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橙爸聊娃
-
2 # 深測淺評
當然不是完全的,但是語言學習是需要社會互動情景的,那麼我們來看看大人在與孩子的交往中,可以透過哪些具體的方法促進孩子們的語言學習呢?
1、注視引導法
孩子非常聰明,當他聽到一個音的時候,他會首先看大人說這個音的時候,眼睛正在看哪裡,他把大人說話時正在看的東西和那個聲音匹配起來,因此,我們向孩子介紹新事物名字的時候,要眼睛看著正在談論的物品,並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檢視你的眼睛正在看哪裡。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誇張的姿勢、語調或者表情,就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2、情景描述法
隨著情境而展開的描述給孩子提供了語言表達、描寫事件的示範,還可以讓孩子學習和生活經歷有關的各種概念。根據當時的情景和孩子的注意情況,描述的情景可長可短。這麼看來,父母們和孩子總有無盡的話題可以說。這樣不僅能增進兒童的語言發展,還可以促進親子交流。
3、提問法
提問題是媽媽們與孩子交流的一種基本形式,孩子一方面因為回答了媽媽的問題感到非常驕傲,另一方面提問題也是孩子們瞭解世界的一種基本途徑。
孩子們具有天生的好奇心,而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又有限,因此他們總有無窮無盡的問題。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大人常常自問自答。
孩子很早就知道了你說話的時候,他靜靜地、專注地望著你。你停頓的時候,他微笑或者發出咕咕聲。大人提問時的上升語調、期待的表情,以及等待孩子去回答的姿勢和動作讓孩子瞭解到“該我了”,從而知道如何與他人對話交流。
-
3 # 格格巫育兒
導讀:小寶寶們在成長過程中,到了一定的月齡之後,就會開啟自己的語言學習功能,從八九個月開始,我們就會發現小寶寶會變得“話很多”起來,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單音節蹦出來。
而到了一歲多之後,就會發現小寶寶們會說一些簡單的字詞,也開始懂得理解我們對他們說的話語,甚至會讓父母們產生能夠進行簡單溝通和交流的錯覺。而十四個月寶寶大多數情況是還不會說話,但是小孩子有表達自己的慾望,天天咿呀咿呀的。
於是,家長們看見寶寶每天都會那麼積極地“萌言萌語”,就會覺得是不是快會說話了?其實,但其實,小孩子能夠真正開口講話,說出簡單的語句,大約是要在2歲左右,而家長們不能錯過的就是孩子語言學習的黃金期。
一、14個月寶寶的語言發展特點
寶寶在七八個月的時候已經可以簡單的發出“媽媽”、“爸爸”等簡單的單音節字語,但在這個時期的小孩並沒有明確的事物認知,發音更多的是偶發性和自然性。而到了14個月的時候,寶寶已經超過了一歲,這時候的寶寶已經可以說出更多簡單的單詞發音。
並且一歲之後的小寶寶已經正式進入到語言發育的時期,到兩歲之間都是語言表達學習的關鍵時期,從這個年齡段開始,語言對於孩子來說會有更明確的意義認知,也懂得去學習和模仿周圍人說話發音以及句式的使用。
二、寶寶語言發育的表現
1、突然話會多說很多:開心的時候都會自己在一旁咿咿呀呀的說話,甚至會懂得用自己的聲音來吸引他人的注意。有時候還會主動地去學習和模仿我們的發音,對語言學習表現出非常濃厚的積極性。
2、懂得迴應大人的話:語言發展除了說以外,更重要的另一種表現就是“理解”,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寶寶已經開始懂得迴應自己的言語時候,就證明寶寶在語言上具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溝通的能力。即使寶寶還不懂得說話,但也已經懂得大人發出的一些簡單的語言指令。
三、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語言學習
家長們應該也有所發現,有些小寶寶學說話非常快,但有些寶寶說話卻比別人晚很多,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寶寶語言學習環境的影響和塑造。而在這其中,家長與寶寶的語言共同方式以及其中的遣詞造句就非常關鍵。
孩子語言學習的正確引導,需要注意好以下幾點:
