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夏錦年似夏天

    楚國由來: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協助周文王姬昌起兵滅商,成為功臣。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

    崛起歷史:

    1楚先民後來在商王朝軍隊驅逐中被迫南遷,其中的季連家族則建立了楚國(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其中的羋姓一族建立了楚國)。楚國建立後在其擴張的過程中多次發動征討南方民族的戰爭,並在周惠王的允諾下鎮壓住了夷越之亂,奪取了南方大片領土。

    2公元前757至公元前741年,楚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對濮地進行拓取,據《國語·鄭語》雲:“楚鼢冒(楚厲王)始啟濮”。到楚武王時(公元前740—公元前639年),已佔領大片濮人的土地,《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

    3楚國在楚武王以及楚文王時期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大舉進攻蠻夷,史稱“大啟群蠻”。

    4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北抗齊桓公、南敗宋襄公,實為一代霸主,其北上之勢直到城濮之戰才為晉國所阻。

    武功彪炳,又勵精圖治,選拔孫叔敖施行文冶,邲之戰大敗晉國稱霸。使楚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 2 # 放羊娃子哇哇哇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離騷》。記得上學那會第一次讀到這詩句時,覺得非常優美,給人印象深刻。漫漫長路,詩人立志,要百折不撓的去尋找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然而從這詩句中隱約可以窺探出楚國崛起歷程。楚國文化的興起有力的推動國家向前以展。文化興起會滲透到楚國的各個領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等。

    周谷城在其《中國通史》指出,楚人之自稱“蠻夷”。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就認為“楚本蠻夷,亦即淮夷”。在西周乃至東周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對楚國落後的文化視為“蠻夷”,認為楚人連刀耕火種的基本技能都沒有,只會燒殺搶奪,狩獵捕魚等等,因此楚國不得不在中原王朝先進文化的打壓下艱難生存。經濟上年年向周王室進貢,軍事上,周王室還有各諸侯國還時不時的進攻楚國,《左傳》中記載,“齊恆公伐楚盟屈完”中,管仲就對屈完說道:“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就是可以看出楚國落後就捱打的局面。楚人除貢桃弧棘矢外,還貢苞茅。看看就連茅草都要割去進貢給周王室,真是可憐楚華人民呀。然而楚華人的民族性格立志堅定,要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國家已呈勃興之勢。

    楚國長時期臣服於周王室,楚統治者熊渠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成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楚人長期以來師夏師夷、以夏變夷,創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荊楚文明,與這一戰略思想是分不開的。楚國的長期隱忍,國家在各個領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此時楚國的崛起已是勢不可擋了。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圍鄭國,迫鄭降,晉國派兵救鄭,兩軍於邲會戰,晉大敗,晉國中軍、下軍幾乎全軍覆沒,左傳中描寫當時晉軍渡河逃跑的慘狀:“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弭兵之會在宋國舉行。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許、曹、邾、滕、蔡等14國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晉國和楚國共為盟主,各國共訂盟約,不再打仗;除齊、秦外,各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弭兵之會的結果是晉楚兩國平分中原霸權。

    楚國曆經三百多年的努力拼搏,自楚武王起楚國曆經大大小的戰爭,邲之戰楚國完勝、弭兵會盟後標誌著楚國完全崛起了。楚國崛起不僅僅是充滿血淚的歷程,更是楚族長期隱忍,勵精圖治後崛起的歷程。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去思考與借鑑。

  • 3 # 大別山之鷹

    楚立國之初,本棲息於南蠻之地,在周成王授封之時土不過同,屬於典型的袖珍小國,不僅疆域狹窄而且生存環境也極其惡劣,但是透過無數代先君的開拓奮鬥,傲然崛起於江漢流域,不僅率先稱王,而且躋身為春秋五霸之一。再經數代努力至戰國時代,竟然發展成為疆域最方,兵力最強的世界第一大國。

    楚國何以由葺爾小國最終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其長達八百年的厚重歷史,到底有多少精神值得我們去總結和謳歌呢?歸納起來無外乎如下幾點。

