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上的小書童

    首先,當地人一直流傳著一個那樣的口號,這就會讓人感覺不會空虛來風這麼長時間,

    另外作為一個起義的領導人,在生死存亡的時候出逃,帶著金銀珠寶也是情理之中的,

    還有就是近幾年來,人們在河中的意外收穫,比如發現一枚銀錠,或者其他文物,而這些發現,都是直接的證據。所以張獻忠沉銀事件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於是動用現代化測量機械,比如特殊的金銀探測器等。金冊圖片

  • 2 # 泊寧

    石龍對石虎,黃金萬萬五。任何傳言都不會空穴來風。早先在岷江口挖沙的船會偶然挖到些銀錠。後來自然是盜墓賊,事實上許多古蹟都是盜墓賊挖到的。盜墓賊白天以挖沙為幌子,晚上用專業潛水裝置下潛打撈。

    被人發現後,才有現在的搶救性發掘。。。

  • 3 # 子昂的小閣子

    因為盜掘

    江口沉銀這個事件在歷史上記載很多,曾經去打撈、去探挖的也非常多,從清初到解放以前僅僅官方就曾組織過幾次大規模的打撈,民間自行去盜挖者不計其數。但是由於不知道具體的沉銀地點,大多收穫寥寥。四川地區曾流行有一首民諺:石牛對石鼓,白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據傳即是記載的張獻忠沉銀地點。不過民國時候有人在成都挖出了石牛和石鼓,也沒找到沉銀究竟在哪兒。

    改革開放以後民間收藏興起,市場對文物的需求量很大,打張獻忠沉銀主意的人也越來越多。大概在10年到12年的樣子,市場上散出不少張獻忠大西政權所鑄造的西王賞功金銀銅幣,那種帶晚明或大西政權刻銘的五十兩大銀錠也時有所見。當時收藏界對這批東西有兩種看法,一種就是認為這批東西都是高仿的偽品,一種則認為這批東西都是新出土的,經當地古玩商之手流向全國。大概到14年、15年的樣子,這類東西在市場上越見越多,一般的從業者與收藏家都認可了這批東西,也大概知道了這批東西的來歷,當時就有行內的朋友煞有介事地給我講,北京和成都一批錢幣收藏家勾結起來,花大價錢僱了專業潛水員裝扮成漁民,白天在岷江上裝作捕魚,晚上就帶著專業裝置下水乾活,說得活靈活現的。當時覺得是在吹牛逼,後來案發了以後,對照官方給出的資訊,確實八九不離十。

    至於題主所問,沉銀的地點是怎麼發現的,個人認為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沉在水中的遺物並不是數百年來原封不動地留在原地,隨著各種外力因素部分遺物會被自然搬運到沉沒點附近的區域,隨著江邊基建、水利工程施工被挖出,或是被當地百姓撈出。這些出水遺物較為集中的區域,就有可能是張獻忠江口沉銀的主要地點。這些資訊其實已經受到了當地文管部門的重視,10年的時候江口沉銀遺址已經被確立為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不過這僅僅是確立了這處遺址為文保單位,也沒準備發掘,這就給了盜掘者以可趁之機。這一地區長期出土零散的大西政權遺物,肯定是引起了文物商人和收藏家的注意的。長期在當地收購文物的販子對這些資訊的掌握遠遠要高出文管部門,對哪裡文物出得多摸得非常清楚。08年到10年國內的文物市場正屬於行市上升膨脹的階段,市場對文物的需求量非常大,再加上小地方的監管很不到位,這就引發了大規模的對遺址的盜挖盜掘。剛開始這些人還蠻小心的,挖出來的東西一點一點往外賣,後來逐漸就肆無忌憚了,出水的文物先賣到成都,再透過成都的文物商人賣到全國各地。比如江口沉銀遺址出土的金印、金冊等重要文物,賣到成都賣了一千多萬,後來又專賣給甘肅的老闆(賣到甘肅是聽知道內情的朋友講的,新聞上的說法是最終賣給了山西的收藏家)。這樣一來逐漸就引起了文博界的關注,繼而公安機關介入調查,最後偵破了這個案件。當時成都文殊坊和草堂的古玩市場查封了幾家店鋪,應該都與這個案子有關。

    既然遺址已經被盜掘並且造成了比較惡劣的影響,自然就輪到考古部門來搶救收尾。

  • 4 # 無史不丈夫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是流傳的一首民謠,說的就是張獻忠當初在江口沉銀之後留下的寶藏記號。有說法是張獻忠為了便於日後東山再起,將自己歷年來搜刮的財富都沉入了江中,為了能夠準確找到寶藏,他命人在沉銀不遠處的山上,留有標識,就是石虎、石龍,石龍石虎對著的地方就是沉銀的地方。

    《蜀碧》記載:“(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10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

    據《明史》記載:“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後築之,然後決堤放水"!

    在當時張獻忠絕對有錢,因為他連年征戰,每到一個地方就大肆搜刮。

    據史料記載,張獻忠攻下武昌後,將明朝的楚王塞進竹轎,拋入湖中溺死,自己則盡取王宮中金銀上百萬,載車數百輛。還有人說,張獻忠在四川,從各州郡的富商大賈處掠取的錢財,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拿到錢後還會殺人滅口。同時,他還對搶掠所得財產進行嚴格的控制,立下規矩:部下若私藏金銀一兩,斬全家;藏十兩,本人剝皮,斬全家。如此一來,整個四川之財盡歸張獻忠一人。

    另外在今年的發掘中又發現了”蜀世子寶“金印,為了攜帶方便他將金銀分為四塊,說明成都的蜀王財富也被他搜刮一空。由此歷年來搜刮到的財富都聚集到他一人身上,走到哪裡都要帶著。當時崇禎皇帝跟他相比都沒有他有錢。

    《蜀難紀實》記載:“累億萬,載盈百艘”。

    清朝歷史學家所編寫的《蜀碧》一書,描述的非常清楚:1646年,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張獻忠,張獻忠“攜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率部向川西突圍。但轉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裝楊展攻擊,張獻忠防不勝防,導致運寶船隊大敗,千船金銀沉入江口江底。

    《彭山縣誌》記載:張獻忠撤離成都時,因為旱路已被清軍封阻,他只得改道由水路出川,但船隊沿錦江剛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便遭到當地的地主武裝楊展部隊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沒。張獻忠不得已退回成都,許多滿載金銀的木船則沉沒於錦江。

    而有人說這是他自焚船隻,而武裝地主楊展的幕僚費密在《荒書》中也記載:“楊展先鋒見賊焚舟。”張獻忠為何自己燒了船隻?據說是張獻忠自知兵敗,撤離成都前,提前讓手下做了許多木筒,將銀錠灌藏其中,投入錦江,使其順水漂流,準備在狹隘處打撈。可惜途中遭到楊展兵馬的埋伏,尚未來得及打撈便兵敗如山倒,那些木筒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沉於江底。

    若是根據這樣的描述,張獻忠的寶藏並不是故意藏在這裡,而是在戰鬥中被擊敗後,無奈沉入位於江口鎮的岷江之中。自從那時以後到這裡尋找寶藏的人就絡繹不絕,近現代更是有人買好潛水裝置到這裡來尋寶。

    在《彭山縣誌》中記載:清朝順治年間,為了充實國庫銀兩,順治皇帝曾經讓地方官員組織過一次大規模打撈,張獻忠的部分寶藏被打撈上來交給了朝廷,成了充實清朝國庫的銀子。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四川當地政府在修建水渠時,發現了隱沒於密林深山中的石龍和石虎,它們的頭正對著岷江河的方向。不過,在那段特殊歷史時期,石龍和石虎被人為的毀掉。

    到了21世紀初期,經常有當地農民從岷江河灘上撿到刻有“大西”字樣的黑色銀錠,還能撿到上邊是”西王賞功“的銅幣。這個訊息也讓淘沙小隊來了一批又一批。

    從2005年後開始的。當時,當地在修建飲水工程時,意外從岷江河堤上挖出一根被挖空的木頭,裡面出現了大量銀錠。

    這次發現,讓一些盜寶賊盯上了江口鎮,導致大量珍貴文物不斷流失。為了搶救張獻忠留下來的文物,考古人員決定對其進行搶救性挖掘。

    隨著淘沙小隊越來越多,終於引起了當地派出所的重視,隨著警方的出擊,追回國家一級文物就有數十件,直接價值三億人民幣以上,其中最珍貴的一件要數刻有“虎鈕永昌大元帥”的金印,此金印的主人就是張獻忠,這個金銀的價值不可估量,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為研究那一段歷史提供了直接證據。

    2015年6月25日,彭山區檢察院官網刊登了一則訊息——《彭山檢察院主動介入張獻忠稀世寶藏被盜掘案》有人盜掘“江口沉銀——張獻忠沉寶遺址”重大案件。涉案文物據專家初步估計,一級以上珍貴文物有多件,其中有金獅、金印、金冊子等,其價值估計過億……至此,張獻忠沉寶在彭山區境內這一考古謎團終於逐漸浮出水面。

    2016年國家有關部門開始進行保護性考古挖掘工作,經過數月的勘察和挖掘,終於確定了張獻忠當年在山上密林中隱藏的石虎和石龍,它們的頭所指的正是岷江沉寶點!

    並先後出土了四萬多件珍貴文物,尤以金銀器物為主,最終被確認這些文物都是張獻忠當年沉江的巨量寶藏。

    經過多次論斷後,考古專家於2017年和2018年,對江水採取“圍堰築堤”的方式,直接將江水抽乾後,進入江底尋找張獻忠的寶藏。

    江水抽乾後,河底下的真金白銀隨處可見,尤其是大量黃金,經過370餘年的江水沖洗後,閃閃發光。讓考古專家和圍觀人員驚叫不斷,這張獻忠也太富有了吧。

     張獻忠寶藏中的金封冊

     張獻忠攻入四川后,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自己登基稱帝時,冊封嬪妃所用的金冊。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的搶救性挖掘,一共出土了42000餘件珍寶,真正讓神秘的張獻忠寶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寶藏會被全部清理出來,被盜掘的文物也會慢慢地追回來,想要看看的朋友可以到現場親眼看看。

  • 5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張獻忠?瞅見這三個字,給人聯想最多的就是殺人和財寶。

    今天關於殺人的事,咱丟一邊,單說這財寶的事。話說財寶迷人心竅,張獻忠的這批財寶大的驚人,按照民間歌謠的話說,您能全部拿到的話,賣下整個成都府(這可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個行政區域啊)這都不在話下。

    哎呀!這比沈萬三還沈萬三啊,妥妥的一個首富這都沒問題,上三輩,下三輩,您可勁的糟蹋,這都整不完啊!

