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69360376420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唸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中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乙,強烈的抒情色彩, 丙,深刻的寓意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徵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拼命三郎石秀、浪裡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準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濾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乾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裡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並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諡,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餘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佇列訓練動作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