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論的真假1、荀彧四勝四敗背景介紹:
在曹操遭遇宛城之敗後。當時袁紹寫給了曹操一封書信,言辭傲慢,曹操看後大怒,行為都與平日裡不一樣。眾將都認為是宛城之敗的緣故,而只有荀彧認為曹操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變得這樣,一定是有別的事情才會讓主公變得茶不思、飯不想。於是前去問詢曹操。曹操將袁紹的書信拿給荀彧看後,說道:“我想要攻打袁紹,奈何現在力量不夠,該怎麼辦呢?”
軍師聯盟 荀彧
曹操當時剛剛大敗,又加上袁紹的侮辱,心裡頭那個火氣可想而知,恨不得立馬將袁紹滅了,可是冷靜下來想一想,現在論真打的話還可能打不過袁紹,所以曹操當時那個心態很爆炸,有火撒不出,很憋屈的一個心理狀態。作為曹操多年的謀士荀彧自然一下便知曹操所思所想,於是這樣向曹操說道:
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荀彧開頭先說自古以來那些勝利者和失敗者,如果真的有才能的話,即使一開始弱小也必將強大起來,如果沒有才能,即使現在看起來強大也早晚會走向末路(言下之意:主公你這一時的失敗沒什麼的,不要垂頭喪氣的,現在我們實力不夠強大,但是隻要憑著您的才能早晚都會成就霸業的,袁紹現在看似強大也不足為懼)。
楚漢相爭
接下來以劉邦和項羽為例(你看之前的劉邦和項羽,還不是一開始看似弱小的劉邦打敗了項羽嘛,借古喻今)。
前面講了這些“虛”的(讓曹操先慢慢恢復信心,感覺也確實是這樣哦,現在失敗怎麼了,袁紹強大怎麼了,早晚將他拿下。不過我曹操有那方面的才能麼?)。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一般知道自己有什麼缺點,對於自身的優點即使知道也不太能確定。而從別人口裡說出的往往就顯得客觀和真實。
新三國曹操
隨後荀彧緊接著對比了袁紹和曹操的一些不同,從度勝、謀勝、武勝、德勝四個方面誇讚曹操比袁紹做得好,比袁紹厲害(這就是主公您的才能體現呀,好多方面都比袁紹做得好,所以不要不開心了)。
最後結尾,袁紹就算很強大那又能怎麼樣呢!曹操聽完高興的不得了。
“太祖悅”。
這還沒完,緊接著荀彧提出了具體的戰略計劃(前面一大堆都是讓主公曹操重燃信心,知恥後勇,那歸根結底還是要行動起來才可以,光有想法是不夠的)。於是提出先攻打呂布,將東邊的隱患擺平,再調派鍾繇鎮守長安,穩固西部戰區,這樣我們就可以全力備戰袁紹了。
在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決戰時,曹軍的軍糧快耗盡,對於接下來的戰鬥有點迷茫的時候曹操向賈詡詢問該怎麼辦?
三國演義 賈詡
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
賈詡是從明勝,勇勝,用人勝,決機勝四個方面闡述,旨在勸曹操堅持下去,尋找機會一舉攻下袁紹。
從正史書籍記載看:
首先《十論》沒有在《三國志郭嘉傳》正傳裡出現的,而是來自裴松之引的《傅子》。
其次,在《三國志》正傳裡記錄了荀彧和賈詡的“四勝四敗”。
此外在《三國志》裡,荀彧、荀攸、賈詡三人是歸為一個列傳裡,而郭嘉則是和程昱等人列為一傳,這讓很多人就認為郭嘉不如荀彧,因此當荀彧的四論被記載在正傳裡後,就有人質疑郭嘉的十論是假的了。其實陳壽已經給出這樣列傳的原因了:
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意思就是程昱和郭嘉等人,也都是當世奇才,雖然他們品德舉止方面可能做得不是特別好,與荀攸的品性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出謀劃策這方面,跟荀攸還是有的一比的。 所以在陳壽的眼裡,荀彧、荀攸、賈詡,是屬於“德才兼備”一類的,所以列為一傳。
不過在《資治通鑑》中,十論被記錄在案。可通鑑是這樣記載的:
曹謂荀彧、郭嘉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對曰:“.......”
