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大樹

    一次兩次太少,顯不出自己的與眾不同。

    四次五次太多,劉備畢竟是軍閥,而且是草莽軍閥,誰知道有什麼脾氣,萬一惹惱了怎麼辦?

  • 2 # 汽車測試工程師

    資訊太閉塞了,當時又沒有手機,沒有電話的。不能約啊。諸葛亮不是先知,不知道劉備會去,所以備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亮亮,當時亮聽說了備的想法後,大為震驚,於是出山

  • 3 # 在水一方122097561

    凡值錢的東西太容易得到了就顯的不值錢了。諸葛有大才,他也想找個明主以展平生的抱負和才華,前兩次故意躲著不見是想試探劉備是不是誠心請他出山,但事不過三,當劉備第三次來請他時,他已經再不能避而不見了,也體會到了劉備的真誠,因此就出現了三顧茅廬,併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 4 # 鬼掌道號鬼爪菊自悟道

    哈哈哈哈哈哈諸葛亮…初住…茅屋才出山做軍師;所以…茅廬諸葛亮之…故居矣!哈哈哈哈哈哈劉關張兄弟三人桃園結義,一起請師矣!哈哈哈哈哈哈茅屋門前三聲三請,師才開門把人應;哈哈哈哈哈哈笨人個人笑說:真是有意思,是驢是馬拉出來溜溜,知曉意!…如意知答以………下回有題…在回矣!……哈哈哈哈哈哈笨人個人無知答題…望諒矣!……哈哈哈哈哈哈笨人鬼三世尊敬上!哈哈哈哈哈哈……

  • 5 # 滄海一滴

    首先,我要糾正一下你提問的語病。不是諸葛亮三顧茅廬。而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是出廬,而是出山!諸葛亮是一個具有經國濟世之才的知識分子。在亂世之中,他有出山匡扶漢室,平定天下,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動機與主觀願望。但他同時也是在待價而沽,透過不斷的等待與觀望來尋找恰當的時機。作為一個高瞻遠矚,很有主見的人,他也是很挑剔有選擇的。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他想要選擇投效的主子當然不應該是平庸等閒之輩了。而必須是能成大事的明主。即使目前還不是一個成功人士,也必須是一隻有發展前途的很牛的潛力股!絕對不能是一個邪惡之徒。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敗家子!劉備看上了諸葛亮,諸葛亮也看上了劉備。可謂如魚得水情投意合,天意使然。作為讀書人的諸葛亮本身就比較矜持,他也要特意考驗一下劉備禮賢下士的誠意究竟如何?於是就故意避而不見,吊一吊劉備的胃口。看看劉備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一件東西,如果來得太容易,人們大都不會珍惜。果然老江湖劉備也沒有讓諸葛亮失望,求賢若渴的他以足夠的誠意深深地打動了年輕有為懷才不遇的諸葛亮,於是諸葛亮就認準了劉備這個可以投效的主子,義無反顧地決定出山相助,共圖大業!

  • 6 # 書房記

    “三顧茅廬”典故說的是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爭奪天下的故事,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

    第一次顧茅廬

    當劉備第一次拜訪時,劉備亮出了自己所有的軍銜,說:“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來訪”,不想讓諸葛亮授意下的門童給調戲了一下:“我記不得許多名字。”

    劉備當時僅存的傲氣立馬就到九霄雲外了,只能低聲說:“你就說劉備來了”。不想,門童說:“先生走了,不在家,10幾天才回來。”

    劉備這個氣呀,心想你有啥了不起,說:“二弟,三弟,咱們走!”。這要是真的把劉備氣走了,廣告費不就白花了嗎。諸葛亮早想到這點。他已經花了10兩銀子,讓他的好友崔州平在路上等著。這崔州平,容貌軒昂,丰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正在劉備的品味檔次。

