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天漁夫
-
2 # 乒乓雜誌
首先李菊不是削球打法的運動員,她是正反手兩面反膠、右手橫握球拍弧圈結合快攻的打法。在從國家隊退役之後,李菊現任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在運動員的時期,李菊在同批的女子選手中,是為數不多的“女子技術男性化”的代表。她正反手弧圈球實力均衡,球風兇悍,每一板擊球都帶有極高的質量,力量和旋轉都控制的十分出色。相較於同批的運動員白楊、楊影等,李菊在技術打法上都是比較先進的。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李菊在單打決賽的對手是剛剛與她一起獲得雙打冠軍的搭檔——王楠,比賽後半段李菊沒能把握住領先的大好局面,惜敗王楠。次年的第46屆大阪世乒賽,李菊站在了冠軍的領獎臺上,這也是李菊的職業生涯中第二次獲得世乒賽的女團冠軍。
丁松是正手反膠、反手正膠,右手橫板削攻結合的打法。也可以說,丁松是中國削球打法的代表人物了。為我們國家乒乓球的輝煌,也立下了汗馬功勞。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乒乓球隊教練。1995年天津世乒賽男團決賽,丁松在決勝局大比分戰勝卡爾松,一舉成名。在那個削球運動員以削為主、以攻為輔的年代,丁松的出現使原本令人琢磨不透的削球打法更具殺傷力。他將削、攻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不再只是被動防守、伺機進攻,而是主動的將攻球技術加入整個技戰術中,使技術更加豐富立體。後期的“世界第一削”南韓選手朱世赫曾這樣評價丁松:“丁松是我的偶像,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
3 # 朋哥聊球
樓主提的這個問題很好,由我來回答可謂正好找對人了。首先李菊不是削球打法,她是正反手兩面反膠、右手橫握球拍弧圈結合快攻的打法。這個打法是現在女乒的主流打法。什麼是主流打法,一般來說就是橫握球拍,要麼是弧圈結合快攻,要不就是快攻結合弧圈。
那為何有時說弧圈結合快攻,有時是快攻結合弧圈呢。一般來說,兩面都是反面的膠皮就是以拉弧圈為主,這種打法就是穩健,先以拉上球檯為主,進而透過落點控制對手。或者伺機發動快攻得分。在當時國家隊,這種打法是主流打法,喬紅、王楠、李菊、張怡寧、牛劍鋒、郭躍、丁寧都是這種打法,首先女子打法力量和爆發力不如男運動員,只能說是弧圈打法佔了上風。
而鄧亞萍的球拍是生膠打法,或者說是半長膠打法,再加上身高的不足,只能採用搏殺式打法,令人信服的是,鄧亞萍正手的命中率還特別高,後來獲得世界冠軍,有小鄧亞萍之稱的劉詩雯也是和鄧亞萍類似,只不過球拍是反膠,由於先天的屏障是近臺,所以只能是快攻結合弧圈打法。(注:弧圈結合快攻還是快攻結合弧圈,哪個在前,就是以哪個為主。)至於什麼是反膠、生膠、長膠,我在有一篇問答,詳細介紹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去詳細閱讀。
在運動員的時期,是為數不多的“女子技術男性化”的代表。她正反手弧圈球實力均衡,球風兇悍,每一板擊球都帶有極高的質量,力量和旋轉都控制得十分出色。後期的郭躍,現在的陳夢其實都是女子技術男性化的代表。
李菊和牛劍鋒、白楊、楊影、常晨晨等人相比,在技術打法上都是比較先進的。但是由於李菊打球不如王楠聰明,在場上變通不夠,因此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惜敗對手王楠,成全了後者,也讓自己錯過了奧運登頂的最佳機會。不過在次年的第46屆大阪世乒賽上,李菊站在了冠軍的領獎臺上,相比於王楠、張怡寧來說,她的冠軍少之又少,但是在人才濟濟的國乒隊伍,能取得世乒賽的金牌,實屬不易。從國家隊退役之後,李菊嫁給了富商,現任南通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繼續推動了乒乓球的發展。這裡說一句題外話,南通一直是江蘇的體育之鄉,後來被劉國樑下放成為豬館的陳杞同樣來自南通。
至於丁松是典型的削球手,他左手反膠、反手正膠,右手橫板削攻結合的打法。正手反膠其實是有利於進攻的,在國家隊丁松的打法不突出,他是和劉國樑、孔令輝、王濤、馬文革同一批的運動員。之前中國連續幾屆丟掉了思杯,當時蔡振華在家門口舉辦的天津世乒賽,誓奪思杯。團體賽,其實我們只有王濤和老瓦有勝算,孔令輝和劉國樑都是首次參賽,壓力大一些。勝利則捧杯,失利則再等一屆,其實老蔡剛從義大利回國,國家體育總局給他的要求是進入4強。結果老蔡不按常理出牌,派出了丁松出任第三單打,可謂是藝高人膽大。結果收到了奇效。
男團決賽,丁松在決勝局大比分戰勝卡爾松,一舉成名。丁松的出現使原本令人琢磨不透的削球打法更具殺傷力。他將削、攻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後期的“世界第一削”南韓選手朱世赫也進行了許多改良和創新,現在男子運動員單純削球的很少了,都是削中反攻,伺機尋找進攻。侯英超則是削球打法的代表,現效力於日本的俱樂部。
可以說,丁松是中國削球打法的代表人物,雖然之前我們也有打削球的,但是基本野路子出身,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丁松可以說是中國削球打法的代表人物。退役後的丁松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乒乓球隊教練。
-
4 # 所有名字都被人用了
李菊不是削球打法,實際上中國女隊很早就沒有削球手能躋身國家隊三大主力的行列,即使偶爾有人能躋進世錦賽團體賽5人名單也只是因為照顧特殊打法或者為了針對主要競爭對手而入選的,事實上隊內迴圈比賽中削球手已經很難冒頭。
回覆列表
這問題有誤。李菊是江蘇籍進攻型選手,她從不削球,搓球都很少。攻球方面是當時女子技術男性化的代表。退役後未作教練或從政。丁松是削球打法,但進攻也頗凌厲,攻削結合打法是他的技戰術特色。他退役後曾做過上海隊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