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三十四年吉林巡撫陳昭常為恭進蜂蜜奏摺。
清代,吉林要向朝廷及皇室供應大量的特產貢品,順治年間,清廷在烏拉城(今吉林市龍潭區烏拉鎮)設定了隸屬於內務府的採捕貢品的機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在這裡做事的差役稱為打牲丁,又稱採牲丁,負責貢品的採捕、儲存、運送及呈進等事務。蜂蜜即是打牲烏拉重要的貢品之一。
蜂蜜,尤其是紅、白蜂蜜,為蜜中極品,更得清代皇室青睞。《盛京通志》記載:“蜂蜜出於吉林諸山中”。朝貢蜂蜜分類很細。紅蜜是指長白山各種山花的雜蜜, 白蜜是指長白山椴樹蜜。蜜脾為蜂巢,蜜尖是蜂王漿。生蜜則是沒有加熱熬煮過濾的蜜。打牲烏拉進貢蜂蜜的數量,省檔案館館藏檔案中多有記載,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吉林巡撫奏摺中寫道:“諮據打牲烏拉護理四品翼領富森保採捕恭備祭祀供品,應進白蜜十二匣、蜜尖十二匣、蜜脾十二匣、生蜜六千斤…… 用箱簍妥慎裝固,飭交驍騎校金升等於十二月二十三日起程恭進”。這個數字從清初至清末,一直沒有變化。清廷對貢品種類、數量、質量等均有嚴格要求,任何一項達不到要求,負責進貢的官員都要受到責罰。如規定,蜂蜜採不足額虧至10壇以上者,每壇折打採捕蜂蜜的領催二鞭,連續3年不足額,鞭責採蜜領催一百,並 降為打牲丁。
為了保證蜂蜜及其他貢品的供應,清王朝將吉林大片土地、森林、山脈、河流列為禁山、禁河和圍場,實行劃界封禁。打牲烏拉原設捕貢山場,東以拉林河為界,西至煤窯廠,南由橫道河子起,至磨盤山止,與吉林搭界,北由邊外二道河子起,至團山子止,與伯都訥界毗連。大致在現在的永吉、舒蘭、九臺、榆樹、雙陽、蛟河 等縣市境內。在其中劃定22座採貢山場,專供打牲烏拉採捕蜂蜜、松子等貢品。採蜜季節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派兵巡邏把守,不準任何人隨便入山。打牲丁進山,需持有吉林將軍衙門等機構發放的過門卡票方能放行。
採捕蜂蜜有固定的人員及嚴格的程式。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專門負責貢蜜的採送。檔案詳細記載了打牲丁採蜂蜜的事情:“竊查 歷年霜降節前,由本衙門揀派官員、頭目、打牲丁等,循例請領過卡票照,前往產蜜處採捕貢進紅白蜂蜜,蜜脾、蜜尖等物歷辦在案。現值寒露節後,理應如期出派官員即時採捕。今本衙門循例出派官員六名,領催、珠軒達、鋪副十八名,打牲丁四百九十名,又代本城協署披甲加添打牲丁一百五十名,共六百六十四名,分三莫 音差遣外,另行添派專員一名,領催、珠軒達、鋪副六名,打牲丁三十名,分為一莫音,採捕貢進白蜜,並匣裝蜜胚、蜜尖等,籌給該丁等衣裝、鹽糧,定於九月初九日陸續起程”,“前往舒蘭、霍倫、冷風口等處產蜜處所採捕”。“同治十年九月初九日”為1871年10月19日,是霜降前,其時長白山脈應已降雪。蜂蜜 “非依山傍水人跡罕到之處不能釀”。可以想象牲丁們于山谷中找尋蜂巢,採集蜂蜜,何等艱難。以如上所述檔案記載數字為依據,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為採蜂蜜竟派出官、丁701人,去採捕“統計共七千七百八十餘斤”蜂蜜,可斷採蜂蜜該是異常艱難!