    所以打這張獻忠財寶的人,沒有五百他也有八百,個頂個的哈喇子都能流出三丈開外,丟幾條魚下去,都能匯成河了。

    別說他們了,俺第一次知道的時候,這小心思也是咕嚕嚕亂轉,無奈天生膽小,加上距離太遠,鞭長莫及啊,要不然,最次也得去當地瞅上一眼,看看有沒有那運氣加成。

    別的不說乾隆時期,官方就打過這批財寶的主意,這事在《彭山縣誌》當中就有記載。

    說乾隆五十九年的時候,有那撈魚的,魚沒撈到一條結果整了一把刀上去。

    事就被傳了開了,畢竟有那明白人不是,於是上邊就派下人來撈,結果光銀子就整了一萬多兩,其他的財物也整了不少。

    所以打這批財寶主意的人基本上就沒有斷過。

    畢竟誰都有那顆痴心,感覺一下買下成都府到底是擱啥感覺不是?

    接來下,咱就說說這財寶是如何形成的,不然這話,呱嗒下去,也是個沒頭沒尾的感覺。

    他這財寶有倆版本,都是民間故事,但都有史料記載。

    所以大傢伙就當聽一樂呵,至於真偽咱也不是專家,大傢伙可以吧嗒吧嗒其中的味道。

    話說崇禎三年的時候,張獻忠帶著十八個寨子就搞起了起義,對外號稱八大王。

    這不,用了十三年的時間,他就打下了武昌這嘎達,初步就有了自己的地盤,第二年張獻忠就帶著人入了川,沒費啥功夫就打通了成都,四川也就盡收囊中。

    這麼的張獻忠就有了稱帝的資本,於是一個叫大西國的國號就這麼立了起來。

    可這事沒撐過兩年,清兵在明朝那幫子投降過去的無賴帶領下就打進了四川。

    得咧,張獻忠的皇帝位做不下去了,就只能跑路了,打成都這嘎達就得走了。

    那麼人要跑,但這麼些年來的財貨可是帶不走的,畢竟這玩意死沉死沉的,帶著就走不動不是。

    哎,第一個版本就出現了。

    於是張獻忠就花費了人力,在錦江上弄了堤壩把這河道給截流了,排幹河水,趁著熱乎勁,擱河底挖了好幾個大窟窿,把他們家的財貨全塞到這幾個大洞裡頭,然後把堤壩這麼一撤,得咧財貨就全淹在水底下去了。

    而這個說法很流行的,據說張獻忠為了這事,還整了一張藏寶圖,打算日後撈出來再用的。

    這不害怕日子久了,這記性不好,整了一對石牛石鼓啥的擱旁邊算是一個標記。

    這不就有了童謠傳了出來,什麼石牛對石鼓,白銀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後來這石牛和石鼓還真就讓人給挖出來了,出來是出來了,但這財寶還是沒啥影子。

    不然這也不會留到這個世紀讓咱給發現不是。這個版本在《明史》中有記載。

    咱接著說。

    不過石牛石鼓被挖出來之後,這歌謠就換成了,石龍對石虎了,後頭還一樣。

    那麼這石龍和石虎有嗎?你還別說,還真有。

    但這事,整的張獻忠那財寶更加的撲朔迷離了。

    那麼第二個版本就出現了。

    說張獻忠當時撤退出成都,他沒有走陸路,走的是水陸,為了把這些個財貨全部帶出去,就把那木頭都劈成兩半,把那芯整出來弄空了,塞上他的財寶,接著用鐵絲啥的箍死,就拖在船的後邊行走。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為嘛要這麼幹呢?”

    很簡單,張獻忠的戰船不夠使喚了唄!這傢伙浩浩蕩蕩的就開過來了,結果遭遇到了的伏擊,這好,這些個東西大多都沉了。

    這個版本在《蜀難紀實》當中有記載。

    這兩種說法,那個更靠譜呢?

    俺感覺,當然是咱一家之言,做不得數,大傢伙聽著看看在理不。

    張獻忠這批財寶的出現,歷史上零零散散的,他其實都有,但這出來的東西壓根就沒有那童謠裡說的那麼多。

    介於他們都有收穫,而且收穫不大,俺感覺這第二種說法比較靠譜,因為只有在逃跑的過程中,這些個財貨才會形成一堆一堆的累積,而且隔開好長一段路,不然要按照第一種說法,那是集中埋下去的,要發現,一鍋就全燴了,您說是不是?

    這歷史上是這麼個說法。

    今天的發現

    其實打這批財寶的人,他們有直接就去撈的,還有想著弄點偽造的,丟到市場上賺倆毛毛錢的。

    畢竟古董這東西,不在金銀的本身價值,而是在於他的歷史沉澱價值,所謂偽造的他也有。

    那麼咱是如何發現這波財物的呢?

    他是這麼回事,話說進入21世紀的時候,這有人就斷斷續續的打這河道里頭,或者岷江的河灘上撿到一顆顆銀錠,黑不溜秋的也難看,但這上邊印的大西二字還是有的。

    那麼到了2005年的時候,這嘎達,咱要弄個利民工程,給大家整個飲用水啥的,那麼就在這段河灘施工的時候,就挖掘出了一根爛木頭。

    木頭到是不稀奇,稀奇的是,這木頭裡邊塞滿了銀子。

    結果這次發現,咱國家隊還沒出手呢?各路小偷小摸的雞鳴狗盜之徒就溜達來了。

    他們這一破壞就是四年之久。

    因為都是水裡頭作案,這就沒法控制,而且這取證都是相當困難的。

    所以最終咱國家隊就準備搶救性發掘。

    最終發現了不少有歷史價值的文物,那些個普通價值的金銀到無所謂,單說其中有張獻忠冊封親王及妃嬪金冊、冊封郡王及妃嬪銀冊,這歷史價值那可不是高的一星半點。

    這還有一顆斷成了四塊的金印,光重量就有十六斤,含金量達到了95%,刻著蜀世子寶四個字,這玩意是咱第一次發現的金寶實物,到了今天還就這一枚!

  • 6 # 文史不假

    明朝天啟末年,由於木匠皇帝朱由校的昏庸無能,導致官宦專權亂政,引起了朝廷中無休無止的黨爭。上行下效,各級地方機構也是混亂無度,官吏們貪腐橫行,加劇了與百姓的矛盾。

    陝西境內災荒不斷,明廷國庫空虛,只能撥付少量的賑濟款和賑濟糧,而經過各級官員的層層盤剝後,真正用於救助災民的已經所剩無幾。農民在飢寒交迫下只能鋌而走險,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統治。

    1628年,也就是崇禎元年,王嘉胤、王自用、吳延貴等人率先起義,攻陷當地府衙後開倉放糧,正式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之後,宜川的王左掛、安塞的高迎祥、延川的王和尚等人也紛紛響應,很快將薪薪之火變成了燎原之勢,陝西全境都遍佈了農民起義軍。

    接下來,本文的主人公張獻忠即將登場亮相了。

    張獻忠(1606年9月——1647年1月),字秉吾,號敬軒,外號黃虎,陝西定邊人。他是明末農民起義的代表人物,與“闖王”李自成齊名,一度建立了自己的大西政權並登基稱帝。

    崇禎三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了十八寨的農民發動起義,組成了一支義軍隊伍。由於自幼讀書識字,頗具軍事才能,他的隊伍很快得到了壯大。

    張獻忠開始率軍轉戰於陝西、河南、山西、安徽、四川等地,隊伍也由數千人發展到了數萬人。 期間,他成為了高迎祥為盟主的十三支起義軍之一,越來越有影響力。

    作為朝廷的三邊總督,楊鶴全權負責平定這些農民起義。他認為,對於這些饑民不能一味剿殺,而應該以“剿撫兼施、以撫為主”,在一邊進行圍剿的同時,更要進行招撫,形象總結為“元氣說”。據《明史》記載:

    圖治之要,在培元氣。自大兵大役,加派頻仍,公私交罄,小民之元氣傷;自遼左、黔、蜀喪師失律,暴骨成丘,封疆之元氣傷;自搢紳構黨,彼此相傾,逆奄乘之,誅鋤善類,士大夫之元氣傷。

    楊鶴的主張,立即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認可,明軍開始“剿撫並用”,逐步將各支農民軍都圍困於河南。為了衝出包圍,盟主高迎祥決定分兵出擊,而張獻忠的隊伍負責向東挺進。接連突破固始、霍丘等州縣後,他包圍了明朝的中都鳳陽。

    不到一天時間,張獻忠就全殲了鳳陽的兩萬官軍,還將府庫的所有糧食都分發給了當地的百姓。之後,他不僅拆毀了太祖朱元璋出家的龍興之地皇覺寺,還掘開了老朱家的祖墳洩憤。

    訊息傳至北京,崇禎帝當即昏厥,從此開始身穿喪服理政,不僅下旨罷免了兵部尚書,還將逃出來的鳳陽巡撫和巡按御史都通通處死,加強了對張獻忠的圍剿力度。即便如此,他依然攻克了廬州、安慶、滁州等地。

    後來,張獻忠又重新攻入了陝西,由商洛一直打回關中與高迎祥會合,徹底打破了官軍企圖在中原幾省消滅農民軍的奢望。此後,洪承疇取代楊鶴成為新的官軍統帥,農民軍遭受重創後轉而又折回了河南。

    在高迎祥遇伏被俘並凌遲處死後,李自成所部轉戰於潼關以西地區,而張獻忠所部則轉戰於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到了崇禎十年,隨著李自成的連續兵敗,張獻忠的隊伍也屢屢受挫,他只好接受了明廷的“招撫”,伺機能夠東山再起。

    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在谷城再次發動起義,將駐地官軍打得丟盔棄甲。很快,崇禎派遣兵部尚書楊嗣昌親自前往前線督師,節制所有官軍共同對付張獻忠。

    1643年,張獻忠先後攻克蘄州、漢陽和武昌等地,正式建立了大西政權並定都武昌,公開與明朝政權分庭抗爭。不過,在楊嗣昌的鐵壁合圍下,張獻忠只得轉而向西突入四川。

    1644年底,清軍已經入關,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亡。而張獻忠則以成都作為西京,在明蜀王府登基稱帝,自稱為大西皇帝。就這樣,大西政權成為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弘光帝的南明政權,以及順治帝的大清政權後的第四個政權。

