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雜貨鋪

    明史是這樣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國富強”。透過這句話,我們已經可以很直觀的瞭解到鄭和為什麼下西洋了。說白了就是兩件事,第一件就是找建文帝,第二就是炫耀國威。

    毫無疑問的是,炫耀國威這個目的透過七次下西洋明顯是達到了,至於建文帝的下落,至今為止都是歷史未解之謎。

    現在史學界對明朝為什麼叫停了下西洋大致有兩種比較靠譜的說法。第一種是最靠譜的,那就是大明朝沒錢了,鄭和的艦隊在當時的歷史中,縱觀世界規模都是最大的,航海技術也是最高的,但是這一切都需要金錢支援。

    除此之外,鄭和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給當地賞賜很多的東西,這可不是個小資料,長此以往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在明史中還有這樣一件記載,那就是鄭和下西洋後期的時候,很多官員直接公開上書反對,並且闡述了很多道理,都是在說鄭和下西洋毫無用處,只是在浪費錢。

    由此可見因為財政問題,明朝統治階級內部有很多反對之人,值得一提的是,鄭和下西洋被叫停不久後,海洋也被封閉。

    第二個比較靠譜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已經達到,在當時的世界中,還未找到對明朝有威脅的國家,因此也就失去了繼續航海的意義,停止是正常的,這個時候戰略重心也該轉向北方了。這兩種原因都是客觀存在的。

    現如今大多數人提到鄭和下西洋為何被停止,都能想到第一種說法,明朝沒錢了,不瞭解歷史的人很少能想到第二種,實際上鄭和下西洋被停止說白了就是這兩個原因。

  • 2 # KYDZ

    鄭和不再下西洋,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就一個,在明代,中國絕對世界第一強國,當中國的產品賣到國際上時,沒有相對等的物品進行貿易,只有真金白銀,大批白銀的流入,對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極為不利,會通貨膨脹,因而才會關閉海外貿易,另對古代農業社會來講,布匹,絲綢,茶葉作為古代中國的主要貿易貨物,佔用了大量農田,隨著人口的增長,危害性越來越大,作為古代帝王來講,這是致命的。

  • 3 # 歷史茶坊

    鄭和七下西洋,其中前六次是在永樂大帝朱棣在位期間,這六次分別是永樂三年,永樂五年,永樂七年,永樂十一年,永樂十七年和永樂十九年。這六次下次下西洋都是得到了朱棣的強力支援下順利實行的。永樂二十二年,永樂皇帝朱棣死於出征途中,最支援鄭和遠航的人去世了,鄭和下西洋活動也就停止了。

    直到宣德五年,明宣宗朱瞻基找到鄭和,讓他再次遠航西洋,目的是曉諭諸邦:大明天子已經換人,應該派遣使團朝賀。也就是在這次航行歸途中,鄭和病逝。

    本來大明朝廷對於鄭和下西洋的遠航就存在很多爭議,如兵部尚書夏元吉就是最堅定的反對者。明宣宗也不像朱棣那樣熱衷於遠航,加上最偉大的遠航者鄭和的去世,後來的明朝就再也沒有國家層面的遠航活動了!

    梁啟超曾經在《祖國的大Nautilus鄭和》一書中評道:鄭和之後,再無鄭和!以此緬懷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Nautilus--三寶太監鄭和!

  • 4 # 立志成蟲

    很像賠本兒賺吆喝,鄭和下西洋是去炫富的而不是搞貿易賺錢的。建造船隊和攜帶裝載的財物太燒錢了,耗費了國家的鉅額財政收入。八方來朝的盛況固然有了,可是明朝實行的“厚往薄來”,對來朝見的使團賞賜和待遇非常優厚,是使團帶來的禮物價值的幾倍甚至十倍以上,甚至還有過把外國使團帶來的特產胡椒給官員抵工資的事兒,因為財政吃緊了。胡椒不能當飯吃啊,操心找銷路又賣不出高價錢,官員們能不惱火嗎?對外交往中北韓和日本還有琉球國來明朝朝見皇帝得到的財物賞賜居然是本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日本對北韓羨慕嫉妒恨哪,因為北韓是唯一能一年一朝見的國家,這個特權日本爭過多次明朝都沒有答應。明朝是搭上裡子獲得了“天朝上邦”的面子,燒錢燒的自己受不了了,要是把更遠的國家再招來朝見或者是再下西洋增加往來,多少錢也填不了這個無底洞啊。再說鄭和出海有個說法是替明成祖探查失蹤的建文帝,去了多次也沒發現,就沒必要再去找了。說實話,鄭和下西洋如果能效仿宋代的海外貿易,讓人想想有點兒激動哈

