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i走咯

    近日,各影視公司2017年上半年業績簡報陸續釋出,從已公佈的簡報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電視劇製作公司的表現悲喜交加。

    有華策實現2.7億的淨利潤,也有唐人的淨利大跌70%;有新麗傳媒、嘉行傳媒積極衝擊IPO,也有歡瑞面臨退市風險…… 事實上,無論是業績大幅下滑的唐人,還是一邊虧損一邊遭遇證監會立案調查的歡瑞,都面臨了一個同樣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核心藝人的出走。

    那麼,藝人對一家影視公司來說究竟有多重要?頻繁出走的藝人,又暴露出了行業哪些問題?中國式藝人經紀又該何去何從?今天,文創資訊就來和大家聊聊關於藝人出走的話題。

    藝人頻頻解約,核心藝人流失成影視行業新痛點

    曾經靠《仙劍奇俠傳》系列、《步步驚心》、《軒轅劍》等爆款電視劇捧紅了胡歌、劉詩詩等一線影視明星的新三板掛牌公司唐人影視最近釋出了2017年半年報。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唐人影視實現營業收入1.30億元,同比減少64.32%;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720萬元,同比下降70.94%。 對老牌古裝劇的“良心製造”公司唐人影視而言,去年是業績豐收年,同樣也是波瀾曲折的一年。縱觀去年的四部劇,不難發現,其主演均是公司旗下胡歌、劉詩詩、蔣勁夫、古力娜扎等藝人明星的作品,有一定的流量號召力。

    作為老牌的“造星夢工場”,唐人影視曾捧紅了一票藝人,但隨著袁弘、林更新、郭曉婷等唐人影視一手捧紅的演員相繼離開,旗下藝人剛被捧紅就解約似乎成了唐人影視的宿命。從去年開始,這樣的宿命一直在上演。

    先是2016年底劉詩詩與公司合約期滿不再續約,婚後的她已經將工作和生活重心偏向吳奇隆,今年出演的《醉玲瓏》相關投資份額也給了兩人一同經營的稻草熊影業。隨後2017年初,“江左梅郎”胡歌宣佈暫別影視圈出國求學,演藝事業處於暫時中斷狀態。

    另外,此前蔣勁夫與公司的解約紛爭,雖然最後唐人影視勝訴,但二者之間也算是撕破了臉皮,其影響不言而喻。原本的唐人藝人頂樑柱胡歌、劉詩詩和蔣勁夫三人,一個出國求學、一個約滿單飛、一個毀約鬧官司。

    雖然唐人影視自己認為藝人經紀收入佔公司整體收入大概10%左右,上半年這方面收入符合預期,但連損三員星將,唐人的業績又怎能不受影響?

    唐人之外,一手打造了《少年四大名捕》《古劍奇譚》《宮鎖心玉》等多部古裝偶像劇的歡瑞世紀,最近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可謂是“麻煩不斷”。先是預告半年度將出現虧損,緊接著因涉嫌信披違法違規遭證監會立案調查。如今,公司又暴露出內控問題。誰能想見,2016年11月8日成功借殼上市的歡瑞世紀,不到一年已是這般光景。

    事實上,從名不見經傳的“夫妻店”到估值30億的上市公司,這些年歡瑞世紀的崛起離不開背後龐大“明星群”的支撐。不過,儘管當中大多數人透過股權、經紀約等形式與企業利益進行著“深度繫結”,但隨著個人IP膨脹、各方角力愈演愈烈,“藝人出走”、“自立門戶”逐漸成為常態。 楊冪就是“出走”大軍中的一員。歡瑞世紀上市前夕,楊冪放棄近千萬元股權激勵,留下“無功不受祿”的樸實印象;但其“出走”不僅使歡瑞折損一員大將,更帶走了部分主打的新生代藝人和湖南衛視的平臺資源,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要知道,楊冪作為一線藝人,是該公司的核心資產,也是資本押注的物件。對於依靠“造星”立業的企業來說,演員流失無異於釜底抽薪。

    其實,這些年從歡瑞出走的藝人不止楊冪一個。2015年6月,流量小生楊洋在拍完電視劇《盜墓筆記》之後宣佈與歡瑞世紀解約。而近日,作為歡瑞最具引流能力與商業價值的小生李易峰,接連缺席歡瑞幾部大劇,甚至將工作重心從電視劇轉向了大銀幕,也讓坊間關於李易峰將離開歡瑞世紀的訊息有了幾分可信度。

    羽翼豐滿的燕子終究是會離巢的,這是自然界的定律,也是藝人與經紀公司之間的定律。近些年成熟藝人出走,甚至自立門戶的現象愈演愈烈。

    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曾表示,“隨著國內影視產業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藝人開始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拓展自己的商業版圖,藝人流失已經成為整個影視行業的痛點。對於任何的影視上市公司而言,由於藝人經紀業務的利潤率相對較高,旗下藝人的流失也會讓公司的業務收入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

    當然了,除了核心藝人離巢之外,電視劇作品的積壓,各大衛視黃金時段扎堆播出劇集,隨著劇集數量增多,播出週期增長,越來越多的電視劇排播滯後導致影視公司資金不能及時回籠,也加速了行業的焦慮。

    明星離巢背後:“中國式經紀”模式面臨挑戰

    隨著IP熱在中國的掀起,行業內一直流行這樣一句話“得IP者得天下”。與此同時,那些知名度較高的明星,則被戲稱為“行走的IP”。影視作品對明星演員的依賴不言而喻,畢竟中國的粉絲常常追的不是劇而是人,而粉絲的追捧也為明星們開出“天價片酬”增加了底氣。

    於是,各大影視公司對明星藝人的爭奪也愈演愈烈,畢竟藝人對影視公司來說不僅是“招牌”更是“現金牛”!