1、物有所指:家長們在和寶寶說話溝通的時候,需要注意說話的內容要有明確的指向,比如喝奶、喝水、吃飯、玩具、書本等等,要讓孩子明確的瞭解到我們口中所說的到底是什麼內容。這樣,能夠讓孩子明白語言和事物之間的聯絡。
2、言之簡單:平時與寶寶講話的時候,需要儘量使用簡單、短小的句型,亦或者是直接的動作名詞來引導孩子,這些簡單的語言能夠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我們所說的是什麼事情。所以,面對寶寶的說話,不用那麼的複雜。
3、多次重複:語言學習是需要不斷地重複輸入才能夠讓孩子學會其中的意義,因此家長們在引導寶寶的語言學習期間,同樣的話可以多說,常說。這樣,孩子才能夠構建出準確的理解和運用方式。
重要提示:一歲以後的小寶寶就會進入到正式的語言學習階段,剛開始的時候常以各種單音節的字詞發音為主,寶寶會突然變得很愛說話,也開始理解我們的說話內容。家長們在日常的語言引導中,說話要具體、簡單,並且要重複多次。
回覆列表
2歲前,孩子開口說話,並不是語言發展的標誌。
經常有媽媽說:我家寶寶什麼都聽得懂,就是不愛開口說話。這是父母的錯誤認識,孩子的語言需要協同發展,其包括:遊戲及認知技能、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參考下表)。
媽媽長期照顧寶寶,與孩子形成默契。通常寶寶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不用任何語言交流,媽媽就會知道寶寶的需求,並儘快滿足孩子。但這也造成了,很多寶寶在語言上的懶惰,寶寶心裡想:瞅一眼媽媽就可以了,我還費勁說說話幹嘛呢。
14個月的寶寶,開始咿呀咿呀,父母就可以開始,有意識地開始引導寶寶,開口說話。比如,寶寶們都非常喜歡玩“球球飛”的遊戲,父母不斷重複把球拋向空中。遊戲時,父母就可以透過,對遊戲過程的描述,幫助寶寶把聽到的詞彙發音,和看到的球",還有“飛”這個動作建立聯絡。
我們在說“球球”時,晃動手中的球,或者用另一隻手指給孩子看。手上不要有其他東西,排除干擾,確保孩子能清楚看到,媽媽所指的球。
當開始做拋球動作的時,我們在發出“飛”的音。
在說“球球——飛”的時候,放緩我們的語速,並且適當停頓,給孩子反應的時間。重複幾天後,在某次孩子有興趣,玩“球球——飛”時,父母說完“球球”後,把停頓時間拉長。孩子重複足夠多次,聽到父母的發音,看到發音的口型,此時寶寶又有強烈讓球球“飛”起來的想法,寶寶就會模仿父母,說出“飛”。
在孩子說出“飛”後,父母配合把球拋起,。孩子發現語言,可以支配父母的行為,這個奧秘。一直需要依賴父母幫助生存的孩子,發現開口說話,能讓自己擁有了主動權。孩子對語言這個神奇的魔法,就會有強烈的興趣,有開口說話的動機。
體會過說話的便利性後,就為孩子開口說話打開了閘口。孩子叫“媽媽“,就能獲取媽媽的關注,說”出去“父母就會帶孩子到外面玩。
父母的配合,會強化孩子說話的動機,孩子說話不斷得到正向反饋,促使孩子貪婪地,學習周圍語言環境裡的新詞彙。父母也就不用再感嘆,孩子”什麼都聽得懂,就是不愛開口說話。"
經常有父母進入一個誤區,從引導孩子說話變成逼迫孩子說話。比如,孩子嘴裡“嗯嗯嗯”,小手伸長,想要父母手上的球。父母對孩子說:“這是球,你說球,媽媽就給你。”但孩子並沒有配合說話,或者語言能力還沒達到,孩子索要無果後,就開始哭鬧。
孩子開始哭鬧,顯然起不到,引導孩子說話的作用。父母就要就判斷孩子,是孩子沒有理解父母的要求,還是沒掌握這個詞彙的發音,還是其他能力不足。
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有非常多的場景可以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比如,幫孩子換衣服。準備衣服時,就可以給孩子玩,對孩子說,
“這是衣服,藍色的衣服。”
“媽媽的手,握著你的手”
“寶寶的手手,出袖口出來嘍”
無論父母是在做家務,幫孩子洗澡,陪孩子玩遊戲。父母都可以給孩子描述他看到的場景。父母在具體環境中的語言描述,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把詞彙和相關事物建立連線,降低孩子學習語言的難度。
跟孩子描述身邊發生的事情,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高質量陪伴孩子,還可以完成家務,增進親子關係。父母需要遵守的一個原則就是,我們所描述的是孩子正在觀察,正在參與的,父母需要跟隨孩子的注意力,而不要要求孩子聽,父母想要的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