    第一、楚華人具有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

    楚國先祖之根源本在中原,由於各種原因不得不遠徙他鄉,展轉遷徙到了漢水南岸的荊山地區。草創基業之初可謂是一無所有,一貧如洗。據《清華簡》記載,他們連祭祀先祖的貢物都無法籌集,只有去偷鄀華人的牛。但是他們沒有破罐子破摔,而是團結一心,逆境求生存,逆境求發展。不僅站穩腳跟,而且逐步發展,其艱苦奮鬥的歷程被《史記·楚世家》概括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此精神令人敬佩,此精神支撐楚華人不斷做大做強。為了尋找機會,為了開闊視野,為了結盟求發展,在商周之交尚未正式拉開序幕的時候,他們的首領鬻熊竟然以高齡之軀,跋山涉水遠至岐山求見周文王。正是這次遠交之行,給楚國的發展帶來全新機遇。當週王朝步入正軌後,周成王思及鬻熊曾為文王師的善舉,授予楚國子爵之號,令其以異姓附庸的身份融入華夏大家庭之中。

    第二、楚華人具有知恥後勇的進取精神

    周成王之封,楚國躋身於諸侯之列,但岐山會盟之恥,讓楚人認識到自己仍然很弱小,讓楚人認識到如果想要在周王室那裡擁有份量,唯有靠自己發展壯大。這種知恥後勇的精神始終支撐楚華人做大做強。據《楚世家》記載,“熊渠得江漢間民和”。正是在知恥後勇的進取精神的支撐下,以熊渠為代表的楚國先君帶領楚華人民注重結與鄰之好,開展逐步發展壯大。歷史進入春秋時代,楚國與晉國爭霸之時,在鄢陵戰中曾經遭受重創,但楚人並沒有自暴自棄,而且一如即往的與之巔峰對決,終於在泌之戰中報仇雪恨,成就楚莊王問鼎中原,飲馬黃河的霸業。春秋戰國之交,吳兵入郢,楚國幾乎滅亡,在秦國幫助下楚國很快就收復失地,然後開始舉國反思,臥薪嚐膽,最後相繼滅亡吳、越等國,仍然雄居南土,在楚威王時代發展成為世界上疆域最廣,人口最多,兵甲最盛的國家。

    第三,楚華人具有不畏強權的抗爭精神

    一部楚國發展壯大史,就是一部楚人團結與共的抗爭史。楚國本週王室附庸,要發展壯大必然要開啟滅國並土的偉大征程,勢必觸及姬姓諸侯國和周王室的核心利益,勢必直面他們的圍追堵截,但楚人不畏強權,敢於抗爭,即使周昭王親領王軍圍剿,也毫不畏懼,居然以弱勝強擊潰王軍,連周昭王也溺亡於漢水。為了扼制楚人,周王室精心構築了所謂“漢陽諸姬”防禦體系,但楚武王採用先破側翼,再敗其首的策略,讓其灰飛煙滅,就連曾經的“漢陽諸姬”之首的隨國,也被迫與楚簽定城下之盟。楚晉爭霸之時,夾處兩國之間的鄭、宋、陳等國是重點,這些諸侯國本屬晉國勢力範圍,不容楚國染指,但楚國毫不理會,經過無數次爭鬥,終於如願以償。為了表示心悅誠服,永不言叛,鄭國國君竟然“肉袒牽羊”,這精彩一幕正是楚國不畏強權的真實寫照。

    第四,楚華人具有在戰略上藐視對手的自信精神

    自信自尊自強精神一路伴隨著楚華人開疆拓土的歷史征程,其傲視寰宇的自信精神,其敢於藐視戰略對方的自強精神,在典籍中可以找到明確記載。其先君熊渠曾經放言:“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先君熊通在委託隨君出面請求周王室給他晉升爵位的要求被拒絕說,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說:“王不加位我自尊。”於是,自號為楚武王,將都城改稱“郢”。郢者,王者所居也。不僅如此,楚武王還說:“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沒有強大的國力做後盾,沒有直面強權的進取精神,沒有藐視對手的自信精神,何以敢“觀中國之政”?楚華人的進取自信精神,還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春秋霸主楚莊王身上。他不僅敢於在周王室都城的南郊閱兵,還直接求問王室使者,問九鼎的重量是多少。王室使者哪能輕易透露,只好拐彎捄腳的搪塞,楚莊王並不滿意使者的回答,開口說是一句話:“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

