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陶說

    孝貞顯皇后是慈安太后,也是慈禧太后的死對頭。

    儘管咸豐皇帝死後,是慈禧與慈安一起將政權從八個輔政大臣手中奪來的。但是因為慈安的手中的權力始終比慈禧大,在朝政上,但凡慈安發聲,慈禧必定要敗下陣來。因此,慈禧與慈安之間有矛盾也算是正常,畢竟在利益的爭奪上,誰也不願自己輸上一頭。

    慈安太后畫像

    看到可能有人會開始推測,慈安敗給慈禧的是因為沒有兒子,或者心機不如慈禧;但實際上在與慈禧的正面交鋒上,慈安從沒有輸過;就連給慈禧的兒子同治選皇后,都是按照慈安的意見辦的。或許唯一算是慈安輸給慈禧的事,就是慈安活的沒有慈禧時間久吧。

    從嬪到確定為皇后,慈安只用40天,並不是三個月。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是大清歷史上晉升最快的繼後,她的一生都可以算是傳奇。

    慈安和慈安是同一年參加選秀入宮的,慈安在入宮後不到一個月,就被晉封為貞貴妃,十幾天後冊立慈安為皇后的旨意再次傳來。儘管沒有舉行冊封皇后的大禮,但是慈安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皇后。相比較於慈禧“母憑子貴”入宮四年才晉升為妃嬪,慈安可謂是人生贏家。

    慈安太后劇照

    在咸豐皇帝去世之後,因為只有慈禧生下的載淳這一個子嗣,皇位自然落在了載淳的身上。在臨死之前,咸豐給兒子留下了“八駕馬車”,幫助同治帝治理國家。除此之外,咸豐還給了慈安太后御賞”印章,這也就代表著在咸豐的心中,慈安遠比慈禧執政要更加的合適;也意味著在朝堂中只要慈安還在,慈禧在朝政上就難以越過慈安。

    但是在咸豐死後沒多久,慈禧就聯合了慈安,以及恭親王,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將八位大臣手中的權力奪了過來。曾經有歷史學者做出猜測,如果慈禧沒有發動政變,或許清朝的歷史將會發生改寫。

    但我們不去猜測,只看已經發生了的歷史。在辛酉政變發生之後,開啟了長達二十年的以慈安為主,慈禧為輔的兩宮太后聽政時期。在政事上,慈安太后並不願過多的參與,一些比較瑣碎的事情都是由慈禧直接負責的,但是在大事上一直都是慈安說了算,慈禧的決策權並不大。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在《清宮遺聞》中有一段記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這裡的東宮指的就是慈安太后。這段話大概的意思就是慈安除了德行比較好之外,其實大的決策權其實都在她的手中。無論是賞賜兩江總督何桂清,還是給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賞賜爵位,都是慈安的主意;甚至連誅殺慈禧身邊得寵的太監安德海,都有慈安的手筆在裡面。

    此外,開辦於1864年的洋務運動也是在慈安的手中開始的,真正的決策人並不是慈禧。畢按照慈禧能夠動用水師買裝備的錢來過生日的性子,就可以看出她不一定會捨得投入這麼一大筆錢用於其他方面。而且在當時慈安在世之時,朝廷的財政大權一直是在慈安手中的,慈禧並沒有辦法沾手財政

    慈禧與慈安劇照

    因此按照洋務運動的開始時間與衰弱時間,就可以判斷出,在慈安在世之時,慈禧始終沒有壓過慈安一頭。而且對比光緒在位時期的朝政作為,以及同治在位期間的朝政作為,也不難看出,慈安在同治帝朝中的影響力是絕對是要高過慈禧的。畢竟同樣是輔佐皇帝,就算朝政上再怎麼衰敗,也不可能出現一個是“同治中興”,一個卻是被別人攆的到處跑的情況。

    不難得出結論,在東西宮太后共同輔佐朝政之時,慈安的影響力是要大過慈禧的,也就沒有慈安輸給慈禧的這一說法。當然,關於慈禧為了除掉對手,故意給慈安下藥這一說法,也只是別人為了歷史更加有趣,而編寫的說法,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這件事。

  • 2 # 香茗史館

    題主說的是慈安太后吧,慈安敗給慈禧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慈禧和慈安在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由於慈禧在政變中表現的更為積極主動,加上乃是皇帝生母,因此政變之後大權便已經落入了慈禧手中。

    △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

    咸豐駕崩,慈禧想要“垂簾聽政”而不能

    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於咸豐二年(1852年)二月透過選秀入宮,四月二十七日被封為貞嬪,五月晉封貞貴妃,六月便被擬為皇后,不過由於其嬪、妃的冊封典禮均未舉行,因而耽擱。直到十月,才正式被立為皇后,時年十六歲。

    △咸豐皇帝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駕崩,在臨終之際,他做了三件事:一是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是命御前大臣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三是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代表母儀天下的權力,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統一天下的權力,並下發“派載垣等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的上諭。

    △兩宮太后

    載淳繼位後,尊先帝皇后鈕鈷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又尊自己的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慈禧是個權力慾極重的女人,他在成為聖母皇太后之後,便立即授意御史董元醇以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為由,奏請由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但卻被載垣等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的理由駁回。

    慈安與慈禧一拍即合,聯合奕訢意圖發動政變

    對於肅順等人的做法,慈安太后也極不贊成,於是兩宮太后一拍即合,由慈禧派遣心腹回京,與恭親王奕訢串通。奕訢雖是咸豐的親弟弟,但由於才幹出色,又為人機智、練達,因此遭遇到咸豐的猜忌,一直不得重用,雖是親王卻沒有實權,咸豐所重用的肅順等人對其也是大家排擠。

    △恭親王奕訢

    咸豐帝因第二次鴉片戰爭而出逃熱河,奕訢當時被留在北京與侵略者議和,同時被留下的還有軍機大臣文祥,文祥因與奕訢交好,也受到肅順等人的排擠。一共五位軍機大臣,四位都位列八大顧命大臣,唯獨文祥被排除在外,這本就令奕訢和文祥極為不滿,再加上雙方一直以來的矛盾,使得奕訢和文祥在接到兩宮太后的求援訊號後,立即便加入了兩宮太后的陣營。

    咸豐十一年(1861年)10月,奕訢經過多次申請,終於得以以“奔喪”名義趕到熱河,在咸豐皇帝靈前一番哭祭之後,他立即前去見了兩宮太后,三人密謀許久,最終決定將政變地點放在了北京。由奕訢先行回京,籠絡在京、津一帶掌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做好政變準備。

    “辛酉政變”爆發,八大臣落敗,大權落入慈禧手中

    10月7日,慈禧以“以減其勞”的名義解除了載垣統領禁衛的兵權,而奕訢則拉攏爭取到了掌握京畿與直魯重兵的兵部侍郎勝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援。從承德返回北京時,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護送先帝梓宮為由,在隨靈柩走了一天後,便和載垣、端華等七大臣由小路提前回北京,由肅順護送咸豐帝的梓宮走大路。

    △咸豐的顧命八大臣

    11月1日剛到北京,慈禧立即接見了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次日一早,奕訢便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聖旨,宣佈解除了肅順等人的職務,並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又下令將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職查辦。同時,派醇郡王奕譞在京郊密雲逮捕了護送子貢回京的肅順。

    11月8日,慈禧釋出上諭,否認咸豐遺詔,以“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於各國”等罪為名,歷數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罪狀,下令將肅順斬首,又讓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

    11月11日,載淳正式登基,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加封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大臣,軍機大臣領班。奕譞、文祥、勝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晉爵。