    1646年,清軍在擊敗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後,陳兵於漢中陽平關,與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對峙。眼見形勢危急,張獻忠將多年搜刮的鉅額寶藏都集中了起來,秘密傾入長江的某段江底,寄希望於來日再起時以作軍資。

    不過,張獻忠再也沒有能夠復起,他被清軍擊潰後被俘身亡。而關於他沉江的鉅額寶藏,也成了一個千古之謎,據《明史》記載:

    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

    從此以後,四川開始流傳一首民謠:

    石龍對石鼓,金銀萬萬五。

    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據說,誰能解開這個民謠的秘密,誰就能找到張獻忠寶藏的沉江點。滿清朝廷從來沒有放棄過對這批寶藏的搜尋,只是沒有太大的收穫。據《清文宗實錄》記載:

    咸豐三年,四川官員上奏,當地百姓在岷江河撿拾到大量黑色銀錠,有案可核。

    上世紀七十年代,當地政府在沿江修建水渠時,意外發掘出了早已隱沒的石龍,它正遙望著岷江河。不過,在那段不正常的歷史時期,這次發掘出的石龍很快就被搗毀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附近經常會有農民從河灘上撿拾到刻有“大西”的黑色銀錠。隨著訊息的逐漸傳開,經常有人下岷江河尋找寶藏,終於引起了警方的關注,先後追回了許多的文物。除了金錠、銀錠以外,還有一枚刻有“虎鈕永昌大元帥”的金印,而這個金印的主人就是張獻忠。

  • 7 # 古物灬新語

    2015年5月,四川彭山區破獲了江口沉銀盜寶案。繳獲文物上千件,其中國家級文物就有一百件,涉案資金逾3億元。不過呢比此案件更引人關注的,是它引起的張獻忠巨寶之謎。

    張獻忠,明朝末年和李自成齊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曾經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年號大順。此人擅聚財愛攢錢,據史學家保守估算,當年他退出成都之時,至少有五十萬兩的黃金和一千萬兩的白銀,按照明末的購買力換算成人民幣的話,至少在800億以上。

    然而自從1647年張獻忠中箭身亡後,他無數的金銀財寶就下落不明,此後的三百多年裡各路財迷齊聚天府之國,挖地開山,留下了一段段探寶傳奇。這其中有滿清的歷代皇帝有民國時期的軍閥,可惜的是都沒能找到這筆巨寶。

    直到2005年,這筆巨寶才露了點線索,具體什麼情況呢?2005年4月20日,四川彭山江口鎮為了鋪設一條引水通道,準備在岷江邊上的老虎灘挖一條大溝,結果挖掘機開工沒多久就挖出了一塊爛木頭。

    這塊木頭大概一米長,由兩個半筒扣合而成,中間是空心的,裝有七塊銀元寶。後來考古人員趕到現場,發現這根木頭跟史書裡記載的張獻忠裝銀子用的青岡棒很相似。且從銀元寶的年代和刻字來看,都跟張獻忠對得上號。

    難道張獻忠的巨寶就埋藏在岷江邊的河灘底下嗎?隨後彭山區文物部門對現場進行發掘,可惜再也沒有新的發現。後來岷江發大水,整個考古工作也因此被迫收工。直到九年後,這批巨寶才再次露臉。

    2014年5月,四川眉山市公安局接到線報,說當地有個文物販子最近出手了一件東西,交易額為八百萬。一聽這訊息,警方也感到事關重大,於是立即展開偵破。沒多久就抓獲了此文物販子,經審訊,他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證據一到手,警方順藤摸瓜重拳出擊,不但抓捕了涉案的一百多名嫌疑人,還追回了各種文物一千多件。據嫌疑人交待,這些文物都是從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段打撈上來的,後來經專家鑑定,這些文物不但等級高,還與張獻忠有密切關聯。

    至此,基本可以斷定,岷江江口段應該就是三百多年來,人們一直苦苦尋找的張獻忠巨寶埋藏地。當然,這並不算什麼最新發現,張獻忠把巨寶沉入岷江江底而且就在江口鎮一帶,歷來都有這樣的猜測,依據嘛就是以下兩條:

    其一,據《蜀碧.楊展傳》記載:張獻忠在成都建立政權,入關的清軍就一路往成都打了過來,張獻忠有些慌張,為了儲存實力,張獻忠帶著財寶和起義軍分水陸兩隊向東南撤離,誰曾想在彭山江口段遭到了明朝將軍楊展的伏擊,戰敗之後又退回成都。當時就有傳言說張獻忠怕財寶落入敵人之手,就下令燒燬裝財寶的船隻,把財寶沉到了江底。

    其二,據清朝的《彭山縣誌》記載:乾隆五十九年,彭山江口有位漁民在岷江裡撈到了一把戰刀,根據上面刻字判斷正是張獻忠的佩刀。其後四川總督孫士毅便命人到江裡打撈,結果打撈數日,獲銀數十錠。

    總之,江口鎮的這段岷江是巨寶埋藏點懷疑物件,但因缺乏直接證據,無法下定論。而如今一千餘件金銀文物被打撈出水,顯然這應該不是偶然事件。2016年,經國家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岷江江口段圍堰抽水,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至日前,張獻忠沉銀遺址共進行了三期考古發掘,出水文物已超過五萬件。這裡我挑幾件最珍貴的簡單介紹一下:

    上圖為一枚虎紐金印,是張獻忠沉銀遺址發掘出的核心文物。重量約7.8斤,含金量百分之七十,文物販子以高價出售的就是此文物。

    金印的印面用九疊篆書陽刻:永昌大元帥印。九疊篆,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篆書,主要用於印章鐫刻,其筆畫摺疊堆曲,均勻對稱。據明朝《印章集說.國朝印》載:國朝官印文用九疊而朱,以曲屈平滿為主。簡而言之,能使用九疊篆書鐫刻的印章,其人身份非同尋常。

    當然,這枚金印也引起了學術界的爭論,永昌是李自成的年號,那為什麼永昌金印會被張獻忠所擁有?目前主流說法是:此印是李自成製作,賜於張獻忠。在明末清初的特定歷史背景下,於李自成而言,這是他招撫對手,完成自己稱帝夢想的一種手段。

    上圖為一枚五十兩的金錠,明朝時期一兩大約是37克,五十兩約合1850克,如果不算文物價值,按現今的黃金牌價,估值七十萬。

    由金錠銘文可知,其為長沙府上供藩王府的歲供黃金。而當時的長沙,是明朝的一個藩封重地。據《明史.諸王列傳》記載,英宗朱祁鎮第七子吉王朱見浚,成化十三年就藩長沙府。

    1643年8月,張獻忠率起義軍挺進湖南,一舉攻克長沙,藩王朱慈煃倉皇南竄,屹立於長沙城內的吉王府,也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而這枚金錠,或許就是張獻忠從吉王府中所得的物件。

    上圖為一枚金幣:西王賞功。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大西,改元大順。此金幣是張獻忠特製,為賞賜部下而用,存世量極其稀少。在2011年嘉士德秋季拍賣會上,一枚同樣的西王賞功金幣,被拍出了230萬元的高價。

    上圖為一枚冊封金冊。在《明史·輿服志》中記載了關於藩王冊寶制度的詳細內容,這枚金冊正好反映了明代宗室所建立的嚴格的宗室爵位制度以及封藩、冊封禮儀。

    上圖一二為蜀世子寶金印,重16斤,含金量百分之九十五,是國內首次發現的世子金寶實物,也是目前唯一一枚。上圖三是蜀王金寶金印,因碎裂成多塊,無法上全圖。蜀世子寶和蜀王金寶都是蜀王府最重要的傳家寶。

    據《明史》記載:親王冊封授金冊金寶,親王世子承襲爵位,只授金冊,傳用金寶。即每個藩王府只有一枚金寶,此枚是蜀王府金寶。

    上圖是一枚一百兩銀錠,內底鏨刻銘文:徵完萬曆二十七年分都水司正銀一百兩正,萬曆二十七年四月日武岡州知州應楠史何添繼銀匠王文青。

    據考證,都水司屬工部管轄,掌管河渠航道、道路橋樑等事務,而武岡州即今天的湖南省武岡縣。因目前存世的明朝銀錠,多為五十兩形制,這枚一百兩的官銀錠便實屬罕見。

    上圖為一件三眼火銃,鐵質。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後,曾與明朝當地武裝發生過多次戰鬥。1646年與明將楊展進行的江口之戰,即是其中一役。據史料記載,此役中明將用了火攻,而這件三眼火銃的出水為文獻記載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也證明了此處就是發生江口之戰的古戰場。

  • 8 # 科哥人生

    “張獻忠江口沉銀子“,這在古書上已經有記載,而且這個傳說一直流傳下來,在四川眉山江口鎮,實際上當地的文獻部門和民間已經流傳很久,為何”張獻忠江口沉銀“在最近幾年才被髮掘了,並不是我們的考古手段不完善,主要是相關考古工作資料收集滯後,我看過江口這個地形,應該是一個江口交匯點,當年張獻忠把金銀財寶悉數放在船上,不想被清軍設伏,江中的船被張獻忠下令沉江。其實,很久以前就有人知道江口沉銀,在正對江口的岸邊山坡上,刻有石龍和石虎,古人留下”石龍對石虎,金錢萬萬五。誰能識得破,買盡成都府“,在官方沒有對這些資料進行進一步考證的情況下,民間反而有人開始提前對該沉船位置進行打撈,後來出土的文物確實令人驚訝。歷史傳說,有些東西都是多方資料和民間謠傳相互印證,並不是誰想當然就解開的。

  • 9 # 道dao

    在四川省眉山市有一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口沉銀遺址”,這是眉山市政府於2001年確認的,那麼此處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張獻忠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於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據傳當年張獻忠的財富超過了崇禎皇帝。

    多年來,關於“張獻忠沉銀”一直以傳說的形式流傳於民間。

    最早在清乾隆年間,一個當地的漁夫在江邊發現了作戰用的道具,當時的四川總督派人去江中打撈出白銀數千萬兩以及大量的珠寶玉器。

    到了1939年,一名川軍將領偶然得到一幅藏寶圖,於是組織幾百人去江中打撈,但只找到一些銅錢。

    2005年,當地在江邊的一次施工中發現了大量銀錠。

    2016年,當地警方破獲了一系列文物倒賣大案。

    經過數月的考古挖掘,張獻忠運寶船沉沒處被確定,綿延幾公里,沉船數千只。

  • 10 # 巴山老井

    “張獻忠沉銀”的探出,是詩一般的奇妙與傳奇。張獻忠沉 銀又叫江口沉銀。

    “江口沉銀”指的是明末大西軍領袖張獻忠將千般金銀財寶沉入江中這一事件。“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