  • 5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著名的事件,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是中國“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以朱棣為首的永樂君臣海權意識的體現,對海外的敵對勢力進行軍事打擊,扶持親近明朝的統治者出現。至於尋找朱允炆只是民間笑談罷了,很簡單一個道理鄭和船隊浩浩蕩蕩,朱允炆很容易就能知道鄭和船隊的行蹤躲藏起來,還怎麼找?

    朱棣去世後朝中文官紛紛反對繼續組織船隊下西洋,甚至於將艦船設計圖全部燒燬實際上包含了朝中文官很大的私心。

    1、自朱棣登基設立東廠開始,朝中太監和文官的權力鬥爭就已經開始了。而鄭和船隊兵馬數萬人、手中財富無數,這些都掌握在宦官一派的手中。即使鄭和去世文官也不可能拿到船隊的控制權,畢竟長期遠離本土的軍隊,皇帝再傻也不能交給大臣統領,怕有人造反啊。所以明朝文官乾脆毀掉船隊,甚至於燒燬圖紙斷絕船隊再建的希望。

    2、在當時明朝簡單燒製、廉價的陶瓷就能從國外換回價比黃金的香料,染料,寶石等等,跨國貿易利潤巨大,而在鄭和船隊存在的情況下完全被國家壟斷,所得利潤全部歸皇室和宦官集團所有,其他大臣一分錢都得不到。而當鄭和船隊被毀後,名義上明朝禁海,但實際上有官員勳貴背景的船隊紛紛出海,有的從事跨國貿易,有的乾脆化身海盜四處劫掠,可以說個個身家豐厚,富了官員虧了國家。

    當然明朝停止海上遠航除了文官使壞之外,也有客觀原因。鄭和船隊確實花費挺大,另外在當時的海外根本沒有能威脅到明朝的勢力,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更都是守成之君、缺乏雄心壯志等等。

    世界最強最大的鄭和艦隊大航海,比之西方世界早了整整將近一百年,可最後鄭和艦隊輝煌的航海成果,卻以一種滑稽的形式被徹底毀滅,中國和人類社會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擦身而過。

  • 6 # 密探零零發

    在鄭和七下西洋之後,明朝停止航海,主要就是因為明朝的皇帝玩夠了,不準備出海裝逼了,還是老老實實地對付來自北方的威脅,當然還有一些其它原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一、皇帝玩夠了,天朝上國的感覺也感受了,威懾了周邊各國,發現我大明朝很牛逼,大明海上可以無憂了。當時鄭和下西洋最主要的原因是明初,倭寇危害東南沿海,還有就是一些藩屬國不聽話,需要彰顯一下我大明朝的國家實力,秀秀肌肉。鄭和七下西洋,那個藩屬國搗蛋就直接滅了,各個藩屬國都老實了,萬國來賀,皇帝感覺鄭和七下西洋很成功,解決了來自海上的威脅,不需要再出海裝逼了,還是老老實實對付來自北方的威脅吧!

    二、航海太燒錢,導致國庫有點虛了。鄭和下西洋率領龐大的航母艦隊,遮天蔽日,牛逼哄哄的,但裝逼是要付出代價的。鄭和下西洋,至少花費600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支出的2倍,這還不包括其他一些其他的修船的費用,而且還是入不敷出,各種浪,帶回來了一些土特產,全被皇帝等權貴給享用了,沒有進行商業貿易。史學家認為花費巨大,導致國庫空虛是明朝停止海上遠航的直接原因。

    三、裝逼裝得太大了,明朝直接被玩壞了,成為了藩屬國的提款機。明朝下西洋就是為了宣揚國威,因此出現了厚往薄來的朝貢體系。當時,鄭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對藩屬國的大量賞賜,導致了大明帝國的恐慌。當時,萬國朝賀,這些藩屬國或者外邦的使者帶著一些不值錢的土特產來朝貢,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賞賜。這些使團一看這明朝就人傻錢多,這錢也太好賺了,因此這些藩屬國一言不合就來朝貢,而明朝又好面子,每次都給予大量的賞賜,形成了惡性迴圈,明朝被玩壞了,直接成了這些國家的提款機,明朝欲哭無淚呀!