    第五,楚華人具有捕捉歷史發展機遇的開拓精神

    盤點楚國開疆拓地的歷程征程,不能不佩服他們善於捕捉歷史機遇的敏銳性。先君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之時,正好利用了周夷王之時周王朝開始走下坡的機會。先君若敖滅亡若國,擴張本土戰略縱深之時,在江漢流域大展拳腳,正好利用了兩週之交的亂世機會。楚武王三打隨國,打破“漢陽諸姬”體系,將勢力擴張至漢水東岸、漢水北岸,進而僭越稱王之時,正好利用了周鄭交惡周王室自顧暇的歷史機遇。唯有意識超前、思維敏銳,善於捕捉、才能夠把握和用好機遇,進而發展壯大自己。

    第六,楚國具有兼收幷蓄的包容精神

    儘管現在有成語“楚才晉用”,指楚華人才外流晉國,但這一說法很片面,僅某個特定歷史階段,其實楚國具有很強的包容精神,很早就吸收外來人才為已所用,如楚武王大膽啟用俘虜觀丁父為將,楚成王任用俘虜彭仲爽為令尹,楚悼王不計前嫌,任命原為魏國河西郡守的吳起為令尹等。吳楚爭霸之時,吳國的幾位公子也曾經被楚國吸納任命為大夫。楚國始終以開闊的胸懷廣泛吸納人才,為我所用。楚國自北方中原遷入南方荒蠻之地後,不斷兼併周邊小國,一直主張民族融合,強調兼收幷蓄、融匯南北、海納百川,從面造就楚文化的多元多姿,豁達開放,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完全融合,這從不斷出土的楚國青銅器上可以得到體現。楚文化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務實性,這些特徵昭示楚人具有善於學習、包容眾長的博大胸襟,可以學他人之長,補已之短,從而不斷髮展壯大。

    第七,楚國具有獎罰分明的法治精神。

    治理國家不能夠僅僅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還需要以嚴明的法律治理國家,只有有法可依,執法必嚴,才能夠將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才能夠得到民眾的信任和擁護。楚國執法一直都很嚴格,法治精神始終深入人心。楚軍兵敗城濮大戰,令尹子玉統率有誤,既按法律自裁謝罪。楚文王貴為太子之時,因違反不得騎馬跨越城門的規定,受到重罰。楚國有攻伐不勝不得歸國的規定,楚文王有一次打了敗仗竟然率軍回國,防守國都大門的鬻拳按照法律拒絕開啟城門,楚文王也只好反身去攻打黃國。楚軍被羅、廬兩國聯手擊敗後,莫敖屈暇自裁謝罪,群將自囚於荒谷,楚武王認為是自己戰略決策失誤,立即下達罪已詔,親自釋放了那些自囚待罰的將領。改革家吳起被反對派射殺於悼王靈堂,楚肅王即位後既按照楚國法律,下令誅滅七十餘家參與者。

    第八,楚國具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現在仍然廣為流行的縣制,其源頭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早期的楚武王時代。楚武王率先打破分封制的弊端,在滅亡權國後首創縣制將其轄地設立為權縣,又有利於王朝直接管理,加快民族整合,又可防止宗室得封后坐大,對王權產生威脅,此為治國理政的大膽創新,對推動後來大一統奠定了思想基礎。春秋時期無論是周王室還是各諸侯國家,皆推行“三公”制度,但楚國首創令尹職官制度,此制度實為後世宰相制度之源,有利於集權,有利於國王將所有權利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經濟方面,楚國是中國最早使用金融貨幣的國家,其創新精神還體現在諸多方面。如文學方面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莊子為代表的散文,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哲學方面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音樂、漆器等方面的創新,主要以在編鐘、虎座立鳳等為代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檀香刑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