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對蜂蜜的採集、處理和進送有一套完整的人馬和程式。採回來的蜂蜜,都集中到專用的蜂蜜房,經過分類和過濾之後,裝入豬皮簍內,再以豬皮將簍口封固貼印花封存以待進送。打牲烏拉每年分兩次在農曆十二月間進送蜂蜜。打牲烏拉上三旗大致“出派驍騎校一員、委官一員、珠軒頭目、鋪副五名,應用驛車十三輛呈送到京”。從烏拉城到京城驛道長二千餘里,“馬馱、肩挑、車拉”需行走30余天,途徑20多個驛站。蜂蜜運抵京城時,一些採牲丁要將生蜜熬熟,濾去雜質,分離殘餘蜂蠟,最後才能把純淨的蜂蜜呈送總管內務府。
打牲丁一年四季按不同品種分時採捕貢品,他們不得遷居,不得從事其他行業,名義上是皇室在冊的旗民,實際上是失去人身權利的奴隸。牲丁們的薪金和生活是怎樣的呢?省檔案館藏民國元年(1912)三月烏拉八旗打牲丁趙文元等人給吉林巡撫的稟文中這樣記載:“竊丁等溯烏拉設丁之原,則為採捕之公僕。冰江冬網、 荊巔秋樵二百年,年無虛晷。四千丁,丁皆供役。責任艱辛萬狀,餉銀則月只一金。”他們的餉銀最初每月只有五錢,到乾隆五十二年(1767年)才增加到一 兩,就是這樣,朝廷也連年拖欠。僅咸豐年間拖欠的餉銀總數就達十九萬七千二百多兩,嚴重影響了依靠官餉活命的打牲丁的生活。
清末,特別是咸豐後,沙俄佔據了吉林東部的大片領土,貢品的採捕更加艱難,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採不到,便去集市上買,稱“價買貢品”。 用於採購貢品的經費,常常數萬兩之巨。“倘在不足,必須價買,所費既無正款可籌,擬由八旗官丁俸餉項下照舊普通勻攤。其上三旗專司松子、蜂蜜兩項,需費亦 歸八旗勻攤。”
清光緒三十四年吉林巡撫陳昭常為恭進蜂蜜奏摺。
清代,吉林要向朝廷及皇室供應大量的特產貢品,順治年間,清廷在烏拉城(今吉林市龍潭區烏拉鎮)設定了隸屬於內務府的採捕貢品的機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在這裡做事的差役稱為打牲丁,又稱採牲丁,負責貢品的採捕、儲存、運送及呈進等事務。蜂蜜即是打牲烏拉重要的貢品之一。
蜂蜜,尤其是紅、白蜂蜜,為蜜中極品,更得清代皇室青睞。《盛京通志》記載:“蜂蜜出於吉林諸山中”。朝貢蜂蜜分類很細。紅蜜是指長白山各種山花的雜蜜, 白蜜是指長白山椴樹蜜。蜜脾為蜂巢,蜜尖是蜂王漿。生蜜則是沒有加熱熬煮過濾的蜜。打牲烏拉進貢蜂蜜的數量,省檔案館館藏檔案中多有記載,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吉林巡撫奏摺中寫道:“諮據打牲烏拉護理四品翼領富森保採捕恭備祭祀供品,應進白蜜十二匣、蜜尖十二匣、蜜脾十二匣、生蜜六千斤…… 用箱簍妥慎裝固,飭交驍騎校金升等於十二月二十三日起程恭進”。這個數字從清初至清末,一直沒有變化。清廷對貢品種類、數量、質量等均有嚴格要求,任何一項達不到要求,負責進貢的官員都要受到責罰。如規定,蜂蜜採不足額虧至10壇以上者,每壇折打採捕蜂蜜的領催二鞭,連續3年不足額,鞭責採蜜領催一百,並 降為打牲丁。
為了保證蜂蜜及其他貢品的供應,清王朝將吉林大片土地、森林、山脈、河流列為禁山、禁河和圍場,實行劃界封禁。打牲烏拉原設捕貢山場,東以拉林河為界,西至煤窯廠,南由橫道河子起,至磨盤山止,與吉林搭界,北由邊外二道河子起,至團山子止,與伯都訥界毗連。大致在現在的永吉、舒蘭、九臺、榆樹、雙陽、蛟河 等縣市境內。在其中劃定22座採貢山場,專供打牲烏拉採捕蜂蜜、松子等貢品。採蜜季節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派兵巡邏把守,不準任何人隨便入山。打牲丁進山,需持有吉林將軍衙門等機構發放的過門卡票方能放行。
