廣其人還是有能力的,他完善科舉制,修建大運河都是有利於後代的。可是因為他過於急功近利,在三徵高句麗之後不堪重負的隋朝人民終於爆發了,承平日久的隋朝江山再次天下大亂。

    公元617年,當時唐國公李淵兒子李世民預感到隋朝江山已經無力迴天了,於是在暗地裡開始結交豪傑,網羅各種人才為己所用。《新唐書》記載:是時,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盜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

    之後李世民私下裡找到裴寂,在裴寂及李世民設計下,他們找了幾個晉陽宮的美女灌醉了李淵並陪他過夜。《新唐書》: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

    李淵後來知道真相後大吃一驚,因為這在當時是殺頭的大罪,李淵本想將李世民等人移送給朝廷。最後迫於無奈,只有聽從李世民等人的建議,奪取了晉陽的軍政大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陽起兵。

    李淵在晉陽起兵並於同年發兵攻下長安,並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

    同年,隋恭帝被迫禪讓於李淵。李淵因為是隋朝唐國公,所以就以唐為國號。由此開啟了立國兩百八十九年的盛世大唐。

    李淵稱帝后,當時天下大亂時局不穩,中原各路諸侯連年廝殺,百姓民不聊生。為了結束亂世,李淵派其子李世民東征西討,南征北戰,依次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等人。

    從武德元年至武德七年,除了朔方的梁師都以外,大唐已經基本掃清了中原的所有勢力。這在歷代王朝的統一戰爭之中,速度無疑是最快的。那麼有哪些具體原因可以讓李唐僅僅用數年時間就完成了一統天下的戰爭?

    其一,擁有良好的起家班底。李淵起家的地方是晉陽,古有龍城之稱。晉陽是抗擊突厥的前哨基地,因此在晉陽附近備置了數萬兵馬。這數萬人馬後來為李唐奪取長安乃至席捲天下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重用。

    晉陽起兵讓李淵有了爭奪天下的數萬生力軍。但是有了軍隊就必須要有將帥來統帥軍隊,李淵本人是隋朝的唐國公,也經常領兵抗擊突厥,因此具有良好的軍事素養。但是他本身已經造反,不可能親自領兵去南征北戰吧?於是李淵就把大唐的軍隊都交給了李世民。李世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恐怕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其打仗風格奇正結合深得兵法精髓,可以說是大唐開國第一功臣,但也正是因為這給玄武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除去李世民,李淵的另外幾個兒子其實也不差。就拿李建成來說吧,他雖然在玄武門之變中兵敗被殺,但是並不像演義之中說的那麼無能。李世民在外征討之時一直是李建成幫忙在從旁協助李淵處理朝中大事,後來的劉黑闥也是李建成平叛的。《舊唐書·李淵傳》:冬十月癸酉,遣齊王元吉擊劉黑闥於洺州。時山東州縣多為黑闥所守,所在殺長吏以應之。行軍總管、淮陽王道玄與黑闥戰於下博,道玄敗沒。十一月甲申,命皇太子率兵討劉黑闥。丙申,幸宜州,簡閱將士。十二月丙辰,校獵於華池。庚申,至自宜州。皇太子破劉黑闥於魏州,斬之,山東平。

    而且李淵本身是貴族出身,這層身份給他帶來了便利,在其造反之前身邊已經有劉文靜和裴寂這兩個頂尖人才了,這兩人為李淵出謀劃策有著重用的作用。之後許多的人才都是因為其唐國公的身份紛紛雲集。

    因此李淵起家的確比許多一無所有的草莽皇帝容易的多。首先擁有數萬大軍,身邊還圍繞著一群與自己同心同德的大臣,這的確大大增加了統一的速度。

    其次,佔據良好的地理位置。晉陽起兵後李淵雖然有了數萬的生力軍,可惜卻沒有一塊合適的根據地。晉陽雖然是李淵發家致富的地方,但是並不適合做根據地。為何?晉陽雖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卻是抗擊突厥的最前沿。當時突厥經常扣關侵犯山西等地,因此不利於長遠發展。那麼李淵看準了哪裡呢?關中之地。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雖然後來潼關取代了函谷關。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並且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工農業極其發達,是隋朝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

    可以說按當時的形勢來看,誰佔據了關中誰就是一統天下的候選人。當時隋煬帝遠在江都,關內的隋軍為了平定叛軍的局勢早已經被盡數調出平叛去了。而各地的諸侯則在中原地區和隋朝的大江南北打的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顧及長安。這就給了李淵可乘之機。

    晉陽起兵之後,李淵親自領軍三萬直取關中。當時隋朝力量薄弱,無力守住關中。李淵父子在激戰五個月後攻入長安,盡收關中之地和河東,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一方霸主。

    攻佔長安之後,李淵身望大增已經威脅到了隋朝的統治。但是古人做事是很講規矩的,他攻佔關中之後並沒有立馬稱帝,而是先立隋恭帝楊侑為帝並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控制住了關中局勢,在之後楊廣被部將所殺之後自己再接受隋恭帝的禪讓。《舊唐書》記載:三月丙辰,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弒隋太上皇於江都宮,立秦王浩為帝,自稱大丞相……甲子,高祖即皇帝位於太極殿,命刑部尚書蕭造兼太尉,告於南郊,大赦天下,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

    佔據關中可以說是李唐能夠快速平定天下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攻佔長安之後李淵擁有了關中和河東之地,擁有了大隋三分之一的實力。並且這兩個地方易守難攻,這就為他出兵征討四方帶來了便利。

