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及西周強大的基礎時,我強調過地理優勢: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周王室能夠控制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的兩大核心區域,才是他們擁有壓倒性優勢的主要原因。
可隨著周平王東遷,就意味著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不再被周王室所控制。這樣一來,周王室的實力自然大減。
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周平王及其接班人勵精圖治,說不定還能恢復昔日榮光。
從樂觀的角度出發,這種推測是可行的。
第一、周天子有天下共主的身份。
不管大家怎麼看待和對待周天子,都無法改變這一客觀事實。
大家想想齊桓公,他之所以能夠成為霸主,也是因為拿到了周天子頒發的委任狀,這也使得他成為了春秋時期無可爭議的第一霸主。
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
第二、春秋初期諸侯林立,周天子雖然實力大減,卻依然擁有一方豪強的實力。
以現在河南省為中心的區域內,並存著上百個諸侯。換言之,一個縣級大佬或許就擁有一方諸侯的地位。
面對這種魚龍混雜的局面,周天子想要收拾舊河山,似乎也不會太難。
與此同時,我們再看看其他地區各諸侯的情況。
春秋初期的秦國,還待在以天水和寶雞為中心的相關地區,距離稱霸關中的雄偉目標差了十萬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晉國,還待在以臨汾和運城為中心的相關地區,距離稱霸山西全境的雄偉目標也差了十萬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齊國,還待在以淄博為中心的相關地區,距離稱霸山東全境的雄偉目標同樣差了十萬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楚國,還待在河南與湖北交界的相關地區,距離南遷郢都還有七十多年的時間。
從這個角度來看,春秋初期似乎沒有什麼無可阻擋的威震天,全國範圍內同樣沒有一家獨大的巨無霸。
可就是在這樣一個大家起點都差不多的大環境中,周王室存在了五百餘年,共歷二十餘位君王,卻始終沒法恢復昔日榮光,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還在於周天子的所在地:河南。
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更被稱為“中華文明之根”,主要原因就在於河南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更是中國最古老、最發達的經濟區。
可就是因為河南開發得太早,使得這個地區被開發得過於完善。到了春秋初期,這一帶已經沒有什麼擴張潛力可發掘了。
當週天子站在洛陽舉目四望的時候,根本看不到什麼無主之地,大大小小的實力派把洛陽圍了個水洩不通。
與河南相比,陝西、山西、山東和湖北等地由於開發較晚,所以在春秋初期有大量的擴張空間。
當秦、晉、齊、楚等諸侯國站在國都舉目四望時,通常都能找到擴張之路,然後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朝著一個方向努力,自然更容易出成果。
雖說當時的秦、晉、齊、楚都不是什麼巨無霸,但說他們都是地區性強國,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有了這個先天優勢,再加上地理上擁有大量未開發土地的後天優勢,秦、晉、齊、楚成長為超級強國和巨無霸,並不令人意外。
後來的局勢發展也是如此:百年之後,秦稱霸陝西、晉稱霸山西、齊稱霸山東、楚稱霸湖北,而河南呢?卻始終無法決出一個真正的霸主。
看到河南困局的時候,總會令我想起西歐困局。
文藝復興之後,西歐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經濟迅猛發展的核心地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從西班牙和葡萄牙,到荷蘭和英國,再到法國和德國、奧匈帝國……歷史上出名的歐洲強國基本都出自於西歐(或南歐)。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亞洲和美洲開始發力,西歐卻由於起步太早,已經沒有了可開拓的空間,所以逐漸在全球競賽中落後。
道理很簡單:從西歐相關地區隨便找一個國家,那都是傳說中的發達國家,而且互相之間是羅圈套羅圈地牽制著,你說他們誰能兼併誰呢?
拿破崙以為自己很牛,希特勒也以為自己很牛,可他們始終無法擺平近在眼前的英國,同樣無法擺平遠在東歐的俄羅斯。
很多人都說: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屬於老糊塗,專心攻略西歐多好,幹嘛非要去惹毛熊呢?