    △慈禧太后

    雖然慈安作為曾經的中宮皇后,發揮的作用同樣明顯,但畢竟不如慈禧那麼積極主動,身為政變的組織者、策劃者和領導者,加上又是皇帝的生母,因此在政變之後,雖是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但大權實際上已經掌握在了慈禧手中。

    光緒七年(1881年)辛巳三月壬申初十,慈安太后暴亡,終年45歲。由於慈安太后的去世極為突然,關於其死因的探討一直持續到今天,至於其真正死因如何,已經不得而知。

  • 3 # 歷史課課代表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兩位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寡婦辣手無情的一舉剷除了咸豐帝臨終前託孤的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這一政變不僅改變了清王朝的政治制度同時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慈安太后,這位比慈禧太后還小一歲的年僅二十六歲的母后皇太后,自這場政變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她與慈禧太后在同光年間共同垂簾聽政長達二十年時間,在這期間,朝中所有大政方針的最終決定權始終握在慈安太后手中,礙於嫡庶之分,即便慈禧太后有著高於慈安太后的政治手段和權力慾望,即便她是當今皇帝同治的生母,但是兩宮共同垂簾聽政的二十年間,慈禧太后不得不仰慈安太后鼻息,有一種說法,說慈安太后敗給了慈禧太后,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非常偏頗的,也是不正確的。

    慈安太后是清宮后妃晉升之最:

    很多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慈安太后是咸豐皇帝的正宮皇后,因此也是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嫡母,但是鮮為人知的是,作為咸豐帝正宮皇后出身的慈安太后實際上並不是咸豐帝的第一任皇后,她是由咸豐帝的嬪妃一步一步升上皇后的,所以,準確的來說,慈安太后應該像乾隆帝的繼後輝發那拉氏一樣,是咸豐皇帝的繼後。既然是繼後,那麼就一定有著做過嬪妃的履歷,今天,我們翻看慈安太后入宮後的今生履歷就會發現,這簡直是一部比任何宮鬥電視劇還要好看的情節,因為她從嬪妃晉升為皇后的過程簡直可以用瞠目結舌四個字來形容,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慈安太后從初入宮時的貞嬪升為咸豐帝的中宮皇后只用了短短的三個月時間,並且還是以三級跳的方式直接越過妃位和皇貴妃兩個重要位份而直接升為皇后,簡單說來就是由貞嬪直接升為貞貴妃再直接升為皇后,這樣的速度在清朝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在整個中國後宮嬪妃晉升的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慈安太后從嬪妃升到皇后僅用了短短三個月,而同樣的這條路卻讓很多嬪妃走了幾十年甚至大半生。慈安太后之所以能一火箭般的速度升為皇后,我們不得不說她的身上一定具備著某種深深吸引著咸豐皇帝的優點,這種優點讓她能在咸豐帝美女如雲的後宮之中脫穎而出,並且能在無子女傍身的情況下穩坐咸豐後宮第一把交椅長達十年之久。這樣的榮寵是咸豐皇帝任何嬪妃也無法與之匹敵的,即便是生下來咸豐帝唯一活下來兒子的懿貴妃,也不能對無子的皇后構成任何威脅,如此穩固的皇后之位,我想一定是咸豐皇帝對她不同尋常的寵愛和信任。

    慈安太后是辛酉政變的決策者: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五,三十一歲的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病重,臨終前,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煙波致爽殿召見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額駙景壽、協理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大臣遺命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同時將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封為“贊襄政務八大臣”。同時,為了防止八大臣獨裁專權威脅皇權,他又單獨召見了皇后鈕祜祿氏,十幾年的夫患難夫妻讓咸豐皇帝對皇后有著充分的信任,自己的繼承人實在太幼小,還無法處理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的事務,並且太子的生母懿貴妃的對於朝政和權力的熱情也讓咸豐皇帝深感憂慮,而唯一一個能夠制衡懿貴妃的就只有皇后,皇后的中宮嫡母身份對於庶出的懿貴妃可以起到全面的壓制作用,因此他將一枚代表權力的印章分別賜予皇后鈕祜祿氏。同時本應賜予太子載淳的一枚印章由於皇太子年幼所以暫時由其母懿貴妃保管,咸豐皇帝臨終前對於未來朝政的全力佈局使得朝野之上分成了兩股勢力,一股是八大臣組成的顧命大臣勢力,一股是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組成的帝后勢力。在這兩股勢力中其實作為母后皇太后的慈安太后實際上是對於雙方來說都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八大臣的上奏必須要有慈安太后的首肯方能生效,而慈禧太后的想法也必須要得到慈安太后的同意才能變得合法。兩股勢力若是想爭奪最高領導權,慈安太后的表態的站隊則變得最為重要。因此我們說實際上辛酉政變的也是因為有慈安太后的同意和參加才變得合法,否則這將是一場叛亂,是不具有合法性的。

    慈安太后是垂簾聽政的女一號:

    從同治元年開始垂簾聽政到光緒七年慈安太后突然崩逝,這期間整二十年的時間,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兩人一東一西的坐在紗簾後主導者大清帝國的前進腳步,很多人認為慈安太后在垂簾聽政中扮演的角色是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在兩宮共同垂簾聽政的二十年間,慈安太后始終是所有朝政大事的最終決策者,因為有慈安皇太后的支援,恭親王得以毫無後顧之憂的大刀闊斧的推行他的洋務運動,因為有著慈安皇太后的支援,同治皇帝可以“忤逆”自己的生母慈禧太后的意願來選擇自己喜愛的人作為皇后,也因為有著慈安太后的決定,臨陣脫逃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和擁兵自重的勝保得以問斬,也是有著慈安太后拍板,深得慈禧寵信的一代權監安德海得以身首異處。我們很難說這樣一個接連使放大招的女性是一個可有可無碌碌無為的人物。在二十年的共同垂簾聽政生涯中,慈安太后始終對所有朝政事務的最終裁決擁有決定權,而慈禧太后則只是負責一些日常朝政事務的處理,一些大政方針的施行和頒佈,一些重要的人事變動和官員任免,慈禧太后都是要率先徵得慈安太后的同意的。

  • 4 # 初中數學張老師123

    孝貞顯皇后,鈕鈷祿氏,咸豐皇帝的皇后。

    大清王朝晉封最快的皇后

    1852年,鈕鈷祿氏透過選秀進入皇宮,4月27日冊封貞嬪;六月晉封為皇后。

    那一年,鈕鈷祿氏15歲,咸豐皇帝21歲。年僅15歲的小女孩,依靠自己的情商與智慧,獲得咸豐皇帝的寵愛、贏得咸豐皇帝的信任,從貞嬪晉升到皇后。

    孝貞顯皇后從入宮到皇后,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絕對可以稱得上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1861年7月,咸豐皇帝駕崩,孝貞顯皇后24歲。

    同治皇帝即位,下詔尊稱孝貞顯皇后為慈安太后、“母后皇太后”;同治皇帝的生母被稱為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兩位太后在養心殿垂簾聽政。

    孝貞顯皇后成為慈禧“眼中釘”

    咸豐皇帝臨終之時,特別叮囑三件事,其中一件是:授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印章,代表她有母儀天下的權力。

    因為慈安太后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又有嫡與庶的區別,所以,只有慈安太后放手的事,慈禧太后才有機會去處理。

    對於慈禧太后來說,權力慾望無比強烈,而且特別擅長玩弄權術。慈安太后當然是她的一塊攔路石。隨著兩件大事的發生,慈禧太后把慈安太后看成“眼中釘”。

    第一、心腹太監安德海被誅殺,慈禧太后記恨在心

    清朝有一條祖制:太監不能輕易走出皇宮,違者必殺!