    其三,李世民的能征善戰加快了統一的步伐。佔據關中之後李淵知道自己雖然佔據了兩塊風水寶地,但是當時各地軍閥各自為戰天下還很不太平,但是有一點對李唐很有利那就是李淵可以稱得上是當時天下最強的勢力,周邊軍閥雖多,卻並沒有可以有敢挑戰大唐權威的龐然大物。

    鑑於此種情況下,李世民採取了先固關中,東攻中原,再平江南的作戰方陣。首先他將目光對準了佔據隴西之地的薛舉薛仁杲父子。他們當時在隴西擁軍十幾萬,對大唐當時的威脅最大,和李淵爭奪關中不成後時常侵犯關中。

    武德元年,薛舉大舉進攻大唐李淵。李世民率軍迎擊,可不恰巧的是,李世民就在此時病了。所以此戰唐軍被薛舉打的大敗。可是薛舉不久之後也病死了,其子薛仁杲繼位。這就給了大唐翻盤的機會,李淵趁薛仁杲立足未穩之際孤立薛仁杲,同時派遣李世民大舉進攻薛仁杲,最終淺水原之戰一舉擊敗薛仁杲盡佔隴西之地。第二年李世民又擊敗了當時割據涼州的李軌,佔據了河西之地,從此西北之地盡歸李淵所有。

    平定西北之後,此時依附於突厥的劉武周發兵南下攻佔晉陽,大唐朝野震動。此時李淵都嚇的快要放棄河東之地了,但是被李世民阻止。

    安撫好李淵之後,李世民率領大軍前往北方。李世民針對劉武周孤軍深入,制定了堅壁清野,堅守不戰的戰略方針,同時派遣少量部隊經常騷擾劉武周的糧道,使其糧草運輸極其困難。相持五個月之後,劉武周終於支撐不下去了。劉武周大將宋金剛引軍北返,此時的李世民下令全軍追擊,擊敗劉武周大軍,斬其精銳數萬人,也是在此李世民收服了赫赫有名的尉遲恭,劉武周本人之後被突厥所殺。

    大敗劉武周之後,北方的統一大業基本上已經完成了,接下去就是其戰略方針的第二部,平定中原。當時中原最大的割據勢力是王世充,王世充佔領軍事重鎮洛陽,洛陽是不亞於長安的富庶之地,因此王世充由此實力大增。

    鞏固關中之後,李世民率領十萬大軍親征王世充,在數次大戰中擊敗王世充之後包圍了洛陽城,此時王世充已經沒有援兵了,無奈之下求助於外援,割據河北的最強勢力竇建德。值此危急之際,李世民力排眾議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包圍洛陽,一路由他親自率領迎戰竇建德,最終王世充和竇建德雙雙兵敗,大唐至此也初步完成了中原和河北的統一,北方半壁江山僅僅數年就被李世民打下來了。而在南方其戰略方針的第三步由大唐宗室李孝恭在李靖的協助下進行江南的統一戰爭。

    其實寫到這,小編認為大唐能夠快速統一,其實李世民的能征善戰還是佔據第一位的。李世民的文韜武略在帝王之中堪稱少有,一位偉人曾經說過“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正是因為有了李世民出眾的才華加上大唐坐擁關中之地的地利和良好的起家班底,大唐僅僅用了數年就平定了天下。

    比起劉邦、劉秀、朱元璋等這些出身貧寒的皇帝來說,李唐的起家確實要比他們容易的多,因為他們都是從底層一步一步起來的,兵馬都是一點一點積攢的,而李唐剛起家時就有數萬人馬並且背後還有龐大的關隴集團出謀劃策。

  • 3 # 瀚玉海

    武德四年五月,即公元621年,虎牢關,夏王竇建德兵敗為李世民所執,同年被斬於長安鬧市。也是這一年,十月,建立大梁的蕭銑為李孝恭和李靖所敗,歸降唐朝,同樣押往長安處死。

    竇建德生前所締造的大夏政治修明、社會安定,治下百姓安居樂業,一直以來都深受士民擁戴。如此顯赫政績比之關中的李唐政權來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夏王的仁義之名又遠播四海,當年他攻克黎陽後對待李唐戰俘之舉就足以收買天下人心。眾所周知,黎陽一戰竇建德俘獲了淮安王李神通和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但竇建德對他們奉若上賓,之後更是將其送回長安。竇建德對待李唐的高階戰俘可以說是仁至義盡,很多人以為,這樣的人,李唐即使不重用也不至於恩將仇報,但結果卻偏偏相反。

    而蕭銑為避免滿朝文武和治下百姓遭到屠戮和劫掠,最後關頭主動投降,也算一個有良知的君主。但他最後的命運也與竇建德無異。

    很多人都不解,為何李唐不學司馬昭優待劉禪,反而將竇蕭兩人都斬於鬧市?

    其實原因很簡單。首先,有李密前降後復叛的前車之鑑,李淵父子勢必要樹殺伐之威。其次,關於竇建德,他的仁義收穫了太多人心,他也因此成為李唐最大的競爭對手。儘管他已經兵敗被俘,成了一個連自身命運都無法左右的失敗者,但是李淵父子仍然不可能對其網開一面。因為這種深得民心的人是很容易東山再起的。就算不是由他本人發動,只要他一日不死,他殘存的舊部就一日懷有復國之念,就很可能打著他的旗號再度起兵,這對於李淵父子來說是絕不允許發生的事。對於蕭銑來說,道理是一樣的,儘管他沒有像竇建德那樣廣受擁戴。

    綜上兩點,竇蕭兩人被殺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仁義的人奪不了天下,下場唯死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理中四大基本力都是什麼,怎麼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