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雞史

    崇禎是明朝末代皇帝,名叫朱由檢。崇禎是中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他有雄心,有抱負,還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有德之君,生活儉樸,為政勤勉,不近女色。但是崇禎帝“有德無福”,如果不是大明在他手裡亡了國,崇禎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歷代皇帝的楷模。  

    崇禎17歲登基,從明熹宗的手上接過了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他並非昏庸無能之輩,親政之初即採取韜光養晦,以守為攻,懷柔和麻痺權臣的策略,待政權根基穩固之後,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終以漂亮幹練的手法解決了客魏(客氏和魏忠賢)集團,其政治手腕之嫻熟,行政調動能力之強悍堪與清聖祖康熙扳倒權臣鰲拜之手法相提並論。他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勵精圖治,勤勉和賢能超過了歷朝歷代的帝王(當然也有人說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貪財小氣以至於富而亡國)。但是,無論如何,他是無法改變在他之前漫長的近乎荒唐的歷史,277年的明朝歷史,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以及仁宣時代外,明朝的皇帝可以說是黃鼠狼下崽,一窩不如一窩,有好大喜功,被瓦刺俘虜差點亡國而又兩度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鎮;有經常溜出宮門調戲良家婦女,荒嬉無度,近乎變態的武宗朱厚照;有替自己父母爭名份而與大臣誓不兩立,打了多年口水仗的世宗朱厚熜;有幾十年不理朝政,幾十年不任免官吏的神宗朱翊鈞;有為了荒淫無度而吞食紅丸以致暴斃而亡的光宗朱常洛;有沉迷於做木匠,迷戀自己乳母而不問朝政的明熹宗朱由校;更為荒唐的是在位長達45年的嘉靖皇帝竟迷戀於用年輕貌美的宮女身體制作供其長生不老的丹藥,以至於被忍無可忍的宮女們試圖勒死於龍床之上。荒唐的歷史同時還孳生出諸如王振、曹吉祥、劉瑾、江彬、錢寧、谷大用、嚴嵩、魏宗賢等幾十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奸佞之臣,若按奸臣數量排列,明朝當列諸王朝之首,一句話:整個二十五史,沒有像明朝這麼胡鬧的朝代。  

    到了明末,社會矛盾激化,“民心如實炮,捻一點而烈焰震天;國事如潰瓜,手一動而流液滿地。” 官無好官,民無善民,是當時社會情況的寫照。在這樣的背景下,想力挽狂瀾是很難的。從這一點上說,不能把亡國的責任完全算到崇禎頭上。歷史上評價他是有德無福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崇禎還是有責任,他的責任在哪裡呢?有些歷史學家把明亡的原因歸咎於崇禎殺了袁崇煥,這其實是很片面的,一個上億人口大國的命運,如果僅僅寄託在一個武夫身上,這本身就很危險,崇禎就是不殺袁,他也有可能戰死,有可能病死,這不是明亡的根本原因。  

    我個人覺得,崇禎的責任應該在兩個方面。一是面對如此激化的社會矛盾,沒有大膽的採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去化解矛盾,具體的說,就是沒有去減少和限制統治階級對老百姓的瘋狂剝削和壓迫,改善民生,救濟災民,化解社會矛盾,用現在的話說是沒有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終導致大規模的農民暴動。二是沒有有效的整頓吏治,以至於到後來無人可用。李自成到了北京,竟然連個探馬都派不出去,到最後連他自己都發出“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的感慨,有此兩點,明亡也是必然的了。  

    治國先保民,後者治吏。如果既不能保民生,又不能治貪吏,那國家滅亡也是遲早的事。崇禎的教訓,值得後人借鑑。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崇禎皇帝放在明朝中期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是亡國之君。他臨死時在衣服上寫了絕命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不管其人為政如何,國破身死社稷,沒有搖尾乞憐,苟且偷生,保全了皇帝的尊嚴,又希望以一死換得亂軍對京城百姓的憐憫,萬方有罪,罪在朕恭,也是一個心繫子民的當政者。

    崇禎在位16年間,宵衣旰食,勤政不怠,官員勸諫也是虛懷納諫,下罪己詔。聽聞江淮千里枯骨,心大慟之,在皇宮裡大做佛事以超度亡魂。清楚閹黨,想要還天下一個清平世界。亂軍幾次被打垮後復起,也是仁懷系民的原因。這些,可能會讓人認為無外乎作秀而已,於事無補。但是一個皇帝,做到這樣,也可算是有德。相比前朝的各種末帝的倒行逆施,各種後主的荒淫無道,崇禎當得有德之君。

    那麼,崇禎有沒有失德呢?

    有。還很多。

    明朝末年的形勢再危急,比不過漢初的白馬之圍,唐初的渭水之盟,漢唐開國君主的氣魄,能夠開闢出來一個新局面,而崇禎帝,卻把一個仍在運轉的國家機器,當時的各方勢力最強的,第一個先倒下,其失德就難辭其咎。

    用人多疑,剛愎自用,以致自毀長城,自廢武功。

    優柔寡斷,缺少權謀,以致黨爭失控,民亂難平。

    刻薄寡恩,無謂剛烈,以致社稷蒙難,神州陸沉。

    最要命的是用人問題,明末並不是無人可用,最終滿朝文武居然與皇權嚴重對立,而皇帝卻莫能奈何,可見崇禎為政有失公道人心。忠良不見重用,奸邪禍亂朝堂,有識之士避而遠之,皇帝孤家寡人,以後人來看當時政局,馬後炮的說法,也算是咎由自取。

    所以,他是一個好人,如果不當皇帝,也一定會是一個好王爺,可不見得是個好皇帝。

    再說無福。

    明末的那些年,各種天災人禍。

    北方連續十多年乾旱蝗災,流民遍地,民亂四起。

    1642年關鍵時期,瘟疫席捲華北,更是造成赤地千里,荒無人煙,北方局勢到了崩潰的邊緣。

    後金政權多次搶掠,雪上加霜。

    商人沒有國家概念,裡通外國資敵。

    國內黨爭嚴重,不能團結一心。

    如此糜爛之局勢,如以殺伐決斷之狠角兒,不破不立,尚能起死回生,偏就崇禎皇帝優柔寡斷,造成事態終不可挽回。

    如此災禍,全降在崇禎任期,這就是無福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亨利四世的故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