    慈禧太后最喜愛太監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安德海無所顧忌、無法無天、專橫跋扈。

    文武大臣,對安德海都是深惡痛絕、咬牙切齒;同治皇帝也是痛恨有加,只是礙於慈禧太后,無法懲處安德海。

    1869年8月,安德海獲得慈禧太后允許,到江南置辦龍衣。一路上,安德海大肆索賄、搜斂錢財。

    經過山東境內時,被巡撫丁寶楨捉拿拘押。丁寶楨把這件事上報朝廷。

    慈禧太后希望把安德海帶回北京;但是,慈安太后下詔:“立命誅之”。

    山東巡撫丁寶楨接到朝廷指令,第二天立即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慈安太后的主張,得到當時朝野上下一致讚賞。

    慈禧太后認為慈安太后故意削弱自己的力量、剝奪自己的權力,降低自己的威信。

    慈禧太后心中難受,卻無處發洩,只能把對慈安太后的恨意記在心中。

    第二、皇后冊立,讓慈禧太后更加忌恨慈安太后

    1872年,同治皇帝17歲,應該成婚立後了。

    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善良、恬靜、端莊、聰明,容貌與品德都非常優越。慈安太后想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后。

    鳳秀之女富察氏天真、俏麗、伶俐、清純,氣質與性情都是高貴典雅。慈禧太后十分喜歡,一心想把富察氏立為皇后。

    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都堅持自己的意見,最終由同治皇帝定奪。同治皇帝決定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后。

    皇后之爭,又讓慈禧太后吃了一記悶棍。慈禧太后感到慈安太后是一顆嚴重傷害自己的眼中釘。這顆眼中釘如果不拔除,自己永遠沒有用武之地、自己永遠看著別人眼色行事、自己永遠都被別人踩在腳下。

    在慈禧太后心中,慈安太后必須消滅,只是需要考慮用什麼方式來消滅。

    慈禧太后偽裝順從、用盡心機,終於實現願望、大權獨攬

    咸豐皇帝早已察覺慈禧工於心計、野心勃勃,臨終之前,特別囑咐孝貞顯皇后,如果慈禧無法無天,就拿出硃諭,按照祖制將她處死。

    為了警示,慈安太后把咸豐硃諭拿給慈禧太后看過。年紀尚輕的慈禧太后十分畏懼,平時一絲不苟、謹言慎行。對待慈安太后無微不至、百依百順。

    由於慈禧太后偽裝太深,慈安太后漸漸不再戒備。

    慈禧太后時刻謀劃如何除掉自己的眼中釘,以實現登上唯我獨尊的權力頂峰。

    1880年,慈禧太后突然得了一場大病,臥床不起。找了很多名醫也沒有治好。

    朝廷大小事務都由慈安太后一人處理安排,這種狀況持續一年多。

    1881年3月初九早晨,慈安太后召見了軍機大臣、部署政務,言行舉止,一切正常,沒有任何疾病徵兆。

    第二天早飯後,慈安太后感覺寒冷、不想喝水,突然生病了,而且病情迅猛異常。當天沒有召見軍機大臣。

    晚上8點,慈安太后竟然氣絕身亡。慈安太后疾病來得如此之快、之急、之猛,令所有人感到非常驚訝。

    當時擔任軍機大臣的左宗棠,獲悉慈安太后突然病亡,捶胸頓足,驚歎不已:昨天早上,慈安太后說話聲音響亮、頭腦清楚明白,看不出有病的樣子啊!即使是急病,也不至於這樣快啊!

    人們用心推測慈安太后死亡原因,只有一種可能:慈安太后吃的早點中已經被人投毒了。慈安太后是被毒死的。

    慈禧太后立即召集有關大臣,處理善後事宜。半夜,翁同龢接到通知。

    翁同龢進入皇宮,慈禧太后口述慈安太后死亡情形,命令翁同龢記錄下來。

    接到通知的諸位王爺、文武大臣都在皇宮中等候。天亮之後,慈禧太后下旨,讓王爺大臣們進入鍾粹宮,這是慈安太后的寢宮。

    太監拿開蒙在慈安太后臉上的“面冪”,王爺大臣們依序瞻仰。

    慈禧太后站在一旁,體態、面容一切正常,看不出有病的樣子。

    後人能夠看見的慈安太后死亡記載,都是慈禧太后命人記錄整理的。

    慈安太后去世之後,大清王朝的最高權力完全集中到慈禧太后一人手中。

  • 5 # 歷史好奇怪

    別扯什麼孝貞顯皇后,她其實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別看後來的慈禧,權傾天下,不可一世,由於名分的大小,慈安活著的時候,慈禧在身份上永遠都要被壓著一頭。

    慈安從未敗給慈禧。

    是從心眼上來看,慈安確實不如慈禧,而且慈禧比慈安幸運,肚子爭氣給咸豐皇帝生了一個兒子,而且是唯一的兒子。

    但是從早期來看,這倆女人同時選秀進宮,慈禧的上升速度或可謂是跑車,但是慈安卻則是火箭。

    年豐二年也就是1852年的2月11日,當時咸豐皇帝大選妃子,在八旗選秀中,鈕鈷祿氏又是後來的慈安被賜為貞嬪,但是在當年的5月20日,就被晉升為貴妃,從嬪到貴妃,隔了許多層,所以上升速度,簡直就是像火箭一般。

    當然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在當年的10月,慈安就被立為皇后,簡直可怕。

    而我們看同樣是在當年選秀中進宮的慈禧,一開始只被指定為蘭貴人,後來又被改為懿貴人,到了咸豐4年才被封為懿嬪,相比於一開始的慈安,慈禧在咸豐4年也就是入宮兩年後才達到了慈安入宮時的起跑線。

    到咸豐7年,22歲的慈禧才被晉封為懿貴妃。前鋒死後讓慈禧能夠有和慈安太后一較高下的資本的,就是她生下了同治皇帝。

    正是因為慈禧生下了同治皇帝,所以母憑子貴,得以和慈安並列為後,成為西宮慈禧太后,又是人們口中所說的西太后。

    在咸豐駕崩時,曾經給慈安和慈禧兩人各一枚印章,分別為御商和同道堂,以圖節制肅順等八大臣,也就是從這開始,兩位臺後開始有了對朝政的初步控制力。

    但在實際上是以慈安為尊。心有正念之後,八大臣被兩太后加上恭親王給扳倒,兩太后也就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垂簾聽政的權力。

    但是在事實上,同治皇帝的嫡母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只不過是有一個生母的身份而已,無論是地位還是準備上來看,慈安太后都是高於慈禧的。

    而且從清宮的歷史上來看,慈安的地位其實遠高於慈禧;在慈安太后生前諸多奏摺文書日常行走的次序都是慈安太后線上,太后的這種尊卑,不僅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也反映在兩宮太后的陵寢的佈局和造價,慈安陵神道直通咸豐帝,、定陵神道,而慈禧太后,神道則只能通慈安陵,這就是嚴格的等級差距,不可逾越的鴻溝。

    所以在慈安太后生前,沒人敢說慈禧太后的權力比慈安更大。其實慈禧的權力膨脹,都是在慈安去世之後!

