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其位而行】肯定不是教人認命的!不但不是教人認命的,而是教人如何走出自己人生高分通道的秘訣、攻略!
這句話來自《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就在於這個「素」字。
這個「素」字,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平素、樸素的素字。這個「素」字有其獨特的內涵。
這個「素」字,在孔子的語境中,表示某種心智系統的狀態。這就是君子經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練習以後,進入第二套心智系統後的狀態。
人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是一種「不動意、不動心」的感覺。相比第一套心智系統依靠經驗、觀念、偏見、情緒執行的狀況,第二套心智系統的狀態,確實顯得很素,很素淨。
這篇的全部內容,都圍繞著這個「素」字的內涵展開,所以,我們要好好感受一下這個「素」字的內涵。
其他幾個字,我們也要認識一下。
1、「位」字,是指君子所處的社會階層、地位。在孔子的概念中,君子本身並不專屬於某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在社會各個階層中的所有人,只要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都是君子。
2、「行」字,是前篇「庸徳之行」的「行」。「庸徳之行」的「庸」字,在這裡不是平常、日常的意思,而是「中庸」的意思。從「素」字的角度去看,「中庸」就是「素」這種心智狀態中的行為。所以,這個「行」是「庸徳之行」的「行」。
3、「願」字,不要理解成願不願意的願,如果是願不願意的願字,這裡根本就不須用願字,用欲字即可,但是,為什麼要用「願」字呢?
這「願」字的意思,就是TA造字的本意:原本之心。「不願乎其外」就是守住本心的意思。
把這3個字都理清,我們就可以來解讀這段話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用第二套心智系統,生活在TA的社會階層、地位中,守住自己的本心。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段話,前面的排比句比較容易理解。在富貴(貧賤、夷狄)的階層中,或者是在患難的生存環境中,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統,用第二套心智系統在富貴(貧賤、夷狄)階層中,或者患難的生存環境中生活。
需要特別解讀的是,最後一句「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句話的本意是「君子入而自得」。意思是隻要學會了轉換心智系統,不管出生在什麼樣的社會階層,或者遇到什麼樣的惡劣生存環境,君子都能活得非常自得。
為了強化這句話的意思,用了否定之否定來強化。拆開來看,這句話其實是這樣的:「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第三段「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這句話太直白了,不解釋了。對我們更有意義的是第四句話。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這句話最妙的是這個「俟」字。
「素其位」很容易被誤讀成守命、認命,一個人富貴永遠富貴,一個人窮永遠窮。
其實,孔子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給大家解讀過「命」。
一個人的命,並不是像隧道一樣的「單一結構通道」,而是一種「樹形結構的通道」,如下圖:
在這個樹形結構的通道中,入口就一個。這個入口以及開始的那一段路就是本文中的「位」。
每個人都想走到高分出口,包括孔子也想。但是,一般人往往都走不到高分出口,總是走著走著就到了低分出口。於是,就在那裡怨天尤人,或者「行險以徼倖」。
而孔子學問功夫的核心,是教人輕輕鬆鬆走到高分出口。這就是「居易以俟命」。因為每個人的命中都有高分出口,一個人但凡走到了通往高分出口的通道,這個人的社會階層、地位,生存環境都會發生變化。
所以,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命並不是不變,只要走好了,誰都能走到命運的高分通道。這,就是「俟命」。
「居易以俟命」這誰都想啊,這多好,多輕鬆啊,可是怎麼做到呢?
這就是本文開頭說的「素其位而行」:讓自己轉換到第二套心智系統,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居易以俟命」。
【素其位而行】肯定不是教人認命的!不但不是教人認命的,而是教人如何走出自己人生高分通道的秘訣、攻略!
這句話來自《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就在於這個「素」字。
這個「素」字,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平素、樸素的素字。這個「素」字有其獨特的內涵。
這個「素」字,在孔子的語境中,表示某種心智系統的狀態。這就是君子經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練習以後,進入第二套心智系統後的狀態。
人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是一種「不動意、不動心」的感覺。相比第一套心智系統依靠經驗、觀念、偏見、情緒執行的狀況,第二套心智系統的狀態,確實顯得很素,很素淨。
這篇的全部內容,都圍繞著這個「素」字的內涵展開,所以,我們要好好感受一下這個「素」字的內涵。
其他幾個字,我們也要認識一下。
1、「位」字,是指君子所處的社會階層、地位。在孔子的概念中,君子本身並不專屬於某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在社會各個階層中的所有人,只要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都是君子。
2、「行」字,是前篇「庸徳之行」的「行」。「庸徳之行」的「庸」字,在這裡不是平常、日常的意思,而是「中庸」的意思。從「素」字的角度去看,「中庸」就是「素」這種心智狀態中的行為。所以,這個「行」是「庸徳之行」的「行」。
3、「願」字,不要理解成願不願意的願,如果是願不願意的願字,這裡根本就不須用願字,用欲字即可,但是,為什麼要用「願」字呢?
這「願」字的意思,就是TA造字的本意:原本之心。「不願乎其外」就是守住本心的意思。
把這3個字都理清,我們就可以來解讀這段話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用第二套心智系統,生活在TA的社會階層、地位中,守住自己的本心。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段話,前面的排比句比較容易理解。在富貴(貧賤、夷狄)的階層中,或者是在患難的生存環境中,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統,用第二套心智系統在富貴(貧賤、夷狄)階層中,或者患難的生存環境中生活。
需要特別解讀的是,最後一句「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句話的本意是「君子入而自得」。意思是隻要學會了轉換心智系統,不管出生在什麼樣的社會階層,或者遇到什麼樣的惡劣生存環境,君子都能活得非常自得。
為了強化這句話的意思,用了否定之否定來強化。拆開來看,這句話其實是這樣的:「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第三段「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這句話太直白了,不解釋了。對我們更有意義的是第四句話。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這句話最妙的是這個「俟」字。
「素其位」很容易被誤讀成守命、認命,一個人富貴永遠富貴,一個人窮永遠窮。
其實,孔子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給大家解讀過「命」。
一個人的命,並不是像隧道一樣的「單一結構通道」,而是一種「樹形結構的通道」,如下圖:
在這個樹形結構的通道中,入口就一個。這個入口以及開始的那一段路就是本文中的「位」。
每個人都想走到高分出口,包括孔子也想。但是,一般人往往都走不到高分出口,總是走著走著就到了低分出口。於是,就在那裡怨天尤人,或者「行險以徼倖」。
而孔子學問功夫的核心,是教人輕輕鬆鬆走到高分出口。這就是「居易以俟命」。因為每個人的命中都有高分出口,一個人但凡走到了通往高分出口的通道,這個人的社會階層、地位,生存環境都會發生變化。
所以,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命並不是不變,只要走好了,誰都能走到命運的高分通道。這,就是「俟命」。
「居易以俟命」這誰都想啊,這多好,多輕鬆啊,可是怎麼做到呢?
這就是本文開頭說的「素其位而行」:讓自己轉換到第二套心智系統,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居易以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