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野生科學家

    最水的?有啊!上世紀有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不光水,還非常不人道呢。有人說他堪稱“五十年代一代人的噩夢”,他就是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慕尼斯。

    ▲慕尼斯。

    慕尼斯憑藉臭名昭著的“大腦額頁切除術”使嚴重的精神病患者得到了“治療”,變得安靜並不再具有攻擊性。那個年代,在諾貝爾醫學獎光環的加持下,全美國竟有至少20000人接受了這種“治療”。

    大腦額頁切除術的出現。

    1848年,美國有個倒黴的建築工人,名叫蓋格。這老兄在工地幹活時被一根高處掉落的大鐵棍子幹穿了腦袋。鐵棍從他左邊腦門豎直向下插入,穿過左側大腦額頁,又從左邊下頜骨外側穿了出去……但他竟然沒有死。只是傷愈後,看望過他的朋友都表示這傢伙受傷後完全變了一個人,性格木訥寡言,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蓋格受傷模擬。

    受這一事件啟發,神經外科醫生慕尼斯開始研究用切除大腦額頁的方法治療精神疾病的可能性,並且於1935年在一位女性患者身上進行了首次人體實驗。他在病人腦門兩邊各鑽了一個孔,然後往腦殼裡灌酒精,破壞了前額葉和丘腦之間的神經聯絡。術後,原本狂躁偏激的患者變得安靜了,除了時不時噁心之外沒有發現其它不適。

    後來慕尼斯用鋒利的空心細管代替酒精,將腦額頁搗爛了再吸出來……聽著就哆嗦。經歷手術的患者有70%會從此變得安靜,當然,說變得麻木不仁更合適,剩下那30%則沒什麼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那時候可沒有醫用X光機,手術是在完全不可見的情況下憑慕尼斯的“手感”完成的(竟然沒有被捅死的,也算奇蹟)。

    ▲空心管切腦術……

    因為讓狂躁的重症精神病患者變得不再危險,慕尼斯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接棒者夫裡曼登場。

    夫裡曼比慕尼斯更狠。都看過《本能》吧?片中莎姨用來行兇的冰錐還記得不?夫裡曼醫生就是拿這東西給精神病患者進行大腦額頁切除術的。

    ▲油管上的手術影片動圖。

    夫裡曼主要的“成績”是把慕尼斯的手術大大簡化了。這貨直接用冰錐從病人的眼眶子裡向斜上方刺入,對,貼著眼珠子往裡捅。捅進顱內後,用冰錐在裡面一頓亂攪和,反正也看不見,將那裡的神經纖維徹底破壞掉,達到和慕尼斯的手術方法一樣的效果。得,本來必須由專業神外醫生進行的手術,被夫裡曼“改進”得十分鐘就能完成,甚至都不需要麻醉(大腦沒有痛覺),幾乎是個人就能做了。

    ▲夫裡曼和冰錐切腦手術。

    但那些患者真的被“治好”了嗎?並沒有。人類的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每個半球分為4個頁,額頁就在腦門兒裡面,眼窩上方。發達的額頁是人類的獨有特徵,它是負責邏輯思維和情緒管理等最高階大腦功能的。

    失去額頁,人雖然不會死,但會失去一切情緒反應,變得遲鈍、麻木,智商也會退化得如幼兒一樣。接受手術的精神病患者別說迴歸社會過正常人的生活了,連自理能力都很難保持,只是不會再有那麼大攻擊性了而已。

    諾貝爾獎的汙點。

    劉慈欣先生有篇科幻小說,《地火》,裡面有一段未來人類對“古人”的評價:“以前的人真蠢,以前的人真累,為什麼非得冒險受累把煤從地底下挖出來?直接氣化抽出來不就得了嗎?”