這種說法,就好像一個根本沒有入門的棋手,對著兩個輸掉比賽的九段棋手大發議論。
九段棋手輸掉比賽,自然有發揮失誤的地方,但要說一個沒有入門的棋手,有資格指導九段棋手下棋,那顯然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周平王動遷洛陽之後的困境,和拿破崙、希特勒所遇到的困境有些相似:他們都想重現昔日榮光,至少也要稱霸一方,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出路。
當然了,周平王絕不是拿破崙或希特勒那種一心逆天行事的狠人,所以他的選擇是穩紮穩打,但這同樣看不到出路。
周平王去世之後,原本該繼位的王子狐也突然去世,接班人變成了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
周桓王的目標和周平王一樣,就是想方設法恢復周王室的昔日榮光,但周桓王大概是一個類似於拿破崙或希特勒那種強硬性格的人,所以他想改變周平王那種穩紮穩打的作風,先拿近在眼前的鄭國開刀。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許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
為什麼要拿鄭國開刀呢?事實上,周王室和鄭國之間的關係一直比較微妙。
春秋時代的許多國家,大多數都是西周開國君主周武王封的,而且大多是周武王身邊人。比如衛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晉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魯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侄子,齊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老師……
衛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
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
可鄭國的出現卻非常晚,他們的開國國君鄭桓公是西周末代君王——周幽王的叔叔,也是東周開國國君周平王的叔爺爺。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
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桓王和鄭莊公屬於還沒出五服的親戚。詳細論起親屬關係來,鄭莊公還是周桓王的爺爺一輩。
也因為雙方的關係這麼近,所以周王室和鄭國的關係一向很親密。
想當年,周幽王戰死在驪山腳下,鄭國的開國國君鄭桓公與他一同赴難。
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
後來,周平王東遷洛陽,鄭桓公的接班人鄭武公鼎力支援,並一直都是周平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元年辛未,王東徙洛邑,錫文侯命。晉侯會衛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於成周。
如果事態按照這種友好的模式一路發展下去,周王室自然能夠與鄭國聯手,雙方合力在河南打出一片天。
這種可能性其實是很高的,因為周王室以洛陽為中心,鄭國以新鄭為中心,雙方在地理上緊挨著,想要同時發力並不困難。
可問題就在於:周王室與鄭國並不是真正的一家人,他們之間除了合作之外,還存在著競爭關係。
周王室與鄭國融合成一個大家庭吼不吼啊?以空對空地說,自然是吼啊!
可問題是:如果周王室與鄭國融合成一個大家庭,那麼他們之間應該是什麼關係呢?
從周王室的角度來看,肯定還是自己當天子,鄭國當臣子。恢復昔日榮光之後,鄭國還是臣子。
從鄭國的角度來看,肯定希望自己能夠當曹操,周天子當漢獻帝。恢復昔日榮光之後,周王室做名譽領袖,鄭國做實際領袖,這樣的聯盟才能牢不可破。
當然了,鄭國當時肯定不知道曹操,但他們不願意給周王室當鐵桿小弟,這一點應該是確鑿無疑的。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鄭國的這套方案顯然更靠譜。
雙方合作的基礎是什麼?絕不是一方強勢一方弱勢,那不叫合作,叫提攜。
鄭國是周王室名義上的臣子,如果不能在實力上壓倒周王室,那雙方根本沒有合作基礎,只能說是周王室帶著鄭國打天下——周王室是獵人,鄭國是獵犬,僅此而已。
所以鄭國希望改變獵人和獵犬的關係,以兩個獵人聯手打獵的模式來合作。
可從周王室的角度來看:你一個諸侯,憑什麼與我這個天子平等合作呢?