資治通鑑
在《通鑑》裡是曹操問荀彧和郭嘉兩人,而其後的回答也並沒有指明是哪一個人說的,這可能也是司馬光在編寫的時候也無法判定十論究竟是誰所作,因此採取這種方式將十論歸為荀彧和郭嘉共同總結的。
那麼最早記載十論的《傅子》一書呢?作者為傅玄,在《晉書》裡這樣記載道:
“玄少孤貧,博學善屬文,解鐘律。性剛勁亮直,不能容人之短。”因此,傅玄離世時,諡號為“剛”。
從時間上看:
《資治通鑑》裡記載,郭嘉十論發生在建安二年(197年)3月之前。
荀彧策論,發生在曹操宛城之敗後(197年)正月。
賈詡策論,發生在官渡之戰時,約在建安五年(200年)。
出身:
荀彧和郭嘉都是出自潁川,兩人是同鄉,年輕時就經常一起談論天下大勢。荀彧和郭嘉當時都是士族,只不過郭氏一族相對來說沒有荀氏一族顯赫。
郭嘉
荀彧和郭嘉兩人都是一開始在袁紹處任職。兩家都是當時的士族,為了家族利益都去投效當時實力強勁的袁紹。包括同族的荀諶(荀氏一族)、郭圖(郭氏一族)也都在袁紹手下任事。但荀彧和郭嘉都看出袁紹不能成大事,最後都轉投曹操。從荀彧向曹操推薦郭嘉就可以看出,荀彧和郭嘉的價值觀至少是相符的,是同道中人。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郭嘉的十論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並且也是由郭嘉所提出的,但可能是基於荀彧四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的。首先就內容來說,各種關於袁紹的描寫幾乎都是類似的,在三國志不同人物傳裡對於袁紹記載,“色厲膽薄”“好謀無斷”等是最多的描述,也說明在三國時期,袁紹的這些特點幾乎人人都知道,因此不管在四論和十論當中對於袁紹的評價都是相類似的。此外,郭嘉和荀彧的關係本來就不錯,又都在袁紹手下和曹操手下效力過。因此兩人私下也會交流對於兩位主公的看法。再加上曹操喜歡“遇事眾議”,每位謀士的觀點也自然被大家熟知。所以四論和十論中很多觀點相重再自然不過了。
另外,當初郭嘉向曹操陳述十論的時候可能也沒有十條這麼多,可能是在四論的基礎上增加了幾點,而十論最有可能是事後曹操令郭嘉將帳前所說進一步完善。
文章中如有錯誤之處或者不足之處,希望大家給予指正!
十論的真假1、荀彧四勝四敗背景介紹:
在曹操遭遇宛城之敗後。當時袁紹寫給了曹操一封書信,言辭傲慢,曹操看後大怒,行為都與平日裡不一樣。眾將都認為是宛城之敗的緣故,而只有荀彧認為曹操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變得這樣,一定是有別的事情才會讓主公變得茶不思、飯不想。於是前去問詢曹操。曹操將袁紹的書信拿給荀彧看後,說道:“我想要攻打袁紹,奈何現在力量不夠,該怎麼辦呢?”
軍師聯盟 荀彧
曹操當時剛剛大敗,又加上袁紹的侮辱,心裡頭那個火氣可想而知,恨不得立馬將袁紹滅了,可是冷靜下來想一想,現在論真打的話還可能打不過袁紹,所以曹操當時那個心態很爆炸,有火撒不出,很憋屈的一個心理狀態。作為曹操多年的謀士荀彧自然一下便知曹操所思所想,於是這樣向曹操說道:
2、荀彧四勝四敗內容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荀彧開頭先說自古以來那些勝利者和失敗者,如果真的有才能的話,即使一開始弱小也必將強大起來,如果沒有才能,即使現在看起來強大也早晚會走向末路(言下之意:主公你這一時的失敗沒什麼的,不要垂頭喪氣的,現在我們實力不夠強大,但是隻要憑著您的才能早晚都會成就霸業的,袁紹現在看似強大也不足為懼)。
楚漢相爭
接下來以劉邦和項羽為例(你看之前的劉邦和項羽,還不是一開始看似弱小的劉邦打敗了項羽嘛,借古喻今)。
前面講了這些“虛”的(讓曹操先慢慢恢復信心,感覺也確實是這樣哦,現在失敗怎麼了,袁紹強大怎麼了,早晚將他拿下。不過我曹操有那方面的才能麼?)。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一般知道自己有什麼缺點,對於自身的優點即使知道也不太能確定。而從別人口裡說出的往往就顯得客觀和真實。
新三國曹操
隨後荀彧緊接著對比了袁紹和曹操的一些不同,從度勝、謀勝、武勝、德勝四個方面誇讚曹操比袁紹做得好,比袁紹厲害(這就是主公您的才能體現呀,好多方面都比袁紹做得好,所以不要不開心了)。
最後結尾,袁紹就算很強大那又能怎麼樣呢!曹操聽完高興的不得了。
“太祖悅”。
這還沒完,緊接著荀彧提出了具體的戰略計劃(前面一大堆都是讓主公曹操重燃信心,知恥後勇,那歸根結底還是要行動起來才可以,光有想法是不夠的)。於是提出先攻打呂布,將東邊的隱患擺平,再調派鍾繇鎮守長安,穩固西部戰區,這樣我們就可以全力備戰袁紹了。
3、賈詡四勝四敗背景介紹在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決戰時,曹軍的軍糧快耗盡,對於接下來的戰鬥有點迷茫的時候曹操向賈詡詢問該怎麼辦?