    如果唯一能夠說敗的就在於慈安太后性情比較溫和,所以不喜歡爭權奪利,但並不是沒有爭權奪利的能力。

    除此之外就是慈禧勝在壽命比較長,活了70多歲。而慈安太后的早逝,也導致了慈禧在後世權力集中,所以慈安太后並沒有敗給慈禧太后,而是敗給了壽命,敗給了命運。

    所以,這就是長壽的優勢吧!

  • 6 # 澹奕

    事實證明,能夠生孩子還是非常重要的。

    晚清時期,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夠與慈安太后兩宮並尊,主要原因就是慈禧太后生下了咸豐帝唯一的男嗣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載淳。

    咸豐帝奕詝是清朝最後一位握有實權的皇帝,其原配正妻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在奕詝還沒登基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之後被追封為了皇后,而且孝德顯皇后並沒有子嗣。

    由於薩克達氏沒有福分,在奕詝登基之後,自然要重新選一位新皇后來執掌後宮。

    咸豐二年二月,奕詝登基之後的第一次選秀開始,在當時的眾多秀女之中,出身滿洲鑲黃旗的鈕祜祿氏被奕詝選中,冊封為嬪,封號為“貞”。

    鈕祜祿氏的家世非同一般,其先祖額亦都是清朝建立的五大元勳之一,後世長期與皇族聯姻,鈕祜祿氏的祖父、父親,都連續迎娶愛新覺羅家族的女兒,乃是世代名門顯貴。

    也正因為這個緣故,鈕祜祿氏成為了主要的皇后預備人選,而奕詝見到鈕祜祿氏本人之後,對溫柔賢淑長相清秀的鈕祜祿氏也非常滿意。

    鈕祜祿氏被封貞嬪之後不到一個月,就越過妃位晉封為貴妃,四月入宮,結果在六月初八就被咸豐帝正式冊封成了皇后,是整個清代除元配之外,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從封嬪到封皇后,鈕祜祿氏只用了四十天,就算是把各種繁瑣的禮節都算進去,也只用了六個月而已,這樣的速度堪稱火箭,就算奕詝的母親孝全成皇后當年也沒這麼快的速度。

    而在鈕祜祿氏入宮的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入宮,那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

    只不過葉赫那拉氏相對於鈕祜祿氏,出身並不怎麼樣,葉赫那拉氏出身鑲藍旗,屬於下五旗,與鈕祜祿氏孃家的上三旗之首的鑲黃旗根本沒得比。

    不僅如此,葉赫那拉氏的父親惠徵,曾因罪被貶,而且只不過是個道臺,無論從任何方面來看,葉赫那拉氏的家世都無法與鈕鈷祿氏相提並論,甚至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然而葉赫那拉氏非常漂亮,而咸豐帝也是個挺色的主兒,葉赫那拉氏入宮之初被封為貴人,兩年後晉封為嬪,封號為“懿”。

    葉赫那拉氏非常得寵,不過皇后終究只能有一個,咸豐帝與皇后鈕祜祿氏相敬如賓,兩人琴瑟和諧感情非常好,葉赫那拉氏根本無法動搖皇后的地位。

    可上天並不是什麼機會都不給葉赫那拉氏,不僅給了機會,還給了她一個天大的機會。

    大多數王朝到了末期,皇嗣都開始逐漸凋零,清朝也並不例外,奕詝後宮眾多,但尷尬的是其子嗣相當單薄,即便日夜耕耘,也收穫艱難,這也使得任何生育皇嗣的後宮,都有一鳴驚人的機會。

    儘管鈕祜祿氏與咸豐帝感情不錯,可一無所出,倒是葉赫那拉氏的肚子爭氣,在咸豐六年還真的為奕詝生下了孩子,而且是個皇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載淳。

    後來玫貴妃也曾生下一個皇子,但出生就夭折了,因此載淳成為了咸豐帝膝下僅存的皇嗣,而葉赫那拉氏憑藉這個孩子,開始了她的逆襲人生。

    咸豐帝駕崩之後,年幼的載淳繼位,鈕祜祿氏毫無疑問成為母后皇太后,而葉赫那拉氏則以新帝生母身份成為聖母皇太后,兩宮並尊。

    並且,咸豐帝臨終留下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璽,前者由鈕祜祿氏執掌,而名義上留給載淳的同道堂印璽實際上由葉赫那拉氏保管,任何詔諭都要同時蓋上這兩枚印璽才能生效。

    其實咸豐帝一早就看出慈禧太后不是個省油的燈,但載淳年幼,鈕祜祿氏仁善,很難完全執掌朝堂,所以咸豐帝不得不留下慈禧,但為了約束慈禧,咸豐帝又留下了顧命八大臣。

    沒想到咸豐帝駕崩後,他複雜過頭的安排出現了反噬,顧命八大臣逼宮,而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后最終聯合咸豐帝生前非常忌憚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之變,直接剷除了顧命八大臣。

    此後,朝廷出現兩宮垂簾,親王輔政的格局,而隨著慈禧太后的勢力日益穩固,性格比較軟弱的慈安太后無法與其抗衡,慈禧太后逐漸掌握了朝廷中的實權,並透過甲申易樞,踢掉了恭親王奕訢。

    光緒帝登基後不久,慈安太后崩逝,這時候的慈禧太后徹底失去了制衡,最後一個能夠在禮法上壓制她的人也消失了,慈禧太后成為清朝最後一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存在。

    縱觀慈安太后的人生,為何最終輸給了慈禧?

    一,最重要的原因,慈安太后無子

    子嗣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皇家之人來說,慈禧太后本是妃妾,之所以能夠與慈安太后同尊並稱,就是因為她生下了咸豐帝的繼承人。

    所謂母憑子貴,載淳成為了慈禧太后最終走上清朝權力巔峰的一個踏板。

    慈安太后在禮法上雖然是嫡,是正宮皇后,無論如何她的地位都要高於慈禧,載淳也要尊奉她為禮法上的嫡母,但載淳終究不是她親生的。

    如果慈安太后有兒子並且存活下來,那麼載淳是很難有機會登上皇位的,因為載淳並不算優秀,即便慈安太后的兒子同樣不出色,但他卻是嫡,具有絕對優勢。

    很可惜,慈安太后沒有兒女,這成為了她到頭來還是輸給慈禧的最大原因。

    二,先天不足,慈安太后不夠狠不夠剛

    史料記載之中的慈安太后,性情溫和寬仁,是個不僅性格安靜,而且即便是在朝廷大事上,也是個不溫不火的慢性子,她雖然心思縝密,但是在太軟弱了。

    正是因為擔心鈕祜祿氏無法彈壓群臣,所以咸豐帝不得不留下了葉赫那拉氏。

    從慈安太后下令誅滅安德海一事來看,慈安太后並不糊塗,也並非唯唯諾諾的人,甚至可以說慈安太后是很有理政才能的,但她最大的不足,就是她不夠狠。

    兩宮並尊的時候,慈安太后作為嫡正,其實慈禧太后處處都要聽她的意思,結果到頭來慈安太后卻沒什麼存在感,這種狀態持續太久,使得慈安太后實際握住的權柄不如慈禧太后。

  • 7 # 彈指千年

    孝貞顯皇后是咸豐帝的第二個皇后鈕鈷祿氏,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慈安太后。她的一生也是相當傳奇!孝貞顯皇后是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成恩公穆陽阿之女,比咸豐帝小了6歲,也是咸豐帝為皇子時的側福晉。咸豐二年,也就是1852年封為甄嬪,到了5月份進封為珍貴妃,6月份便奉旨成為皇后,當時她才16歲。