事實上,如果周王室和鄭國的實力差距明顯,那麼根本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實力弱的如果敢不服從實力強的,那純屬自尋死路。
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周王室和鄭國的實力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差距。
在這種背景下,周不服鄭,鄭也不服周,雙方只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後來,由於周平王得罪了鄭國國君鄭莊公,所以周王室和鄭國交換質子,表示彼此親密無間,史稱“周鄭交質”。
被交換到鄭國的質子就是王子狐,直到周平王去世之後,王子狐才得以回國繼位,但王子狐還沒來得及繼位就死了。
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在周桓王看來,這就是鄭國不願恪守臣子本分,居然敢蹬鼻子上臉,和周王室交換人質,還害得王子狐這位“未來周天子”因離家太久,沒能守候在父親身前而悲傷去世。
出於種種原因,使得周桓王開始著手壓制鄭國。
在講春秋初期這段歷史的時候,我為什麼總喜歡提西歐的歷史呢?主要還是因為:這兩段歷史實在是太像了。
翻開世界歷史,看看歷史上的英國、法國和德國,他們之間的關係,其實和周王室與鄭國的關係差不太多。
他們之間通常都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彼此之間也有許多親密無間的時刻。可誰也無法否認,英、法、德之間存在著無法消除的競爭關係,在關鍵時刻更容易大打出手。
英、法、德三國想融合成一個大家庭嗎?至少在工業革命初期,我認為他們是有這樣的想法的,因為世界的變化被他們看在眼裡,他們也知道不合作就只能逐步落後。
可問題是:融合成一個大家庭之後,誰來當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呢?
拿破崙希望以法國為主,希特勒表示反對,英國看著他們兩家冷笑不語。
就這樣玩來玩去,英、法、德始終只能以三個獨立國家的形式出現,誰也沒法真正地“做對方的主”。
正當周王室和鄭國處於這種微妙的競爭怪圈,導致誰也無法真正崛起時,秦、晉、齊、楚卻已經張開血盆大口,一口口地鯨吞著周圍的肥沃土地,大肆加強著自己的實力。
這就好像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北美和東亞依靠龐大的體量,憑藉一望無際的、有待開發的地區順勢崛起時,西歐卻只能陷入相互糾纏、牽制的怪圈,漸漸不復從前的輝煌。
當週桓王決定親自下場收拾鄭國的時候,鄭莊公同樣不甘示弱,雙方開始頻繁地發生糾紛,齟齬也越來越多。
最終,雙方的矛盾無可避免地爆發了。
周桓王帶著一支軍隊攻打鄭國,想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鄭莊公立刻帶人狠狠地收拾了周桓王一頓。
三十七年,莊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陳、蔡、虢、衛伐鄭。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
在這場戰鬥中,周桓王的肩膀被箭射中,最終落荒而逃。
據說,射中周桓王肩膀的將軍還打算“宜將剩勇追窮寇”,最終被鄭莊公制止了:那畢竟是周天子,咱們不能失了臣子的本分。同時還派重臣祭仲去慰問周桓王,表達自己的歉意。
祝聸射中王臂,祝聸請從之,鄭伯止之,曰:“犯長且難之,況敢陵天子乎?”乃止。夜令祭仲問王疾。
鄭莊公這種言論有點打官腔的意思:你都敢跟周天子明刀明槍地打仗了,甚至還往人家肩膀上射了一箭,怎麼現在想起臣子的本分了?
鄭莊公為什麼不敢追殺周桓王呢?原因也很簡單:以鄭國當時的體量,根本承擔不起追殺周天子的政治惡果。
鄭國的實力本身不容小視,如果再把周桓王俘虜了,甚至把周王室兼併了,勢必會引發整個國際社會的恐慌。
道理很簡單:周天子的地盤你都敢兼併,周邊的小國怎麼能有安全感呢?
到了那個時候,必然是周邊小國紛紛抱起秦、晉、齊、楚的大腿,抵禦甚至制裁鄭國。
就鄭國以新鄭為中心的那點體量,拿什麼來對抗這種惡劣的國際形勢呢?
周王室雖然受到各種制約,始終無法真正崛起,卻也不會真正滅亡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洛陽是天下中樞,哪個國家兼併了洛陽,在中原爭霸戰中肯定會擁有極大優勢。
周王室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這種勢力佔據洛陽,大家都還能接受,因為這樣不會導致河南地區的勢力平衡被打破。
而周王室之所以無法真正打敗鄭國,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大家最初支援周桓王打鄭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鄭國一直在河南稱王稱霸,大家早就有所不滿了。
可這不代表大家會支援周桓王把鄭國滅掉,那樣一來,周王室豈不是變成了一個比鄭國更可怕的龐然大物了嗎?
讓他們打,讓他們鬥,但最好別分出勝負,就算分出了勝負,也最好別幹得太過分,否則我們可不答應喲親!
