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東吳的戰略進攻方向,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張遼威震逍遙津。孫權興兵攻合肥,而且孫權對合肥賊心不死,在208年、215年、234年三次強攻合肥,結果均以失敗告終,反而成就了張遼、滿寵等人的威名。然而實際東吳並非一直死心眼,除了北攻合肥之外,還曾進擊徐州廣陵,西進背刺關羽全據江南,北上通航遼東,南下開拓交州(兩廣),東出經略夷洲,就連海南島都留下了東吳水師的足跡。為什麼孫吳要四面出擊,而且戰略方向要不停地變化呢?
首先要從東吳政權的締造者孫策說起,不甘心久居人下的孫策決心脫離袁術,開闢一片新天地,因此將野望投往江東,孫策兵鋒銳利,跨江擊劉繇,王朗、許貢、嚴白虎盡皆告破。不久前還寄人籬下的孫策搖身一變,成為了割據一方的雄主。仲家皇帝袁術100年病死,其長史楊弘與大將張勳欲投孫策而遭到廬江劉勳半路攔截,孫策早就對廬江野心勃勃,便勸說劉勳攻打上寮,並與周瑜帶領精兵襲取廬江,將勢力範圍拓展到了江北。拿下廬江的孫策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新仇舊賬一起算,在擊走劉勳的同一年,乘勝發兵進討黃祖,大勝,兵威震懾江南。
孫策旗開得勝後,並未繼續進攻,而是偃旗息鼓,回師江東。這一年,是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爆發了著名的官渡之戰。袁曹十萬大軍相持於官渡,曹操艱難的抵抗著河北軍的猛攻。孫策認為這是難得一遇的好時機,因此秘密籌備糧草,調兵遣將,但是就在同時被刺客襲擊,因此撒手人寰,臨終前命二弟孫權繼承大業。隨著孫策的死,奇襲許都的計劃無疾而終,也標誌著江東的中原戰略暫且告一段落。而且此時的江東內外交困,廬江太守李術舉起反旗,宗室內部動盪不安,孫權自然也沒精力再去開疆拓土,而是專心致志穩固江東。
同樣是200年,東吳重臣魯肅對孫權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也成為了東吳的戰略方針,指出官渡之戰曹操必勝,且未來將能夠統一北方,建議孫權先打黃祖,再打劉表,全據江南與曹操劃江而治。此後在203到208年間,孫權三次攻打黃祖,最後得勝,得到了江夏郡大部,眼看著荊州的東大門被開啟,荊襄七郡似乎唾手可得。
可是曹操在208年率軍南征大有一舉蕩平江南之勢。在孫權尚未決定是戰是和之際,荊州牧劉表便逝世了,魯肅急忙對孫權進言“現在是完成榻上策的大好時機,要不就和劉備結盟共抗曹操,要不就乾脆吞併荊州”。魯肅因此披星戴月趕往南郡,結果沒成想劉表幼子劉瓊一槍不放就投降了曹操。魯肅只好退而求其次。與劉備結盟共抗曹操。赤壁之戰結束後,荊州被盟友劉備佔據。
孫權總不能剛打敗曹操就翻臉不認人,因此調轉兵鋒,北上合肥,但是打了一個多月也未能破城,只好鳴金收兵。這時的東吳很尷尬,西面是盟友劉備,北面是強敵曹操,都不是用武之地,至於更西邊的益州,在周瑜病死後便不在東吳的選擇範圍之內,東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那麼為什麼不向南呢?
公元210年,周瑜病死的這一年。孫權命令步騭為交州刺史,江東大兵壓境之下,割據交州的土燮兄弟俯首稱臣,廣大的交州納入孫權治下。孫權對荊州念念不忘。恰好劉備在215年奪取益州。孫權立刻派遣諸葛瑾討還荊州,劉備當然不樂意,孫權一怒之下也顧不得什麼盟約了,命令呂蒙為將,一鼓作氣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關羽、魯肅各自率重兵對峙,劉備為關羽後盾,大戰一觸即發。然而此時曹操攻伐漢中,劉備只好與孫權議和,只要回了零陵郡,把剩下的兩郡送給孫權,隨後北上應付曹操。
孫權一看曹操親自提師攻打漢中,機會來了。孫權認為此刻合肥空虛,因此迫不及待的率領“十萬大軍”再次進攻合肥,結果被張遼打了個猝不及防,差點兒被生擒活捉,孫權也因為這一仗“名垂青史”。不過實際上東吳的進攻方向並非只有合肥,還有廣陵,如果能夠突破廣陵,那麼就能進取徐州,進而西向脅迫中原。而對於廣陵的攻略早從孫策時代便開始了,
孫策取得廬江郡後邊策劃對廣陵的攻勢,也就是所謂的匡琦之戰,不過到底是和誰交戰卻並不確定。如果按照《三國志》記載那麼就是孫權,若是按照《先賢行狀》記載,就成了孫策。總而言之這一仗就是陳登的個人秀,他示敵以弱,然後奇襲敵軍弱點,大破十倍敵,燒火造成曹操來援假象,追擊東吳再次大破敵軍。從戰果上來看,這仗不像是孫策能打出來的,倒像是孫權的手筆。從這以後東吳不再進攻廣陵。合肥之戰的失敗更是給了孫權重重一擊,讓他明白了北伐這條路是不通的。