    孝貞顯皇后一生沒有留下子女,咸豐帝崩逝之後,她被尊為皇太后,又稱為東太后,後來與慈禧聯手發動了辛酉政變,逐出八大臣,同治登基之後,上徽號曰為慈安皇太后。光緒7年,孝貞顯皇后崩逝,但是她的死因至今都是個迷。

    一直以來都有學者認為,孝貞顯皇后的死和慈溪有關,她是在宮鬥中敗給了慈溪才導致的身故。事實上這樣的推測根本毫無根據。所以也不存在孝貞顯皇后敗給慈溪的說法。

    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在歷史上名聲並不好,而慈安太后名聲比她要好很多。也正是因此許多人都認為兩位太后的關係一定是不和諧的。但其實這兩位太后的關係並沒有像民間傳聞那樣。甚至可以說兩位太后的關係還是不錯的。

    總體來說慈安太后運氣遠好於慈禧太后,她16歲就登頂皇后,可見咸豐皇帝對她的喜愛,而慈禧與她相差甚遠。年輕時期的慈禧是很清楚自己的情況,所以一直都是安分守己,即便最後被封為貴妃也對慈安十分的尊重。同時慈安沒有自己的孩子,可以說她和慈禧太后基本沒什麼利益衝突,也就不會有什麼仇恨。

    在咸豐帝去世之後,兩個人同為太后,慈安沒有慈禧的事業心,她對朝政上的事並不十分上心,大部分事情還是由慈禧來決定的,只有在慈禧解決不了的時候,兩人才會協商共同解決,雖然偶有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主見有過爭執。但是慈安一向溫柔,慈善,並不會由此記恨。

    也就是說前期慈禧的存在威脅不了慈安,後期慈安的存在也威脅不了慈禧的地位,而且後宮之中多寂寞,兩個人更加容易心心相惜。即便在長期的相處中有摩擦,但這摩擦還不至於讓慈禧太后對慈安太后下毒手。

  • 8 # 史海甄客百曉生

    謝謝邀請,關於孝貞顯皇后(慈安)為何會敗給慈禧這個問題,其實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其1852年(咸豐二年)被封貞嬪直到1881年(光緒七年)去世之前,這段時間雖然表面看是慈禧勢大,實則一直以慈安為尊;第二階段,自其去世之後到慈禧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去世之前,這段時間才是慈禧大放光芒的時刻。

    故而,說慈安敗給了慈禧,嚴格意義上是不存在的,畢竟在慈安生前,她都佔有絕對優勢。如果非要言敗,主要還是指其去世之後。若非要論其生前的劣勢,主要在性格方面,慈安溫婉淑德識大體不貪權勢,心機並未有慈禧那麼深,但該有的謀略卻毫不遜色;而另一大劣勢便是,從身體狀況來看,慈安始終體質欠佳,遠不如慈禧身體康健。除這兩點之外,慈安皆遠勝慈禧之上。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朝服像

    晉升之快世所罕有

    1837年(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一位女子出生,她便是後來的孝貞皇后鈕祜祿氏(慈安)。談及其家世,最遠可追溯到後金時期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鈕祜祿.額亦都,額亦都追隨太祖努爾哈赤隨侍身側征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故當建立八旗制度時此支系直接被劃到了滿洲鑲黃旗(上三旗首旗)。鈕祜祿家族(代指額亦都支系)是整個清朝當中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某些程度上,鈕祜祿氏甚至比一些覺羅氏的分支更要尊貴。

    當然,在額亦都鈕祜祿家族當中,自不乏后妃、將相。在孝貞皇后之前,鈕祜祿家族已出現皇后四位(清聖祖孝昭仁皇后【1678去世,額亦都十六子遏必隆之女】、清世宗孝聖憲皇后【1693-1777,額亦都堂兄額亦騰孫凌柱之女】、清仁宗孝和睿皇后【1776-1850,額亦都七世孫恭阿拉之女】、清宣宗孝穆成皇后【1781-1808,額亦都玄孫布彥達賚之女】)、嫡妻一位(清太宗元妃【1593-1612,額亦都之女】)、妃嬪五位(清仁宗恭順皇貴妃【1787-1860,額亦都玄孫善慶之女】、清聖祖溫僖貴妃【1694年去世,額亦都十六子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胞妹】、清高宗順妃【額亦都曾孫愛必達之女】、清宣宗祥妃【額亦都七世孫久福之女】、清高宗誠嬪【1784年去世,額亦都曾孫穆克登之女】)。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朝服像

    貞貴妃鈕祜祿氏,質秉柔嘉,行符律度。自天作合,聿徵文定之祥。應地無疆,斯協順承之吉。惟克懋修夫內治允宜正位乎中宮,其立為皇后,以宣壼教。所有應行典禮,該部察例具奏。

    而孝貞乃額亦都第三子車爾格一系,按照輩分,她是額亦都的八世孫女,系廣西右江道累進三等承恩公鈕祜祿.穆揚阿之女。1852年(咸豐二年)二月十一,時年16歲的鈕祜祿氏(代指慈安)被封為貞嬪,同年五月二十五被封為貞貴妃,僅僅三個月就直升兩級(跳過妃)。又過了13天(六月初八),鈕祜祿氏因“質秉柔嘉,行符律度”被下詔直接封為中宮皇后,四個月後(十月十七)行正式冊立禮。從嬪到皇后僅僅用了八個月時間(按封后計算不到四個月),速度之快晉升跨度之大堪稱當時之最。

    咸豐重視,同治敬重,百官愛戴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揚阿女。咸豐二年,封貞嬪,進貞貴妃,立為皇后。十年,從幸熱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為皇太后。

    透過相關史料記載,我們不難發現,慈安晉升之快的原因拋卻家世背景,更多的源於其本身溫婉恭儉的性格。

    之所以家世並非主要原因,一方面因為自慈安父親(道員,正四品)開始本支系逐漸沒落,多賴姻親幫扶壯大聲威;另一方面,慈安進宮受封之前,其父穆揚阿與嫡母愛新覺羅氏(克勤良郡王慶恆孫女)皆已去世,故慈安的晉升受本支影響並不大。

    慈安太后家世背景關係圖

    1、溫婉恭儉,穩居後位十年

    而真正讓她得以聞名於清史的還多賴其溫婉恭儉的性格,也正是有此相助,才能讓她在咸豐帝的心目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使其入主中宮如此迅速的強大助力。

    雖說後宮妃嬪不得干政,但作為皇后,仍有規勸皇帝之責,如漢之明德馬皇后、唐之文德長孫皇后。咸豐一朝,正值內憂外患之際,咸豐帝疏於朝政自娛自樂,每到此時,慈安總是竭盡所能勸夫君國事為重,雖然不能根治咸豐本人怠惰的本性,但每次咸豐帝都會欣然接受皇后的建議。

    1860年(咸豐十年) 八月初八,英法聯軍來襲,咸豐帝不得不帶著全家老小前往熱河避暑山莊避難,對政事提不起一點興趣的他甚至親書“且樂道人”來自頹自廢,慈安聞之深覺“不宜如此”,命人講此匾除去。透過此事更能體現出慈安在咸豐心目當中的地位,不是隨便一個寵妃乃至妃嬪就能替代的。

    《清皇室四譜》關於慈禧、慈安記載

    2、無心權勢,但擁有最終決策權

    壬寅,子刻。上疾大漸,召宗人府宗令、右宗正、御前大臣、軍機大臣、承寫硃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癸卯,寅刻。上崩於避暑山莊行殿寢宮。

    如此,慈安雖一生無兒無女,但卻能穩居後位十年,是有原因的。1861年(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31歲的咸豐駕崩於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由其長子(當時也是唯一之子)載淳繼位。然按照咸豐帝的遺訓當中的三件大事,卻跟載淳生母慈禧並無直接關聯。

