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伯虎42

    三桓,是春秋時魯國的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氏的合稱。魯桓公(前712年-前694年在位)姬允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慶父、同、叔牙、季友,其中同是嫡子,所以繼承了魯國君位,即魯莊公。而慶父、叔牙、季友三人則被封為卿士,因為三人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所以就叫做“三桓”。

    魯莊公在位三十二年後(前662年)生了病,即將薨逝。死前他分別問自己的兩個弟弟叔牙、季友,魯國君位到底傳給誰(莊公有太子子般和庶子開、申、遂四個兒子)。叔牙回答說庶長兄慶父有才幹,可以託付,其實是暗地裡勸說莊公“兄弟相及”的意思。

    莊公很不高興,再問季友,季友回答“臣以死來事奉太子”,莊公於是很欣慰,決定讓季友輔政。又說:“叔牙想擁立慶父,如何辦?”季友說:“臣來安排。”

    然後派人用莊公的名義賜叔牙毒酒,並對他說:“你的後代在魯國如果想還有祿位,就喝了它。”叔牙喝毒酒而死。莊公於是立叔牙的兒子公孫茲為叔孫氏,繼承叔牙的爵位封地。

    莊公薨後,季友立太子子般為嗣君。而慶父與莊公正妻哀姜私通,於是想立哀姜陪嫁過來的媵妾叔姜所生的庶子開。

    之後慶父派人暗殺了太子子般,立公子開為魯君,即魯閔公(史記稱“魯湣公”)。輔政的季友實力不足,無法對抗長兄慶父,只好出逃陳國。以避鋒芒。

    慶父立閔公後,總覺得妨礙自己專權,想弒殺閔公,自己直接當國君。閔公二年,慶父派親信殺害了閔公。季友在陳國聞報,立即到邾國接莊公庶子申入魯,請魯華人奉其為國君。

    魯人鑑於慶父倒行逆施,非常不滿,件季友奉公子申回國,紛紛出迎。慶父憂懼無奈,又不能阻止,所以出逃到莒國。

    季友送公子申回國後,重金賄賂莒人,要把抓慶父回國處置。慶父請求弟弟季友讓他流亡在莒國,季友堅決不肯。於是慶父在絕望中自殺,魯國的動亂也因為慶父的死而平定。日後孔子在記錄這一段歷史時,用“慶父不死、魯難不已”來表述。

    季友平定魯國局勢後,立公子申為魯君,即魯僖公。僖公感念叔父季友有大功於社稷,於是把費邑封給他,並拜為執政上卿。季友念在兄弟情分,把慶父的兒子敖封在成邑,叔牙的兒子茲封在郈邑,均拜為魯國大夫。

    自此,慶父、叔牙、季友這三桓的後代世襲魯國上卿之位,操執魯國朝政近二百年,魯君逐漸成為傀儡,公室大權旁落。

    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季武子增設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分三軍,而魯君毫無所得,不能掌握軍權,三桓從此強於公室。次年(561年、襄公十二年),三桓再次劃分魯國民眾,全國分為十二份,三桓家獲得七份,公室只得五份。魯國民眾不完全歸屬公室,魯君面對三桓以成卑微態勢。

    在三桓侵吞魯君權勢朝政的同時,三桓的家臣也在侵佔原屬於三桓主君的權力,魯定公五年(前505年),季氏家主季平子、叔孫氏家主叔孫成子去世。季氏家臣陽虎早有僭越之心,暗地裡聯絡季氏封邑費城宰子洩(公山不狃)商量篡權;公山不狃同意陽虎的計劃,發兵囚禁季氏繼任家主季桓子,逐季氏家臣仲梁懷,殺公何藐,驅逐公父文伯歜、秦遄到齊國。然後與季桓子盟誓,之後才放出季桓子。

    之後陽虎向再接再厲,他聯合三桓中不得志的疏族季寤公鋤極、公山不狃、叔孫輒、叔仲志等人,準備滅三桓而奪取魯國大權。

    魯定公八年(前502年),陽虎經過長期準備,發兵進攻三桓。而在生死存亡之下,三桓互相協助,拼死對抗陽虎。大戰之下,陽虎居然不能滅三桓,最終被魯人擊敗,逃到讙、陽關繼續作亂。之後陽虎逃到晉國,成為晉國趙氏臣子。三桓經此打擊,勢力衰退,對魯國的掌控力不再像以前一樣強有力。

