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莞爾如初見
-
2 # 兩個寶兒的沁媽咪
首先,這說明孩子有了自己的脾氣,自己的喜好,不管出於什麼方式,他們這是對外界的一種表達,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看到他們的優點,儘量的挖掘與往正確的方向引導。
在孩子急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冷靜的分析問題,自己切忌不要跟著急躁,不可責怪孩子,也許他們這是一種探索也不一定呢。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文中孩子目前的心理狀態。1歲多的孩子是吸收性思維和各種感知覺發展的敏感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是器官協調、肌肉發展和對物品發生興趣的敏感期。
1歲多的孩子開始產生一種信任或不信任的態度,這取決於母親在哺養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日後其他的發展階段,都深受這一時期的影響。
這時期被稱為“學步期”或“運動時代”,因為孩子開始嘗試運動自己的身體,喜歡到處探險,用手攢任何東西,開始學站立、走路。家中的任何物品都是玩具,也都是教材。
接著,建議爸媽多用溫和的語氣和笑容對孩子。爸爸媽媽親切的笑容能讓寶寶感到親切和歡快的情緒體驗,雖然他不知道笑容是什麼一回事。
如果爸媽面對寶寶大多是面目表情,寶寶感受不到心靈上的愛撫,長大後寶寶的性格可能會變得冷漠、消極。
爸媽你可以:當寶寶這樣對你笑時,別忘了給他一個迴應,因為如果父母在此時能給他一個輕鬆的微笑做迴應,他就會更樂意這樣做,並且開始知道了他的行為會有反應。能夠感受到別人的迴應,比他自己的感覺更重要。
不妨多在孩子清醒的時候向寶寶展露笑臉,讓寶寶時刻能夠感受到爸媽的關注和愛。日常多抱抱寶寶或者給他最溫柔的撫摸,配以微笑與親吻,寶寶能夠感受到爸媽濃濃的愛,寶寶的性格也會變得積極溫和。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有的孩子天生氣質比較敏感,很小的事會看得很重,對他認為重大的事件(如心愛的娃娃胳膊掉了、搭好的積木被別的小朋友推倒了等)的感受比別的孩子更強烈。
對待這樣的孩子,要儘量避免嘲笑、批評,而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關愛,幫他從困境中走出來。不要對他要求太多,讓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雖然孩子常哭,但他並不是不快活,敏感的孩子哭得容易,笑得自由,盡情發洩,哭過了反而會對情緒發展有利。
有時也可能是父母無意識的行為助長了孩子的哭泣,如孩子膝蓋上摔了一個小口,媽媽表示過多的擔心,一會兒又來問一問、摸一摸。
又如孩子因對什麼事不滿意而哭,父母為阻止他的哭泣而無條件地滿足他,這時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對他的哭泣冷處理,一看得不到迴應,孩子漸漸就會停止哭泣。
有時孩子哭泣時您需要仔細觀察並查詢原因,比如腿摔破了而哭,要及時處理;說頭疼,要到醫院去檢查。
如果是無理取鬧,可以轉移注意力,讓他玩一些遊戲,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皺一皺眉、搖一搖頭,表示您的態度即可。
-
3 # 小雷媽咪
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是家長要及時正面引導,鬧情緒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亂髮脾氣可不好,給他講解一些例子,家長做榜樣,慢慢就會好轉
回覆列表
正常,只要不去管他就好了,哭就哭,千萬可別順著哄,那樣就真的會讓他感覺哭是萬能的了。哭夠了自然就不哭了,不能慣著,關於孩子好奇心的事,可以支援,-除了電火和帶尖帶刃的東西,他想看嘛就讓他看,危險的東西一定要左一次右一次的告訴他這個危險。一定不能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