    我們今天看慕尼斯和夫裡曼的手術,會覺得那毫無人性,將瘋子變成呆子,簡直與殘害無異。但在當時,嚴重的精神類疾病根本無藥可治,患者本人和親屬都要承受巨大的痛苦。這種情況下,慕尼斯和夫裡曼的“治療”就顯得沒有那麼不可接受了。

    ▲手術用的工具……

    但諾貝爾獎在整個事件中的角色極不光彩!有了諾貝爾獎光環的加持,巨大的廣告效應讓慕尼斯和夫裡曼的大腦額頁切除術一度風靡全美。其“適應症”也開始增加,門檻兒一降再降。先從嚴重的暴力性精神疾病擴大到了幾乎所有精神障礙,再從精神障礙擴大到同性戀,後來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因為過於頑劣(據說還有僅僅因為不肯上床睡覺的)就被信任諾貝爾獎的父母帶去實施了額頁切除術,讓他們渾渾噩噩地浪費了生命。截止1955年,僅在美國就有至少20000人被這種手術破壞了額頁,只能像根木頭一樣活著了。

    1970年,大腦額頁切除術被徹底禁止。

  • 2 # 句理

    作為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榮譽,諾貝爾獎從誕生之初就廣受科學家的追捧,能獲得諾貝爾獎甚至獲得提名絕對能成為一位科學工作者的至高榮譽,獲獎者也定會飽受讚譽。諾貝爾獎從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除一戰、二戰期間停止頒發幾次之外,至今已經將這一科學界最高榮譽授予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總計923授予人次、27次授予團體。

    01 真理檢驗

    諾貝爾獎有著嚴格的提名稽核機制,目的在於保證頒獎的公平公正、科學嚴謹。但是,早期的某些諾貝爾獎沒有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在科學發展的程序中被證明害大於利,為諾貝爾獎留下了抹不掉的黑歷史。

    比如1948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穆勒,發現併合成高效有機殺蟲劑DDT,後被證明難以 降解、能生物富集以及對野生動物特別是鳥類和魚類的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造成諸多危害等。

    如果說DDT是因為其環境危害大給諾貝爾獎抹黑的話,那麼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則可以說是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大的恥辱,這一點也不為過。

    02 有褒有貶

    1949年,瑞典皇家醫學院宣佈:因“發現前腦葉白質切斷術對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療效果”,葡萄牙神經科醫生埃加斯·莫尼茲(Egas Moniz)和瑞士科學家沃爾特·赫斯(Walter Hess)一同分享了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一時間給埃加斯醫生帶去諸多關注,其發明的額葉切除手術(腦白質切除術)讓無數精神疾病患者在安靜中度過餘生,但同時,外界的質疑聲音四起,人們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額葉切除手術。

    額葉切除術(lobotomy)是一種神經外科手術,包括切除前額葉皮質的連線組織,主要於1930年代到1950年代用來醫治一些精神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但後來,由於被過分宣傳,誇大治療效果,應有領域不斷擴大,暴力、弱智的社會不良分子,調皮搗蛋、成績不佳的日本學生,同性戀者等都成了額葉切除術的治療物件,一時間,手拿一把錘子和錐子的醫生成為不少患者和患者家屬的救命良藥。

    但現在對額葉切除術的評價一般都是負面的,這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簡陋條件下,對大腦所實施的手術精準度很低,對術後效果的評價也沒有客觀、可信的標準,而且手術物件在經過手術後往往喪失精神衝動,被認為侵害人權。

    03 長期探索

    大腦,掌管著人類的思維和意識,是機體的控制中心。李時珍曾說過:“腦為元神之府”。一旦大腦中的某些部位出現問題,便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時至今日,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仍然困擾著科學家和醫生。

    在19世紀末期,人們就開始嘗試對大腦動手術嘗試治療精神疾病。1892年,一位名叫Gottlieb Burkhardt的醫生透過手術摘除大腦皮層的方法來治療6位出現幻覺和躁動症狀的嚴重精神分裂症患者。

    術後,其中四位患者症狀明顯減輕,但是有兩人卻不幸死亡,訊息一經傳出,便遭到了當局的強烈批評和反對。因此,在接下來的40多年裡,沒有出現類似的手術。手術物件除了人之外,還包括狗、靈長類動物等。

    安東尼奧·莫尼斯

    時間來到1935年,約翰·富爾頓和卡羅爾·雅克布森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神經精神學會上發表報告,提到他們對黑猩猩實行兩側前額葉皮層切斷術後,黑猩猩的攻擊性行為減少。

    這一報告引起了葡萄牙神經醫生安東尼奧·莫尼斯的注意,他推測給人類進行前額葉皮層切除興許也能得到和黑猩猩類似的結果,因此他開始嘗試用類似的方法治療人類的某些嚴重精神疾病。

