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年強

    白起伊闕之戰

    白起和伊闕之戰有著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如果沒有伊闕之戰,他或許可能就因此沉寂,不在有那麼顯赫的名聲。白起在伊闕之戰可以說是打出風頭,是他的成名之戰。在伊闕之戰後,白起因為戰功卓著升為國尉。

    武安君白起

    白起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和軍事家。他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嫡子公子白,但是因為在秦武公去世後公子白並沒有繼承秦武公的基業,反被弟弟德公將君位奪走,德公將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便以白為姓。白起出生的時候秦國已經非常的強大,在秦昭王繼位後,他貫徹了商鞅變法的國策,開始提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就在其中脫穎而出。白起原先是擔任左庶長,有領兵攻打南韓新城。他一舉成名是因為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中他消滅了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還奪取了南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至此一戰成名。之後,更是升職為大良造,起兵伐魏,奪取中國城池六十一座,這一戰況為秦國東出崤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再後來,因為楚國日益衰微,秦國就對楚國展開攻勢,準備削弱楚國。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帶兵討伐楚國,楚國割地求和。次年再次伐楚,白起奪取了楚國鄢、鄧等五座城池。因為秦國一連串的打擊,楚國最終被秦國所滅,白起也因此被封為武安君,自此開始白起名震天下。

    伊闕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嗎

    在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役數不勝數,以多打少不是本事,以少勝多才是最妙的,那麼就有人問“伊闕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嗎?”秦軍十二萬對陣韓、魏、東周聯軍二十四萬,並且戰而勝之,當然屬於以少勝多的戰役。

    白起

    在兵力懸殊的伊闕之戰中,白起能率領秦軍打敗韓、魏聯軍,全殲聯軍二十四萬人,並且進一步擴大戰果殺死敵軍主將犀武,俘虜魏軍的主帥公孫喜,最後更是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這一戰況或許是對“伊闕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嗎?”這一問題的最好回答。原本秦軍和韓、魏聯軍是處於兩軍對峙狀態。當時韓、魏、東周聯軍約有二十四萬人,而且以魏國將領公孫喜為聯軍的主帥,而秦軍在兵力方面則是遠遠不及韓、魏等聯軍,據說只有十二萬餘人,造成兩軍對峙的局面還是因為伊闕地勢險要,而且南韓和魏國兩軍主帥不合造成的,如果秦軍沒有改變,那麼伊闕之戰將會是以韓、魏、東周聯軍獲勝收尾。

    不過秦昭王能任用平民出身的人才,於是便採納了丞相魏冉的建議,把主帥向壽替換成了原是平民出身的白起。白起知道兩軍主帥不和,而且兩軍位置又有著不小的距離,於是便採取了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從而大破韓、魏、東周聯軍。之後他全殲了聯軍二十四萬人,殺了主將犀武,俘虜了魏軍主帥公孫喜。白起還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的時候,起兵度過黃河,還奪取了自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 2 # 歷史來揭示

    他為什麼要缺?

    趙華人在趙武靈王-文惠王時代產生了強大的國家凝聚力,假以時日甚至可能產生自己的“民族主義”,那時候的趙華人都很愛國,幾乎沒有趙華人給其他國家效力的,不想魏國衛國很多人在別的國家做官。所以趙國是秦國的死敵,很難招降,所以秦國對趙國只想趕盡殺絕。

    長平之戰趙國40萬主力,趙國的年輕人差不多都在裡面了,這戰秦國坑殺了他們,趙國至少20年缺乏年輕力壯的人,哪會再有戰鬥力?這就是秦國想要的。

    再說,秦國軍制按人頭算軍功,誰殺的人頭多,誰就升的快,哪願意放過他們呢?

  • 3 # 過期報紙

    這個問題問得很無腦啊!

    打仗使用什麼樣的打法,取決於你打仗的目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沒有什麼固定的套路。

    圍城必闕的目的是為了奪城,留個缺口讓敵軍逃跑,這樣就可以奪城。

    而秦國當時的總戰略目標是為了統一,統一就不只是為了奪地奪城,重要的是滅國,滅國就要摧毀其軍力。

    哪怕你奪了地奪城,只要別人軍力儲存,別人仍然可以一直跟你周旋,一直跟你耗下去,最後讓自己疲於應付。

    最徹底方法就是滅掉其軍隊,軍隊沒了,以後你還怎麼玩,想怎麼宰就問宰。

    戰國時期,只剩下幾個根基深厚的強國,強國的人民和百姓的歸屬感都很強,只要軍隊不滅,別人就能夠反抗到底。

    以齊國為例,五國聯軍攻齊的時候,齊國的主力部隊都被打散了,國家也只剩兩個城了,最終還是復國了,可見滅國的難度有多大。

    要想最終實現統一,就要在不斷的戰爭之中,摧毀敵方國力和軍隊,屠殺別華人口,雖然很殘酷,但是時也勢也。

    所以白起圍殲敵軍的戰略方針在當時是很正確也是很有效的,這也是長平之戰之後,白起為什麼冒天下之大不韙坑殺20萬趙軍。

    再說白起消耗秦國國力的事。很多人對秦國不瞭解,秦國的強大主要不是軍隊,而是國力,糧草補給都十分充足。秦華人口也比其他各國的人口多,秦國的徵兵機制是不徵獨生子,所以秦國的軍隊數量離他的徵兵上限還遠的很。

    趙國長平之戰有40多萬大軍,但是其國內的15歲以上的男子基本被徵完了,長平之戰之後國家直接就萎了。

    另外,秦國的強大靠的不是軍隊數量,而是戰鬥力,軍隊數量一比一的情況下,打陣地戰,基本上沒有那一國能打過秦國。

    趙國經過胡服騎射之後,軍隊戰鬥力雖然大增,但是整體實力跟秦國還差的遠。

    所以秦國耗得起,其他各國都耗不起!

  • 4 # 世界歷史唯物觀

    白起為何圍而不闕,這要從白起的風格和他的作戰目標以及秦國軍功制來判斷。白起的作戰風格便是集中兵力,善於打大的殲滅戰,白起多次以少勝多,且都是圍殲戰,就是因為他善於利用軍隊的機動性,在短時間內完成分割包圍,消滅後迅速的轉移,再包抄。所以圍困趙軍,雖然秦軍與趙軍相比兵力差不多1.2:1的樣子,卻還是在白起手中完成分割包圍。

    白起的作戰目標,白起的作戰目標是攻人,而不是取城。所以把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作為作戰首要目標,所以長平之戰,圍而不缺,目的就是防止趙軍精銳趁勢突圍,那麼秦軍的作戰目標就沒達到,戰略目標滅趙也會增加難度,所以白起才會拼死要消滅所有趙軍,包括後來坑殺趙軍,也是出於這個考慮。

    秦軍的軍功制,秦國的軍功制是已斬頭數來計算的,所以士兵想建功封侯,只能奮勇殺敵。所以少殺一個敵人,便少一份軍功,故而圍而不缺不符合秦軍上下的利益,因為秦軍就算戰死,軍功也是會被其家人繼承的。

    所以綜上所述,白起如此是情有可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造句子簡單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