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淵閣007

    丕平作為一位法蘭克王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對歐洲影響極大。

    丕平出生於714年,死於768年,由於其個子不高,又被後人稱為“矮子丕平”,他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創始者,查理大帝的父親。

    問鼎皇權

    751年,三十七歲的丕平當上了法蘭克的宮相,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丞相或攝政,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掌控國家大權,意欲取代法蘭克的國王,於是派出使臣去見羅馬教皇,向教皇提出了以下問題:“當國王的是徒有虛名的人做好,還是讓掌控實權的人做國王好?”

    年老的教皇面對使者盛氣凌人的質問,教皇自然懂得丕平的用意 ,於是討好地答覆道:“讓有實權的人當國王要好些,掌權者理應為王”,這件事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莊王問鼎中原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實力就是任性。

    歐洲有個古老的傳統,如要當世俗的王必須得到神權的支援或認可,丕平得到教皇的認可之後,便緊鑼密鼓地展開奪權行動,之後在法蘭克貴族參加的蘇瓦松會上,他依仗全體法蘭克人的擁戴,眾主教的支援和大多貴族的宣誓,廢黜了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把他關進修道院裡做僧侶,只許整天讀經書。

    後來終於在751年十一月達到篡位稱王的目的,由於得到各階層的支援,便明目張膽地結束墨洛溫王朝,開創了法蘭克王國新的時代——加洛林王朝(751——987年)。

    隨著實力的與日俱增,之後新即位的教皇都親自到高盧地區為新國王丕平舉行宗教儀式。這一儀式使新王朝的國王具有一種神聖的色彩,表示國王是“蒙上帝之恩當選”的神權國王,從而使丕平擔任的國王成為上帝在世間統治的代表,反對國王就是反對至高的神,會遭到人神共憤,於是丕平順利地實現了自己稱王的心願,對新舊教皇還是滿懷感激的,對羅馬教廷更是推崇備至。

    獻土建國

    在754年,歐洲局勢不穩,倫巴底人趁機入侵羅馬,佔領了大部分土地,從而威脅到教皇耐以生存的領地,面對滅亡的危機,教皇親自前往法蘭克,向新國王丕平求援。丕平在龐帝翁迎接教皇,把衣服給他穿,還將坐騎也讓與教皇,自己則徒步行走,裝出一副恭謙的樣子。感恩戴德的教皇賜給丕平以“羅馬貴族”的頭銜,使加洛林王朝的君主成為羅馬教皇的武力支持者,更讓丕平在政治上享有擁教皇以令諸侯的資本。

    756年,針對羅馬的外患,當然也是法蘭克的威脅,丕平順意應教皇的請求,名正言順地大舉出兵,經過殘酷的較量,征服了倫巴底人,並把從倫巴底人手中奪回的土地,主要是羅馬城及其拜占庭帝國原來在義大利拉文納總督管區的土地,全部劃歸教皇親自管轄,這便是歐洲教會歷史上著名的“丕平獻土”,這也是教皇國建立的開始,從此教皇有了自己的土地,為後來教皇國經濟實力的大增打下了基礎,從而為基督教在思想上控制歐洲做了鋪墊。

    文化融合

    法蘭克丕平與羅馬教廷的結合,作為當時最有實力者與最有名望者的聯合,是新興軍事霸主與傳統精神權威的結合,他們相互援助,在軍事上,法蘭克王國幫助教皇維持西歐秩序,在思想上,羅馬教皇控制人們思想順從法蘭克,後面法蘭克王國甚至還將基督教又定為國教,兩者彼此促進,在當時紛繁錯亂的歐洲政治秩序中脫穎而出,實力越來越強。

    法蘭克王國主要由北方日耳曼蠻族人建立,文化落後,於是為了順應發展,鞏固統治,也開始向西歐先進文化靠攏,隨著時間的推移,法蘭克代表的日耳曼蠻族文化與羅馬基督教文化逐漸融合,後來構成了中世紀歐洲文化的底色,影響後來西方思想發展的走向,這些都與丕平當政時期各項政策息息相關。

    結語:可以說丕平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國王,他繼承了墨洛溫王朝的各種政策,特別是將分封制推廣開來,同時為後來查理曼帝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然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對後世影響巨大。比如基督教後來對歐洲人們在思想上的影響力,離不開丕平的獻土事件,羅馬教廷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才能從思想上更快地控制住別人,之後的中世紀歐洲,一直籠罩在基督教義的霧霾之下,直至文藝復興的出現才將壓抑的空氣吹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爾塔米拉洞窟的原始壁畫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