採捕蜂蜜有固定的人員及嚴格的程式。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專門負責貢蜜的採送。檔案詳細記載了打牲丁採蜂蜜的事情:“竊查 歷年霜降節前,由本衙門揀派官員、頭目、打牲丁等,循例請領過卡票照,前往產蜜處採捕貢進紅白蜂蜜,蜜脾、蜜尖等物歷辦在案。現值寒露節後,理應如期出派官員即時採捕。今本衙門循例出派官員六名,領催、珠軒達、鋪副十八名,打牲丁四百九十名,又代本城協署披甲加添打牲丁一百五十名,共六百六十四名,分三莫 音差遣外,另行添派專員一名,領催、珠軒達、鋪副六名,打牲丁三十名,分為一莫音,採捕貢進白蜜,並匣裝蜜胚、蜜尖等,籌給該丁等衣裝、鹽糧,定於九月初九日陸續起程”,“前往舒蘭、霍倫、冷風口等處產蜜處所採捕”。“同治十年九月初九日”為1871年10月19日,是霜降前,其時長白山脈應已降雪。蜂蜜 “非依山傍水人跡罕到之處不能釀”。可以想象牲丁們于山谷中找尋蜂巢,採集蜂蜜,何等艱難。以如上所述檔案記載數字為依據,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為採蜂蜜竟派出官、丁701人,去採捕“統計共七千七百八十餘斤”蜂蜜,可斷採蜂蜜該是異常艱難!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對蜂蜜的採集、處理和進送有一套完整的人馬和程式。採回來的蜂蜜,都集中到專用的蜂蜜房,經過分類和過濾之後,裝入豬皮簍內,再以豬皮將簍口封固貼印花封存以待進送。打牲烏拉每年分兩次在農曆十二月間進送蜂蜜。打牲烏拉上三旗大致“出派驍騎校一員、委官一員、珠軒頭目、鋪副五名,應用驛車十三輛呈送到京”。從烏拉城到京城驛道長二千餘里,“馬馱、肩挑、車拉”需行走30余天,途徑20多個驛站。蜂蜜運抵京城時,一些採牲丁要將生蜜熬熟,濾去雜質,分離殘餘蜂蠟,最後才能把純淨的蜂蜜呈送總管內務府。
打牲丁一年四季按不同品種分時採捕貢品,他們不得遷居,不得從事其他行業,名義上是皇室在冊的旗民,實際上是失去人身權利的奴隸。牲丁們的薪金和生活是怎樣的呢?省檔案館藏民國元年(1912)三月烏拉八旗打牲丁趙文元等人給吉林巡撫的稟文中這樣記載:“竊丁等溯烏拉設丁之原,則為採捕之公僕。冰江冬網、 荊巔秋樵二百年,年無虛晷。四千丁,丁皆供役。責任艱辛萬狀,餉銀則月只一金。”他們的餉銀最初每月只有五錢,到乾隆五十二年(1767年)才增加到一 兩,就是這樣,朝廷也連年拖欠。僅咸豐年間拖欠的餉銀總數就達十九萬七千二百多兩,嚴重影響了依靠官餉活命的打牲丁的生活。
清末,特別是咸豐後,沙俄佔據了吉林東部的大片領土,貢品的採捕更加艱難,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採不到,便去集市上買,稱“價買貢品”。 用於採購貢品的經費,常常數萬兩之巨。“倘在不足,必須價買,所費既無正款可籌,擬由八旗官丁俸餉項下照舊普通勻攤。其上三旗專司松子、蜂蜜兩項,需費亦 歸八旗勻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