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坐看行雲起
-
2 # 秋之韻劉國才
六七十年代地多人少反而吃不飽,主要是“體制”造成的。具體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人民公社是集體經濟,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一個生產隊無論打多少糧食,首先都要按土地面積完成“公糧”任務。有很多村留完口糧、交完公糧以後,倉庫裡一粒糧食都沒有了。社員家實在沒有吃的了,就得申請吃國家的“返銷糧”。
二,耕作粗放,廣種薄收。六七十年代的糧食產量,每畝只有二三百斤。七十年代初,全國“農業學大寨”開始,才提出糧食產量要“上綱要”、“過黃河”、“跨長江”。“上綱要”的指標,每畝也才四百斤。所以,土地雖然很多,但打的糧食很少。糧食少自然也就吃不飽了。
三,家庭人口多,分的糧食少。加之沒有副食品,再節約也不夠吃。另外,那個年代今天交“紅心糧”,明天交“戰備糧”,後天又要交“愛國糧”。所有這些,都要在分得的口糧裡面出。這使得本來就不寬裕的口糧,更加“捉襟見肘”了。
現在人口翻了好幾番,土地還是那麼多,但糧食卻多得吃不了。原因就是體制改變了,科技進步了。六七十年代,一畝地產三四百斤,現如今,一畝地產兩千斤左右。這有賴於科學化、良種化和體制的變化。這就是大概的原因吧!
-
3 # 草田張
問題有點言過其實了。
在我的印象中,除六0,六一,六二年三年自然災害中,我們地區的農村中有吃不飽,吃不好的現象,其他年份並沒有某些小說,電影,電視劇中宣傳的那樣嚴重。
誇大其詞是某些人為了特殊的需要。
不得不承認,那時雖然地多,但產量很低的事實。但這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
有的人將他完全推託給體制,這是胡說八道。在農業社時期,雖然有個別人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但大多數人是好的。
在當年的政治高壓下,調皮搗蛋,胡作非為的人少之又少,不能說成是普遍現象。
那麼怎麼會出現糧食短缺的現象呢?
不要著急,聽我慢慢分析。
一、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種地沒有糞,等於瞎胡混。那時的化工工業才剛剛起步。我們地區,化肥的開始使用起步於七0年前後。而且並沒有大量的供應。開始使用的時候,有的因不相信那些白麵面,灰面面。有的因無錢購買導致的惡性迴圈。
在現在的農業豐產中,化肥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二、種子的改良創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那時候,種子品種的培育,才提上議程。沒有現在這麼多優良的品種。在我的記憶中,六十年代的“金皇后”玉米種,“百日黃”的夏玉米種,“碧瑪四號”的小麥種子,是當年最好的品種。但與現在的品種相比,仍有天壤之別。
三、棉花的種植,佔去了所有耕地的三分之一。
那些年,還是因為化工工業的起步較晚,還沒有或很少有化纖材料。人們的穿衣基本全部是棉纖維製作。七二年我結婚時買的一件的確良襯衣,還是託人從太原捎回來的。
而棉紡廠,棉織廠基本各市縣都有分佈。像我們這裡的臨汾棉紡織廠,候馬紡織廠規模都不小。
四、水是農業的命脈。
在我們黃土高原地區,水對農業的豐產與否起決定性作用。
在我們這裡,近二十年來,連續乾旱幾年的情況還沒有發生。即使有,也是個別季度。由於人們已經有了積餘,也不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
五,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農業機械化。
在那個年代,人們的生產資料還很落後,基本還保留在封建時代。全部靠人種牛耕。六十年代才有了膠輪車,雙鏵犁。七十年代,我村才購置了第一部“東方紅——28”拖拉機。
現在,各種各樣的農業機械,大大地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也給農業豐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六、合理密植。
那時,由於糞少地薄,不敢密植。地畝雖多,畝種粒數卻不多。以玉米為例,那時畝棵數不足兩千棵,現在在四千棵左右。