    江口鎮是眉山市彭山區一個有著2300多年曆史的古鎮,濤濤岷江從鎮旁奔流而過。江口鎮呈扁擔形,一條縣道穿鎮而過,江口鎮有著岷江第一鎮之稱。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一首流傳300多年的歌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讓江口沉銀從夢想走進現實。

    話說在明末清初之時,盤踞四川的“皇上”老大張獻忠被打敗了,逃跑途中,把千船無法運走的金銀財寶遺棄沉在了滔滔岷江水中。

    江湖從此留下“尋銀訣”: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幾百年過去了,不論是官方或是民間,人們都相信這是確有其事的,但心思費盡,想方設法也找不到這批寶物的沉沒地點。

    就在十多年前,張獻忠所沉之寶物終於陸續在地下文物市場上現身了。一枚斷成4塊重達8公斤、含金量達95%的“永昌大元帥”金印第一次以800萬元成交了,後經幾次轉手,成交價格超過了億元。

    江口沉銀重見天日之巧緣

    從江口沉銀之日起,人們就開始尋找這批寶物,但幾百年來都沒有發現一點兒蛛絲馬跡。

    上世紀七十年代,彭山區在石龍村開渠引水時,在一處懸崖上發現了一條古代雕刻的石龍,這條石龍身子倒立,長17.4米,寬0.7米,只見龍身龍爪,不見龍頭,石龍鱗爪披露,張牙舞爪,曲折盤環。在另一端,又找到了一座殘缺不全的石像,疑似一隻老虎。

    據考證,這對石龍石虎鑿造於宋代的伏虎寺(今已不存在了)山門外,並題有詩句“石龍對石虎,金銀萃山藪,中華寶藏興,民族昭千古。”貌似流傳300多年的童謠就是由此詩而改編的。

    石龍和石虎的現身,人們陡然發現,傳了幾百年的童謠並不是空穴來風,江湖上就有人暗中尋找這批寶貝了。

    2005年4月,彭山縣一個施工隊在岷江“老虎灘”河床上開挖溝槽時,一鏟就剷出一捆共10枚黑黢黢的銀錠,銀錠上還有“崇禎十六年八月,紋銀五十兩”等字樣。

    這次的意外發現,一下子鎖定了張獻忠“千船沉銀”具體位置。

    附近的老百姓開始了瘋狂的“淘寶”生涯,不要說是白天,就是在黑燈瞎火的半夜三更裡,人們也成群結隊地駕船去江中“捕魚”。

    隨著人們“淘”到的寶貝越來越多,越來越值錢,“淘寶”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技術和手法也越來越專業,他們學習潛水技術、購買潛水服裝,裝備氧氣瓶、金屬探測儀等高階裝置,“心照不宣”地進行更加規模化的水下尋寶。一個又一個的“財富神話”從江中誕生了。

    直到2015年,警方破獲了一起震驚世人的文物倒賣大案,追回的贓物全部是張獻忠“皇帝”當年沉到江中的東西,包括國家一級文物八件: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長沙府天啟元年伍拾兩金錠、皇帝冊封金銀冊、搖錢樹、壹佰兩銀錠等。

    其中金印虎鈕永昌大元帥印和長沙府天啟元年伍拾兩金錠均為國家寶級文物。

    現在的江口沉銀遺址被確定為了文物保護單位,並進行了發掘,大批的金銀元寶在湮滅了300年後再次重見天日。

    2021年10月,“江口沉銀遺址”入選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這可是最新的訊息了。

    張獻忠其人其事

    大明王朝的末期, 清軍從關外入侵中原,內地的農民起義又遍地開花,最主要的有兩支起義隊伍,首領分別是李自成和張獻忠。

    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是陝北榆林人,李自成為米脂縣人,張獻忠為定邊縣人。

    最初,李、張二人同時參加農民起義,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同為首領高迎祥帳下的勇將,在一口鍋裡掄勺刨食。

    後來,兩人健康成長,各有發展,各有建樹,慢慢地政見和人生目標就不和了。

    最後,一山不容二虎,二人好聚好散,分道揚鑣。李自成向北,打到北京,把明朝皇帝拉下了馬,自己坐上了金鑾殿的頭把交椅,過上了皇帝之癮。可惜的是42天后,還不到七七四十九天,宮內的萬千佳麗大都還沒顧得上見一面,就下課了。

    張獻忠則是向南往四川發展,建立了大西政權,也當起了比李自成的正統皇帝地位要小得多的“土皇帝”。

    張獻忠的“土皇帝”坐的時間就長得多了。當然,後來也被攆得到處逃竄,才有了“江口沉銀”的故事。

    張獻忠江口沉銀後不久,在與清軍的戰鬥中,不幸被流矢擊中而掛。

  • 11 # 黑巖5860540293483

    在四川省眉山市有一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口沉銀遺址”,這是眉山市政府於2001年確認的,那麼此處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張獻忠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於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據傳當年張獻忠的財富超過了崇禎皇帝。

    多年來,關於“張獻忠沉銀”一直以傳說的形式流傳於民間。

    最早在清乾隆年間,一個當地的漁夫在江邊發現了作戰用的道具,當時的四川總督派人去江中打撈出白銀數千萬兩以及大量的珠寶玉器。

    到了1939年,一名川軍將領偶然得到一幅藏寶圖,於是組織幾百人去江中打撈,但只找到一些銅錢。

    2005年,當地在江邊的一次施工中發現了大量銀錠。

    2016年,當地警方破獲了一系列文物倒賣大案。

    經過數月的考古挖掘,張獻忠運寶船沉沒處被確定,綿延幾公里,沉船數千只。

  • 12 # 靜心匠道

    三百年來,無數尋寶人試圖解開,“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這句童謠的秘密,因為只有解開,將會獲得張獻忠留下的鉅額財富。

    不過這童謠流傳了三百多年,雖然吸引了大批的尋寶人不斷探索,可是一直以來,沒人知道石龍和石虎在哪裡,更別談找到金銀萬萬五,所以到了後來,探尋張獻忠的寶藏熱潮便漸漸退卻。哪怕是到了近代,軍閥混戰期間,也沒見誰能找到寶藏去籌募餉銀。

    但是在民間依然有人相信,這首童謠和張獻忠的寶藏有關,因此一直以來在孜孜不斷的尋找這批寶藏,到了上世紀末,由於科技的發展和機械運用,不斷的有漁民,在川急的岷江中,撈起了一些銀錠和金銀器,由於只是漁民偶然的零星的打撈,所以這些發現並沒引起很高的關注。

    直到10多年前,在成都約五十公里的江口鎮,由於對需要疏通和維護岷江河道,對岷江進行了施工疏導,在疏導的過程中,一位師傅操作挖掘機,偶然咔的一聲,竟然在岷江的河床裡,挖出一個木筒,木筒目測長1.18米,外徑為0.18米,由於被挖掘機挖出時木筒邊緣破開,工人看到裡面有整齊排列著黑乎乎的金屬,

    當時工人很好奇,這岷江底下黑乎乎的金屬是啥?考古專家聞訊趕到後,經過鑑定這些黑乎乎的金屬,是明朝時期的銀錠,因為上面清晰的篆刻著“崇禎十六年八月,紋銀五十兩” 字樣。

    隨著這些銀錠的出土,還有不斷髮現的金銀器,證實了三百年來,張獻忠寶藏並非子虛烏有,而它的大概位置,很可能就在彭山江口鎮附近的岷江某段!

    從此人們再次想起了那句童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岷江附近開始出現了許多尋寶人,隨著民間討論張獻忠寶藏熱潮再次湧起,許多的尋寶者陸續對岷江進行了探查,但是三百年來,岷江已經被翻了無數遍,都找不到寶藏,這次有會如何呢?

    這次和古代不同,尋寶者在趁著文物部門尚未啟動保護措施時,便開始裝備專業的潛水探測裝置,並且早上裝扮成普通的漁民,駕著漁船岷江來回打撈,到了晚上,他們穿上專業潛水裝置,潛入到寶藏的埋藏區域,潛水下探進行文物的盜挖。

    那麼岷江激流險灘那麼多,這批尋寶者到底怎麼確定寶藏埋藏的區域的呢?難道他們已經破解了童謠?

    對於張獻忠沉銀的地點,成都民間流傳這兩句不同的童謠,一句是“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另外一句就是的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這兩句話後三句是相同的,僅在第一句有出入,由於張獻忠在四川非常知名,所以兩句童謠一直以來在四川的簡陽、彭山、蘆山廣為流傳。

    三百年來,許多尋寶者,曾經按照這兩句不同的尋龍訣去找寶藏,但是卻是一無所獲,傳說的僅有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曾經以為漁民偶然在撈起了一把刀鞘,時任四川總督的孫士毅,曾經就命人在該處進行打撈,據說打撈出了一些白銀和一批的金銀珠寶。但此事並沒有在正史中記載,是否真實現在無從考證,

    後來許多的尋寶者,也慕名來到江口尋找沉銀,包括成都將軍裕瑞等人,但是他們卻啥白費一番功夫,啥也沒撈到。到了百年前,蜀地的一個軍閥,也試圖尋找張獻忠的寶藏,可有時截江,動用了不少的人力,最終只找到了為數不多的銅錢,金銀珠寶都沒找到,這導致後來許多人都不再相信,張獻忠在這裡埋藏了寶藏。

    關於石龍,幾百年來人民也找了很久,石龍最終被找到的時候,是在幾年前,在實施江口沉銀的保護後,開啟了石龍保護工程。才對江邊的的石龍進行清理,此前石龍的龍頭是被埋入到了淤泥中,只有龍身在外,石虎也不見了蹤影,

    後來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石龍才完整的被清理出來得以重見天日。專家有根據當地村民的記憶,在距離石龍不遠的地方,雕刻了一隻石虎,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石龍對石虎。

    但是專家在研究石龍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石龍雕刻的時期,應該是在宋代,而不是在明代,因此讓人很疑惑,宋朝以前都人,怎麼會知道明朝張獻忠在這裡埋藏寶藏呢?