繼承魯肅之位的呂蒙對孫權表示關羽驍勇善戰,且處於東吳上游,將來必是心腹大患,不如早把關羽給幹掉。孫權對廣陵還不死心,他說“反正陳登也死了,要不然咱們攻打徐州?”呂蒙表示反對,認為即便拿下徐州也守不住,不如進取荊州,因此東吳的戰略方向由北伐轉為西進。恰好關羽在219年發動了威震華夏的襄樊之戰,他抽調兵力進攻曹仁,呂蒙趁勢奇襲荊州,使得關羽敗走麥城。至此,孫權念念不忘的荊州終於得償所願。
233年,遼東公孫淵擔心曹魏攻伐,所以向東吳稱臣以為外應,孫權立刻做出迴應,而且派遣使者攜帶金銀財寶以及萬人通使遼東,可見東吳航海業的確發達。但是公孫淵犯難為了,他不是真心稱臣,只是找一條後路,萬一和孫權修好,遠水不救近火,曹魏興師來犯如何是好?但是又對東吳的大批金銀財寶實在是眼饞,乾脆一狠心, 把使者都殺光, 財寶都搶光,搞得孫權暴怒,不過跨海遠征遼東實在是耗費人力物力,因此作罷。
孫權對遼東非常重視,除了南北呼應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與遼東互市買馬。江東沒有產馬地,北方除遼東外都在曹魏治下,想要組建騎兵部隊自然只能靠遼東了。馬在冷兵器時代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後世的宋朝就是因為沒有收復北方的大片領土,因為馬匹總是不足,在作戰上就處於下風。
東吳面對多變的天下形勢,戰略方向也只好因時而變。從這一點來看,隆中對戰略執行的比之榻上策要完整的多,諸葛亮不愧是傑出的戰略家。曹操曾經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在戰術上不行,在戰略上、在用人上還是可以的,東吳不斷改變作戰方向時則也是無奈之舉,是沒辦法裡的最好辦法了。若是周瑜不死,孫權或可藉助力周瑜的大謀略,至少在戰略上更加棋高一招,也許就能更好地破局了。
提起東吳的戰略進攻方向,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張遼威震逍遙津。孫權興兵攻合肥,而且孫權對合肥賊心不死,在208年、215年、234年三次強攻合肥,結果均以失敗告終,反而成就了張遼、滿寵等人的威名。然而實際東吳並非一直死心眼,除了北攻合肥之外,還曾進擊徐州廣陵,西進背刺關羽全據江南,北上通航遼東,南下開拓交州(兩廣),東出經略夷洲,就連海南島都留下了東吳水師的足跡。為什麼孫吳要四面出擊,而且戰略方向要不停地變化呢?
一、孫策的中原戰略順利實行,但突然死亡,孫權只能專心穩固江東首先要從東吳政權的締造者孫策說起,不甘心久居人下的孫策決心脫離袁術,開闢一片新天地,因此將野望投往江東,孫策兵鋒銳利,跨江擊劉繇,王朗、許貢、嚴白虎盡皆告破。不久前還寄人籬下的孫策搖身一變,成為了割據一方的雄主。仲家皇帝袁術100年病死,其長史楊弘與大將張勳欲投孫策而遭到廬江劉勳半路攔截,孫策早就對廬江野心勃勃,便勸說劉勳攻打上寮,並與周瑜帶領精兵襲取廬江,將勢力範圍拓展到了江北。拿下廬江的孫策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新仇舊賬一起算,在擊走劉勳的同一年,乘勝發兵進討黃祖,大勝,兵威震懾江南。
孫策旗開得勝後,並未繼續進攻,而是偃旗息鼓,回師江東。這一年,是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爆發了著名的官渡之戰。袁曹十萬大軍相持於官渡,曹操艱難的抵抗著河北軍的猛攻。孫策認為這是難得一遇的好時機,因此秘密籌備糧草,調兵遣將,但是就在同時被刺客襲擊,因此撒手人寰,臨終前命二弟孫權繼承大業。隨著孫策的死,奇襲許都的計劃無疾而終,也標誌著江東的中原戰略暫且告一段落。而且此時的江東內外交困,廬江太守李術舉起反旗,宗室內部動盪不安,孫權自然也沒精力再去開疆拓土,而是專心致志穩固江東。
二、榻上策被提出,但實行不順利,荊州被劉備所佔同樣是200年,東吳重臣魯肅對孫權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也成為了東吳的戰略方針,指出官渡之戰曹操必勝,且未來將能夠統一北方,建議孫權先打黃祖,再打劉表,全據江南與曹操劃江而治。此後在203到208年間,孫權三次攻打黃祖,最後得勝,得到了江夏郡大部,眼看著荊州的東大門被開啟,荊襄七郡似乎唾手可得。
可是曹操在208年率軍南征大有一舉蕩平江南之勢。在孫權尚未決定是戰是和之際,荊州牧劉表便逝世了,魯肅急忙對孫權進言“現在是完成榻上策的大好時機,要不就和劉備結盟共抗曹操,要不就乾脆吞併荊州”。魯肅因此披星戴月趕往南郡,結果沒成想劉表幼子劉瓊一槍不放就投降了曹操。魯肅只好退而求其次。與劉備結盟共抗曹操。赤壁之戰結束後,荊州被盟友劉備佔據。
孫權總不能剛打敗曹操就翻臉不認人,因此調轉兵鋒,北上合肥,但是打了一個多月也未能破城,只好鳴金收兵。這時的東吳很尷尬,西面是盟友劉備,北面是強敵曹操,都不是用武之地,至於更西邊的益州,在周瑜病死後便不在東吳的選擇範圍之內,東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那麼為什麼不向南呢?