七、路是人們發財致富的根本保證。
以前,農村道路比較狹窄陡峭。這也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進展。
全國交通不便,也影響了物資的交流。
那時的農產品及農產品附帶的食物大多在本地消費。本地的出不去,外地的進不來。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因此,科技和機械是農業今後仍需努力的方向。綜上所述,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械化的發展,是建國以來人們逐步擺脫貧困的根本保證。也是今後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但有一點,限制了這種發展。即農村土地的零碎現象,使土地不能成塊成片。這對大型機械的使用,對遙控技術的利用產生了極大的阻礙。
好在有些地方已經成立了各種型別的合作社,有些地方用租賃的形式將土地併到一起。這些都是農業集體化的雛形。農業的最後方向還是農業集體化。這有利於農業科技的發展。
-
4 # 蒹葭567
最近丈母孃在我家,聊天的時候順便問了她改開前她們那邊是否能吃飽飯,她說不能,我覺得很奇怪,因為我們這邊改開前基本都有餘糧了,她們那邊比我們這邊農業條件好,竟然還吃不飽飯!原來她們那邊其實糧食產量並不是很低,但是給國家交的公糧比較多,交完以後農民自己就不夠了,當然國家也會有返銷糧,可是我丈母家當時是地主成份,是沒有返銷糧的,所以她們家當時糧食是不夠吃的,並且那時候她們那邊對於地主成份也不是很友好,她上學的時候老師會說地主成份的孩子要站著上課,其實可以想象,大成份家庭在其他方面肯定也會有不公平現象。我家這邊與丈母家稍有不同,我們隊這邊有一年要交4萬斤公糧,這都是隊裡最好的糧食,而且我們還沒有返銷糧,因為困難時期,我們隊沒吃返銷糧,後來也就沒有資格吃返銷糧。我爸說,人民公社時我家有六個孩子,從他記事起,我們家糧食開始不夠吃,但不是吃不飽,因為每年得欠隊上百斤糧食左右,但到了人民公社後期,孩子都長大了,糧食也就夠吃,也有了餘糧!我家跟我丈母孃家都是關中這邊的,一個西安周邊農村,一個寶雞周邊農村,上面說的只是我們倆家,其實每個隊每戶人家也不一樣,比如我大爺爺家,他們家孩子比我家孩子大,提前可以賺工分,他們的生活就比我家好很多,當然隊上也有比我家差的!我們現在在說人民公社時是否能吃飽飯,每個地方不一樣,要承認不一樣,而不是認為自己吃飽,所有的地方都吃飽,自己吃不飽,所有的地方都吃不飽,大家應該實事求是!
-
5 # 瑞雪1307
你沒看到現在國家每年從國外進口多少糧食嗎?現在工業發展了換回的外匯多了,能有錢進口糧食了。否則還得捱餓,不要相信網上說的農民養活了全華人民,不進口糧食不知道有多少人餓肚子。
-
6 # 隴原耕耘者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改革開放後天下第一村《小崗村》全村十八戶,我們來看看小崗村當時的“生產隊”吧:
1976年時,小崗村的土地有800多畝,111口人。每人每天只有6兩3錢的口糧;一個壯勞力辛苦一個月掙不到3塊錢;很多人連可以換洗的衣服、褲子都沒有;生病沒錢看病抓藥;過年都吃不上餃子,更別說肉了;全村都是茅草房……
嚴立華曾經流著眼淚回憶說:“當時生產隊餓死了60多個人,餓絕了6戶,76人背井離鄉尋找活路。”
1978年時,全村只剩下20戶人家,“吃糧靠返銷糧。
既是現在改革包產到戶四十多年,也有貧困村,低保戶,有一部分人靠國家精準扶貧,扶持,救濟搬遷移居。
全國地利差距,資源分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肯定不相同,不管任何年代,大集體管理,小經營制度,百姓大多數人生活,保持原有的生存方式,勤儉持家,勤勞致富,所以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與年代沒有多大的關係。
-
7 # 和氣生財237310609
因為那個年代人幹活大部分都是靠人力,生產力低下,沒有機械化生產工具。而現在人幹活大部是現代化生產,人幹活不出力,吃零食太多,再好的生活也掩蓋不了現實。
-
8 # 5330010115
那個年代最主要是缺少農藥化肥導止產量低,我是68年出生的是雲南保山縣人,60年代開始搞大寨示範點,我們一個縣才搞了三個示範點,山區兩個,壩區一個人就是我們村,縣農科委派利技人研究人員到我們村,搞試驗田,使用了農藥化肥,先從產量一畝6,7百斤厲來產到一干斤。大寨示範點搞成攻後,中央才發起了農業學大寨,從我五,六歲記事以來縣裡農科委的科.技人員,以經成攻搞起蔬菜,水果,畜牧業養豬,雞,牛,馬,魚,還有藥材都搞的特別好。