    四、中國是大陸帝國,缺乏海洋意識。在明朝一旦統治者的需要得到滿足,一聽說海晏河清,就立馬禁止航海,徹底封鎖海洋,導致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比歐洲的麥哲倫、哥倫布都早了一百多年,可鄭和下西洋的輝煌,以一種滑稽的形式戛然而止,導致中國與一次偉大的轉折擦身而過,令人惋惜呀!

  • 7 # 瀟湘夜雨l

    明朝終止鄭和下西洋是對的,因為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國策背道而馳,這是時代的難題。

    自古相傳,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弘揚國威,也有的認為是尋找建文帝下落,還有人認為是給皇帝蒐羅奇珍異寶。

    但是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朝廷前後又實行七次,而目的是在於宋元以來的政治方針——海外貿易!!!

    自南宋以來,半壁江山淪陷,為了應付財政赤字,朝廷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為了積攢國庫。豐富的海外貿易,造成市場上流通了大量的白銀,為了應付白銀市場,元朝繼續宋朝國策,以開放性的姿態來應對市場經濟。

    而元朝朝政混亂,市場經濟的癱瘓,國家一下子就毀滅了。白銀經濟的破壞性令明朝政府膽寒,故此從洪武年間開始政府強制限制了白銀的流通,國家以保守而內向的經濟姿態存在著。

    永樂宣德年間,政府又重開宋元以來的開放性經濟。但是海外貿易得來的白銀,依然不足以支撐整個中國市場。

    所以,明朝禁止了下西洋的活動,再次發展保守的經濟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市場上的白銀雖然不足,但是足以造成地區性的混亂。故此,才有宣德年周忱巡撫江南,改革金花銀的事情。)

  • 8 # sses

    是因為在官員士大夫看來,“官辦商貿與民爭利!”

    當時的主要外貿都是沿海士大夫家族,尤其是浙江、江蘇一帶的官員家家都和走私海貿有關,他們上書希望國家禁海,口號堂皇,但實際是以便於自身壟斷海外貿易!

  • 9 # 黯然楊過

    首先我們要了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鄭和原名馬和,雲南昆明人。從小就被分配到明成祖朱棣的身邊做小太監,“靖難之役”中跟隨朱棣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被封為“欽差總兵太監”一職,統兵兩萬餘人。

    在朱棣坐上皇位之後,朝野上下非議不少,其自身對皇權的穩固也有諸多擔心,比如誅殺方孝孺十族這件事就能看出他心裡的惴惴不安。此時最讓他放心不下的就是建文帝的下落,坊間傳言說建文帝已乘船出海,在海外伺機而動。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也變成了永樂初年最大的一件事,畢竟天無二日 民無二王,這才促成了鄭和下西洋的契機。至於為什麼選鄭和,第一他是朱棣的親信,從小跟隨出生入死可以執行秘密任務。第二他是太監,掌握數萬人馬孤懸海外也沒有太大可能傭兵自立。第三,據說鄭和是回族人,信奉伊斯蘭教精通回語,其祖上也有過去麥加聖地朝聖的經歷,對海外事務相對熟悉。

    為什麼七下西洋後大明就閉關禁海了,網路上觀點有很多,比如什麼七下西洋耗費巨大、國力下降難以承受等等。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經不重要或者不存在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七下西洋的28年裡也沒有尋找到建文帝的下落,而且朱棣的統治也越來越穩固,即使建文帝此時還活著舉兵來犯也不構成什麼威脅了。第二,防止勞動力的流失。此時的東南沿海各地出海闖蕩已經流行,很多人都為了多爭一口飯吃而出去海外謀生,東南亞諸國的華裔有很多都是元末明初舉家遷移的。第三,愚民政策。開海就意味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中國古代帝王是不屑於與西方交流的。而且西方此時已經開始文藝復興時期的萌芽,西方思想的衝擊是統治者不想見到的。內陸國家農耕文明的侷限性就在於此,能只給自足就不會去放眼看世界。這樣的後果間接的導致往後幾個世紀的科技落後被動挨打的局面。