    為了解密尋龍訣的謎語之謎,專家翻閱了資料,發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望江樓一段修河堤時,曾經就挖出過石牛,石頭使用磚紅色砂岩雕刻而成,由於年代久遠,牛的五官已經有些沖蝕不清,但是牛蹄和牛尾依稀可辨。

    而根據傳說,張獻忠曾經在成都附近埋藏了9頭石牛,而挖出這頭石牛,是唯一找到的一頭,專家便猜測是否與“石牛對石鼓”諺謠有關。

    而最終考證認為,其實這些童謠都可能是張獻忠一個障眼法,畢竟怎麼重要的寶貝,埋藏的地點是不會告訴任何人的,特別是古代的土豪,很喜歡找隱蔽的地方做窖藏,而這些窖藏通常都是不為人知,也沒有具體的藏寶圖,所以張獻忠作為一代梟雄,

    埋銀的事情,肯定不會大張旗鼓的告訴任何人,哪裡是謎語一樣的形式,更不會傻到雕刻在岩石上,因此這些很可能是他的一個障眼法,目的就是讓後人找不到,或者看的雲裡霧裡。

    在後來考古證實,這兩句童謠其實是對應張獻忠的“錮金”和“水藏”寶藏 ,從這點看張獻忠對應寶藏的埋藏點和方法,是花費了一番功夫,所以三百年來,沒多少人找到就非常正常了。

    可是這些尋寶者又是怎麼找到張獻忠沉銀的呢?

    根據後來他們的講述,原來他們並不是破解了什麼謎語,而是利用了現今現今的科技,他們首先配備了比較精密的金屬探測儀,又透過各種深入的學習,掌握了一些的水下考古手法,在裝備了先進的潛水服,還有氧氣瓶、等專業潛水裝置,並且還出資花時間,去潛水基地掌握了一定的潛水技術。

    在這些東西都完成籌備完成後,他們早上會在江山進行巡航,反覆的用金屬探測儀查詢,在確定了一些區域後,在利用夜間的掩護,進行潛水探測,在一天夜裡,他們對彭山江口鎮外的岷江下潛,一位下潛者,在水下摸索的時候,居然摸到金屬物,拿上船一看,竟然是一個“金坨”。“金坨”下面還有幾個字,“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

    這枚金印的出土,讓他們非常的激動,隨後在這裡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摸索,摸到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物,本來這事也非常的隱秘,但是由於這枚金印出土後,訊息便開始被收藏圈內流傳,很快便有收藏家出高價要收購這枚金印!

    受到金印高價的刺激,這群尋寶這更是加班加點的下潛,進行不斷的盜挖,而這枚金印最後也被他們以千萬價格,連同找到的一些金冊和銀錠等一起“轉讓”給而來一個收藏家。

    但是有人出售金印的這些線索,很快便被掌握,經過仔細的偵察和周密部署,很快這群盜挖文物高價倒賣案便被破獲,同時抓獲了分散在多個省份的非法挖掘團伙人員,追繳回27枚銀幣、39枚銀錠和1000多枚各類“西王賞功”銅錢等一批有價值的文物。

    由於江口沉銀的地點被證實和確認,也擔憂再出現類似的盜挖情況,因此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必須儘快進行,很快透過層層的批覆,江口沉銀的考古工作緊鑼密鼓的開展了起來。

    為了保護文物,但是有不影響河段的通行,考古專家專門在江口圍出而來一個區域,利用枯水期的時候,利用多臺抽水機,將區域內的水全部抽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江中的小島。再利用靠科技的裝置,例如如熒光分析儀等,還有挖掘機等,加快發掘的進度,

    即便如此,考古工作了花費了幾年的時間,但是在考古隊的努力下,江口沉銀捷報頻傳,不但發現了張獻忠奪取的蜀王金寶。還出土了超過1萬件文物,而這些文物中,很多都是明朝成都藩王金寶和金冊、甚至還有一些李自成的大順通寶銅幣,而發現的銀錠則是最多的。

    在這些發現中,格外引人注目還發現了一個木箱子,這個木箱子外表平平無奇,開啟後讓烤兔人員激動不已,因為裡面竟然裝有“西王賞功幣”,要知道西王賞功幣,在10年的一個拍賣會上,一枚就排出了230萬元天價。而這一箱子,其價值是不可估算的。

    而這些考古發現中,還出土了不少明末時期的的一些鐵刀、鐵劍、鐵矛,這些鐵器的出土,讓專很驚歎,這張獻忠的水藏技術真的算是非常到家了。

    而根據專家的推測,現在發現的不過是張獻忠寶藏的冰山一角,因為按照最早的歷史典籍《荒書》記載,擊敗張獻忠的四川參將楊展,當時並不清楚張獻忠這些船上有藏銀,後來是偶然在水底下找到一些寶物,才讓人打撈,當時據說就獲得了金銀過萬量,而根據《彭山縣誌》和《蜀碧》的記載,

    “(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十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

    可見張獻忠當時藏銀的船隻就達千艘以上,而楊展發現的不過只是極小一部分,因此可推斷張獻忠的寶藏數量非常的豐富,但是也有人認為,千艘船上都是金銀,是不是有點過於誇張,而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雖然現在無法肯定這個記載,但是從現在出土的文物中,便可以確認一點,埋在江裡的張獻忠寶藏,現在出土的僅僅是一部分,可能有等多的文物還沒出土。

    而相關的歷史記載中,張獻忠與李自成分道揚鑣後進入四川,晚明的四川號稱是天府之國,極為富饒,特別是明朝的成都藩王府,經過數代的積累,其中的寶藏數之不盡,在歷史中,能看到晚明的一些豪門世家,其財富的積累已經是讓人難以想象的,而張獻忠輾轉各地征戰,其獲得大量的財富可能性非常的大,因此隨著江口沉銀其後不斷的考古發掘工程,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文物出土,相信張獻忠的寶藏,絕對不止這麼一點,我們拭目以待吧!

  • 13 # 福小貓

    四川彭州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相傳只要能破解民謠中的秘密,找到石龍與石虎,就會尋到無與倫比的寶藏。

    彭州人小時候哼著民謠時,萬萬沒有想到,民謠中所說的寶藏竟然是真的。

    一、張獻忠沉銀真有其事?

    時光倏忽回到明朝末年,崇禎帝即位後,曾想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王朝於崩潰前,無奈朝廷黨爭不斷,國庫空虛。以至於天災頻發,卻無力賑濟,餓殍遍野。

    老百姓無法生活下去,只有鋌而走險。陝北首先爆發了農民暴動,很快形成燎原之勢。其中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是最為強大的一支隊伍。

    張獻忠轉戰於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屢立戰功。他的隊伍由幾千人迅速發展到幾萬人。

    農民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殺掉當地官員,清除富戶。開放糧倉救濟百姓,因此得到了很多百姓的擁護和追隨,也獲得了大量財富。

    揭竿而起的第六年,1636年,張獻忠的農民軍已經達到幾十萬人。

    農民軍規模迅速擴大,卻因為缺少統一的指揮和部署,在官兵的強勢圍剿下,1638年,張獻忠接受了招撫。

    蟄伏了兩年後,張獻忠再次率部起義。1644年,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張獻忠進兵四川,攻克成都,於當年建立大西政權。

    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張獻忠一路殺盡權貴,沒收富戶的錢財,積累了大筆的錢財。這些錢財一部分用來賑濟災民,俘獲人心,另一部分用來招兵買馬。

    史書上曾經記載張獻忠攻克武昌,俘虜並處死楚王。從他家中獲得的財富幾百車都沒有拉完。“盡取宮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百車不盡。”

    此外,襄陽的襄王,重慶的瑞王......也都被張獻忠斬殺殆盡,家產充公,財富數量相當龐大。

    在四川,一直流傳著“殺人魔王張獻忠,張獻忠吃人”的說法,張獻忠當時就活動在蜀中一帶,變態地大肆屠殺百姓。當兵敗之時,由於部隊缺乏糧食,士兵們飢餓難耐,竟然殺人作為食物,以便餵養士兵和馬。

    對於百姓的財富,張獻忠更是毫不手軟,直接納入囊中,幾乎將成都百姓的財富擄掠一空。

    兩年後,清朝派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滿漢大軍,全力向大西農民軍撲來。張獻忠力敵不過,倉皇逃走。

    當時,張獻忠率精兵十萬,載著金銀珠寶的船隻上千艘,打算向東撤退到湖北一帶,隱姓埋名做個富翁。“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將變姓名走楚作鉅商。”

    誰知在四川彭山江口處,遇到明朝殘將、川西地方將領楊展。楊展在江口設伏,用火銃和弓箭一起進攻,滿載金銀的船隻多數被燒或因相互撞擊,沉入江中

    也有人認為張獻忠是主動將金銀沉入江中的。當時張獻忠率殘部倉皇逃往,剩餘的金銀不方便攜帶。為此,他招集大批工匠,在岷江的支流錦江上修築了一條大堤,使得錦江斷流。在斷流的河道內,他下令挖了一些幾丈深的洞穴,“將所餘蜀府金銀鑄餅及瑤寶等物”沉入洞中並蓋上土石。

    然後,扒開大堤,錦江複流。如此一來,大量的金銀財寶都沉入江中。至於參與工程的匠人,悉數被張獻忠處死。張獻忠此舉的目的,是想將這些金銀作為日後東山再起的資本。

    彭山江口鎮境內水域到底有多少張獻忠的沉銀,《蜀難紀實》記載:“累億萬,載盈百艘”。

    1646年,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山被清軍流矢射中而死。岷江中的寶藏就永遠地成了一個傳說。

    張獻忠的寶藏是主動沉於江底還是被明軍阻擊所迫?一直眾說紛紜。甚至連岷江中是否真的有寶藏,在三百多年的時間裡都爭論不休。

    二、沉銀幾經周折,終於露出端倪

    張獻忠沉銀的傳說深入人心。那些揣著一夜暴富夢的人,絡繹不絕地來到岷江江口尋寶,甚至連皇帝也不例外。

    《彭山縣誌》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季,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

    除了乾隆,順治、道光和咸豐年間,清政府都試圖在錦江中尋找張獻忠的寶藏,可是最終都沒有得手。

    1937年,抗戰爆發,民國政府號召百姓出錢出力。當時一位叫做楊白鹿的讀書人,拿出了藏在家中數十年的張獻忠沉銀藏寶圖

    這張圖出自張獻忠沉銀時所僱傭的一位石匠,這名石匠僥倖逃脫了張獻忠的屠殺,後來畫下了藏寶圖。

    楊白鹿為了支援抗戰,將藏寶圖獻給了一位師長。師長為此專門成立了“錦江淘江股份有限公司”,在藏寶圖所指示的地點進行挖掘。

    讓人驚喜的是,大約挖到河底6米深時,挖出了民謠中傳說的“石牛”。在牛頭所指向的東北方,人們又挖到了一塊半圓半方的石鼓,一切似乎都與民謠不謀而合,難道張獻忠的寶藏就要面世了嗎?