-
9 # 愚翁210
路線決定成敗,北韓至今仍然是中國30年前的計劃經濟型的傳統社會主義國家,農村實行合作社,在旅遊途中,隨處可見農田裡十多二十人在一起勞作,衣服一律灰蘭黑,路上行駛的是牛車,腳踏車,很少見汽車。2019年居民口糧定量每天350克,我看見2018年春節央視新聞報道:北韓為了獎勵有貢獻的科學家,春節給他們發購物卷,畫面上一位女科學家左手拎一個綠色的塑膠桶,右手拎一個紅色的塑膠殼暖瓶,展示政府的照顧,我趕緊叫老伴看看,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這是我們40年前的經歷過的事情。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實行土地聯產承包制,合符當今中國農村實情,農民自種自收積極性很高,當然還有政府的正確指導,從技術上,種籽農藥都跟上,所以,種地的人少了一半多,人口增加了一小半(從10億人增加到14億),糧油連年增產,過去是供不應求,缺吃少穿,如今是供大於求,東西多得賣不掉,這就是區別於傳統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
-
10 # 大海心懷3
從解放初期至六七十年代,中國農業機械化較為緩漫;農業科技屬於研發階段。故糧食產量增長率較為緩漫。另外從解放初期至2005年之間,中國財政屬於以農養工(農業支援工業發展)時期,除糧食產量緩漫上長之外,國家財政向農業徵收一定比率的農業稅即公糧。公糧分為兩種:實物與折徵。實物是必須以糧食上交;折徵是照顧某些糧食低產區,以錢(國家統一價水稻每百斤9.8元)折算實物上交國家財政。生產隊除上交(無償)稅收(公糧)外,還得將部分實物(糧食)按國家統購價(每百斤9.8元)賣給國家,用來生產隊農藥、化肥、農民喪喜病患、建設(倉庫、水渠等)之開支。我是南方人,只知道南方農業稅及糧食作物的統購價錢:早稻農業稅折徵價每百斤9.8元,商品糧供用銷售價(非農村戶口,按工整、學生、年齡等規定每月口糧及附食品),早米0.138元/斤,晚米0.142元/斤,茶油0.98元/斤,菜油0.79元/斤,綠豆0.26元/斤,麵條0.23元/斤,豬肉0.74元/斤,豬頭豬腳以肉價折半0.37元/斤…一律按定量定月供用,農村戶口不得享受。農村戶口糧食由生產隊進行定量,食用油依山上採摘茶子或二季禾後種植油菜,豬肉除上交國家徵購任務(按國家統一收購價,分等級進行收購,151斤以上的毛豬為一等豬,138一一150斤之間的為二等豬,當時上交任務的特等豬即較大的豬非常少)後,剩餘的可供村民宰殺,但必須上交屠宰稅4之/頭,農民可以獲得一定的豬油,其他生活用品及附食品由地方供銷部分定發供用冊向地方供銷社按國家統銷價格進行購買(肥皂、豆豉、片糖、沙糖、布票、綿票、高檔菸草票…),農民很少用到糧票,糧票是指商品糧的定額口糧憑證,可以憑糧票向本省內任何糧所購買糧食,用於出差(公差)人員使用,跨越外省必須換成全國糧票,糧票購買食物只當憑證,另外必須付出統銷價格貨幣。……………
-
11 # 懷慶府東山下
重要的因素是人口增長速度。人口增速過快則糧食緊張,人口增速緩慢則糧食富裕。實際上那個時候糧食產量增速比現在還要快,但人口增長速度也很快,每家都是好幾個孩子。改開後獨生子女時代人口增速大大降低,四十年來少增七億多人,糧食當然顯得要富裕的多!
-
12 # 傻老頭724
餓死的人,不會出來講話了。活過來的人,有良心的敢講真話的也都老朽了。只有一些拼命粉飾那個時代的所謂愛鍋者,面對死去的可憐百姓搖頭晃腦地信口胡說。
去看看由陳寶國牛莉拍的電視劇《老農民》,也許能找到點原因。
-
13 # 雲中漫步58408717
為什麼六七十年代地多人少反而吃不飽,而現在地少人多反而吃不了?
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六十年代給蘇聯還債,加之三年自然災害。
二,工業落後,出口創匯靠農產品,大批糧食支援亞非拉。
三,沒肥料,無優良品種,產量低。
四,現在不出口反而進口。
所以六七十年代不夠吃,現在吃不了。
回覆列表
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油水輕肉星
飯煮少糧精
經濟計劃傾
餘錢輔食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