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言文的答案為:D;B;D;(1)譯文:神宗時開始用經術選拔人才,於是停止詩賦考試,又考慮這樣不足以盡攬人才,於是設定詞學一科。(2)譯文:胡安國到達京都,向楊時訪求士人,楊氏認為高閌是首屈一指的,高閌因此聞名。
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高閌,字抑崇,明州鄞縣人。紹興元年,以上舍選賜進士第。執政薦之,召為秘書省正字。時將賜新進士《儒行》《中庸》篇,閌奏《儒行》詞說不醇,請止賜《中庸》,庶幾學者得知聖學淵源,而不惑於他說,從之。
權禮部員外郎兼史館校勘。尋遷著作佐郎,以言者論罷,主管崇道觀。召為國子司業。時興太學,閌奏宜先經術,帝曰:“士習詩賦已久,遽能使之通經乎?”閌曰:“先王設太學,惟講經術而已,國初猶循唐制用詩賦,神宗始以經術造士,遂罷詩賦,又慮不足以盡人才,乃設詞學一科。今宜以經義為主,而加詩賦。”帝然之。閌於是條具以聞。其法以《六經》《語》《孟》義為一場,詩賦次之,子史論又次之,時務策又次之。太學課試及郡國科舉,盡以此為法,且立郡國士補國學監生之制。中興已後學制,多閌所建明。
閌又言建學之始,宜得老成以誘掖後進。乃薦全州文學師維藩,詔除國子錄。維藩,眉山人,精《春秋》學,林慄其高第也,故首薦之。新學成,閌奏補試者六千人,且乞臨雍,繼率諸生上表以請。於是帝幸太學,秦熺執經,閌講《易·泰卦》,賜三品服。胡寅聞之,以書責閌曰:“閣下為師儒之首,不能建大論,明天人之理,乃阿諛柄臣,希合風旨,求舉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孰甚焉!平生志行掃地矣。”
閌少宗程頤學。宣和末,楊時為祭酒,閌為諸生。胡安國至京師,訪士於時,以閌為首稱,由是知名。閌除禮部侍郎,帝因問閌張九成安否,明日,復以問秦檜,檜疑閌薦。中丞李文會承檜旨劾閌,出知筠州,不赴,卒。初,秦棣嘗使姚孚請婚,閌辭之。其著述有《春秋集傳》行於世。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有刪改)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權禮部員外郎兼史館校勘 權:代理
B詔除國子錄 除:拜授
C以書責閌 責:責備
D欺天罔人孰甚焉 罔:沒有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隋煬帝大業年間始設,一直延續到清朝。
B禮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命、考核,禮樂、祭祀、朝會、宴享、學校、科舉的政令等事務。
C太學隸屬國子監,太學生從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
D時務策指科舉考試中論時務的對策;試策是考試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經義等設問,令應試者作答。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高閌任秘書省正字,敢於進言。他認為《儒行》詞說不夠醇厚,請求皇上只賜新進士《中庸》,以免受其他學說迷惑,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
B高閌擔任國子司業,上書改革。他向皇上建議太學考試應以經義為主,增加詩賦,得到皇帝認可;於是他分條列舉察報科考改革具體內容。
C高閌身為學官之首,重視舉賢。他認為建立太學初期,應聘請年高德劭者以勸導獎掖後進;維藩精通《春秋》學,獲其推薦,拜任國子錄。
D高閌遭彈劾貶出京,未去就任。當初秦棣曾派姚孚向他請求結為姻親關係,而被拒絕;因此他被秦檜授意的御史中丞李文會彈劾出知筠州。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神宗始以經術造士,遂罷詩賦,又慮不足以盡人才,乃設詞學一科。
(2)胡安國至京師,訪士於時,以閌為首稱,由是知名。
這篇文言文的答案為:D;B;D;(1)譯文:神宗時開始用經術選拔人才,於是停止詩賦考試,又考慮這樣不足以盡攬人才,於是設定詞學一科。(2)譯文:胡安國到達京都,向楊時訪求士人,楊氏認為高閌是首屈一指的,高閌因此聞名。
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高閌,字抑崇,明州鄞縣人。紹興元年,以上舍選賜進士第。執政薦之,召為秘書省正字。時將賜新進士《儒行》《中庸》篇,閌奏《儒行》詞說不醇,請止賜《中庸》,庶幾學者得知聖學淵源,而不惑於他說,從之。
權禮部員外郎兼史館校勘。尋遷著作佐郎,以言者論罷,主管崇道觀。召為國子司業。時興太學,閌奏宜先經術,帝曰:“士習詩賦已久,遽能使之通經乎?”閌曰:“先王設太學,惟講經術而已,國初猶循唐制用詩賦,神宗始以經術造士,遂罷詩賦,又慮不足以盡人才,乃設詞學一科。今宜以經義為主,而加詩賦。”帝然之。閌於是條具以聞。其法以《六經》《語》《孟》義為一場,詩賦次之,子史論又次之,時務策又次之。太學課試及郡國科舉,盡以此為法,且立郡國士補國學監生之制。中興已後學制,多閌所建明。
閌又言建學之始,宜得老成以誘掖後進。乃薦全州文學師維藩,詔除國子錄。維藩,眉山人,精《春秋》學,林慄其高第也,故首薦之。新學成,閌奏補試者六千人,且乞臨雍,繼率諸生上表以請。於是帝幸太學,秦熺執經,閌講《易·泰卦》,賜三品服。胡寅聞之,以書責閌曰:“閣下為師儒之首,不能建大論,明天人之理,乃阿諛柄臣,希合風旨,求舉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孰甚焉!平生志行掃地矣。”
閌少宗程頤學。宣和末,楊時為祭酒,閌為諸生。胡安國至京師,訪士於時,以閌為首稱,由是知名。閌除禮部侍郎,帝因問閌張九成安否,明日,復以問秦檜,檜疑閌薦。中丞李文會承檜旨劾閌,出知筠州,不赴,卒。初,秦棣嘗使姚孚請婚,閌辭之。其著述有《春秋集傳》行於世。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有刪改)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權禮部員外郎兼史館校勘 權:代理
B詔除國子錄 除:拜授
C以書責閌 責:責備
D欺天罔人孰甚焉 罔:沒有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隋煬帝大業年間始設,一直延續到清朝。
B禮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命、考核,禮樂、祭祀、朝會、宴享、學校、科舉的政令等事務。
C太學隸屬國子監,太學生從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
D時務策指科舉考試中論時務的對策;試策是考試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經義等設問,令應試者作答。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高閌任秘書省正字,敢於進言。他認為《儒行》詞說不夠醇厚,請求皇上只賜新進士《中庸》,以免受其他學說迷惑,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
B高閌擔任國子司業,上書改革。他向皇上建議太學考試應以經義為主,增加詩賦,得到皇帝認可;於是他分條列舉察報科考改革具體內容。
C高閌身為學官之首,重視舉賢。他認為建立太學初期,應聘請年高德劭者以勸導獎掖後進;維藩精通《春秋》學,獲其推薦,拜任國子錄。
D高閌遭彈劾貶出京,未去就任。當初秦棣曾派姚孚向他請求結為姻親關係,而被拒絕;因此他被秦檜授意的御史中丞李文會彈劾出知筠州。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神宗始以經術造士,遂罷詩賦,又慮不足以盡人才,乃設詞學一科。
(2)胡安國至京師,訪士於時,以閌為首稱,由是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