    腦白質切斷器

    他的第一次嘗試是在病人顱骨上開一個口子,向額葉注射酒精的方式摧毀神經纖維,但是不久就發現這種做法也會殃及到大腦的其他地方。於是他便發明設計出被稱為腦白質切斷器的手術儀器用來機械損毀前腦葉與其他腦區聯絡的神經纖維完成額葉的切除工作。

    04 天作之合

    當實行這一手術時,醫生需要在病人的顱骨兩側各鑽一個小孔,然後將腦白質切斷器從洞中伸入病患腦部,在每側選擇三個位置實施手術。這個儀器的外形就像是一把修長而精緻的螺絲刀,不過它的頭部側面開了口而且沒有尖端。然後醫生需要拉動手柄,開口處的鋼絲在拉動作用下便會凸起,切斷神經纖維。

    1935年,莫尼斯的助手阿爾梅達·利馬在莫尼斯的指導下完成了第一例這種手術,並於術後第二年公佈了治療結果。也許是天作之合,也許是另有隱情,他們所治療的第一批20名患者,症狀均得到不同程度減輕,可以說是很成功的手術。

    由於早年發明腦血管造影術,莫尼斯在國際腦科學領域享有盛名,因此當他於1936年將手術報告公開發表後,這一手術很快在其他國家也流行起來,美國、義大利等國家不斷有醫生循著莫尼斯的手術步驟開展臨床治療,並且也都奇蹟般地取得了成功。

    05 推波助瀾

    同莫尼斯一樣,美國醫生弗里曼也參加了1935年的那次倫敦會議。當他在第二年看到莫尼斯的報告之後,也嘗試進行前額葉切除手術。起初,他使用的是同莫尼斯一樣的手術方式,但是他發現這種手術方式繁雜,難以操作,很快他就發展出一種更加迅速便利的手術方式。在他的手術中,只需要一把錘子和錐子,病人被施以電擊以代替藥物麻醉。

    手術時,將錐子經由眼球上部從眼眶中插入腦室,然後攪動錐子以達到破壞神經纖維的目的。手術過程十分迅速,甚至不需要手術室就可以進行。由於弗里曼等人大肆鼓吹“精神病藥扼殺於搖籃”,額葉切除手術在美國“廣為流行”。

    1936年到20世紀五十年代之間,美國大約實施了4萬到5萬例這樣的手術,弗里曼本人就做了3500例。也正是在弗里曼的推波助瀾下,額葉切除術被濫用。1949年莫尼斯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更是堅定了額葉切除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以說諾貝爾獎助長了弗里曼等人的氣勢。

    一項對1942年至1954年在英格蘭和威爾士進行了額葉切除手術的9284名患者的調查表明,41%的患者恢復或有明顯改善,28%稍微改善,25%顯示無變化,2%惡化,4%死亡。

    06 跌落神壇

    其實早在手術發明早期,關於額葉切除手術的負面報道已經展露苗頭,但是在傳媒並不發達的時代,加之商業運作及弗里曼等人的吹捧,額葉切除手術一直在人們心中保有一個成功有效的形象,併為不同階層的人所接受。

    最著名的失敗案例就是美國總統肯尼迪的親姐姐羅斯·瑪麗·肯尼迪。她患有智力障礙,1941年弗里曼為她進行了額葉切除手術,但她是不幸的,手術結果不盡如人意,也可以說非常糟糕。術後,羅斯的智力只有兩歲兒童的水平,終生不能自理。

    隨著後來藥物治療的發展和腦外科手術的發展,前額葉切除術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逐漸被拋棄。

    07 心中有感

    時至今日,前額葉切除術在醫學界一直被稱作是一個笑話。但是,我們並不能嘲笑莫尼斯、弗里曼等人的愚昧無知,因為在當時的認知水平和時代背景下,這項技術給無數家庭帶去了希望。

    絕境中的人類總願意相信一切可相信的事物,飽受精神疾病折磨之下,體面的自由比痴呆的苟活更有意義。

    《飛躍瘋人院》

    回顧該手術的興衰發展史,除了缺乏長期的觀察和大量的資料之外,我們更應該看到背後的利益驅動。科學沒有錯,諾貝爾獎也沒有錯,錯的是人。

    今天的我們站在科技的前沿,以更高的眼光去批判額葉切除術,去審視DDT的利與弊,去調侃諾貝爾獎的黑歷史,但是科學發展的腳步就是這樣,認知的過程就是這樣,有錯才有對,有黑暗的過去才能有美好的明天。