    如今隨著明星個人IP膨脹、各方角力愈演愈烈,“藝人出走”、“自立門戶”逐漸成為常態,面對這種現狀,中國式經紀顯然有些力不從心。歸根結底,這與經紀公司內部運營模式的落後脫不了關係。 一直以來,經紀公司與藝人的關係十分微妙。國內經紀始終把藝人看成下屬和賺錢工具,缺乏平等合作的意識,之所以如此,主要在於明星成名前,由公司負責培訓甚至衣食起居,支付大量培養成本,明星成名後要相應大量的反哺公司。

    由此,中國經紀公司動輒數十頁的合同,合約7-10年一簽,有些國內經紀公司一般收取的佣金為60-70%。

    雖然前期投入培養成本,後期需要藝人反哺無可厚非,只是如果利益分配過於失衡,捆綁約束過於嚴苛,則藝人在紅了之後勢必產生逆反心裡。

    另外,以藝人成長軌跡為參照,經紀公司前期佔據主導地位,藝人等同穿線木偶,任由公司擺佈。但隨著被捧紅的藝人地位上升,雙方矛盾凸顯,當公司難以滿足其要求時,明星只能選擇“離巢”。

    此外,僧多粥少,藝人資源配備不到位,也是導致出走的原因之一。由於藝人為公司旗下,該模式能降低現階段演員普遍的“天價”片酬,從而控制影視劇的製作成本,併產生協同效應,但同時該模式也會帶來藝人資源均衡分配方面的問題,有限的作品專案難以滿足所有藝人的發展需求。

    同時經紀業務本身採取單打獨鬥的方式,經紀人各自為政並沒有真正實現資源共享,而這種包辦一切的模式顯然不適合如今逐漸細分的市場。好萊塢頂尖的經紀公司CAA之所以能夠網羅一大批優秀的藝人,就在於其採取合夥制,藝人好比流水線上的產品,經紀公司的工作人員就如同流水線上的工人,每位經紀人負責一個部件,整個公司都為產品最終推出服務。

    “保姆式”已過時?揭秘中國式藝人經紀的“前世今生”

    中國的經紀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在國內演藝圈,一種名叫“走穴”的現象悄然興起。知名的演藝圈人士到各地參加演出並得到相應的報酬。為藝人與活動主辦方之間牽線搭橋的人就被叫做“穴頭”。

    他們的工作就是組織藝人參加各種盈利性活動,並從報酬中抽取提成。可以說,穴頭是中國第一批藝人經紀人,內地的藝人經紀也是自此起步。

    90年代,北京拾捌文化經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京花為首的“中國第一批經紀人”開啟了國內藝人經紀的1.0時代,成功打造了中國第一個歌手組合——兄弟brothers(楚童楚琪)及實力派歌手——高楓、戴嬈、白雪、李慧珍等。那時候的經紀人不僅需要負責安排藝人的通告活動,甚至衣食住行、家庭情感等各方面事務也都要一併負責,這也讓經紀人與藝人之間形成了相對親密的關係。

    2000年,王京花攜40多位藝人加入華誼兄弟,三年後,華誼兄弟正式成立藝人經紀業務。鼎盛時期,華誼兄弟曾擁有中國影視行業超過一半的藝人。此後,歡瑞世紀、海潤影視、正午Sunny、唐人影視等從內容起家,因平臺內容需要而簽約演員的模式成為行業主流。“內容資源+保姆式服務”對藝人形成了超強的凝聚力。

    這一時期,與藝人緊密捆綁的“保姆式”工作模式雖然使得經紀人可以大權獨攬,但由於多數經紀人還是受僱於經紀公司,在利益問題上也是以公司為重而不是以藝人為先,所以,隨著藝人的名氣越來越大,雙方的矛盾也會日益凸顯。

    但是即便矛盾尖銳,當時的藝人們對於解約依然是有所顧慮的。雙方妥協的產物便是明星工作室。早期的明星工作室通常是依託經紀公司,也逐漸發展處以藝人為核心獨立工作室。

    2010年前後,以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為首的一線藝人紛紛成立獨立工作室,經紀人不再獨享話語權,而是要與其他職位的工作人員一起成為藝人星途中的推手,標誌著藝人經紀邁入了2.0時代。 行業真正發生實質變化是在2014年:準一線,甚至二線藝人像過去一線明星一樣紛紛出逃舊公司,影視公司的經紀業務和傳統的經紀公司開始式微,市場上不再有類似當年華誼兄弟能壟斷行業半數藝人的公司。

    根據華誼兄弟2009年財報,“藝人經紀及相關服務”作為其三大主營業務之一,佔全年收入超過20%,但到2013年,這項業務佔全年收入僅為8%。2014年,華誼兄弟財報上已經不再顯示這一業務的收入。與此同時,過去藝人與經紀人之間看似牢固的“師徒”、“家庭”關係正在逐漸垮塌。

    1.0和2.0時代的經紀人行為具有濃郁的個人色彩,更別提許多藝人“任人唯親”,經紀人的水平參差不齊。而市場發展日趨成熟,對專業化經紀人的要求不斷提高,則成為了開啟3.0時代的鑰匙。隨著好萊塢大型藝人經紀公司CAA(Creative Artists Agency)和WMA(William Morris Agency)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由專業經紀團隊集中服務於一個藝人的模式也讓國內同行開始反思,求變。

    國內最早做出變革的是壹心娛樂的創始人楊思維。在這個曾經與范冰冰共事六年的經紀人看來,打破經紀人的大包大攬是實現行業進化的第一步,核心則是從單打獨鬥到分工協作。

    當“造星工廠”日益瓦解,中國式經紀該何去何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操皇后劉璇首談丈夫家世,過日子,感情、物質、才華哪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