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理有意思

    本次非洲埃博拉捲土重來,是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也就是剛果(金),從發生地域的特點上來看,非洲蝗災和埃博拉確實與地理因素有關,並且是兩種極端。

    先說一下埃博拉,埃博拉病毒的命名是源自剛果境內的埃博拉河,因為最先發現病毒的位置就是此河流區域,所以根據地域直接命名。雖然當前還無法確定埃博拉具體來自何種動物,但可以肯定這種動物屬於熱帶雨林環境所特有,畢竟整個剛果就位於赤道經過區域,常年潮溼多雨,這便是地理位置因素。

    再說一下非洲蝗災,蝗災發生地點位於非洲東部,這裡大面積屬於沙漠或者半沙漠地區,常年乾旱少雨,本身乾旱天氣不太利於蝗蟲大面積繁殖,沙漠蝗蟲產卵後基本也孵化不出多少,但是前年開始印度洋暖流給東非帶去了大面積降雨,沙漠土壤溼度剛好達到了蝗蟲大面積繁殖條件,所以蝗蟲雨後春筍般爬出地面,一邊遷徙一邊繼續繁殖,這也是地理+氣象因素。

    從兩者的發生方式上看,其實底層因素都是因為地理特點,非洲是一個潮溼與乾旱區別明顯的大陸,中部擁有世界三大熱帶雨林之一,而北部又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區域,相比較下都比較極端,且非洲一直是貧窮落後的大陸,醫療、科技條件都不發達,面對天災、病毒的防護能力比較弱。

  • 2 # 句理

    蝗災剛剛肆虐,埃博拉伴著新冠和麻疹席捲而來

    對於全球各國的人們來說,2020年絕對是一個難忘的年份,一災未平,一災又起。而對於縱跨赤道南北的非洲來說,甚是如此。2月,幾十年未見的蝗災席捲東非多國,讓本就面臨糧食安全問題的衣索比亞和肯亞等國如蹈水火,受災人口1300多萬。

    身處中非腹地的剛果(金)雖沒有受到蝗蟲打擾,但本國內亂以及新冠疫情也讓這個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的國家步履維艱。但眼下,剛果金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該國出現多例埃博拉病例。

    疫情開始於西部港口城市姆班達卡,但尚不清楚是如何爆發的。世界衛生組織首先報告了4例死於埃博拉病毒,隨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稱,5月18日至週日期間,疫情已導致包括一名15歲女孩在內的5人死亡,衛生官員證實他們死於埃博拉相關疾病。

    新疫情爆發的同時,剛果正在應對新冠疫情,目前該國已有3200例病例和72例死亡病例,此外還有一場大規模麻疹疫情,自2019年疫情爆發以來,已有369500人感染,近6800人死亡。

    “這提醒我們,COVID-19並不是人類面臨的唯一健康威脅,”世衛組織總幹事特德羅斯·阿德諾姆·格佈雷耶蘇斯博士在一份宣告中說。“儘管我們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新冠疫情上,但世衛組織仍在繼續監測和應對許多其他健康緊急情況。”

    第十次剛要結束,第十一次又來了

    此次剛國(金)爆發的埃博拉疫情是自1967年首次出現以來,剛果爆發的第11次埃博拉疫情,與2018年在北基伍省、南基伍省和伊圖裡省宣佈的第10次疫情相繼發生。

    世衛組織正要宣佈第10次疫情結束,這時一個新病例在4月10日被確診。然後,在5月14日,該國開始了宣佈疫情結束的42天倒計時。由於病毒生活在全國各地的動物宿主中,剛果(金)落後的醫療衛生條件和久久不能平息的動盪導致疫情再次爆發。

    “這是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刻發生的,但是世衛組織在過去兩年裡與衛生當局、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加強國家應對疫情的能力,”世衛組織非洲區域主任馬特希迪奧·莫蒂博士在一份宣告中說。

    作為2018年疫情期間能力建設的一部分,世衛組織的一個小組已經到達姆班達卡支援應對這一新的疫情。該團隊支援樣本的收集和測試,並將其送到國家實驗室進行研究。

    瞭解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出現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毒,通常是致命的。它透過野生動物如果蝠傳播給人類,然後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者的血液和其他體液以及被這些液體汙染的表面而在人際間傳播。

    第一次埃博拉爆發發生在非洲中部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村莊。自1976年首次發現埃博拉病毒以來,2014-2016年在西非爆發的疫情是最大且最複雜的一次,這次爆發的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超過了其他9次爆發中的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的總和。

    預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目前正在開發中,並已被用於幫助控制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國家的傳播。目前還沒有被證明可以中和病毒的授權治療方法,但是一系列的血液、免疫和藥物療法正在開發中。

    剛國河——哺育人類,也滋養病菌

    全長約4640千米的剛果河,為非洲第二長河,僅次於尼羅河。如果按流量計算,剛果河是僅次於亞馬遜河的世界第二大河,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剛國盆地熱帶雨林就坐落在此。

    剛果河干流流經尚比亞、剛果(金)、剛果(布)和安哥拉,最後流入大西洋。剛果河流域面積達401萬平方公里,充沛的水源養育著沿岸的人民,同時大量野生動物也駐紮在雨林中,被稱為地球最大的物種基因庫之一。‌

    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攜帶著眾多細菌病毒,等待下一個宿主的到來。雨林中,蚊蟲肆虐,生活著蝙蝠、猩猩、猴子等,它們是病菌的潛在攜帶者,極易成為病毒的源頭或中間宿主。

    複雜的氣候環境——雨林與沙漠並存

    與世界上第二大雨林相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常年高溫乾旱,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極端的環境氣候特點,註定非洲有著艱難的境遇,而事實證明,確是如此。

    蝗災發生的非洲東部,屬於沙漠或半沙漠地區,常年高溫乾旱,這個環境十分適合蝗蟲的繁殖和生長。蝗蟲會將卵產在土壤乾旱結實、植被稀疏的地面,印度洋暖流帶去的降雨有利於蝗蟲卵的孵化,一場雨過後,蝗蟲如雨後春筍般鑽出地面。

    中部的雨林,雖然物產豐富、土地富饒,卻暗藏殺機。密林深處,潛伏著各種危險,野生動物襲擊、病毒爆發、洪水,身處和平年代的非洲,多個國家依然飽受戰亂的困擾……

    人與自然——懸而未決的難題

    非洲,有著十二億人口,強大的人口紅利下並米有給非洲各國帶來經濟的騰飛和衛生醫療系統的改善,相反,人口膨脹和落後的醫療條件一直讓這塊大陸處於疾病高發地區。

    非洲生物的多樣性也同樣塑造了病毒的多樣性;

    非洲人和野生動物的頻繁接觸以及獵殺野生動物加速了病毒的發現和傳播;

    非洲的地理環境有利於病毒的生存和繁衍,熱帶地區本身就是一個病毒的培養皿;

    非洲近現代的人口膨脹也為病毒的發現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媒介,這又加速了病毒的傳播和變異。

    歸根結底,沒有任何準備的非洲人民,搭上了時代發展的快車,卻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各種社會問題、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為了繁衍生息、壯大族群不斷開拓生存空間,以前深藏它處的病毒伴隨人類的行為進入人類社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吊鐘花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