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天悄悄過去又一年

    左良玉原本崇禎調他和李自成作戰,但他養寇自重,消極避戰。他以後成為南明四大鎮。他其實在崇禎末年,朝廷已對他失去控制。而後他也就蛻變為軍閥。軍閥的特點就是擴軍,撈錢,搶地盤。如果真要讓去抗擊外敵,這種折損自己沒有好處的行動,軍閥當然是不幹啦。所以不要指望左良玉能抗擊後金。

  • 2 # 宋安之

    這個問題頗有一些事後諸葛亮了。

    毛文龍死於崇禎二年,左良玉在崇禎五年被起用鎮壓農民起義後才發展壯大的,至崇禎十七年明亡前後,才達到鼎盛時期,雖史書記載擁有八十萬之眾,號稱百萬,但絕沒有如此之多,大概也就二十多萬,沒有那麼誇張,且多為烏合之眾。

    在崇禎末年,左良玉做大以後,多次抗命不遵,擁兵自重,有點唐末藩鎮的意思,崇禎帝被圍北京城之前,孫傳庭戰死,明庭最後的兩支大軍一個是大家熟悉的山海關吳三桂部還有一個就是左良玉部,調其入京勤王,給予世守武昌的條件都是不聽令,一直磨蹭到北京淪陷崇禎帝身死才不了了之,這樣的人調其勤王都費勁,讓他乖乖交出兵權與滿清死磕,他不造反才怪。

    所以這個設想有點太天真了…

  • 3 # 南朝居士

    當然,這都是在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的前提下,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並不是絕對的,當中央權力鼎盛,對地方控制就非常有效,武將就不敢有非分之想,因為一旦你不聽話,地方文官就能收拾你,

    而一旦中央衰弱了,地方武將就會擁兵自重,不受中央調遣,中央也沒辦法,特別是外敵入侵時,皇帝想調部隊是難之又難的,甚至會看著王朝垮了,因為王朝覆滅了,他手裡的軍隊就是爭奪天下的資本。

    北宋末年,汴京周邊軍隊最少也有30萬,南方軍隊軍隊也有二三十萬,再加上所以的義軍就更多了,可是誰去救援了?

    清末慈禧西逃,地方都撫有進京勤王的?沒有吧,都擁兵自重,而且,慈禧回來了,還沒有辦法收拾他們。

    明末也是一樣,左良玉是沒有八十萬的,二十萬是有的,但擁兵自重,朝廷一旦垮了,這就是他爭奪天下的資本,所以像左良玉、吳三桂等,皇帝許諾封侯了,還是不去勤王,

    左良玉是如此,你以為毛文龍不是這樣?一個文官袁崇煥為了擁兵自重,殺了毛文龍,很多人為了鳴不平,但袁崇煥只是擅殺,不算冤殺,他們都是為了擁兵自重。

    前面那些廢話,只是告訴你軍隊和中央政府的關係。文臣武將沒有忠心的,只是在有效的制約機制之下才會忠心。

  • 4 # 腳踏一枝梅

    左良玉是張獻忠的剋星,在南明四鎮中實力最強,號稱百萬(實際20萬),鎮守武漢地域,但從未與清兵交過手。李闖王圍攻北京城前,崇禎曾令其帶兵北上勤王,左故意拖延聽宣不聽調。左連北京勤王都調不動,更何況調遼東打清兵?崇禎吊死後,多爾袞帶清兵入關,打著為崇禎報仇和剿匪保平安的旗號,佔領北京城後兵分兩路進兵,不久左良玉降清。

  • 5 # 史詩雜談

    毛文龍被袁崇煥斬殺的時候,左良玉還在罷官時期,直到毛文龍死後的次年(1630年)左良玉復官,更別提當時的他哪裡來的所謂的"八十萬"大軍。

  • 6 # 三生有畫

    左良玉本來是東北一線的中下層將領,一步步走上來。後來才做到將軍,率領昌平軍入關南下,對付陝西河南的農民軍。

    左良玉行伍出身,行事霸道。在南下征討農民軍的過程中,左良玉有敗有勝,但是與當地的督撫、主帥,譬如楊嗣昌等,矛盾很大,逐漸心灰意冷。李自成等的農民軍戰鬥力強悍,明廷內憂外患,各地將領擁兵自重,難以節制的矛頭越來越明顯。心灰意冷的左良玉,開始尋求自保。

    在佔領武昌被封為伯爵侯爵後,控制了湖北、湖南、江西一帶,號稱用兵百萬,實際上不可能這麼多。其自保一方的私心越來越重,並極力拖延和農民軍決戰。

    左良玉的軍隊,分為十個大營,上五營為嫡系部隊,下五營為各地歸附的明軍、農民軍。但是左良玉的精銳部隊,早在和李自成大戰時,消耗殆盡。剩下的這些軍隊,都是烏合之眾,內部管理鬆懈,軍紀廢弛,騷擾搶劫屠戮百姓,與土匪差不多。而且部將桀驁不馴,難以節制,自保尚且不足,何況大戰。