三、向南擴張,得到廣大的交州,得荊州兩郡,北伐又失敗公元210年,周瑜病死的這一年。孫權命令步騭為交州刺史,江東大兵壓境之下,割據交州的土燮兄弟俯首稱臣,廣大的交州納入孫權治下。孫權對荊州念念不忘。恰好劉備在215年奪取益州。孫權立刻派遣諸葛瑾討還荊州,劉備當然不樂意,孫權一怒之下也顧不得什麼盟約了,命令呂蒙為將,一鼓作氣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關羽、魯肅各自率重兵對峙,劉備為關羽後盾,大戰一觸即發。然而此時曹操攻伐漢中,劉備只好與孫權議和,只要回了零陵郡,把剩下的兩郡送給孫權,隨後北上應付曹操。
孫權一看曹操親自提師攻打漢中,機會來了。孫權認為此刻合肥空虛,因此迫不及待的率領“十萬大軍”再次進攻合肥,結果被張遼打了個猝不及防,差點兒被生擒活捉,孫權也因為這一仗“名垂青史”。不過實際上東吳的進攻方向並非只有合肥,還有廣陵,如果能夠突破廣陵,那麼就能進取徐州,進而西向脅迫中原。而對於廣陵的攻略早從孫策時代便開始了,
四、打廣陵、通遼東通通失敗,但打下了荊州孫策取得廬江郡後邊策劃對廣陵的攻勢,也就是所謂的匡琦之戰,不過到底是和誰交戰卻並不確定。如果按照《三國志》記載那麼就是孫權,若是按照《先賢行狀》記載,就成了孫策。總而言之這一仗就是陳登的個人秀,他示敵以弱,然後奇襲敵軍弱點,大破十倍敵,燒火造成曹操來援假象,追擊東吳再次大破敵軍。從戰果上來看,這仗不像是孫策能打出來的,倒像是孫權的手筆。從這以後東吳不再進攻廣陵。合肥之戰的失敗更是給了孫權重重一擊,讓他明白了北伐這條路是不通的。
繼承魯肅之位的呂蒙對孫權表示關羽驍勇善戰,且處於東吳上游,將來必是心腹大患,不如早把關羽給幹掉。孫權對廣陵還不死心,他說“反正陳登也死了,要不然咱們攻打徐州?”呂蒙表示反對,認為即便拿下徐州也守不住,不如進取荊州,因此東吳的戰略方向由北伐轉為西進。恰好關羽在219年發動了威震華夏的襄樊之戰,他抽調兵力進攻曹仁,呂蒙趁勢奇襲荊州,使得關羽敗走麥城。至此,孫權念念不忘的荊州終於得償所願。
233年,遼東公孫淵擔心曹魏攻伐,所以向東吳稱臣以為外應,孫權立刻做出迴應,而且派遣使者攜帶金銀財寶以及萬人通使遼東,可見東吳航海業的確發達。但是公孫淵犯難為了,他不是真心稱臣,只是找一條後路,萬一和孫權修好,遠水不救近火,曹魏興師來犯如何是好?但是又對東吳的大批金銀財寶實在是眼饞,乾脆一狠心, 把使者都殺光, 財寶都搶光,搞得孫權暴怒,不過跨海遠征遼東實在是耗費人力物力,因此作罷。
結束語孫權對遼東非常重視,除了南北呼應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與遼東互市買馬。江東沒有產馬地,北方除遼東外都在曹魏治下,想要組建騎兵部隊自然只能靠遼東了。馬在冷兵器時代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後世的宋朝就是因為沒有收復北方的大片領土,因為馬匹總是不足,在作戰上就處於下風。
東吳面對多變的天下形勢,戰略方向也只好因時而變。從這一點來看,隆中對戰略執行的比之榻上策要完整的多,諸葛亮不愧是傑出的戰略家。曹操曾經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在戰術上不行,在戰略上、在用人上還是可以的,東吳不斷改變作戰方向時則也是無奈之舉,是沒辦法裡的最好辦法了。若是周瑜不死,孫權或可藉助力周瑜的大謀略,至少在戰略上更加棋高一招,也許就能更好地破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