    魯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孔丘)出任魯國大司寇,代理魯相,孔子一生擔任過的最高官位就在於此。上任後,為了自己“恢復周禮、復興古制”的理想,於是向魯定公奏請新策,對魯國長期以來的“三桓”專權問題展開針對性措施,具體就是“墮三都”(縮減三桓封邑: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規模)。

    雖然三桓卿大夫們對於孔子的主張不是很贊同,但是此時三桓的封邑權力實際掌握在各家主持封邑的邑宰(家臣)手中,孔子的計劃,也有削弱這些家臣的目的,所以三桓家主實際上並不是很反對,“墮三都”計劃意想不到地在初期進行順利,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郈邑先後被削減,各家家臣地力量也遭到削弱。

    之後,見自己家臣的勢力被清除得差不多了,三桓繼而開始反對孔子繼續執行的削弱卿族計劃,魯定公也不能把支援孔子的決心堅持到底,孔子的“墮三都”計劃半途而廢,被迫辭去大司寇,離開魯國,周遊於四方。

    此後十四年,孔子都在國外遊歷,直到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才在季康子的請求下,被迎回魯國(季康子是孔子的學生,曾隨孔子學習周禮)。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

    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魯哀公不忿於三桓長期以來的跋扈驕橫,想向南方越國借兵討伐三桓,訊息被三桓得知,反而聯合起來進攻魯哀公。魯哀公被迫出逃,先後在衛國、鄒國、越國避難,最後死在有山氏。三桓於是立魯哀公的兒子寧為新君,即魯悼公。

    魯悼公及其子魯 元公時期,三桓勢力恢復強盛,魯國公室更加微弱,如同卑微小侯,對三桓屈膝應承,毫無國Regal嚴。史稱“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魯穆公元年(前415年),魯國博士公儀休被任命為魯相,他以身作則,開始執行開始奉法循理政策,規定魯國卿大夫之家,不得經營產業與民爭利,遂漸使三桓失去了經濟大權,減弱了對魯國的控制,從而收回了政權,重新確立了魯君和公室的權威。

    此後,季氏據其封邑費、卞、東野等地,從魯國自立出來,建立費國,成為泗上十二諸侯之一;而孟孫氏、叔孫氏雖然沒有明面上脫離魯國,但是也各自據成邑、郈邑駐守,基本上和曲阜國都的魯君斷絕了往來,實際上也已經自立。

    魯穆公四年(前412年),齊國伐魯,攻克郈邑,叔孫氏因此滅亡,家族四散,後來的漢初博士叔孫通,就是叔孫氏的後人。

    魯穆公八年(前408年),齊國再次伐魯,成邑也被攻克,孟孫氏家族覆滅,族人中的一支逃到了鄒國,改姓為孟,日後儒家亞聖孟子孟軻,就是孟孫氏後裔。

    而自立的季氏費國,則成為魯國的東南門戶,和魯國唇齒相依,一直互相依靠,聯手抗齊,艱難地度過戰國中後期天下大亂的時光。

    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已經被秦國逼迫而遷都壽郢(壽春)的楚國為了彌補損失,出兵攻魯,奪取了魯國幾乎所有國土,同時,也順手消滅了費國。然後楚國把魯頃公遷到莒城(山東莒縣),給他留了這個最後的食邑。魯頃公三十一年(前249年),魯頃公姬仇在莒城去世,魯祀斷絕。八百年的魯國和四百年的三桓歷史,至此一起消逝在了歷史長河中。

  • 2 # 口水雜談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列國皆有權臣家族,齊國有高氏田氏,晉國有韓趙魏,鄭國有七穆,宋國有華氏,魯國則有三桓,這些權臣家族中的巔峰者是齊國田氏和晉國韓趙魏,歷經百年耕耘終究實現鳩佔鵲巢,瓜分大國之疆域,篡奪國君之位置。因之了魯華人崇尚的忠君思想,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三桓家族的野心,沒有徹底的顛覆魯國國君的政權,認同國君的思想和貫徹國君的理念,始終還是在魯國延續至終。

    所以孔子要復興周禮的教育觀點,只有誕生在魯國,也必須是誕生在魯國,才顯得合情合理。魯人更推崇的是詩書禮樂,講究的嚴格規則,就是天地萬物象有所生,不要受到外界任何的影響,據說後來魯國都城被攻破的時候,都城之中尚且傳來朗朗讀書聲,就說明魯人對禮的尊崇大於戰爭。魯國數百年間弒君之事屢屢見之,卻沒有出現一例權臣替代諸侯的事件。三桓架空魯國國君,屈從於國君之下,凡事要在國君的大框架中,才能順利推動。