    首先,立載淳為皇太子,待自己百年後命皇太子繼承皇位;其次,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贊襄政務;第三,將“御賞”和“同道堂”印章分別賜給慈安和載淳(因年幼,由生母懿貴妃代為保管)。當八位輔政大臣代幼帝擬旨之後,只有蓋上兩座方印,方可有效。咸豐此舉之目的,一目瞭然,欲讓八大臣與兩宮太后相互掣肘避免一家獨大,只可惜,他的如意算盤還是打錯了。

    “御賞”與“同道堂”印章

    初嘗權勢甜頭的慈禧,自然不願長期處在這樣的僵局之下,故聯合恭親王奕訢、將軍勝保等人慾將八位贊襄大臣排擠在外,而此時的慈安成為了關鍵人物,畢竟她是“御賞”印章持有者,又是咸豐帝的正宮皇后法統無人能及,所以慈禧即使心中有再多不願還是必須得到慈安的幫助,也正因有了慈安的助力,辛酉政變方能順利完成。

    當然,慈安之所以同意幫助慈禧奕訢等人促成此事,並非她也同慈禧一般貪戀權勢,而是出於三方面的考慮:其一,相對做一個傀儡太后而言,能自己做主對於一向自在慣了的慈安來說沒壞處;其二,以肅順為代表的輔臣,多跋扈不臣之輩,慈安雖不貪權,但也不願仰人鼻息;其三,出於長遠考慮,避免輔臣久久不歸政,為皇帝未來親政做準備。

    又諭,前因載垣、端華、肅順等三人,種種跋扈不臣。朕於熱河行宮,命醇郡王奕譞繕就諭旨,將載垣等三人解任。

    如此,由慈安首肯,慈禧、奕訢、勝保等人密謀的辛酉政變一舉而成,八輔臣所定之“祺祥”年號改為“同治”,而八人先是被革職拿問,其後被殺的殺,流放的流放,最終以太后黨的完勝而結尾,兩位皇太后也因此成功擔起了“垂簾聽政”之責。

    咸豐帝畫像

    試想,如果這場政變沒有慈安的首肯,慈禧、奕訢等人再如何努力,都顯得名不正言不順,這恰恰體現在當時,慈安這位母后皇太后的地位要遠遠勝於慈禧的聖母皇太后,而在聽政期間,從《庸庵筆記》記載亦可發現,東太后(慈安)優於德,“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而西太后(慈禧)優於才,而“每有奏牘,必西宮為誦而講之”。簡而言之,小打小鬧慈安放手讓慈禧去管,而但凡涉及國家層面之事,不用慈安主動要求,慈禧自己便會乖乖地彙報給“姐姐”慈安,並讓其行最終裁定之權,誰擁有最終話語權一目瞭然。

    3、享嗣皇帝敬仰,成人生贏家

    如果真要論及慈安、慈禧二人之間究竟有何矛盾,只能源於兩個事件,皆由慈安一力促成。

    1869年(同治八年)八月,慈禧寵宦安德海向主子慈禧請旨前往江南置辦龍衣,在獲得同意之後,安德海一路大搖大擺,每到一個地方便索求無度堆得盆滿缽滿。違反祖制(太監不得出京)在前,貪贓枉法在後,當安德海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緝拿後,心裡明鏡一般的慈安,乾脆果斷地下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即使慈禧表面沒有表達什麼,但心裡自然會有所想法。

    慈禧

    1872年(同治十一年),兩宮太后為同治帝擇後。慈安選擇才貌雙全、容德俱佳的蒙古狀元阿魯特.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相中的是狡黠敏慧的富察.鳳秀之女富察氏。由於遲遲沒有定論,故二人商議由皇帝自己做最後的決定,17歲的同治帝最終選擇阿魯特氏為皇后。這其中除了慈安無可厚非的朝中地位,也能看出她在同治帝心目當中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對同治關懷備至的嫡母比其生母還要重要。

    但即使有殺自己的寵宦、立非自己所選之女為後為鋪墊,在慈安生前,慈禧都始終並未拿此來報復慈安,因為她明確知道,慈安在各方面的地位都要比她高得多。

    慈安劇照

    因病去世,方使慈禧實現夙願

    1875年1月12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年僅19歲的同治帝因天花而亡,成為清朝皇帝享壽最小之人。由於其生前無子,故在兩宮太后允准下,立醇親王奕譞次子載湉繼位為帝,改元光緒。

    而此時的慈安,由於一直以來的沉痾病體,導致其對朝政有心無力,慈禧也漸漸地正式暫露頭角。但在慈安去世之前,排序等方面上,還是以慈安為尊。1881年(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慈安最終還是崩逝於鍾粹宮,享壽僅45歲。

    慈安的去世,讓慈禧方開始全面性地活躍於臺前幕後,朝中的“老佛爺”之稱也由兩位變成了慈禧一人專享,也從此時開始,慈禧的夙願開始一步步實現。其中最主要的表現便在於慈安的喪儀相關事項的縮減。

    慈安去世之後,表面為“姐姐”悲痛莫名的慈禧,明裡為其隆重置辦喪儀之時,暗裡卻將其一些重要儀式略去,且所用之楠木金棺竟乃多塊薄木拼接而成。當然,這還是次要的,早在兩年前(1879,光緒五年)的六月二十二,兩宮皇太后的萬年吉地便建成,其規制已屬有清一代最高的後陵,甚至以豪華逾制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

    定東陵(慈安、慈禧陵)鳥瞰

    本來按道理,後陵建成便無需重建。但令人無奈的是,慈禧並不甘於這樣的現狀。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已獨自掌權14年的慈禧,硬是將自己的陵寢單獨重修了一次。在此之前,慈禧為了歸政於光緒帝之後有個休養的好場所,不惜在甲午海戰鉅額賠償掏空國庫加連年自然災害百姓苦不堪言之際,挪用海軍經費興修三海和頤和園。

    而緊接著,為了百年之後也能有個好的陵寢,不知足的她已不滿足豪華逾制如斯的普陀峪定東陵,更不甘在方位尊卑上位處慈安的普祥峪定東陵之下(慈安陵距離咸豐定陵更近),故決心趁著自己一人掌控政權之際,要在原址上再進行翻新。而十分巧的是,當她有這個打算之時,自己的舊陵便多處出現糟朽滲漏裂縫等瑕疵,慈禧及時抓住時機,先後派三撥心腹前往勘察,眾人也心知肚明,上奏的瑕疵越來越多,最終本該簡單修繕一下即可的普陀峪慈禧陵愣是讓人為升級成所有主體建築全得拆除重建。

    在承修主事大臣奕劻和榮祿(皆為慈禧親信)的精心監督下,普陀峪定東陵自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五開工,到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八完工,共歷時12年之久。重建之後的慈禧陵,很好地體現了她的心中所想:不願甘於人下,只想高高至上。在本來已逾制的舊陵基礎上,隆恩殿採用金龍盤柱規制早已超過紫禁城太和殿,而殿前周圍欄板雕刻龍鳳呈祥圖案,也成為整個清朝皇陵(包括帝陵)之中的孤例。

    慈禧普陀峪定東陵隆恩殿盤龍柱

    史海君說:

    受一些影視劇的影響,慈安展現出來的樣子,大多存在感低,唯諾不言氣勢被慈禧一直壓著,但實際上,真實的慈安恰恰相反。

    她雖然不貪權,但懂得在皇帝有錯的時候進行規勸,正確履行皇后所該盡之責,以溫婉恭儉得到咸豐帝重視,得以一生無子的前提下穩居後位十年;她對雖非己出的嗣皇帝載淳視若親子,不論大事小事噓寒問暖,讓這個小皇帝感受到母愛該有的樣子,從而贏得同治的尊敬有加;她以法統天然的優勢,即使心機如慈禧,也在這位正宮嫡後面前禮讓三分,凡遇大事皆需請教一二;她寬仁御下,不盛氣凌人專制嚴苛,得享百官敬服。

    故,與其說慈安敗給了慈禧,不如說在其生前,慈禧不得不甘於人後,而慈安不需要做什麼,便完勝前者。真論其失敗,已是她身後之事了,而那時,一切在慈安眼中,已是過眼雲煙,這位同治朝真正的掌舵人,已無所遺憾。

    參考資料:

    【清】昭璉《嘯亭雜錄》

    《昌瑞山萬年統志》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欽定八旗通志》

    《清皇室四譜》

    《清文宗顯皇帝實錄》、《清穆宗毅皇帝實錄》、《清德宗景皇帝實錄》

    趙爾巽《清史稿.文宗本紀》、《清史稿.穆宗本紀》、《清史稿.德宗本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

  • 9 # 文史不假

    所謂“孝貞顯皇后”,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慈安太后,也稱為“東太后”。很多人誤解,說正宮皇后為何會敗給懿貴妃?說“東太后”慈安為何會敗給“西太后”慈禧?

    事實上,雖然慈禧太后長期掌握滿清帝國的實際權力,位同女帝一般統治中國數十年之久。但是,她從來都沒有擊敗過慈安,她在慈安太后生前基本上處於低眉順目的程度,始終唯其馬首是瞻。

    慈安(1837年——1881年),出生於上三旗之首的鑲黃旗,原名鈕祜祿氏。選秀入宮之時,被冊封為貞嬪,“貞”對應漢語中的“正”,深得咸豐皇帝寵愛。

    從此,鈕鈷祿氏開始了自己傳奇的後宮生涯,短短數月間就連連晉升,成功登上了大清皇后的寶座。這個記錄,創造了整個滿清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記錄,遠勝於《甄嬛傳》中的孫儷和《延禧攻略》中的吳謹言。

    成為皇后,鈕鈷祿氏開始統領後宮的所有嬪妃,管理好這些形形色色的女人絕非易事,具體場景可以自行腦補眾多宮鬥劇中的情節。即便如此,她在後宮的地位依然穩若泰山,如果沒有相當的能力和手腕,絕對不會得到善始善終。畢竟,歷史上被廢黜甚至被處死的皇后不在少數。

    更要命的一點,咸豐壓根也不是什麼好皇帝,除了政事無能以外,他在其它方面倒是非常有幹勁。據統計,咸豐雖然只有一個獨生子載淳,但他後宮嬪妃數和寵幸女子數都是滿清十二帝之冠。

    面對這樣的丈夫,一生都沒有子嗣的鈕鈷祿氏居然屹立不倒。不難看出,她的容貌姿色和能力修養都是出類拔萃的,絕對是一個極其厲害的狠角色,斷不會遜於葉赫那拉氏。

    因為長期的“撩貓逗狗”,因為長期的“縱慾無度”,咸豐帝的身體很快被掏空,甚至導致了生殖能力的嚴重缺損。幸虧,葉赫那拉氏還算爭氣,為愛新覺羅誕下了唯一的皇子載淳,之後母憑子貴被封為懿貴妃。

    作為唯一的帝裔,皇后鈕鈷祿氏自然對於載淳無比疼惜。而且,她的疼惜不同於葉赫那拉氏那般急功近利,主張進行循循善誘的教導。久而久之,載淳對待嫡母比對待生母還要親近。

    1861年,面對英法聯軍的肆意入侵,昏庸無能的咸豐帝只得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外出巡狩”。眼見英國佬和法國佬打進了北京城,他只能安排被自己一直提防的六弟奕訢全權負責談判事宜,接受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國事如此艱難,咸豐皇帝的床幃之事從來沒有消停過,終於耗盡彈藥並以31歲的“高齡”死在承德,留下了國破山河殘的大清帝國。在他駕崩前,冊立自己唯一的兒子載淳為新帝,安排由肅順等八大臣和兩宮太后相互制約,共同拱衛皇權。

    由於雙方勢力嚴重的不平衡,咸豐剛駕崩,顧命八大臣就全然不顧及兩宮太后,儼然形成劍拔弩張之勢。雖然遺詔明確規定,朝政重大事務必須兩宮太后共同蓋“御賞”和“同道堂”的印章後方才實施,但八大臣顯然沒把這兩個女人當回事。

    為了保住權位,為了取得先機,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秘密商定,聯合留在北京的恭親王奕訢一同發動政變罷黜了八大臣集團,推翻了咸豐的臨終部署,史稱“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聯合垂簾聽政,重用恭親王奕訢,共同輔佐幼小的同治皇帝登基。

    慈安本性嫻靜,對於權力和政事沒有太多欲望,將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教育和培養幼帝上,把具體的事務都交由慈禧進行打理。比如,對於官員的奏摺,慈安很少親自過問,除非重大軍政事務外,其餘皆由慈禧批閱。

    當同治帝到了大婚的年齡時,慈安太后選中了阿魯特氏為皇后,而慈禧太后卻選中了富察氏為皇后。這一次,慈安太后沒有乾綱獨斷,轉而徵求同治帝自己的態度。

    同治最終採納了慈安太后的建議,迎娶阿魯特氏為嫡妻,成為大清皇后。這件婚事,雖是同治自己的選擇,可也是慈安太后的一次勝利,惹得生母慈禧極為不快。

    滿清對於太監管束得極其嚴格,以至於雖然成名的太監不少,但真正像東漢、唐朝和明朝那樣為禍為亂的太監卻沒有。開國之初,清廷便訂立了“太監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的祖制。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他仗著自己在辛酉政變中向恭親王冒死傳遞情報而居功自傲,變得開始肆無忌憚。為了出宮斂財,他以“置辦龍袍”的名義離京,一路威勢熏天,當途經山東時被巡撫丁寶楨拿獲並且上奏朝廷。

    慈安雖對於慈禧的其他小過不在乎,但對於這種事關大清國顏面的事卻毫不猶豫,並未和慈禧商量就直接下旨就地處死了安德海。據《清史稿》記載:

    立命誅之。

    這件事後,慈禧徹底瞭解了慈安的狠辣和決絕,徹底擺正了自己“二把手”的地位。她深知,在朝臣和百姓的心中,慈安太后的地位是自己完全無法撼動的,在這個比自己還小兩歲的“正宮妹妹”面前,她從此變得循規蹈矩。據《清宮遺聞》記載:

    東宮優於德,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

    很明顯,垂簾聽政期間,雖然慈禧太后出面情況較多,但她只是那個衝鋒在前幹具體工作的,而慈安太后才是真正在幕後掌舵和定調的一把手。

    正是在慈安與慈禧的密切配合下,朝廷中央倚重奕訢、倭仁等滿臣,朝廷地方重用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終於,滿清王朝出現了短暫的平靜發展,內外相促下社會復甦,被讚譽為“同治中興”。

    不過,這種好景不長,到了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就崩逝於鍾粹宮中,享年僅僅45歲。失去制衡的慈禧太后,開始一步步謀求獨攬大權。