    可是,結果卻是讓人失望的。繼續挖掘了很久,最終不過挖出了四籮筐的銅錢。轟轟烈烈地忙活了半天,並沒有得到期望的真金白銀。

    當地漁民不時在江口附近撿到銀錠子。2005年,彭山縣引水工程在江口河道內距地表2.5米左右的地方,挖出一圓木並從中找到7件銀錠

    據《蜀難紀行》記載:“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於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銀錠放在裡面,讓其漂流而下。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但是後來張獻忠部隊遭到了阻擊,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

    而且透過銀錠上的銘文可以看出,這批銀錠來自湖南、湖北等地,與當年張獻忠四處轉戰的地點和時間都吻合。

    這個訊息不脛而走,很多人蜂擁而至,前來打探訊息。更有甚者開始在江中進行打撈。

    李大強(化名)堅信自己能夠在水中挖出珍貴文物。為此他透過各種渠道學習水下考古知識,購買了潛水服、氧氣瓶等專用裝置。

    他還組織了一批小兄弟,進行了明確分工,有人駕船,有人潛水找文物,有人負責後勤,有人負責轉賣文物。

    夜深人靜,李大強一夥就會駕船來到這片水域,換上專業裝置,下水尋找文物。

    岷江上的盜墓團伙膽大包天,人數眾多。最猖獗的時候,一個晚上能有十多艘船在方圓兩公里的江面上‘尋寶’!等到看護員發現後,叫來警察,那些人早就逃走了。

    2013年的一個夜晚,李大強身著潛水服下水了,在水下的一塊石頭上,他摸到了一塊金坨坨。出水一看,竟然是一隻栩栩如生的金老虎。

    幾天後,在同一位置,李大強又摸到了一塊方形金坨。讓李大強興奮的是,方形金坨上鐫刻著幾個字,這是一枚金印!

    而這枚金印與之前摸到的金老虎竟然是一套的。李大強知道,這枚金印珍貴無比,價格不菲。這可是要發財了,李大強握著金印的手都在微微發抖。

    三、沉銀出水過程

    幾個月後,李大強將金印以800萬元出手了,據說該金印轉手後估價就漲了10倍。

    李大強一夜暴富,迅速過上了有錢人的生活。他購置了房產,又買了一輛扎眼的跑車。

    此時,警方成立了追查江口沉銀遺址文物的專案組。在尋找文物的過程中,李大強引起了警察的注意。

    警察迅速掌握了相關證據,將李大強團伙捉拿歸案。並且順藤摸瓜,將文物販子、買家等等一網打盡,追回了這枚金老虎印章。

    這枚由純金製成的印章用九疊篆刻有“永昌大元帥”的字樣。九疊篆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篆書,象徵著極高的身份,應該是張獻忠本人持有的。

    金印鑄造於1643年農曆十一月,當時張獻忠還沒有稱帝,所以刻的是永昌字樣,並不是大西字樣。

    其實,在岷江江口盜取文物的並不只有李大強一個團伙。警方經過兩年的追擊,抓捕了十個盜掘轉賣團伙,找回文物千餘件。

    因為盜賊太多,江口沉銀急需保護性發掘。2017年,發掘工作正式啟動。

    由於沉銀位於水下,考古隊計劃將沉銀遺址江水抽乾,然後再提取文物。

    當江水一點點減少的時候,黃燦燦的金子逐漸露出水面。

    考古隊員們驚喜異常,原來史書上的記載果然是真的,岷江中確實藏有大量金銀。

    據參與考古發掘的人員回憶:“張獻忠沉銀遺址發現的文物實在太多了,當時我們臨時設定了三間活動板房來堆放文物,未曾想最終文物將這三個房間都塞滿了。”

    張獻忠當年究竟有多少金銀沉入水中,已無法考證。江口沉銀的發掘先後出土了4萬多件各類文物。

    金錠、銀錠不計其數。其中有一枚“蜀王金寶”金印,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字,發現時已經碎成了10多塊。這枚金寶印邊長10釐米,厚3釐米,含金量高達95%,重達16斤,非常罕見。

    當年張獻忠在四川進行劫掠,將成都的金銀幾乎洗劫一空。這枚“蜀王金寶”金印就是最直接的證據。

    另外一個長12釐米、寬10釐米、重730克,刻有29個字的金封冊,也非常珍貴,經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四、結束語

    儘管江口沉銀所出土的文物如此壯觀,可是在江口所發現的金銀錠,規格多以50兩為主。很多專家認為江口僅僅是張獻忠藏寶的一個地點,其他規格的金銀錠很可能還沉睡在江底,仍舊在江底的文物可能比已經發現的還要多。

    而且張獻忠的那艘沉船,仍然未見蹤影。遙望逶迤的岷江,霧氣層層疊疊從江面升起,下面還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

  • 14 # 伴君讀史

    繳獲文物千件,涉案資金億元。

    一個施工隊在彭山縣城引水工程挖掘機一剷剷出一捆十枚銀錠,經彭山縣物管鑑定,為明代官銀。

    四川省考古文物研究院在彭山江口挖掘文物,一萬多件。

    出土的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分封的藩王,及張獻忠分封嬪妃的金冊銀冊,皮革內金首飾,鐵刀鐵劍鐵錨,錢幣上的文字大都清晰可辨,金銀首飾上的花紋,依然精緻。

    發現了可有大新年號的銀錠及大西王賞功的金銀幣,還有長22釐米寬十釐米重730克的29個字的金封冊,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出土的文物數量多,等級高,種類豐富。

    明朝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遭到名將楊展戰敗,沉船據當年的傳說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報沉於江底。

    在《蜀難》紀實中陳述有了更多細節技術,張獻忠部隊乘船出戰,由於銀兩太多,木船在盛不下,他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將銀錠放裡漂流而下打算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後來部隊受到阻擊江船堵塞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

    當時民間流傳一首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張延忠戰敗之後設計了石牛,石鼓作為藏寶記號。

    江口所沉的這些稅銀,也是明末農民起義反的主要原因,明朝政治腐敗,稅負高額明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當時最突出的社會問題就是吏治腐敗和皇族利用政治特權,搜刮聚集鉅額的白銀財富。

    崇禎14年張獻忠佔領襄陽,襄陽是明朝的軍事重地,張獻忠抓獲襄陽王朱翊銘和貴陽王朱常法,沒收襄陽王全部財產,發50萬銀兩以賑饑民。

    崇禎16年張獻忠攻陷武昌王,武昌是楚王朱華奎的王府所在地,每年莊的租銀達到兩萬一千三百兩。張獻忠入武昌後活捉了楚王,收繳宮中金銀數百萬,輦載數百車不盡。

    後來張獻忠攻克重慶,處死了瑞王朱常浩,睿王有兩萬傾田,一直靠著陝西河南陝西四川的田地分攤,加派賦稅。

    成都市明蜀王的,蜀王憑藉政治勢力,霸佔大量沃土積聚驚人財富。

    由於大西政權未能建立財政稅收制度,圖有大量白銀,只得落得江口沉銀的悲劇。

    專家認為目前的發現可能僅為僅為冰山一角,還有大量的沉銀。

  • 15 # 狂人狂語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關於張獻忠千船沉銀傳說的童謠,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流傳了數百年。每一個尋寶人都深信,只要誰能破解了這首童謠,誰就能得到張獻忠留下的寶藏。

    張獻忠專業造反十六年,愛好殺人和搶劫豪富,早年轉戰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後進入四川,一路搶殺的達官顯貴是不計其數,再加上大西軍奉行“一切繳獲都歸公”的軍令,不許官兵私藏銀子,所以到明朝末年,把張獻忠排名為清初明末第一富豪也不為過。據史料記載:張獻忠曾在成都舉辦過鬥寶大會,向民眾炫耀自己的財富,各式奇珍異寶,金錠銀錠足足擺滿了24間房子,叫人羨慕不已。

    1646年,肅清王豪格和吳三桂入川組隊攻打張獻忠,“老萬歲”不能抵擋,決定放棄成都。當年七月,張獻忠率重兵乘坐幾千艘戰船,從成都出發,順江東下,開始了逃亡之旅。船隊中最顯眼的,還是張獻忠的那些裝滿了金銀珠寶的木箱,由於財物實在太多,船隊實在容納不下,張獻忠腦洞大開的讓工匠們做了許多木頭夾槽,裡面放入銀錠,讓這些金銀隨波漂流,準備在長江下游水流狹窄地段再行打撈。卻不曾想才離開成都不過二百餘里的彭山縣江口鎮水域,就被明朝將領楊展率軍伏擊,張獻忠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大量金銀也隨之沉沒於河底。

    戰後楊展命人打撈了一部分“金銀珠寶”,用來充作軍餉,從此楊展的部隊“富 強甲於南明諸將”,連肅親王豪格兵馬與楊侯府(楊展)大戰,亦不是其對手。

    張獻忠被伏擊地段

    1646年十一月,豪格派鰲拜等將領率八旗護軍輕裝疾進,“銜枚疾驅,一晝夜行三百里”突襲張獻忠部隊,張獻忠聽聞有留著長辮子的韃子兵來襲,將信將疑的半披著蟒袍,帶了七八個親兵和一個太監騎馬馳出營寨,準備親自探明情況,結果被清軍一箭貫穿當胸而死。

    張獻忠死後不久,清軍在張獻忠沉船地點也組織過大規模的打撈活動,但收效甚微。不過清朝仍不死心,《彭山縣誌》記載:乾隆五十九年冬,有漁民在江口撿到刀鞘一把,獻於總督孫士毅,隨即清政府組織人員打撈,獲得銀兩萬餘兩和珠玉等物品。雖有收穫,不過對於史料中記載的“累億萬,載盈百艘”的財Bora說,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道光年間,朝廷再次派遣一道員到岷江實地考察,因實在找不到藏銀地點只好悻悻而歸。咸豐年間,正是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之時,窮瘋了的大清君臣又把目光投向了這批寶藏,咸豐親自囑咐四川總督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訪察,是否能知其處,設法撈掘,博採輿論,酌量籌辦。”得了聖令的裕瑞四處探尋,依舊一無所獲。

