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智玩家

    要認識這段話的真正意思,我們首先需要糾正兩個認識:

    1、我們以往對孔子的解讀,歷來都是站在國家政治正確、社會道德正確、個人生活經驗正確的角度,對儒學文字進行註解,這樣的註解,所傳達的內容一定不是孔子的本意。

    2、孔子究竟是幹什麼的?

    孔子是【心智系統轉換】技術的發掘者、實踐者、傳授者。

    這裡,簡單普及一下【心智系統轉換】的概念:

    每個人都有兩套心智系統,不經過專門的訓練,所有人都只會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經過【心智系統轉換】訓練以後,才會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統。孔子就是教人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

    中華原生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都是建立【心智系統轉換】基礎上的……

    把這點搞清楚了,我們就可以來解讀孔子這段非常有名的話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話,講述的就是「心智系統轉換」的完整過程。

    這個過程很像是「在內心中,造一幢房子」,所以,我們借用「造房子」來幫助大家理解這段話:

    1、「十有五而志於學」的意思是:

    之前,孔丘(這會兒還沒成孔子)的內心,就像在一片荒野中,飽受風霜雨雪之苦。有一天,孔丘聽說有一種辦法,可以在內心中,給自己造一幢房子,能讓自己的內心躲避風雨。於是,孔子就去學習這種「在內心中造一幢房子」的方法。

    2、「三十而立」的意思是:

    這種「在內心中,造一幢房子」的方法非常難學。老師說的每句話,書上寫的每個字都認識,可是就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這也難怪,人類的語言、文字溝通的前提是「共同的經驗」,沒有「共同的經驗」兩個人之間是沒法溝通的,所以,學習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自己的感悟。

    幸虧,孔丘有著很高的悟性,到了三十歲終於明白了「在內心中造一幢房子」的方法。

    知道怎麼去造的方法,這就是「」的意思。

    上圖是甲骨文「立」字,上半部是個「大」字,表示人的意思,下半部是個「一短橫」,表示道的意思,「立」字是人入了道的意思,表示這人得法了。

    3、「四十不惑」的意思是:

    這幢「在內心裡的房子」造好了。但是,就和所有新造的房子一樣,新造好的房子一般都會漏雨,只有把所有漏雨的地方都堵住,這房子才算是真正造好了。

    」其實就是「」的意思,內心的房子初造好,可是原有的妄想、執迷、誘惑依然會漏進來,一漏進來,內心就又會有「」,所以「不惑」就是「補漏」的意思,堅守住「在內心裡的房子」的純淨、不讓外面的東西漏進來,這就是「不惑」的意思。

    4、「五而知天命」的意思是:

    這幢新房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補漏」已經「」了。

    知天命」真正意思是「不惑」的延續,是「無惑」的意思,放到這幢新房子的角度來看,就是「」。

    放到「心智系統轉換」的角度來看,到了「而知天命」的階段,已經完成了心智系統的轉換,一個人已經徹底告別第一套心智系統,完全進入到了第二心智系統中。

    這時的孔丘,已經成為了孔子。

    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了,但是,這並不是最高的境界,只是另一個境界的開始……

    5、「而耳順」的意思是:

    這幢在內心裡的房子,並不僅僅是給內心遮風避雨用的。這幢房子裡還隱藏著一個神秘的通道,開啟這個通道,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真正的真實世界」:「道」的世界。

    耳順」的「」與耳朵、聽力、能聽進別人的意見,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個「」表示的是「內在感知能力」。「內在感知能力」是感受「真正的真實世界」的通道。

    為什麼這個 「」表示的是「內在感知能力」呢?

    孔子是個「聽一次韶樂,仨月不知肉味」的真正的音樂鑑賞家。所以,我們需要介紹一下,音樂訓練中的專業知識:「內在聽覺」。

    我們普通人聽音樂,聽到的其實不是「音」,而是樂器或者口腔發出的「聲」。

    上圖左邊的是甲骨文「音」,右邊的是甲骨文「言」,表示嘴裡發出的「聲」。

    用耳朵聽覺能聽到的是「聲」,用聽覺沒法聽到「音」,「音」需要用「內在聽覺」才能感受到。

    我們普通人聽音樂,聽到的是樂器、口腔發出的「聲響」,而真正的音樂家,TA們感受到的不只是「聲」,主要感受到的,是用「內在聽覺」感受到的「音」。

    用「內在聽覺」感受到的「音」,是一種「通感」,所以,很多音樂家都說音樂是可以看到、摸到、嗅到、嚐到的。

    貝多芬、斯美塔那都是在耳朵失聰以後,創作出偉大作品的。說到底,真正的音樂在音樂家這裡不是聲音,而是一種用「內在聽覺」感受到的「意識影像(意象)」。

    「內在聽覺」是「內在感知能力」的初級表現,所以,作為一個真正的音樂鑑賞家,孔子用「耳順」來表示:開啟「內在感知能力」。

    6、「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

    內在感知能力」被徹底開啟,在內心中的那幢房子裡,已經可以直接感受到「真正的真實世界」。

    這時,人的「認知—行為」模式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在「而知天命」的時候,雖然,心智系統已經徹底發生了變化,但是,「認知—行為」模式依然沒有變化,屬於「由內向外感」的結構,這個階段的表現,就是王陽明所說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大家可能覺得王陽明很厲害,其實,王陽明的「認知—行為」模式依然是「由內向外感」的結構,這種結構的性質,是「被動的」,是隨「外在之物」的變化而感的。

    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認知—行為」模式,卻是一種「直接在內感」的結構。這種結構的性質,是「主動的」。

    我們就拿「過馬路」的生活例項來看,在「由內向外感」的結構中,我們過馬路的過程是,紅燈停、綠燈行,邊過馬路還得邊看轉彎的車輛。這樣,我們才能安全過馬路。

    而在「直接在內感」的結構中,到了要過馬路的時候,只要聽內心的指揮(從心欲),該過就過,也不用看周邊的紅綠燈、車輛,這樣,既不會闖紅燈、也不會被車撞(不逾矩)。

    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真正意思是,雖然,人的肉身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在現實世界生活中,就必須遵循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但是,當一個人的「內在感知能力」能夠直接感受到「真正的真實世界」的時候,這個人不必去感受現實世界,也能在現實世界中生活更加自如。

  • 2 # 好玩的國學

    我先來說個笑話啊。孔子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大學。他的招生原則是:十五塊錢是學校最低收費門檻。你交30塊錢,你可以站著上課,交40塊錢老師讓你沒有不懂的問題,交50塊錢老師讓你知道明天考試的題目,交60塊錢,老師會說些讓你開心的話,交70塊錢,隨便你幹什麼,但是被別壞了學校的規矩。

    當然,這是個笑話。孔子的這段話的真實意思是:15歲,你應該立下遠大理想,30歲,你應該有立足於社會的本領,40歲,你應該明白人生有些事情不可強求,可以笑對人生了,50歲,你應該知道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情只能聽天命,60歲,你應該很豁達了,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了70歲,你應該到了看透人生的階段,思想是自由的,在自由王國目馳神遊,但不違反人生的命理和規律。這是孔子對人生智慧的最好的總結。感謝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愛崗敬業與跳槽擇業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