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道光帝的遺詔,確切說應該是密諭上確實寫有兩位皇子的名字,但不是留後手,而是兩位皇子各有安排。這個寫著兩位皇子名字的密諭,差點被偷樑換柱,到底怎麼回事?諸位讀者且聽我從頭梳理:

    上圖道光帝

    靜貴妃的母愛

    道光二十年(1840),咸豐帝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鈕祜祿氏薨逝。從此奕詝失去了母愛,當時,他只有10歲。奕訢的生母靜貴妃(薨逝後追封為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非常同情奕詝的處境,她讓奕詝與奕訢同住在一起,擔當起撫育奕詝的使命。此時奕詝、奕訢兄弟倆整日形影不離,感情頗深。兩人還沒有意識到將來在誰是帝位繼承者這一問題上,必有一爭。而靜貴妃雖然同情奕詝,但她仍希望自己的親生骨肉能繼承帝位,她時刻注視著內廷形勢的變化,以見機行事。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旻寧將立太子的硃諭正式寫好,不久,靜貴妃便從道光帝的神態中預感到事情有些不妙。

    道光帝的密諭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旻寧病重臥床不起,靜貴妃經多方探聽,終於得到準確訊息,藏於乾清宮最高處“正大光明”匾額後錦匣內的皇儲名字並不是自己的愛子奕訢,而是奕詝。靜貴妃氣得咬牙切齒,但表面上她仍然裝得非常平靜,在皇上病重的日子裡,她以關心皇上龍體為名,經常出入寢宮,企圖捕捉最後的時機。

    一天,旻寧的病更重了,他自知陽壽將盡,遂把軍機大臣等召至寢宮,從床內取出裝有硃諭的錦匣,遞給諸大臣,以便開啟出示,讓大臣知道誰將是帝位的繼承者。但諸大臣都垂手立在一邊,低著頭,沒有一個敢上前接受。

    上圖奕訢

    原來,這段時間裡,奕訢生母靜貴妃利用皇上病重的機會,為阻撓奕詝繼位,串通了很多大臣,想要擁奕訢繼位。她知道,皇上欽定皇儲的錦匣有兩份,除了“正大光明”匾額後的那份外,另一份由皇帝自已收藏。此刻皇上病重,錦匣肯定就藏在身邊,如果能在皇上彌留之際,串通大臣,不讓他們開啟錦匣,等皇上駕崩後再來個偷樑換柱,豈不可以成就大事。

    上圖季芝昌

    於是,當旻寧彌留之際,八大臣都不敢開啟錦匣。這裡特別是侍郎季芝昌早就知道錦匣內硃諭的內容,並明白靜貴妃的意圖,此時他帶頭不接錦匣,從中作梗。

    旻寧躺在床上,說話已比較困難,但心裡卻還非常明白事理,他看到垂頭喪氣地站在屋邊的八位大臣,怎麼也不過來開啟錦匣,立刻明白了一二,頓時大怒,使勁用手拍打床鋪,似乎是在說:朕還沒有嚥氣,你們就膽敢不聽調遣!

    幾個大臣見皇上發怒,趕緊接過錦匣,開啟一看,見裡面寫著兩行漢字:

    “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在後一行漢字的旁邊,又用滿文書寫了“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旻寧見眾大臣看了錦匣內的密諭,好像是放心了,幾刻鐘後便閉上眼睛,溘然長逝了。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六日,奕詝在眾臣簇擁之下,在太和殿正式即位,翌年改元咸豐,從此開始了清代咸豐朝的統治。

    大臣死不得恤

    奕詝即位後不久,即知道了父親彌留之際靜貴妃和侍郎季芝昌等人遲受錦匣,企圖偷樑換柱的故事。此時,新登極的咸豐帝還是比較寬宏大度的,對於靜貴妃仍極尊重。但對於侍郎季芝昌則毫不客氣。