    很快,藉助“中法戰爭”的由頭,慈禧太后對權力中樞軍機處發難,徹底罷黜了以恭親王為首的軍機處所有大臣,史稱“甲申易樞”。從此後,慈禧太后緊握權柄,甚至形同女皇,統治了中國數十年之久。

    到了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囂張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為了彰顯身份地位,她給自己增添了許多的封號,合起來就是:

    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這一長串拉風無比的封字中,居然沒有一個“貞”字。為何?說到底,不是慈禧太后不想要,而是這個字只屬於地下長眠的慈安太后,人家才是“孝貞顯皇后”。

  • 10 # 歷史甄奇喵

    不是慈禧太厲害,而是慈安不想玩,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夠獨掌大權,最大的原因就是慈安太后早逝,在沒有了慈安太后的制衡後,慈禧太后這才得以放飛自我,不然給她幾個膽子也不敢。

    清朝時期有兩個著名寡婦,這兩人便是咸豐的皇后以及嬪妃,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為何說這兩人著名呢,在她們二人的合計之下,清廷的皇權則是徹底落入了後宮當中。

    辛酉政變

    咸豐十一年,前往熱河逃難的咸豐帝駕崩,年僅三十一的咸豐帝當時僅有同治這麼一個兒子,於是同治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儲君。

    考慮到同治皇帝年幼這個問題,咸豐帝臨終前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親自挑選八位大臣來輔佐同治,這八人便是清朝歷史中著名的“贊襄政務八大臣”。

    這八人都是朝廷之棟樑,人中龍鳳,有他們來輔佐同治倒是也可以,但在這裡又出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萬一這八個大臣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皇權怎麼辦。

    不得不說咸豐考慮的非常周到,在任命了八大臣的同時也留了一手,專門給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留下了兩枚印章,八大臣的文書如果沒有這兩枚印章蓋章,那麼就算不得數。

    這樣一來算是完整的形成了一個制衡關係,但可惜咸豐帝還是漏算了一點,那就是眼看同治帝年幼且不懂事,於是咸豐便將這枚印章交給慈禧保管,咸豐不知道的是自己這個並不起眼的舉動是直接禍害了大清王朝。

    不同於慈安的是,慈禧有很大的政治野心,所以在咸豐臨終前曾認真考慮過是否將其除掉的想法,後來因為孤兒寡母所以便放過了他。

    提出除掉慈禧這個建議的正是那八大臣,所以說慈禧對這八個人是恨透了,於是便想著如何翻身將這些人除掉,不然她雖然身為同治的母親,但依舊會受到這八大臣的威脅。

    在慈禧的秘密運作下,熱河中的慈安太后同意跟其一塊推翻八大臣,京城中則是有奕訢來提供幫助,由此可見慈禧的手段。

    在這八大臣準備將咸豐帝的靈樞運回京城後,慈禧和慈安便以同治帝年幼經不起這舟車勞頓為理由,要先行走近路回京,八大臣雖然不滿但也不能說什麼。

    這是一場爭分奪秒的戰爭,如果八大臣先行回京,那麼咸豐臨終前立下的遺囑就會生效,慈安和慈禧將永無寧日,反之則是慈禧等人先行回京,將八大臣扼殺在搖籃之中。

    最終走近路的慈安和慈禧先行一步到達京城,拿出事前準備好的遺詔就進行宣佈,與此同時表示這八大臣都有罪,於是快到京城的八大臣就這樣被全部活擒。

    慈安和慈禧就這樣將權力全部捏在手中,至於如何劃分也跟之前說好的一樣,那就是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分為東宮和西宮兩個太后。

    同樣是作為太后,但慈禧的名聲卻是要遠勝於慈安太后,這是不是說明在權力上慈安這個正統皇后輸給了妃嬪?其實不然,只要慈安健在一天,那將永無慈禧翻身之日。

    不懼慈禧

    在辛酉政變後兩人都同時變為太后,但雖說都是太后但卻是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慈安太后德行兼備,至於慈禧太后則是擅長工於心計。

    相比較來說慈安太后的權力以及地位還是穩穩壓制慈禧的,因為她慈安可是咸豐親自任命的皇后,咸豐臨終前還給她留下一枚象徵權力的印章。

    而另一邊的慈禧雖說也有咸豐留下的印章,但她確實妥妥的母憑子貴,她能手持印章完全是因為同治年幼不能管理,所以論權力她是遠遠不及慈安太后的。

    而慈安太后在政務上也是處理的極為完美,凡是由東宮批出的詔令,則上下皆歡欣,而西宮的慈禧太后則是沒有這待遇。

    但相比較慈禧來說,慈安太后對於權力並不嚮往,她之所以跟隨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則是完全因為防止被八大臣打壓,在輔佐同治的時候也是兢兢業業沒有半點野心。

    於是這便有了慈禧後來者居上的機會,如果慈安太后哪怕有一點的野心,那麼慈禧則是完全沒有一點與之爭雄的能力。

    當然口說無憑,在兩宮太后共同執政這段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該次事件直接表明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兩人的地位劃分。

    誅殺安德海

    若說誰是慈禧最為信任的人,那麼肯定會有很多人認為是李蓮英,這話自然不假,但李蓮英之所以能夠上位,可以說還有慈安太后的一份功勞。

    安德海作為慈禧太后最早的寵臣,當初辛酉政變因為慈禧在熱河山莊無法聯絡京城中的奕訢,於是安德海便一遍一遍的來回奔波送信。

    要說這安德海也算是一位人物了,他因為看見同鄉太監在宮中吃好喝好,於是便自己解決後入宮,這份毅力說實在話確實歷史。

    果不其然,能夠對自己下這麼狠手的人絕對是有點本事的,憑藉著花言巧語以及聰慧的頭腦,安德海很快就步步高昇最終成為慈禧太后的貼身太監。

    在慈禧除掉八大臣後,安德海的地位也緊跟著水漲船高,甚至常常為了博得慈禧的關注而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便是誣衊同治帝從而討好慈禧。

    不得不說安德海對於慈禧的心性是拿捏的死死的,於是在慈禧的授意下安德海很快就成為了朝廷中的一員惡霸,凡是不給他送錢者,均會遭到他的誣陷。

    雖說當時有太監不得出宮的說法,但這安德海竟然不顧祖宗禮法在得到慈禧的首肯後便立即出宮,這傢伙出宮也是都不幹好事,凡是路過某地則必會搜刮民脂民膏。

    在路過山東的時候安德海被巡撫丁寶楨順勢拿下,隨後丁寶楨就給朝廷遞上一個請求處罰安德海的奏摺,丁寶楨此舉無疑是太歲爺上動土。

    任誰都知道如果批轉了丁寶楨這份奏摺,那肯定是會受到慈禧的報復,畢竟打狗還要看主人,這也是安德海在外作亂而不怕被抓的原因,實在是背後的靠山太牛。

    當這份奏摺傳到慈安手中後,慈安太后當即便同意了丁寶楨的請求,並且還要求丁寶楨斬立決,這下算是徹底跟慈禧站到了對立面。

    那麼事後慈禧是什麼反應呢?慈禧對於此事也只能隱忍,至於報復慈安太后,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從這件事就能看出,慈安太后完全是不懼怕慈禧太后的,甚至於是穩壓慈禧太后的鋒芒,至於說慈安太后為什麼輸給慈禧太后,我覺得這完全是莫須有的事情。

    慈安太后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早逝,準確來說是去世在了慈禧前面,如果慈安太后跟慈禧太后一樣高壽,那麼在慈安太后的制衡下清朝晚期斷然不會像現在記載的這樣充滿了屈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古天真論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