    當時劉備就請他到酒店喝酒。崔州平也是不負諸葛亮重望,把天下形勢好好地給劉備分析了一下,說得劉備點頭稱是。劉備一想,連諸葛亮的朋友這樣厲害,那小子沒準真有幾下子。

    第二次顧茅廬

    劉備第二次來訪時,諸葛亮又請來兩位朋友石廣元和孟公威在路邊的一個小酒店等著。劉備剛到,他們就把諸葛亮用好幾天時間寫成的兩首詩歌唱出來。

    劉備畢竟還是讀過幾天書的,一聽,大聲說好。一想這肯定是諸葛亮,可是一問,又是諸葛亮的朋友。這下,劉備對諸葛亮的神秘感更強了。他的朋友都這麼有水平,這傢伙絕對是個高人。

    到了茅廬之後,不想諸葛亮還是不露面,只是讓自己的弟弟出面招待。劉備這時對諸葛亮的看法已經有了革命性的變化。以前的懷疑沒有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到此,諸葛亮已經成功了一半了。不過自我營銷還要繼續。

    第三次顧茅廬

    當劉備第三次來訪時,諸葛亮先是讓弟弟在遠處等著,說自己昨天晚上才回來。當劉備到了茅廬時,又讓門童說:“先生時差沒倒過來,還在睡覺呢”。劉備高興地說:“沒關係,我能等,他醒來再跟他說話”。

    可這一等就“半晌”,大爺估摸了一下,這半晌至少有三小時吧。直到張飛氣得要點火燒房子,諸葛亮這才有點慌張。其實他也害怕張飛真把茅廬給燒了。

    要是燒了,劉備也不要他,可不就雞飛蛋打了。嚇得他翻了一個身,可是當他看到劉備臉上沒有焦急的神態時,又假裝睡了一個時辰。

    這時,劉備已經等好長時間了,又餓又累。估計有點憋不住了,這時咱們的諸葛亮才醒,又吟了一首詩。

    至此,大牌已耍得差不多了,該露真傢伙了。和劉備寒暄後,諸葛亮立馬掏出早就準備好的霸業路線圖,交給了劉備。

    三顧茅廬的故事從諸葛亮、劉備雙方關係來看,大家一直覺得是劉備求諸葛亮出山,但實際上,是諸葛亮求劉備給他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

  • 7 # danyboy

    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有新意。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我想幾乎人人皆知。不管是《三國演義》所演繹的小說,還是追究歷史上是否真的出現過杜甫所說的”三顧頻煩天下計“的事實,”三顧茅廬“已經成為了成語,連小朋友都能說出一二。

    但是今天,我們既不談小說,也不談歷史,而是藉著題主的這個很有新意的問題,來談一談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而諸葛亮為什麼要被”三顧“的”哲學“。當然,這是一家之言,僅供分享。

    求賢,是一種政治哲學

    翻一翻正史,經常會發現一些政治人物在崛起之初,到處求賢訪賢。而且各自不同。比如,《孟子》裡說: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再有,就是燕昭王千金買馬骨,讓天下人都知道他愛才;到了古代史的中後期,這樣的故事和歷史更是多得不得了。

    這些都是因為,求賢,不僅能夠招攬人才,充實自己的力量,同時在人才較少的情況下間接削弱對方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求賢是一種姿態、一種昭示、一種政治的宣佈:我,是一個值得跟隨的領袖,跟著我,你能實現你的理想。

    在創業階段,這種求賢的思路不難理解。即使是當了皇帝,統一了天下,求賢也不能停止。不是為了治國,而是為了”野無遺賢“,人才都願意出來做事,就說明了這是一個太平治世,統治者是聖君。

    所以,像朱元璋這樣的,如果有賢人不願意出來做官,為自己所用的,那就寧可殺掉,也不能讓自己的治下有隱士。這種殘酷,說明了求賢了政治意義。

    劉備願意三顧諸葛亮,不僅是為了諸葛亮這個人,也是 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是愛才的值得託付的領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球累計確診逾518萬例,美國新增再超2.5萬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