  • 3 # 百科千尋君

    我一直認為諾貝爾和平獎和文學獎都很水,但你既然限定了生理學和醫學獎,那最水的莫過於發現“寄生蟲能致癌”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約翰尼斯·菲比格,他的理論事後被證實完全是錯誤的,但諾貝爾獎委會並未收回獎項,也從未承認錯誤。因此這一事件被認為是諾貝爾獎史上最大的烏龍和笑話。約翰尼斯·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1867年出生在丹麥一個醫生家庭,但3歲時就不幸喪父。16歲那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醫學、生物學和動物學,7年後順利畢業,進入細菌學家薩洛蒙森的實驗室擔任助理。在薩洛蒙森的建議下,菲比格前往柏林求學。他熱衷於研究當時肆虐歐洲的白喉,他與貝林(1901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一起發明出了抗白喉血清,他還獨自證明了白喉細菌有兩種不同的形式,為識別白喉的無臨床症狀攜帶者提供了幫助。

    所以他33歲就成為哥本哈根大學病理解剖學研究院的院長,是當時舉世聞名的科學家。但就在此時,他的妻子卻患癌症去世了,菲比格非常痛苦,於是不再研究白喉,轉而研究癌症。1907年菲比格透過解剖死亡的實驗小老鼠,在它們體內發現了腫瘤,腫瘤裡有類似螺旋體的寄生蟲和蟲卵,他將這些寄生蟲稱為螺旋體癌。為了搞清楚這些寄生蟲與癌症的關係,他追根溯源,找到了這種寄生蟲的自然宿主蟑螂,他用蟑螂來餵養老鼠,結果老鼠沒有癌變的跡象,於是他開始在野外尋找老鼠和蟑螂。他在一家制糖廠附近發現了很多美洲蟑螂,並發現以蟑螂為食的野鼠。菲比格捕捉了61只糖廠附近的野鼠研究,發現其中40只的胃裡有線蟲,18只的胃有病變,9只已經患上了癌症,患癌率高達15%。

    他又用美洲蟑螂來餵養實驗老鼠,57只實驗鼠中有54只出現了線蟲,37只發生了病變,7只出現了腫瘤。

    如此看來,寄生蟲致癌的理論已經是“確定無疑”了。1913年,菲比格將自己所有的實驗資料整理發表,獲得了瑞典醫學會的認可,後來菲比格升職為哥本哈根大學的校長,在1926年還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1927年頒發。1927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他作了名為《線蟲癌和實驗誘導癌的研究》的演講,獲得瞭如雷掌聲。但不幸的是,1928年1月30日,菲比格因大腸癌去世了。

    之後眾多科學家想要還原菲比格的實驗,但無論如何都無法成功,直到1952年,科學家發現小鼠在缺乏維生素A和感染線蟲的同時會出現組織增生,外觀類似腫瘤。也就是說,菲比格的實驗是讓小鼠出現了組織增生,外觀像腫瘤,但不是腫瘤,所以“寄生蟲致癌”的結論根本就是錯的,鬧了一場烏龍。而當時成功利用焦油誘發兔子耳朵上產生腫瘤的日本山極勝三郎才是第一個人工誘導癌症發生的科學家。但是諾貝爾獎委員會並沒有收回菲比格的獎,也沒有給山極勝三郎補發獎項。我猜測是因為菲比格是丹麥人,與瑞典人同宗同族,諾貝爾獎本來就很護短,所以就腆著臉不認賬了,而且這個錯誤與諾貝爾獎委員會也有很大的干係,所以之後諾委會冠冕堂皇的說到:“雖然後來證明他(菲比格)的工作是存在缺陷的,可他的工作對於癌症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菲比格的“寄生蟲致癌”理論雖然被證實是錯的,但他依舊是個偉大的科學家,對於白喉和癌症病理學的貢獻確實非常巨大。他本身並沒有問題,是諾貝爾獎評選不嚴格,而且他在1928年就不幸去世,之後的爭論也與他本人無關,純粹是諾貝爾委員會為了維護自己的顏面,強行賴了過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煙花爆炸後消失於天際說明物質會消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