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色歸讀

    林放是孔門72賢之一。

    孔子創辦私學,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這一說法出自《史記. 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所謂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知識一個大概的數字,現在列出最有成就的若干弟子名單和簡要事蹟:

    1.顏回:魯華人,字子淵,小孔子三十歲,最為孔子鍾愛,並一再褒獎之:“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回也好學,不 遷怒,不貳過”。因為窮而好學,營養極度不良,而用腦格外過度,導致嚴重早衰,二十九歲頭髮白盡,三十一歲就交了公糧本,提前去孔廟佔席位等著吃冷豬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極慟

    2.閔損:魯華人,字子騫,小孔子十五歲。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品格很高。

    3.冉耕:魯華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惡疾難愈,孔丘說是他命不好?

    4.冉雍:魯華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為有德行,說:“雍也可使南面。”

    5.冉求:魯華人,字子有,與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歲。是魯國權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藝,以政事聞名 。

    6.仲由: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人),字子路,小孔子九歲。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之,子路於是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然後來仍多直言,頂撞孔子,是孔門痴兒。孔子容而愛之。以政事聞名。後死於衛國之亂,被砍作肉漿。孔子大慟,為之不食肉糜。

    7.宰予:字子我, 魯華人。口才極好。因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罵作“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汙”,於是聞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歡這位巧舌如簧的門生,每拿話來艮他。宰予在齊國混了個臨淄大夫的官,後來與田常作亂被夷族。孔子恥之。

    8.端木賜:字子貢,衛華人。口才同樣極好,可是孔子卻對他青眼有加。齊相田常伐魯,魯子命之出使救魯。子貢去齊國,吳國,越國和晉國轉了一圈,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竟做下了樁天大的事業,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一使而動五國之政。子貢又精通經濟,善做生意,銀子掙得嘩嘩的。每次出使,車僕之盛,擬於王侯,又仗著孔門高徒的名份,與諸侯相抗禮。儒學之昌盛,子貢大聲勢大排場的宣傳功不可沒。孔子沒有白喜歡他。

    再重點談談林放:林放,字子丘,春秋時期魯國清河人,為比干27世孫,傳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為孔子得意門生。林放在周敬王時擔任魯國的大夫,拜為太傅。去世後與夫人芋氏一起合葬在今河南開封東巖山一帶。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林放被賜號為清河伯。從祀孔聖廟西廡首座,後又祀於鄉賢祠。宋真宗時,考林姓族譜,林姓得姓於長林山,遂於大中祥符二年追封林放為長山侯。在許多地方的孔廟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把他與孔子的其他弟子的牌位放在一起,讓他們像孔子一樣享受後輩學子的祭拜。

    《論語.雍也》篇提到林放,原文是:“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古時候祭祀的禮節,天子祭祀天地,諸侯祭祀山川。泰山在魯國境內,更是五嶽之首,只有天子和魯國國君才能祭祀。季氏是魯國的大夫,也要對泰山的神靈行祭祀之禮,是嚴重的僭越行為,完全忽視了魯國國君的存在。

    冉有是季氏的家臣,有匡復拯救季氏的責任,因此孔子問他說:季氏如此行事,實在不符合禮制的規定,你是季氏的家臣,應該儘量糾正他的過失。如今只能看著他犯錯而不能拯救他嗎?冉有對孔子說:季氏的心意已決,憑我的力量也不能挽回了。孔子於是嘆息道:季氏這樣做,無非是要諂媚鬼神,求鬼神保佑賜福而已,殊不知禮制是不能僭越的,神靈是不可欺騙的。魯華人林放都知道關心禮的本質,而不肯隨波逐流,何況是五嶽之尊的泰山呢?泰山之神聰明正直,一定懂得禮數,怎麼可能不如林放懂得禮數,怎麼肯接受季氏不符合禮數的祭祀呢?所以說季氏祭祀泰山,不但不符合禮數,而且不會得到神靈的保佑,對他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孔子這樣說,是要季氏懂得僭越祭祀毫無意義,試圖讓他迷途知返。也是要讓冉有知道自己不如林放,以此自勉。

    季氏旅於泰山這一段,說明春秋時代社會風氣之亂。亂在春秋時代不講傳統文化的道德和理性,以手段而取天下,就是講究“權術”。這裡,孔子批評了自己的學生冉有,即是批評了季氏。林放曾問禮之本,被孔子稱讚為:“大哉問。”難道那個泰山之神,還不如知禮問禮的林放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不把季氏和林放比,而把泰山神和林放比。季氏無可救藥,冉有又不能救,孔子只能從根基上教育冉有,同時也不排除讓冉有傳話給季氏的可能。所以這話說得有力。孔子不輕言鬼神,但針對迷信者也只好以鬼神說事。“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這句話,可以用於當今狂妄自大想入非非為所欲為卻又想依託神的護佑的許多人。

  • 2 # 求之

    林放(生卒年不詳)字子丘,春秋時期魯國清河(今新泰放城)人,為比干27世孫,傳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為孔子得意門生。 林放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林放在周敬王時擔任魯國的大夫,拜為太傅。去世後與夫人芋氏一起合葬在今河南開封東巖山一帶。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林放被賜號為清河伯。從祀孔聖廟西廡首座,後又祀於鄉賢祠。宋真宗時,考林姓族譜,林姓得姓於長林山,遂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林放為長山侯。在許多地方的孔廟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把他與孔子的其他弟子的牌位放在一起,讓他們像孔子一樣享受後輩學子的祭拜。

  • 3 # 逆襲的諸行無常

    林放,字子丘,春秋時期魯華人,比干27世孫。故里在今山東新泰市放城鎮。其生卒年無考,約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曾向孔子問禮。《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後世尊為先賢。

    有說法認為林放是孔子弟子,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但孔門七十二賢的名單中也有出入,有些名單中並沒有林放的名字,故林放是否是孔子的學生並沒有明確的判定。

    林放在周敬王時擔任過魯國的大夫,拜為太傅。從現有史料分析,林放一生潛心研究禮學,不顯於世,終老於曲阜,卒後葬曲阜城南。歷史典籍對林放的記載亦隻言片語。但其“問禮”之舉,對弘揚封建禮教作出重要貢獻,對後世影響很大,深受歷代儒家的讚揚和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唐開元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追贈林放為清河伯。唐大和八年(834)春,乾封縣人建林放祠於其故里放城集(今新泰放城鎮駐地)。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趙恆下詔書追封林放長山侯,並從祀孔聖廟西廡首座。目前在許多地方的孔廟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中為什麼會有讓步狀語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