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獵奇動物社

    鱷魚的祖先是恐龍嗎?為什麼只有兩足行走的生物才能“稱霸地球”?這是兩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們先說答案:鱷魚的祖先並不是恐龍,確切的說鱷魚和恐龍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是同一時期不同分化的結果。從已知地球不同地質年代的“霸主”來看,確實是兩足行走的生物居多。下面我們再來詳細的解析一下這兩個問題。

    恐龍和鱷魚的關係

    恐龍和鱷魚從根本上看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都是爬行動物,而且它們都屬於雙孔亞綱下的成員。所以,要想知道鱷魚和恐龍的關係,我們還是要從最早的雙孔亞綱生物說起。

    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始鱷類是最早的雙孔亞綱成員,雖然從名字上,它們與鱷魚好像有著什麼關係,其實,並沒有。因為始鱷類早在距今約2.9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那個時候既沒有恐龍也沒有鱷魚。始鱷類是一種小型的爬行動物,它們的體型與現在的小型蜥蜴差不多,靠四肢行走,而且移動速度飛快。

    到了距今約2.5億年前的石炭紀,一部分始鱷類成功演化成為了中生代的“霸主”槽齒類。相比較它的前身始鱷類,槽齒類擁有更加尖長的吻部,體型也更大。到了距今約2.3億年前,一部分的槽齒類成功演化為最早的恐龍-始盜龍,它們的體長僅有1米左右,最大的特點是兩個前肢退化,由更加粗壯的後肢代替了四足行走。

    而最早的鱷形超目成員則是由槽齒類爬行動物在距今約2.35億年前進化而來的,它就是生活在三疊紀早期南非的派克鱷,由於當時的槽齒類體型較小,所以初次進化後的派克鱷體長也僅有60公分左右,它們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前肢開始縮小,但依然不具備完全兩足行走的能力。

    之後,派克鱷再次進化為黃昏鱷,相對派克鱷,黃昏鱷的體長更長(約1.6米),而且其前肢已經退化嚴重,完全由後肢行走。

    從上面的介紹看,最早出現的鱷形超目成員比最早的恐龍都要找約500萬年,所以,鱷魚的祖先並不是恐龍,最早的鱷魚與恐龍一樣都源於中生代的槽齒類爬行動物。

    為什麼兩足行走的生物更容易成為“地球的霸主”?

    從三疊紀末期槽齒類爬行動物滅絕之後,雙足行走的恐龍隨即登場,並且統治了地球約1.6億年,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以後,恐怖鳥、不飛鳥等不會飛靠雙足行走的鳥類又成為了“霸主”,之後,哺乳動物崛起,地球成為了四足行走的哺乳動物的天下。直到距今約300萬年前,南方古猿率先開始解放前肢,拉開了人類進化的序幕,從那以後,雙足行走的人類成為了地球的“霸主”。

    從上面的四個階段看,有三個階段都是雙足行走的生物佔據了主要的生態位,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有三個因素:

    01 能量需求

    四足行走的動物比雙足行走的動物跑的更快,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跑的更快就意味著能量消耗就越大,一旦食物上出現任何問題,四足行走的動物就容易受到牽制,而雙足行走的動物相對來說,需要的能量較少,它們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更能適應環境的動物顯然能夠笑到最後。這是兩足行走的動物比四足行走的動物更容易成為“地球霸主”的原因之一。

    02 雙足行走後的改變

    對於四足行走的動物來說,它們的肩高就決定了它的視野,而四足行走的動物的肩高大都比較低,也就是說它們只能看到較低範圍內的事物。而雙足行走後,動物的肩高明顯的增加,正所謂“站得高,看得遠”,更高的身高有利於動物發現危險和提前應對。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從四足行走到兩足行走,最主要的好處就是刺激了大腦的發育,這也是人以小小的體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原因。

    03 數量

    既然兩足行走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危險應對能力更強了,自然就有利於生物種群的發展,一旦生物的種群發展起來,它們會搶佔各個生態位,最終造成數量和種類的急劇增多,數量多了,自然就成為了“霸主”了。

    總結

    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鱷魚比恐龍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都要早,所以恐龍並非鱷魚的祖先,但如果非要讓兩種動物扯上關係的話,那就是它們擁有共同的祖先了。從鱷魚的整個進化史看,它是由四足行走的動物進化成兩足行走的動物,最後又進化成為了四足行走的動物。雖然我們說兩足行走的動物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更容易成為“地球霸主”,但是鱷魚卻是個例外,究其原因就是鱷魚由早期的陸地生活轉入了水中,水中競爭者較少,且四足顯然更利用鱷魚的水中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蒸臘魚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