    這就要說到三桓家族的起始。三桓家族最早的三位是親兄弟,他們是魯桓公的兒子,是魯莊公的兄弟,在魯莊公時代他們還沒有被稱呼為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在那個時期他們是慶父、叔牙和季友, 三桓的恩怨情仇大致起始於這個時期。在魯莊公死後,三兄弟對國君的繼任者產生巨大分歧,其中慶父和叔牙是一派,而季友是一派,由於三兄弟的權力各有所掌,就導致這段時間的魯國非常混亂,內政和外交皆有亂局,史書中總結為“慶父之亂”。

    “慶父之亂”的最後勝利者是季友,可是三桓家族也有內亂,內亂跟其他諸侯國不同,比如鄭國鄭莊公的四子爭位,還有齊桓公的五子奪權,相與之間都在激烈攻殺,很多家族因此而絕跡江湖,或者被驅逐出境。而三桓家族則大致處於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迴圈,比如叔牙死後兒子公孫茲沒有死,而被封為權卿,其後百餘年間皆為魯國司馬,執掌魯國軍權,在對外征戰之中多有建功。慶父雖被認為是禍亂根源,但他的兒子公孫敖並沒有因此遭受貶斥,而是成為魯國司空,掌管水利建設之事。

    而季友其實是魯桓公的小兒子,春秋戰國時代往往有個習俗,就是國君大多寵愛少子,很多內亂都因少子爭位所引發,魯國武公時就有少子公子戲奪位的故事。季友當然也受到父親魯桓公的喜愛,還在出生的時候,魯桓公所佔卜的卦象顯示有“季氏亡則魯不昌”,而且季友手中的掌紋還顯示“友”之圖象,魯桓公也就以此為其取名。古人出生若有異象,往往說明此人有所作為,季友顯然就是這種人,重要的是三桓家族的崛起,跟季友不無關係。

    魯莊公死後三桓家族的內亂,讓另外一個魯國公族崛起,便是東門襄仲。東門家族乘三桓內亂之機,與後宮密謀聯絡,與齊國裡外勾結,逐漸鞏固朝廷力量,孟孫氏、叔孫氏聯合起來與之對抗,也遭到慘敗。而季友的季孫氏則是扮豬吃老虎,表面上依附於東門家族,暗地裡保護著孟孫和叔孫兩大家族。因為東門襄仲削弱孟孫氏、叔孫氏的目的,正是希望藉此驅逐三桓,讓東門家族霸持朝政,成為魯國最大權臣,這對季友而言不是好事情。

    即便魯莊公死後有“慶父之亂”,要從血緣關係上來看,季友跟孟孫氏、叔孫氏顯然還是要親近的多的。因此深藏不露的季友直到東門襄仲去世而後,才發動對東門家族的公孫歸父的政變,重新讓三桓家族成為魯國朝堂的權臣家族,而將東門家族驅逐出境。此後三桓家族的政治聯盟逐漸穩固,數代之間到季文子和季武子時代,季氏主導三桓瓜分公室軍民,即壟斷魯國朝政,這是三桓家族形成的開始。

  • 3 # 趙永志67

    魯國的三桓家族是指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慶父丶叔牙丶季友。即後來的孟孫氏丶叔孫氏丶季孫氏。魯桓公去世後,繼位之爭使魯國陷入長期內鬥。“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最終季友支援的莊公獲勝,慶父、叔牙被殺。“慶父之亂”使魯國另一勢力東門氏日益崛起,三桓互有關聯,和東門氏幾經爭鬥,三桓家族日益強盛。在三桓家族中,以季氏最為強盛。季文子為人謹慎,深謀遠慮,天下人多信服之。魯宣公曾欲借晉人之手除三桓,未獲成功。孔子為政,欲削三桓之勢,實現“墮三都”計劃,雖遭三宦抵制並被迫周遊列國,但仍使三桓勢力受措,魯哀公欲聯合諸侯誅滅三桓,反被三桓攻打。直到穆公時期,公儀休為相,逐漸削弱三桓權利。而孟孫氏的封邑成,叔孫氏的封地郈被齊國佔領,族人奔逃。季孫氏則脫離了魯國,在封地建立了費國。自此三桓正式退出了魯國的政治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真的是耍流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