    儘管左良玉軍團是烏合之眾,但是左良玉畢竟是名將,有他負責鎮守湖北江西,防禦西面的張獻忠和北面的李自成,還是保證了長江下游的暫時的安全和太平。江南半壁江山,仍然沒有受到大的戰火波及,成為明廷的財稅來源和唯一的穩定的後方,其戰略重要性,至關重要。

    此時的左良玉,只求自保,割據一方,他也不不可能同意將自己的軍隊,調到北方去送死的。他的軍團,只聽他一人的,朝廷是調不動的。

    而且,他的軍隊以步兵為主,戰鬥力不強,也很難適應北方的作戰。各有私心,也很難服從明廷的排程。

    所以他的軍隊,是不可能北上,也不適合調到北方去打仗的。

  • 7 # 楓飛花葉

    毛文龍和他的部下已暗投皇太極,在一次寧遠戰役中袁叫毛援助毛手下非但沒有支援還密通皇太極。袁太怒私斬了毛,毛的手下便與皇太極設計害袁。袁死後毛的手下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投清。從三海關打到嶺南一路屠城,屠死漢人上百萬為清立下漢馬功勞,成了大清三順王。從三個漢奸對漢人燒殺搶奪,無惡不作就看出毛的人品。把部隊給毛不就等於給了大凊麼?

    毛只是一個佔山為王的軍閥,當初在江東島搶殺掠奪,明的說為大明騙軍響黑的和皇太極有染。等到時機成熟哪有權貴就站哪?後來的三大順王投清,從山海關打到嶺南為了討好凊對漢人大屠殺,至少上百萬,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 8 # 論史

    這個提問是有問題的。

    毛文龍他死的時候是崇禎二年,左良玉是什麼時候出道的?崇禎初年左良玉剛剛帶著手下的昌平兵開始了他的圍剿起義軍的生涯,就是說毛文龍死的時候,左良玉的事業才剛剛起步。而毛文龍在東江鎮為總兵的時候,左良玉在寧遠兵變削官奪職以後,起復的官職是遼東車右營都司,這時候的左良玉你讓他怎麼拉出80萬軍隊給毛文龍用?

    第二,左良玉能拉出80萬人的時候,那是在他駐守武昌期間,就是說是在崇禎十六年八月份以後了。而崇禎十三年以後,隨著自己實力的擴大,就意圖擁兵自重,不再奉朝廷號令。

    就比如說在崇禎十五年的時候,左良玉救援開封,朱仙鎮戰役失敗後,問責環節是怎麼樣的呢?

    帝怒恂,罷其官,不能罪良玉也

    就是說哪怕是左良玉戰的大敗,朝廷也不能拿左良玉怎麼樣了,只敢遷怒左良玉的恩人侯恂,左良玉在這個時候根本就已經是一方軍閥了,明朝廷根本調動不了他。

    第三、據《明史》記載,左良玉的軍隊確實有八十萬,號稱百萬。而且看上去確實蠻像一回事。

    良玉兵八十萬,號百萬,前五營為親軍,後五營為降軍。每春秋肄兵武昌諸山,一山幟一色,山谷為滿。

    看上去真是聲勢赫赫,但是實際上左良玉的軍隊戰鬥力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他的精銳早在朱仙鎮之戰的時候就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

    然良玉自朱仙鎮之敗,精銳略盡,其後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相復懾。

    你看左良玉這所謂的八十萬軍隊的質量,就是打李自成的起義軍都夠愴(事實上左良玉在其生涯後期確實被李自成追的到處跑),更不要說去打在松山之役殲滅過明朝九邊精銳的八旗軍,那是要這八十萬的命啊!

    最後,我要特別說明一下,左良玉軍隊只是有八十萬人,但是實際有戰鬥力的(只是說可以打仗的,精不精銳就不知道了)多少呢?這個問題不少網友也有討論,我在魏源的《聖武記·掌故考證》裡應該是翻到了一個可能靠譜的答案,告訴大家,就十萬。我請大家看一段上面的敘述。

    左良玉兵號八十萬,末年亦動言三十萬,高傑兵動言二三十萬,及降英王、豫王軍前,則左兵十萬、高兵十三萬而已。蓋平時亦家口老弱充數,及降時造冊解散,則水落石出也。

    就是說左夢庚率軍歸降清朝的時候,清朝對左軍進行了裁減老弱,登記造冊,最後得出左軍真正能作戰的人數就是十萬人。魏源考證的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且不說左良玉在毛文龍活著的那時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權力集合八十萬人,就是後期那左良玉帶著的那八十萬人實際戰鬥力也是水分相當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核裂變反應的臨界體積是否是公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