    上圖咸豐帝

    奕詝登極後不久,季芝昌即被派任閩浙總督。季到任不久,即生病卸任,告老還鄉。後來,當季芝昌病死時,奕詝竟以硃筆批道:“該員政績平平,朝廷不予卹典”,即朝廷不予辦喪銀兩,也不舉行任何儀式。

    在清代歷史上,顧命大臣出任總督和以正一品大員卒而不予卹典的事情還是絕無僅有的。後來,人們在分析此事時,都認為這是季芝昌遲遲不開啟錦匣,得罪了奕詝,這正是對他的一種懲罰。此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朝紫禁城內爭奪皇位繼承權鬥爭的複雜和激烈。

  • 2 # 一doremi

    道光時流行一句話,老四居長,老六賢德。奕詝是長子,奕訢有文化,對於選任接班人,道光也很糾結。

    道光皇帝有九個兒子,老大叫奕緯。清朝皇子沒有畢業一說。等到皇帝老爹給你派差才算畢業。奕緯天資駑鈍,最討厭讀書寫字,偏偏他的老師責任感強,一心想把奕緯培養成明君聖主,於是對奕緯高標準嚴要求,不是讓背這個就是抄那個,搞得奕緯頭痛不已,索性翹課睡大覺。老師一看,這怎麼行?便搬出一堆大道理來數落一通,最後說:“陛下身為太子,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做個好皇帝啊!”吵醒的奕緯正煩,甩下一句話:“我要做了皇帝,第一個就殺了你!”說這話時,奕緯已經是23歲了。當皇帝了,說不定哪天就真把我殺了。老師嚇得夠嗆,便趕緊跑來告家長了。聽老師如此這麼一說,道光皇帝怒不可遏,立即傳喚奕緯。奕緯戰戰兢兢地進來,剛要跪下請安,只見道光帝從龍椅上一躍而起,不等奕緯開口,朝著奕緯猛踹一腳。奕緯“啊”的一聲慘叫,癱倒在地,不省人事,沒過幾天,就命喪黃泉。奕緯死了之後,老二老三也跟著死了,不知是被嚇的還是咋地。這下道光後悔了,怎麼不注意就把兒子給踢死了啊?

    道光40多,老來得子。有了奕詝,之後老四老五老九就都續上了。最後立儲的時候就麻煩了,老四居長,老六賢德。該立誰?道光開始考驗奕詝和奕訢。

    先考武功。奕訢好小子,到了校場上,左右開弓。什麼雞鴨狗豬,全射死了。奕詝武功不如奕訢,上了校場。一箭不發,一槍不放。交了白卷。道光很生氣,你怎麼敢這樣?奕詝說:現在是秋天,我怕誤傷母獸,而讓小獸無依無靠。道光聽了大呼:我兒仁孝!對動物都這麼仁慈,將來對百姓肯定一樣。奕訢氣死了,好啊!我費半天勁搞一個虐殺動物!我上哪說理去?奕詝完勝奕訢。

    接下來考文治。話說奕詝武功不如奕訢,好歹文的比他強吧?呵,文的也不行!考文治的時候,道光已經重病在床。奕訢自告奮勇先進宮。道光躺在床上,問奕訢。我死了之後,怎樣制定刑法制度啊?怎樣確立賞罰制度啊?稅收怎麼辦啊?奕訢為了顯示自己是個合格的接班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的滔滔不絕,頭頭是道。道光很欣慰,這才是合格的接班人嘛!但是又有一絲不快,合著我死後的事你想怎麼明白,什麼心思啊? 奕訢洋洋得意地出來了。 奕詝的老師杜受田說:奕詝你文的肯定不如奕訢,你一進去,只管哭就是了。奕詝一進宮,道光就問:怎樣制定刑法制度啊?奕詝跪下來,不搭理道光的問話,嚶嚶的哭。道光又問怎樣確立賞罰制度啊?奕詝起來,抓住道光的手說:皇爸爸萬壽無疆,不會死的!道光一聽這個,對奕訢的不快立刻顯現出來。還是奕詝孝順!