    官府組織尚且如此困難,可以想象民間尋寶更是如大海撈針,基本上屬於無用功。即便如此,還是擋不住世人追尋財富的決心。清末民初,有士紳楊白鹿,機緣巧合之下得了一張“藏寶圖”,於是小心收藏,三十餘年不敢透露半分。1937年,楊白鹿實在憋不住這個秘密,忍不住向其好友馬崑山分享,當過川軍師長的馬崑山大為興奮,當即在“傻兒司令”範紹增的支援下,成立了“錦江淘金公司”,重金從國外買來金屬探測儀,照著圖紙按圖索驥,上百工人折騰了一年多,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不僅挖出了傳說中的石牛和石鼓,緊接著還挖出了三大筐銅錢。事已至此,兩位挖寶達人血本無歸,只得將公司破產了事。此次鬧劇之後,有不少人認為,“張獻忠沉銀”不過是一個荒誕亂編的民間傳說而已,即便是有,也早已被楊展和大清打撈殆盡。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了20世紀90年代,江口沉銀卻開始頻繁露出了神秘的蛛絲馬跡,究其原因有兩點:首先是隨著岷江上游不斷修築大壩發展水電,導致岷江水位不斷下降,原本滾滾的岷江出現許多幹涸無水的河道,江口的河道雖未斷流,但早已沒有了“大江東去”的氣勢,在枯水季節,上百米寬的河道里經常只有低窪處還有幾股涓涓細流。其二隨著對河沙用量的增加以及機械作業的普及,人們所能挖掘的範圍也更廣更深。

    2005年,彭山引水工程在江口岷江江心施工,一臺正在作業的挖掘機,在清理河床時,於地下兩米深處的位置,挖出了挖出一段木頭,木頭中藏有銀錠,由施工民工全部撿走。專家趕來後,只剩下了已被損毀的貯藏銀錠的木筒。後經過文物部門和公安部門努力,收回所有流失銀錠。

    經過鑑定,木頭木質沉重堅硬,是川北地區常見的青槓樹,木頭中間鏤空,兩端有鐵箍痕跡,和《蜀難紀實》中記載張獻忠轉運寶藏的描述:“工匠以木頭夾槽將金銀藏於其中,讓其順江漂流而下”相符合。

    “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終於被證實,位置也露出了冰山一角,也引起了考古部門的注意,不過很快岷江發大水,河水水位上漲,整個考古工作也因此被迫收工。

    2010年底,在位於彭山岷江大橋至鎮政府一線的江中位置,有挖沙船在一次尋常的打撈河沙工作中,再次挖出了大量的金錠、、金幣銀錠和銅錢以及一些文物印鑑,由於現場人員眾多,再次出現哄搶現象。不過這次文物部門趕來得很是及時,只有一部分被施工民工和當地群眾撿走,另一部分得到了文物部門的及時保護和整理。被撿走的文物經相關部門共同努力,又追回了一些,其中就包括一枚刻有“西王賞功”的金幣和一本全金打製重達700多克重量級國寶——金封冊。

    金封冊用黃金打製,長約20釐米,寬約10釐米,上書“大西 大順二年……”等29字,每頁重量達700多克,上刻“皇帝制曰”。對比聖旨,金封冊都比聖旨要高一些,因為聖旨是“皇帝詔曰”,金封冊所刻是“皇帝制曰”。再論顏值,金封冊更是全部用黃金所制。

    事件過後,整個彭山區都知道了岷江河道有寶,許多人湧到江邊尋寶,不時聽到有人在河岸邊光憑雙手就撿到金元寶和銀錠的傳言。不過市政府很快就將岷江江口鎮河段確定為“江口沉銀遺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再允許挖沙船去河道作為,不過這也直接證實了“江裡有寶物”傳言的真實性。更何況只是不允許挖沙,並未禁止打魚,河道也允許船隻通行,所以,江口鎮出現了專業挖寶團隊,購買船隻和潛水裝置,專門以挖寶為生。據當地居民回憶,在高峰時期,半夜江口的河面上,到處是挖寶的船隻,最多時候有20多艘寶船,把河面照的是燈火通明。尤其是冬春枯水時段,這些尋寶人身穿潛水服,腰纏繩子,不斷地潛入河水之中......

    根據公安機關統計,自從挖寶運動興起之後,先後因為盜掘、倒賣文物被抓獲的團伙就有10個,抓獲的犯罪嫌疑人55人,繳獲的文物上千,價值3億餘元。據這些犯罪嫌疑人交代,所有的文物都是從江口鎮的岷江段打撈上來的,而前來鑑寶的專家也都證實,這些文物都與"張獻忠江口沉銀"有關。

    隨著大量的文物出土,且級別越來越珍貴,2015年12月25日,國家文物局組織國內10位權威考古專家、歷史專家,聯名上交了《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研討會專家意見書》,正式確定“張獻忠沉銀”地址,就是岷江江口段河道。

    2016年,經上級部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張獻忠沉銀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工作,先是“圍堰築堤”,再把河水抽乾,發現河床下面金銀財寶是遍地都是,歷經三個月的清理後,一共出土了五萬二千餘件文物。

    2020年10月,投資額達數十億的江口沉銀博物館正式開工,預計到2022年12月就能全部竣工,相信不久的將來,“老萬歲”裝滿24間屋子“寶藏”的展覽,很快就能再次在彭山區得到實現。

  • 16 # 黑水布衣

    2016年12月26日,“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進行首次的考古發掘。之後的一年多的時間內,我們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大量的金銀。 “張獻忠沉銀”的故事被證實是真的。那麼為何幾百年來,很多人都這這個故事深信不疑呢?畢竟歷史記載的寶藏很多,可沒有幾個被證實。

    張獻忠為何沉銀

    張獻忠本是陝西人,明末,他建立反明起義軍,率軍轉戰於四川境內,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區,宣告建立大西國,登基稱帝,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順治四年(1647年),張獻忠撤離成都,北上與清軍作戰,死於清朝官兵的亂箭之中。

    張獻忠在四川燒殺搶掠,財富更是沒少掠奪。為了不讓後人得到財寶,張獻忠思前想後,決定在錦江築起高堤,並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的大坑,然後將數以萬計的金銀財寶埋在坑中,然後重新決堤放水,淹沒了埋藏財寶的大坑。厲害之處在於:即使你知道我把寶藏埋在哪裡,你也無法得到。

    歷史資料的記載

    歷史關於“張獻忠沉銀”的記載很多。例如:

    “(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錮金’”——《鹿樵紀聞·獻忠屠蜀》

    還有:

    “(張獻忠)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下穿數仞,實以黃金寶玉累億萬,殺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水藏’”——《平寇志》

    而正史對於此事也是深以為然:

    “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後人有也’。”——《明史·張獻忠傳》

    但這些寶藏到底在什麼位置,卻幾乎無人知曉。即使是官方也是束手無策。

    歷代的的尋找

    垂涎這筆鉅額財富的人很多,當然包括清廷。

    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曾派某道員到錦江實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確切地點而中止。

    到了咸豐三年(1853年),此時的清廷正被太平軍搞的焦頭爛額,財政困難。於是又想到了這筆寶藏。咸豐皇帝命成都將軍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訪查,是否能知其處,設法撈掘,博採輿論,酌量籌辦”。但費盡心機,沒能找到。

    後來在1938年,民國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發掘他們在成都市錦江南岸望江樓及河對岸石佛寺下面的三角地帶進行挖掘。東西倒是挖出了不少,但沒有金銀。

    隨著日軍的全面侵華,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歌謠揭開寶藏的位置

    難道那些史料中的記載並不真實?其實除了上面所說的史料,還有別的記載。

    例如《蜀碧》中說:

    (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十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

    張獻忠沒有將全部金銀埋於江底,而是留下大批金銀作為戰爭物資隨軍攜帶。想要追尋這筆寶藏的下落,就要按照史書記載沿錦江往下游尋找。

    錦江下游有一個彭山江口鎮,那裡流傳著一個歌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而根據《彭山縣誌》記載,張獻忠撤離成都時,沿錦江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時,遭到楊展部隊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滅,許多載滿金銀的木船就沉沒在彭山縣江口境內的水域中。並說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時,就有人獲得了萬兩沉銀並珠寶玉器等物。另外,該地區漁民都曾打撈出銀製的元寶,難道寶藏就在這裡嗎?2005年,彭山縣江口鎮老虎灘河床引水工程建設工地上,一輛挖掘機從河床3米深處掘出過許多枚銀錠。經鑑定,這些出土銀錠為明代銀,為張獻忠錦江藏寶的說法提供了十分有力的證據。

    之後的10年間,在當地的工程建設中,不斷有文物被發現,尤其是2015年的一場特大盜掘案的出現,讓我們更加相信此地就是張獻忠的沉銀地點。這才有了2016年,這場考古發掘的開始,直到現在依然還處於發掘之中。300多年過去了,這批沉睡江底的寶藏終於重見天日了。

  • 17 # 夏目歷史君

    明朝中後期,苛政+天災雙管齊下,使得全國老百姓的日子都過得苦不堪言,本就辛勤勞作一年收成不佳,刨去需要繳納的糧食更是所剩無幾。史料記載當時的陝西一帶惡臭遍地,隨處可見因撿樹根野草果腹導致渾身浮腫的可憐人。

    待到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陝西省定邊縣出生了一個孩子名叫張獻忠,這位就是跟闖王李自成齊名的大西皇帝。自張獻忠起義以來,若論其戰場上的功夫還是可圈可點的,但後人對他更大的好奇是”沉銀“一謎。

    ——要想搞清楚”張獻忠沉銀“的謎案具體是怎樣被探究出來的,大抵就得從他性格脈絡,銀子從哪來來分析出沉銀的動機,最後再釐清這些銀子塵封數年是怎樣被發現的。

    張獻忠在陝西定邊縣附近長到二十來歲時,受夠了餓著肚子朝不保夕的日子,咬咬牙就自米脂起義參加了王嘉胤的隊伍,因其小時候讀過書,還做過捕快,在一眾大老粗裡屬於心思細膩有謀略的,所以一路戰無不勝於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

    雖說張獻忠翻身稱帝,安排起大西政權的官職、政務來都有模有樣,什麼左右丞相、六部尚書、開科舉納賢也一個不落,可這個自小就吃足了苦頭的皇帝,有一個令四川整個豪紳貴族圈都格外憂慮的癖好:就是貪財。

