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歷史上中國的朝代大多數都是因為末期實力不濟而亡,要麼遭受外敵入侵,要麼因為內亂而亡,比如秦朝和隋朝都是因為暴政而亡於內亂,且國家政權在末期已經喪失了應對危機的能力,唐朝中後期面臨著宦官之亂、藩鎮割據以及朋黨湘爭的危機,所以最終亡在了朱溫手中,宋朝則不是末期的時候實力不濟,因為它從一開始就實力不濟,在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競爭中頻頻處於劣勢。

    而漢朝則不然,漢朝一直到滅亡的時候國力都是非常強大的。所謂“漢以強亡”最早出自於王夫之所撰之《讀通鑑論》,在該書中,王夫之這樣評價漢朝的滅亡:“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漢朝,西漢和東漢加一起有四百年,整整四百年漢王朝都維持著對周邊政權的強勢,除了西漢初期曾經與匈奴短暫和親過,此後不管是面對匈奴還是西羌還是南越,漢朝都是一馬平川,保持著軍事上的絕對優勢。但是漢朝最終還是在公元220年走向了終結。

    究其原因,當然是漢王朝內部的政治出了問題。東漢建立以後,保守封閉的莊園經濟發展迅速,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地方割據勢力的坐大。當時的河東地區,江南地區都先後出現了一些地方性的世家大族,他們壟斷地方的軍政事務。

    在中央層面則是宦官之亂與外戚專權交替,東漢的宦官的權力是很大的,遠遠超過明朝,有時候甚至可以掌握皇帝的廢立之權。

    因此到了東漢末年,由於皇位的不正常繼承,導致弱主幼主頻現,因而中央的權威一步步瓦解。最終漢朝滅亡。

  • 2 # 人之聿81867

    封建王朝一般到後期都會出現土地兼併,政治混亂的現象,這樣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大家族把握權勢,平民往上升遷的通道阻塞,因為政治清明的時候皇帝和大臣可以唯賢舉才,這樣往上升的唯一通道變成了軍功,軍官盡力的打勝仗。這樣有的人會說,這不正好嘛,為國家開疆拓土,可是打仗是需要國家經濟作支撐的,亂打仗會陷入窮兵黷武的境地,願以此為戒!

  • 3 # 關東俠客

    東漢末期,表面上國家很強大,匈奴被打爬下了,南匈奴分為五部內附,鮮卑忙於消化得到的草原,還沒有坐大坐強,東漢時期無外患。內部卻矛盾重重,東漢是地主豪強建立的政權,兼併土地嚴重,農民失去土地成為豪強地主的咐庸,階級矛盾突出。東漢後期人口六千多萬,人口與土地矛盾明顯,當時生產力低下,糧食單產低,土地生產的糧食無法供養過量人囗,整個帝國彷彿坐在火山囗上。公元184年張角組織"太平道"宣稱"蒼天已死,皇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隨著東漢政府的鎮壓,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名地軍閥和豪強地主紛紛組織武裝,鎮壓黃巾起義,逐漸做大做強最後取而代之,漢帝國亡於土地高度集中,階級矛盾加巨,軍閥乘機做大摘了桃子。)

  • 4 # 蘇漢澤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出自王夫之《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第九條。

    具體內容就不詳細引用了,不瞭解的自己找來細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漢以強亡”的相關內容裡,還有更值得注意的話:

    故垂百年,三國兵息,而五胡之禍起。佳兵不祥,遂舉曠古以來富強卓立之中夏趨於弱,而日畏犬羊之噬搏。漢末之強,強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論世者之所深悲也。

    這段話對於一般人來說,直接閱讀怕是不容易品出其中三味。

    但結合王夫之作為明清之際反思民族興亡的思想家身份來看,很明顯,反思漢朝的目的,是追尋明朝為何輕易亡於滿清。

    所以,五胡之亂,在王夫之眼中是因為“佳兵不祥(漢以強亡、三國混戰百年)”。於是,“佳兵不祥”是“中夏趨於弱”的根本。

    至於“漢以強亡”的具體含義,王夫之自己解釋的很清楚,外戚、宦官輪流把持中樞的情況下,“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

    所以,漢末之強,在於士大夫有能力“擁兵以戮力於邊徼”。

    從制度來說,就是漢代制度草創,還沒有抑制世家門閥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中央集權程度還比較低。

    餘論

    說到王夫之的本意,結合明末黨爭的史實來看“漢以強亡”的相關論述,所指其實是批判“內鬥內行”,中央欲集權不得其法。是以“漢末之強,強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論世者之所深悲也

    所以,對王夫之來說,“漢以強亡”並不是什麼好事。

    反觀明代,北方淪陷的主要原因是李自成為首的造反已經將北方的政府勢力瓦解(吳三桂降清與“京師陷落崇禎自縊”關係密切)。

    而且,明政權是直接被底層造反者攻滅首都並導致皇帝上吊的。朱溫雖然也是造反出身,但是他先投降官軍,再攻滅黃巢。滅唐時的身份已經不是一個白身造反者。

    這就是說,明是“漢以強亡”的反面。明以極弱亡體現在,一個倉促打造的草臺造反班子,滅了一個成建制的政權;一個邊鄙的少數民族,在沒有黃河流域沒有多少經營積累的基礎上就能大體整合前朝力量,而與之鮮明對比的是,有著一定戰略優勢的南方,歷史上曾出現了東晉、南宋這樣成功延續百年左右小朝廷的南方,在明末竟然沒多少反抗餘地。

    明政權之弱,根源是打造了一群光吃蛋糕而不需操心社會穩定的宗室群體。

    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

    明末時,宗室人數達到三十多萬人,造成了國家財政極為沉重的負擔,具體來說

    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親王爵位。親王的嫡長子封為世子(可以世襲親王),長孫封世孫(可以世襲親王);親王的其餘各子封郡王(降一等)

    明朝共計實封親王六十五位,追封親王二十二位,共有八十七親王。這看著不算多,然而:

    郡王的嫡長子封長子(可世襲郡王),其餘各子封鎮國將軍(降一等);濫妾所生之子,降二等為輔國將軍的

    資料顯示,明代各王府先後封924位郡王,這就不少了。郡王之下,繼承都要降級,然而最低一級的奉國中尉卻世襲罔替:

    鎮國將軍的 所有兒子,降一等,皆封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的 所有兒子,降一等,皆封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的 所有兒子,降一等,皆封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的 所有兒子,降一等,皆封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的 所有兒子,皆封奉國中尉,以此爵位 世襲罔替。

    奉國中尉的俸祿為每年200石(一半本色糧,一半鈔;嘉靖四十四年改為四分本色糧,六分折鈔)

    明神宗時,因宗室繁衍過巨,遂減歲祿,並限制繼承。明神宗朱翊鈞,隆慶六年(1572年)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這就是說,明朝立國兩百年後,宗室消耗已經讓政府吃不消。

    這種消耗還是分散的,不可控的,不像昏君消耗國庫那樣,換個皇帝就立馬見效的。

    所以,明末的小冰河影響,只是表面的。若這部分宗室消耗用來賑災或者加強軍隊。明朝末年也不至於那麼荒唐。

    漢以強亡,某種意義來說,襯托的是明以殘亡(殘廢)。宗室靡費,在面對內憂(底層造反)外患的時代,就等於自廢手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鑑別清道光瓷器的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