    道光留下的嘉禾金簡上說,立奕詝為儲,奕訢為親王。

    (接下來的就是後話)

    奕詝當了皇帝,年號咸豐。奕詝在位時,奕訢就荒廢著。今天讓他掃掃墓,明天讓他守守靈。兄弟隔閡很深。咸豐主張一貫的對外強硬政策,最終英法聯軍第二次打來,攻破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1861年7月病死在承德。廟號文宗。葬於清東陵定陵。

  • 3 # 趣視信

    奕詝和奕訢因為只差一歲,都在上書房讀書,小時候騎馬的時候摔了,把腿摔折了,經過這御醫骨科把腿治好了,但是落了一個殘疾,所以奕詝是個瘸子,奕詝還得過天花,臉上還有麻子,功課又不如奕訢好。但奕詝是長子。

    奕訢功課比較好,騎射刀槍功夫都好,能文能武,才幹突出。

    因此道光在立儲問題上是立長還是立賢,比較犯難。怎麼選擇?他就考慮是不是立奕詝,考慮奕詝拿不定主意,就要考一考他,就通知他們在南苑騎射,奕詝的老師叫杜受田,奕訢的老師叫卓秉恬,他們的老師都分別給自己的弟子出了主意,到時候,就到了南苑了,大家知道,奕訢的騎射功夫很好,刀法槍法都很好,所以,奕訢就按照他老師的指示就發揮他自己所長,射獵,射的鹿和其他東西很多,提著收穫品去見他父親,他父親很高興,這孩子很有本事,就考慮是不是立奕訢。這時候就看奕詝,就是咸豐,咸豐是按照他老師的教導,也不上馬,也不射,見他父親的時候兩手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他父親就很納悶,你怎麼回事?今天都要騎馬射獵你怎麼一無所獲,他就跪到地下,他說父皇教導我,要仁愛,現在是春天了,母的牲畜正是懷孕的時候,我要把它射死了,連它的沒有出生的幼畜也射死了,這是不仁,我不忍心這麼做,所以一箭沒有射。這個事情《清史稿·杜受田傳》做了記載,應當是可信的,有人把它概括叫做“藏拙示仁”。把自己的短處藏起來,來表示自己仁愛的那個“仁”,道光很高興,覺得奕詝很符合儒家這個“仁”的思想,但是他還要再測一次。再測一次,這兩個孩子又找到老師了,老師又分別給他們出主意,有一天道光就在他寢宮裡面召見這個孩子,先召見了六阿哥就是奕訢,問他說,我呀身體不好,又有病,可能不久於人世了,這個國家怎麼治理呀?奕訢口才很好,就滔滔不絕講治國的方略,他父親很高興,說這個孩子有大出息,說你退出吧。這個時候奕詝就是咸豐進來了,進來的時候,他有按照他的老師杜受田的指導,他老師就說:論口才你比不上六阿哥,你要藏拙,怎麼藏拙呢?按照他老師的指示進了門之後就給他爸爸跪下了,他爸爸把剛才那個話又說了一遍,問他的治國的方略,他就跪在地下磕頭痛哭流涕,一句話不說,他父親說,我問你話你怎麼不說,我呀就希望父親健康長壽不會有其它事情,我就要孝順父親,他父親很感動,你看這孩子又仁又孝,這個典故,有人給概括一下,叫“藏拙示孝”。這個故事是野史記載,正史沒有記載。但是這兩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在立儲詔書上出現兩個皇子的名字不是道光留後手,而是說明他在立德與立賢之間抉擇的艱難。

    從當時的歷史背景看,中國內憂外患,更需要的是一個有才幹的帝王力挽狂瀾,或者說盡可能的推遲帝國崩塌的危局。我想道光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許這也正是讓他一直在兩人之間徘徊的原因。實際上在他內心深處的那杆德與賢的天秤上,德的份量更重。這個可能連他自己都不曾發現的秘密,卻為咸豐的老師杜受田所深知。於是才有了道光最後的選擇。