    從史料對張獻忠的記載來看,這人幾乎不好色,嗜好就是極度貪財,從來到四川成都建立大西以後,不僅百般收沒當地貴族的家產,還設錢局私鑄“大順通寶”用以流通和商貿,並且當了皇帝依然南征北戰,每順利討伐一處地方,就把當地的所有錢財全部洗劫一空,數年下來積攢瞭如大海一樣多的財富。

    即使如此,張獻忠依然不滿足,他甚至下達了一道指令:“部下私藏金銀一萬兩,斬全家。藏十兩,本人剝皮,斬首全家。“說是貔貅轉世也不為過了。

    1646年,大清皇太極的兒子,肅親王豪格與吳三桂攻打張獻忠,此人一看勢不能敵就要跑路,就連逃跑的過程中都不忘把多年搜刮而來的金銀裝車攜帶。

    畢竟帶著數量可觀的金銀跑不快,很快就被豪格的人馬逼到了岷江口,張獻忠一看無路可跑,打算拼死一戰贏得一線生機。可又不放心自己的金銀別被大清搶去了,臨去打仗之前就把所有的金銀怒沉了岷江。

    張獻忠當政時搜刮金銀過甚得罪了許多貴族,這些地主一聽說此人被攻打這個喜大普奔的訊息,紛紛組成武裝力量夾擊張獻忠,因此張獻忠就在以地主楊展為首的攻擊和大清軍士的圍剿中,亂箭身亡。

    豪格和吳三桂只從簡要的情報,得知張獻忠逃走時攜帶了大量裝有金銀的箱裹,可一路崇山峻嶺也不知他順手埋在何處了,因此就地搜尋了一番無果後,此事就擱淺不提。

    但張獻忠貪財的大名可是如雷貫耳,因此從他身亡的那一天起,前來江口附近尋找“寶藏”的勇士就源源不斷,但當時誰都不知道這些金銀已經靜靜的沉睡在江底。

    直到《彭山縣誌》和《蜀碧》等書籍有了記載,才大概得出金銀隨著張獻忠所乘坐的船隻一起沉沒的訊息。由於明清打撈技術有限,人們只能對著繁如星海一般的財富望而興嘆。

    逐漸,一代又一代的人離世,“張獻忠沉銀”一謎也被塵封在了歲月的長河裡,只有少數見多識廣的老者講古時會聊起這段傳奇,聽者大多當成故事一笑而過。

    20世紀70年代,四川當地政府沿著岷江開始修建水渠,挖掘過程中無意發現了藏匿在深山中的一對石龍和石虎。只見這龍虎雕刻的栩栩如生,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因興趣愛好隨手刻就。

    找來專業人士研究後發現,這對龍虎首尾的朝向大有相位的深意,彷彿是在守護著什麼,拿來地圖一對比,龍虎的頭正對著的就是岷江的方向。

    但此時,大家只對龍虎的工藝手法和年代有興趣,並未將朝向於岷江跟“張獻忠沉銀”聯絡在一起,只覺得古人一直有信奉水神的傳統,或許是雕刻來祭祀使用的。

    轉眼來到21世紀初期,當地生活著的居民路徑岷江河灘時,開始找到刻有“大順”或“大西”字樣的銀錠子,一時間來此尋寶的人再度多了起來,可依然沒有探出真章。

    直到2005年,岷江當地開始修建飲水工程,一根從淤泥中挖掘出的不起眼的木頭,經人開啟後驚奇地發現裡面藏有大量的銀錠。這下有了具體的突破口,尋寶人就專門盯著岷江下手,一時間收穫頗豐。

    當地警方很快注意到文物的流失,與考古人員分別出手,一方負責搶救性挖掘,一方則開足馬力追回寶物,直接追回了價值三個億的文物,其中張獻忠自用的“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直接震驚了考古界。

    2015年,彭山區檢察院官網刊登出張獻忠稀世寶藏被盜案一文,陳列出了金冊、金獅等數不勝數的寶貝,至此“張獻忠沉銀”就徹底被探究出來。

    綜上所述,20世紀70年代因挖水渠發現的那對石龍和石虎,很有可能是當時張獻忠的部下給後人留下的藏寶圖,但可能雕刻完龍虎來不及告知他人就離世了,徒留龍虎靜默的在深山中守護岷江寶藏數年。

    隨著天長日久的山涸水漲,金銀相對做工更為細密的金虎等物件來說更輕盈,就被沖刷到了河灘上,因此被路過的行人撿到。直到一個偶然修建飲水工程,正好需要對岷江做清理淤泥等工作,藏有金銀的木頭就此被探出。

    以此為引子,“張獻忠沉銀”的真相就藏不住了,逐漸隨著盜寶人瘋狂的開採和偷運,徹底被世人發現了埋沒在岷江底部上百年的寶藏。

    ——從張獻忠把金銀放在木頭裡沉江來看,他當時應該是做好了如果得勝歸來,還要將其全部開採出來的準備,只是沒想到中箭身亡,讓終其一生積攢的財富成為後人難解的一個謎團。

  • 18 # 歷史愛好者小印哥

    明朝中後期,苛政加天災雙管齊下,使得全國老百姓的日子都過得苦不堪言,本就辛勤勞作一年收成不佳,刨去需要繳納的糧食更是所剩無幾。史料記載當時的陝西一帶惡臭遍地,隨處可見因撿樹根野草果腹導致渾身浮腫的可憐人。

    待到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陝西省定邊縣出生了一個孩子名叫張獻忠,這位就是跟闖王李自成齊名的大西皇帝。自張獻忠起義以來,若論其戰場上的功夫還是可圈可點的,但後人對他更大的好奇是“沉銀”一謎。

    ——要想搞清楚“張獻忠沉銀”的謎案具體是怎樣被探究出來的,大抵就得從他性格脈絡,銀子從哪來來分析出沉銀動機,最後再釐清這些銀子是怎樣被發現的。

    張獻忠在陝西定邊縣附近長到二十來歲時,受夠了餓著肚子朝不保夕的日子,咬咬牙就自米脂起義參加了王嘉胤的隊伍,因其小時候讀過書,還做過捕快,在一眾大老粗裡屬於心思細膩有謀略的,所以一路戰無不勝於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

    雖說張獻忠翻身稱帝,安排起大西政權的官職,政務來都有模有樣的,什麼左右丞相,六部尚書,開科舉納賢也一個不落,可這個自小就吃足了苦頭的皇帝,有一個令四川整個豪紳貴族圈都格外憂慮的癖好:就是貪財。

    從史料對張獻忠的記載來看,這人幾乎不好色,嗜好就是極度貪財,從來到四川成都建立大西以後,不僅百般收沒當地貴族家產,還設錢局私鑄“大順通寶”用以流通和商貿,並且當了皇帝依然南征北戰,每順利討伐一處地方,就把當地的所有錢財全部洗劫一空,數年下來積攢瞭如大海一樣多的財富。

    即使如此,張獻忠依然不滿足,他甚至下達了一道指令:“部下私藏金銀一萬兩,斬全家。藏十兩,本人剝皮,斬首全家。”水是,貔貅轉世也不為過了。

    1946年,大清皇太極的兒子,肅親王豪格與吳三桂攻打張獻忠,此人一看勢不能敵就要跑路,就連逃跑的過程中都不忘把多年搜刮而來的金銀裝車攜帶。

    畢竟帶著數量可觀的金銀跑不塊,很快就被豪格的人馬逼到了岷江口,張獻忠一看無路可跑,打算拼死一戰贏得一線生機。可又不放心自己的金銀別被大清搶去了,臨去打仗之前就把所有的金銀怒沉了岷江。

    張獻忠當政時搜刮金銀過甚得罪了許多貴族,這些地主一聽說此人被攻打這個喜大普奔的訊息,紛紛組成武裝力量夾擊張獻忠,因此張獻忠就在以地主楊展為首的攻擊和大清軍士的圍剿中,亂箭身亡。

    豪格和吳三桂只從簡要情報,得知張獻忠逃走時攜帶了大量裝有金銀的箱裹,可一路崇山峻嶺也不知他順手埋在何處了,因此就地搜尋了一番無果後,此事就擱淺不提了。

    但張獻忠貪財的大名可是如雷貫耳,因此從他身亡的那一天起,前來岷江口附近尋找“寶藏”的勇士就源源不斷,但當時誰都補知道這些金銀已經靜靜的沉睡在江底。

    直到《彭山縣誌》和《蜀碧》書籍有了記載,才大概得出金銀隨著張獻忠所乘做的船隻一起沉沒的訊息。由於明清打撈技術有限,人們只能對著繁如星海一般的財富望而興嘆。

    逐漸,一代又一代的人離世,“張獻忠沉銀”一謎也被塵封在了歲月的長河裡,只有少屬見多識廣的老者講故時會聊起這段傳奇,聽者大多當成故事一笑而過。

    20世紀70年代,四川當地政府沿著岷江開始修建水渠,挖掘過程中無意發現了藏匿在深前中的一對石龍和石虎。只見這龍虎雕刻栩栩如生,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因興趣愛好隨手刻就。

    找來專業人士研究後發現,這對龍虎首尾的朝向大有相位的深意,彷彿是在守護著什麼,拿來地圖一對比,龍虎的頭正對著就是岷江的方向。

  • 19 # 作家關捷

    2013年夏天,在成都約五十公里的江口鎮,由於對需要疏通和維護岷江河道,一個工人在修繕岷江周邊河道時,發現了一塊50兩的古代銀錠。′人們進一步勘探,於是價值近3億的寶藏浮出水面。

  • 20 # 南院樞密使

    張獻忠在與清軍作戰當中,在接連失利後他馬上決定,將多年積攢的黃金白銀沉入江中,以待將來有一天可以東山再起時,這些財寶可以發揮作用。但最終他兵敗被殺,而這些沉銀到底在什麼位置沒有人知道。從清朝到解放前幾百年中,有無數人都去打撈沉銀,但很少有什麼大收穫。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民間收藏市場興起。於是又開始有人打起沉銀主意。而民間這些打撈者透過各種手段也確實零散有了一些收穫,這些文物迅速流入收藏市場。使得很多人在其中發了財,但這一切也引起了文物部門重視。

    2010年以後,“張獻忠沉銀”打撈者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出錢僱人假扮漁民,白天捕魚晚上就潛入水中進行打撈。2014年公安機關抓到一個文物販子,追回一千多件文物。據交代這些都是從岷江江口段打撈上來的,經過專家們鑑定發現,這裡就是“張獻忠沉銀”確切地點,2016年國家組織人力,圍堰抽水進行了全面打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與現代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