  • 10 # 我心動不亂浮生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鄭和率領的明朝海軍在艦隊規模,航海技術和組織協調水平,諸多面都是當時的最高水平。這是史學界公認的事實,但是卻退縮起來放棄擁抱海洋而錯失了一個新的文明時代。也為民族的崛起錯失了一個機會。

    至於鄭和為什麼停止?史學界有很多的爭論,不過我認為《明史》的說法,最位確切無需別立高論。

    《明史》上說派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出洋的原因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也就是說,鄭和艦隊肩負著兩項重要使命一是尋找有可能亡命於海外的建文帝的下落,二是向海外展示新明的富強。

    我還可以展開來說一下。鄭和下西洋,無論是政治和外交活動,都要取決於皇權的需要。鄭和下西洋之初,朱棣就明確對他表示“大明不佔有海外一寸土地,不獵殺一人,不搶遺物”。我們能看出來,由於不以貿易為主,鄭和下西洋基本上是一場賠本兒賺吆喝的買賣,這樣肯定會給大明的財政帶來沉重負擔。不以掠奪為目的,就無法帶來財富,這樣的活動如果不停止就就會把大明拖垮,據記載,為了支援鄭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不惜動用兩京13省錢糧供給。朱棣去世後,明仁宗朱高熾就立即停止航海活動,

    綜上,我們以今人的觀點來評價當初這段歷史,記住歷史,歷史也告訴今人。機會要把握,錯過就沒有。

  • 11 # 峰顏2019

    意識決定行動,鄭和下西洋即使不是象民間傳說和野史看法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也僅是一種宣傳天朝上國國威的外交行為。既不追求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也不為了地緣政治利益佔據一塊土地。因為當時明朝國力強大,農耕經濟自給自足,思想意識停留在農業社會,並沒想到透過海洋經濟為後代造福謀利,不具有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時開拓進取,積累原始資本的革新意識。加之內部保守大臣反對,明成祖去世後,明朝達到一定宣傳目的後就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動。

    滿清更是變本加厲閉關鎖國,導致華夏文明越來越落後,最後被動挨打。

  • 12 # 無藏南即951W

    正像前面有人說過的,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擺譜,顯示天朝國威。更多是為了朱棣臉上貼金,為朱棣篡位提供合法依據。其實其對內宣傳意義遠遠大於對外宣傳意義。而西方資本主義對外掠奪和殖民是為了攫取更多財富,這是由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本逐利的本性決定的。資本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就必須獲取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場。這個對原材料和市場的追逐過程就是殖民過程。

    後來明朝停止了下西洋,主要原因是勞民傷財入不敷出。當時明朝財政困難,只得用下西洋換回來的貢品給官員發工資。而這些貢品很難賣出去套現,大家吃不上飯,上上下下怨聲載道,於是就停止了這項沒有意義的擺譜工程。

  • 13 # 懂史帝

    第一呢,就是明朝的國力實在是支援不起啊!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下西洋的人數達兩萬多人,包括了官校,旗軍,火長,舵工,醫士,搭才等匠,水手,民稍人等。再來說一下他們所乘的船隻,據《鄭和家譜.下洋舶條》記載“拔舡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最後來說一下他們下西洋根本就是虧本買賣,給別人的是金銀珠寶,得到的是香料等物,實在是入不敷出啊!所以鄭和之後再無遠洋之人,因為實在是耗不起啊!

    第二呢,我們來看一下鄭和,他作為整個遠洋航行的領袖人物,在整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鄭和原名馬三寶,回族人,自幼對航海有濃厚的興趣,並且對西洋有一定了解。所以他能擔此重任,而鄭和之後這樣的人幾乎沒有了。

    第三呢,就是說啊,皇帝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沒必要再多來幾次了。當初,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讓鄭和下西洋呢?我覺得就是為了彰顯國力,起震懾的作用,鄭和七下西洋之後,有很多小國仰慕明朝,很多都派使者進行朝貢。所以明成祖的目的以達到了。實在是沒必要在繼續了。

    第四呢,就是明朝後期倭寇橫行,海上之路不是很安全,下西洋的話目標太大,船隻不易躲避或抵擋倭寇,所以之後再無下西洋之後再無下西洋之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冬天如何穿的有型又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