    奕訢顯能,奕詝藏拙本身都沒有錯。奕詝的勝出是因為他的老師杜受田抓住了道光心中那個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

    關於奕詝與奕訢的關係可參見我寫的《他在立儲詔書上被封親王》

  • 4 # 泰山7001

    遺詔寫成這樣,表現出道光皇帝的舉棋不定、左右為難的真實情感,暴露了他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

    遺詔先是立皇六子奕訢為親王,後面再立皇四子奕詝為太子。給人的第一感覺這個遺詔立親王是主要內容,立太子反而成了陪襯。道光帝打心眼裡喜歡老六奕訢,可老四奕詝是不折不扣的嫡長子(前面三個哥哥都死了),雖然皇后死的早,但禮儀宗法都讓道光帝沒有理由忽視他,他也沒有這個魄力廢長立幼,萬般無奈之下,寫了這麼個顛倒主次的遺詔出來。

    這下可好,遺詔把兄弟倆推到對立面上,並大白於天下。老四奕詝雖然皇帝之位到手,但心裡憤憤不平,好像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和輕視。老六奕訢則會感到皇位距自己只有咫尺之遙但功虧一簣的感覺。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哥倆感情本來還真的不錯,就因為這份遺詔,不得不對對方心懷怨念。

    後來,奕詝繼位,稱咸豐帝,遵從道光遺詔,給了奕訢親王頭銜,名曰恭親王,有兄友弟恭的含義在內。咸豐的意思很明白,你我君臣名分已定,我當哥哥的對你友好,你做弟弟的對我要老老實實的恭敬起來,不要有什麼非分之想。

    道光遺詔本是想平衡和照顧到兩個人的感受和關係,可事與願違,兄弟兩人反而因此心存芥蒂,誰看誰都不順眼。

  • 5 # 青年史學家

    清朝自雍正朝開始就確立了秘密建儲制度,為了吸取康熙朝末年九子奪嫡的歷史教訓,從雍正朝開始規定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其具體做法就是在位皇帝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字用滿文和漢文各寫一遍然後放在匣子裡面,然後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都是透過這種方式被確立為皇位繼承人的。

    清朝中後期,道光帝留下的立儲遺詔是非常特殊的,因為前面的皇帝留下的皇位繼承人只有一個人,但是道光帝的立儲遺詔裡面卻有兩個名字,一個是咸豐帝奕詝,另一個是恭親王奕,奕的名字在詔書的右邊,奕詝的名字在詔書的左邊,按照清朝的閱讀習慣一般是從右往左讀,所以道光帝留下的遺詔是立奕為恭親王,奕詝為皇太子,這樣的遺詔可謂極其特殊,也足見道光帝的心態之矛盾。

    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奕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奕比奕詝小兩歲,道光帝生前的時候最喜歡的是皇六子奕,奕聰明,辦事能力強,而奕詝則略遜一籌,而且由於早產,奕詝的身體的先天條件就沒有奕好,所以在奕被一片看好的情況下最終沒有能夠成功獲得帝位是非常令人吃驚的。實際上,道光帝最後以一匣兩諭的方式來確立政治遺囑也說明了他的心態是極其複雜的。

    道光帝基本上就是一個守成的皇帝,為人本分不逾矩的,而奕詝在其導師杜受田的指導之下處處表現的守禮制,尊孝道,據野史記載,奕詝、奕一塊打獵的時候奕詝是故意表現出不願意殺生的,這一點也得到了道光帝的賞識。而且奕詝還年長,所以道光帝最終選擇了奕詝。一方面是道光帝確立了奕詝為帝位繼承人,另一方面則是奕深受道光帝喜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會最終出現一匣兩諭旨的情況。

  • 6 # 達摩說

    道光遺詔是一匣兩諭,這在清朝歷史乃至於中國歷史上都實屬少見,道光在這道遺詔上一下子安排了兩位皇子的命運,即:立皇六子奕訢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道光皇帝自己其實也拿不定主意。相比之下,老六奕訢要更有能力,道光帝也更喜歡他,他對朝政時局的見解也更老道和成熟。而老四奕詝則在各方面表現得比較平庸,更慘的是,他的身體還不好,據說還是個瘸子,怎麼能繼承大統?

