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7724358697
-
2 # 張峰149764346
怎麼可能,中國2500年前的《詩經·北山》有一句經典的句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有一寸閒地,不要說智商高超的人類,看看那些非洲沙漠裡的動物,都不放棄領地來回穿越沙漠,使群種達到最佳狀態。
就拿中國僅次於非洲,最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說事,幾千年前曾經在沙漠腹地不僅僅擁有讓人心馳神往的Murano古國,還有讓人想不到大小湖泊群,曾經與沙漠共存過,至今在新疆若羌縣西北方向90千米處仍有碧波盪漾清澈見底的湖水,而且地下水很豐富,附近遍地荊棘叢林,生長著很多胡揚,顯顯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沙漠綠洲景色。
所以說,沙漠,荒漠最早都是草原的產物,沙漠,荒漠原來是草原,因為天氣乾旱,人類過度放牧,大量亂砍濫伐森林,破壞草場,令士地表面失去了植物覆蓋,因而形成了沙漠,所以,在古代全世界的人都過著風吹草地見牛羊的遊牧生活,只要人類能涉足的地方就有人管理,根本不存在公有一說。
-
3 # 李志勇LZY
古代多有管理下到處;
是有這種情況肯定存;
當時可能沒有公土說;
個人認為僅供您參考。
-
4 # 王松林
古今中外,沙漠和草原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保衛疆土,寸土不讓,是每個朝代的使命,從來不會出現“公地”的現象,許多人的世界裡,沙漠草原總是以荒涼、悲壯的形象著稱。殊不知,古時候,沙漠草原是個風吹草低見牛羊美麗的地方。
中國有著遼闊的這沙漠和草原。大風捲起較輕較細的沙塵,形成“風沙流”,可謂是飛沙走石。
新疆哈密附近的礫漠。到了盆地深處,風力逐漸減弱,又或是遇到地勢阻擋,沙塵終於落回地面,一切歸於平靜。如此長年累月,堆積成了一望無際的沙漠,
而在古代,綠洲不僅是人們安居樂業的樂土,
更是長途旅行者最珍貴的補給站。憑藉著鑲嵌在沿途的綠洲,古人終於得以往來於死亡沙漠之間,一條串聯東西的走廊最終應運而生,
史稱“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如同被綠洲串起來的一條路,著名的“西域36國”即為沿途36個綠洲國家。
當時的絲綢之路沿線,可謂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區域。宗教藝術在這裡交融,佛寺、清真寺遍地開花,中國文化因此變得更加多元。
敦煌莫高窟。戈壁灘上的“沙漠上的王國”。
極大地豐富了華人的味蕾,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造紙、印刷、桑蠶等技術則從中國遠傳西域。
到了唐代,西北地區依然是廣袤的糧倉。公元749年,中央從隴西收購的糧食超過了全國的30%,
正可謂“天下稱富庶者莫如隴右”。——《資治通鑑》
但和數百年前相比,一些文明卻消失了,比如盛極一時的Murano,又如神秘莫測的精絕。精絕是一個僅有3360人的小城,但卻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之一。
精絕古城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曾是尼雅河旁的一片綠洲。依靠尼雅河的水源,精絕人種植小麥、培育瓜果、釀造美酒,打造了一片富饒祥和的世外桃源,
時至今日,這番景象依然令人神往。尼雅遺址出土的上等蜀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8個漢字清晰可見。精絕便在茫茫大漠中銷聲匿跡了。是因為戰火還是缺水?也許真相永遠無人知曉。
如今早已無力為昔日的綠洲續命。曾經的古城繁華不再,田地乾裂、果園荒蕪、樹木枯萎、房屋傾頹,最終被黃沙掩埋。直到1500多年後才被人們重新發現,稱為“尼雅遺址”。
到了清朝,為了恢復宋元明時期衰敗的河西經濟,中央在河西區域大量移民屯墾,人口突升至明末時的8倍,灌溉面積達到了此前歷史的最高水平。
新中國成立後,華人與沙漠和草原的新的“沙場”正在展開。
作為後人,我們似乎還能模糊地想象出水草豐美的古國,或是往來如織的古道。
而作為前人,我們更期待能夠描繪未來的模樣,
一切只是取決於我們怎麼做而已。
這也許就是沙漠和草原給予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
5 # 徐渡瀘
1.中國古代有邊境,長城九邊,明代衛所,清代卡倫,都有大片區域與境外荒漠、草原相連,因國力強盛程度,控制的領土有所消長,但境外從沒有不受控制之地。
2.在邊境以內的草原和沙漠,是領土主權,在自己的國土上劃出什麼共土,這是瘋了。
3.荒漠草原是寶藏,古人雖然不知現代能源,但留給了後世一份厚厚的國土資源,荒漠裡有巨量油氣蘊藏,草原有畜牧之利供養華人,這些都使我們享用不盡深受遺澤,以新疆兩大盆地為例,保守的數字,也有佔全國儲量35%以上的石油、天然氣,40%以上的煤炭,怎麼就敢說不要就不要了。
回覆列表
當然不應該。
沙漠、荒漠、草原,與海洋有本質區別。
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是馬場,馬一天能跑多遠,就能打多遠。 蒙古人能打到歐洲,靠的正是騎兵,從不修長城這種東西。
就是因為漢人中有某些就知道個種地,丟漢人臉的存在,所以漢人在秦以後三千年歷史中,始終沒有提前佔領蒙古大片的馬場。 否則打到歐洲,佔領莫斯科的,早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沙漠、荒漠、草原,每一寸土地都有特殊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