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01841896917

    1、在中國古代,大部分的孝就是,伺候聖母,伺候家人。可能現代人比古代人開明,因為古代有一種小農思想,相對於現代人而言,他更多的是想要安靜的生活,不受別人打擾,他更們願意在家裡守著二畝三分地,兢兢業業的工作著,並且可以照看著家人照,看著自己年邁的老父母。

    古代人的小農思想很嚴重,所以他們一般情況下都會安於現狀,用各種思想來束縛住自己,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儒家思想非常發達的那些朝代。

    統治者一般強調的就是讓他們安於現狀,滿足現狀。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百善孝為先,目的就是為了讓一些,孩子不遠走家鄉,在家裡兢兢業業的,過著耕田的生活。

    2、中國現代的孝則是更加獨立的做自己,不依賴父母,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追求自己的夢想,可能對於父母而言,這是對他最大的孝順了。其實父母都一樣,可憐天下父母親,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成才,即使是在古代,出現過。

    現在依舊有一些父母希望做孩子永遠的避風港,不忍心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去闖吧。但是已經是21世紀了,我們是更加獨立的人,思想也更加開放,更加多元化,所以現代的像和古代的孝,最大的不同就是,現代的人更講究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古代就揹負了很多責任,他們,不是成為自己,而是成為父母所期望的那種人。

    擴充套件資料:

    孝的典例:

    1、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

    3、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裡,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獵場》鄭秋冬說“壞人逼的好人跳樓,假貨逼的真貨跳水”,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