    但好就好在,奕詝有個好帝師,叫杜受田。他很好地抓住了道光皇帝的性格和心理,多次給奕詝出謀劃策,使得他在這場幾乎無法取勝的奪位大戰中逆轉勝出。

    道光是個典型的守成之君,他不願也不敢去逾矩行事,維持現狀、遵循舊制是他總的施政方略。而這種人的一大特點就是,更重視人的道德品質而非辦事能力。杜受田正是看懂了這一點,才讓奕詝不要爭強好勝,因為即便是爭也爭不過奕訢,還不如巧妙藏拙,多突出自己的穩重和道德優勢。

    比如有一次,道光安排兄弟倆在南苑騎射,以此考察二人的騎射能力。奕訢抓獲了一大堆野獸,滿載而歸,道光很滿意。然後奕詝空著手就回來了,道光問其故,他就按照杜受田教給他的那樣說起來:父皇曾教導我要仁愛,如今正是春天,母獸開始懷孕,要是射死,便是一屍兩命,這是不仁,我不忍心做這樣的事。本來是一件毫無勝算的事,結果經由奕詝那麼一說,道光聽了反倒很受用,對他的好感增加了不少。

    後來又有一次,道光病重,他想著藉此再考察一下兩個兒子,便先後把他們叫到病榻前,問他們:如果自己死了,你會怎麼治國?奕訢便講述了自己的治國方略,道光很高興,感慨自己後繼有人。而奕詝則不然,他根據杜受田的指示,一進來就撲通跪下哇哇大哭,說只希望父皇身體健康,自己能好好盡孝,別的壓根都不會想,也沒想過。道光十分感動,心想這至仁至孝的孩子才是皇位的不二選擇。

    但道光明白,光有道德不能當飯吃。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力挽狂瀾。於是他在死前決定讓奕詝做皇帝,然後讓奕訢做親王,以此來彌補前者能力上的不足。

    某種程度上,這其實表現出道光帝生前在德與才兩個維度上的考量上陷入了兩難處境。而他最終的選擇,其實是他自身性格和價值觀的投射。

  • 7 # 閣下可知司馬懿

    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之間本來就存在儲位的爭奪。雖然這倆人的爭奪不像康熙末年那樣熱鬧的不可開交,但是暗地裡的較量依然是不可避免的。奕訢,也就是後來的恭親王從小就非常的聰明,深受道光皇帝的喜愛,而相對來說後來繼位的奕詝則沒有那麼出眾,導致道光帝也一度想立奕訢為皇太子。圖為奕訢的照片:

    在奕訢的母親病危的時候,已經精神恍惚,把來探病的,已經繼位的咸豐皇帝奕詝當作了恭親王奕訢,於是對他說:

    阿瑪本意立汝,今若此,命也。汝宜自愛。

    把咸豐帝弄的很尷尬。不過咸豐帝也對其保證,一定會保全自己的弟弟。

    那麼道光又怎麼下決心立奕詝呢?其實和兩個因素有關:

    1. 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深得道光皇帝寵愛,但是早早去世,道光立奕詝頗有愛屋及烏的意思。

    2. 奕詝風格持重,道光帝認為像奕訢那樣過於聰明可能會流於輕浮。

    為了加深皇帝對自己賢德仁孝的印象,奕詝還有過一次類似於曹睿的精彩表演。有一次皇子們南苑狩獵,奕詝故意不發一槍一箭,空手而歸。道光問起,奕詝說:『時方春和,鳥獸孕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且不想以弓馬一技之長,與諸兄弟爭高低。』一句話,就把自己的境界和其他皇子區分了開來。

    所以思前想後,道光皇帝還是決定立奕詝為儲君,遺詔上是這麼寫的:

    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在定儲之時,欽定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為親王,這是清朝建國以來未有的事情,這也說明了道光皇帝在這件事情上深深的心結。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拒絕貼上複製,從不百度抄襲。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知道,所謂秘密建儲,就是把默定太子的名字寫在繼位密詔上,一式兩份。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後,一份收藏在皇帝身邊。待皇帝臨終前,由朝臣拿出密詔,將繼位者的名字詔告天下。

    (放密詔的正大光明匾)

    乾隆的名字就是這樣寫在秘詔中的。

    嘉慶的名字也是這樣寫在秘詔中的。

    道光的名字也是這樣寫在秘詔中的。

    可是,到道光立儲的時候,他的密詔上卻寫著兩個人的名字,而且錦匣裡放了兩份密詔。這是怎麼回事呢?(道光帝像)

    道光是個特別謹慎守成的皇帝。他繼位後,一直在考慮立儲的問題,並不斷地考驗諸皇子的能力。再加上他秉性優柔寡斷,所以,一直到晚年,都還沒有確定立儲人選。

    不過,也不能說道光完全沒有選擇,他的太子人選,集中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身上。

    奕詝和奕訢,在道光心裡,都很有份量。

    奕詝資質平庸,體弱多病,既不能文也不能武。而且他還一臉麻子,外加是個瘸子。

    按常理,身為一國之君,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形象。皇帝在選太子時,往往不光要從實力上考慮,還是要看看顏值如何。比如乾隆選太子時,皇八子永璇就因為生下來就有腳疾,根本不在乾隆考慮的範圍之內。

    那麼,光從奕詝的自身能力和外形上來說,在爭儲這件事上,他顯然沒有優勢。

    可是奕詝有個好媽。他媽是道光最寵愛的皇后孝全成皇后。清朝嬪妃們想要晉升,第一要有寵,第二要有子,兩樣缺一不可,還得一步步往上升。但孝全成皇后是個例外,她在17歲就被封為皇貴妃,完全靠的是自身的能力和道光的寵愛。她不光生前榮耀,死後也哀榮無比。並且在她去世後,道光再也沒有動過要立皇后的念頭了。

    所以,奕詝“子以母貴”,不僅從小得到了很多父愛。長大後,依然受道光重視。

    另外,奕詝有個好老師。他能得到道光的好評,他的老師杜受田功不可沒。杜受田教他以仁孝之心博道光歡喜。比如狩獵的時候,奕詝由於不擅長騎射,乾脆一箭未發。道光問起時,他便以“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結果道光大喜,說他對鳥獸尚且仁慈,自然愛民如子,此真帝也!

    (奕詝和奕訢)

    比起奕詝來,奕訢則正好互補。

    奕訢不光長得儀表堂堂,身強體健。他還精通滿蒙漢三種語言,在文學造詣上也有不俗的表現。武功騎射也在諸皇子之上,由於他文武雙全,道光還賜過他一口珍貴的白虹刀。相對而言,道光對奕訢更偏愛一些。

    可是,經過再三考慮,道光決定還是選奕詝為繼承人。原因有三點:

    一是奕詝居長,老成穩重,也並沒有太大的缺點。

    二是道光是嫡長子身份繼位。而奕詝是孝全成皇后所生,又是長子,在諸皇子中地位是最高的,繼承帝位也是理所應當的。

    三是對孝全成皇后的離世有愧疚之心。

    但是,把奕詝確立為繼承人後。道光心裡又覺得對不住奕訢,所以一番思慮後,他在密詔中寫道:“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寫完之後,他想了一想,又寫了一道密詔:“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

    之所以會這樣做,一方面說明道光的選擇之難,另一方面也是對奕訢的歉疚之心。也正是這份密詔,讓我們看到身為父親的道光,對兒子的拳拳之愛,這難道不是冰冷皇宮裡的一抹溫情嗎?

    (參考史料:《清史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大貝勒的最高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