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弈不語僅路人

    謝謝邀約,也不懂太多,從無畏時代開始揹負式一級主炮的位置就成了一個海軍強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經過十數年的發展,前無畏時代多級主炮多邊形多線式打擊方式被放棄,一線式逐漸佔據主導。其原因有兩點:1、中央一線式階梯佈置主炮炮塔的戰列線主炮使用效率要高於六邊形這種奇葩設佈置。六邊形佈置戰艦在戰列線對決時,總有那麼一兩個炮塔射界受影響。要知道,對戰艦而言,一兩個炮塔的火力,防護,重量等影響是決定性的。2、裝甲技術的進步和蒸汽輪機的使用和成熟使全中線階梯式部署炮塔成為可能,原有集中部署炮塔希望減少裝甲帶長度,從而減輕重量,提高機動能力的想法不在具有現實意義。從一戰後的情況來看,甚至出現了全中線,全艦艏,金字塔式的所謂完美部署方式,取消了舯部炮塔,如利根級和納爾遜級這種經實戰考驗證明然並卵的傾向。個人覺得已經是走入歧途了。不好意思,沒圖,感興趣的自己找相關配圖吧。

  • 2 # Deboost

    主炮全部佈置在中線可以在舷側發揮全部主炮的火力。

    無畏艦時代之前由於火控原因,不能進行齊射,而是“炮自為戰”。此時大口徑火炮與中小口徑速射炮的有效交戰距離均小於5000米,並無巨大差距;當時的穿甲彈普遍填充沙子或者其他重物配重,(黃海海戰)依靠攻擊軍艦水線附近造成進水來擊沉敵艦,所以戰鬥中大口徑火炮的作用更像是後來的魚雷,在敵艦失去大部分戰鬥力後完成致命一擊。同時由於交戰距離較近,戰列線在戰鬥中容易被敵人破壞而在理論上顯得不實用,所以出現了大量以亂戰為預設作戰環境而進行設計的軍艦,(如定遠)火炮的佈局看起來千奇百怪。

    隨著火控的進步,交戰距離日益加大,特別是當中央火控進步到可以支援軍艦進行齊射時,海戰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其實對馬海戰中已經顯現出許多後來鉅艦大炮的意思,如俄國軍艦原始的中央火控,大口徑火炮開始起決定性因素)齊射依靠範圍覆蓋,提高命中率。更重型的火炮正式取得了絕對的優勢。而要形成範圍覆蓋,那麼能向一個方向一次性投射足夠數量的火力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在佈局上儘可能多的,效能引數相同的主炮(重炮)要能指向一個方向射擊。所有的主炮佈置在中線上自然成為了大勢所趨。而當這些設計都成熟實用時,戰列艦露出了鐵齒鋼牙,正式成為了海洋霸主,隨之而來的是火炮越來越大,裝甲越來越厚,鉅艦大炮的時代拉開了帷幕。

    所有主炮指向舷側射擊的另外一些優勢:1.提高精度。艦首對敵射擊時因為海浪導致軍艦的艦體橫搖,射擊精度下降。二.減少被彈面積。軍艦齊射時,炮彈落點以縱向散佈,舷側對敵時軍艦橫向行駛,不易被擊中。(近距離交戰中情況相反,艦首對敵被彈面積小)

    最後吐槽一句,很多網友事後諸葛亮說為什麼設計師在無畏號出來之前想不到全重型火炮艦的概念,這是因為當時沒有那樣的中央火控系統可以支援這一理論的實施,而不是他們想不到。不是說統一了主炮口徑就可以叫無畏艦,齊射艦體會斷裂或者超重變成潛水艇也是謠傳,那是當時裝甲與裝甲佈局的問題。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列艦從歐洲時期的無畏艦開始炮塔並不是按照中軸線一線式分佈的。以一戰前德國的拿騷級為列,是呈六邊形分佈,而英國的無畏級戰列艦的炮塔也是呈交錯式分佈。德國拿騷級 排水量約為18873噸

    英國無畏級 排水量約為18000噸

    這樣的分佈有其優點,那就是兩側擁有比一線式分佈炮塔更多、更強的火力,但是最後發現也沒什麼用,因為在海戰中交錯分佈的炮塔主炮不能全部指向一個方向,這就造成浪費,其他如拿騷級6個炮塔,英國無畏艦5個炮塔都是隻有4個炮塔8門炮能用。而美國南卡萊羅納級按中軸線分佈的4個炮塔卻擁有和他們一樣充足的火力。而排水量卻比他們少了差不多2000多噸美國南卡萊羅納級 排水量約為16000多噸 此時按中軸線一線分佈的優點就體現了。在擁有相同火力的情況下,節省下排水量,可以加強裝甲或者增加鍋爐以提高航速。而排水量減少可以縮短艦體以縮小著彈面。而炮塔數量的減少可以降低炮塔被命中時炮塔殉爆的危險性,而一線分佈也可以將更多的裝甲分給炮塔,這就是後來“重點防禦”的理論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網路大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