三國演義 賈詡
4、賈詡四勝四敗內容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
賈詡是從明勝,勇勝,用人勝,決機勝四個方面闡述,旨在勸曹操堅持下去,尋找機會一舉攻下袁紹。
5、為什麼會有質疑郭嘉十論真假的聲音?從正史書籍記載看:
首先《十論》沒有在《三國志郭嘉傳》正傳裡出現的,而是來自裴松之引的《傅子》。
其次,在《三國志》正傳裡記錄了荀彧和賈詡的“四勝四敗”。
此外在《三國志》裡,荀彧、荀攸、賈詡三人是歸為一個列傳裡,而郭嘉則是和程昱等人列為一傳,這讓很多人就認為郭嘉不如荀彧,因此當荀彧的四論被記載在正傳裡後,就有人質疑郭嘉的十論是假的了。其實陳壽已經給出這樣列傳的原因了:
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意思就是程昱和郭嘉等人,也都是當世奇才,雖然他們品德舉止方面可能做得不是特別好,與荀攸的品性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出謀劃策這方面,跟荀攸還是有的一比的。 所以在陳壽的眼裡,荀彧、荀攸、賈詡,是屬於“德才兼備”一類的,所以列為一傳。
不過在《資治通鑑》中,十論被記錄在案。可通鑑是這樣記載的:
曹謂荀彧、郭嘉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對曰:“.......”
資治通鑑
在《通鑑》裡是曹操問荀彧和郭嘉兩人,而其後的回答也並沒有指明是哪一個人說的,這可能也是司馬光在編寫的時候也無法判定十論究竟是誰所作,因此採取這種方式將十論歸為荀彧和郭嘉共同總結的。
那麼最早記載十論的《傅子》一書呢?作者為傅玄,在《晉書》裡這樣記載道:
“玄少孤貧,博學善屬文,解鐘律。性剛勁亮直,不能容人之短。”因此,傅玄離世時,諡號為“剛”。
從時間上看:
《資治通鑑》裡記載,郭嘉十論發生在建安二年(197年)3月之前。
荀彧策論,發生在曹操宛城之敗後(197年)正月。
賈詡策論,發生在官渡之戰時,約在建安五年(200年)。
6、郭嘉和荀彧的關係出身:
荀彧和郭嘉都是出自潁川,兩人是同鄉,年輕時就經常一起談論天下大勢。荀彧和郭嘉當時都是士族,只不過郭氏一族相對來說沒有荀氏一族顯赫。
郭嘉
職場:荀彧和郭嘉兩人都是一開始在袁紹處任職。兩家都是當時的士族,為了家族利益都去投效當時實力強勁的袁紹。包括同族的荀諶(荀氏一族)、郭圖(郭氏一族)也都在袁紹手下任事。但荀彧和郭嘉都看出袁紹不能成大事,最後都轉投曹操。從荀彧向曹操推薦郭嘉就可以看出,荀彧和郭嘉的價值觀至少是相符的,是同道中人。
總結:綜上所述,本文認為郭嘉的十論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並且也是由郭嘉所提出的,但可能是基於荀彧四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的。首先就內容來說,各種關於袁紹的描寫幾乎都是類似的,在三國志不同人物傳裡對於袁紹記載,“色厲膽薄”“好謀無斷”等是最多的描述,也說明在三國時期,袁紹的這些特點幾乎人人都知道,因此不管在四論和十論當中對於袁紹的評價都是相類似的。此外,郭嘉和荀彧的關係本來就不錯,又都在袁紹手下和曹操手下效力過。因此兩人私下也會交流對於兩位主公的看法。再加上曹操喜歡“遇事眾議”,每位謀士的觀點也自然被大家熟知。所以四論和十論中很多觀點相重再自然不過了。
另外,當初郭嘉向曹操陳述十論的時候可能也沒有十條這麼多,可能是在四論的基礎上增加了幾點,而十論最有可能是事後曹操令郭嘉將帳前所說進一步完善。
文章中如有錯誤之處或者不足之處,希望大家給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