在周桓王看來,這等於是諸侯們聯起手來,隱晦地給他上了一課。
我們都會給你面子,誰敢惹你我們都不答應,但你最好安分守己,也別四處招惹其他國家,否則第一次是鄭國的將軍射你肩膀,下次就是某個不知名國家的將軍射你心臟了!
我習慣把春秋戰國看做是一場大型真人秀:春秋初期正處於海選階段,從周平王東遷到齊桓公稱霸,持續了大約一百年時間。
在這大約一百年的時間裡,陝西、山西、山東和湖北各省佔據優勢的實力派,都在勤勞地打怪升級,而河南的實力派們卻一直在維持均勢。
渡過海選階段之後,河南就成為了陝西、山西、山東和湖北幾大強國角力的主要場所,他們誰也無法真正壓服對方,所以在大多數時候,只能以河南為棋盤開始角力。
《射鵰英雄傳》在提及天下高手時,都會說“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在他們之上,還有一位“中神通”。
可在現實的春秋時期,天下高手分別是東齊、西秦、南楚、北晉,卻沒有一位“中周王”或“中鄭公”來壓制他們。
亂世,就這樣到來了。
在提及西周強大的基礎時,我強調過地理優勢: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周王室能夠控制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的兩大核心區域,才是他們擁有壓倒性優勢的主要原因。
可隨著周平王東遷,就意味著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不再被周王室所控制。這樣一來,周王室的實力自然大減。
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周平王及其接班人勵精圖治,說不定還能恢復昔日榮光。
從樂觀的角度出發,這種推測是可行的。
第一、周天子有天下共主的身份。
不管大家怎麼看待和對待周天子,都無法改變這一客觀事實。
大家想想齊桓公,他之所以能夠成為霸主,也是因為拿到了周天子頒發的委任狀,這也使得他成為了春秋時期無可爭議的第一霸主。
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
第二、春秋初期諸侯林立,周天子雖然實力大減,卻依然擁有一方豪強的實力。
以現在河南省為中心的區域內,並存著上百個諸侯。換言之,一個縣級大佬或許就擁有一方諸侯的地位。
面對這種魚龍混雜的局面,周天子想要收拾舊河山,似乎也不會太難。
與此同時,我們再看看其他地區各諸侯的情況。
春秋初期的秦國,還待在以天水和寶雞為中心的相關地區,距離稱霸關中的雄偉目標差了十萬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晉國,還待在以臨汾和運城為中心的相關地區,距離稱霸山西全境的雄偉目標也差了十萬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齊國,還待在以淄博為中心的相關地區,距離稱霸山東全境的雄偉目標同樣差了十萬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楚國,還待在河南與湖北交界的相關地區,距離南遷郢都還有七十多年的時間。
從這個角度來看,春秋初期似乎沒有什麼無可阻擋的威震天,全國範圍內同樣沒有一家獨大的巨無霸。
可就是在這樣一個大家起點都差不多的大環境中,周王室存在了五百餘年,共歷二十餘位君王,卻始終沒法恢復昔日榮光,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還在於周天子的所在地:河南。
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更被稱為“中華文明之根”,主要原因就在於河南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更是中國最古老、最發達的經濟區。
可就是因為河南開發得太早,使得這個地區被開發得過於完善。到了春秋初期,這一帶已經沒有什麼擴張潛力可發掘了。
當週天子站在洛陽舉目四望的時候,根本看不到什麼無主之地,大大小小的實力派把洛陽圍了個水洩不通。
與河南相比,陝西、山西、山東和湖北等地由於開發較晚,所以在春秋初期有大量的擴張空間。
當秦、晉、齊、楚等諸侯國站在國都舉目四望時,通常都能找到擴張之路,然後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朝著一個方向努力,自然更容易出成果。
雖說當時的秦、晉、齊、楚都不是什麼巨無霸,但說他們都是地區性強國,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有了這個先天優勢,再加上地理上擁有大量未開發土地的後天優勢,秦、晉、齊、楚成長為超級強國和巨無霸,並不令人意外。
後來的局勢發展也是如此:百年之後,秦稱霸陝西、晉稱霸山西、齊稱霸山東、楚稱霸湖北,而河南呢?卻始終無法決出一個真正的霸主。
看到河南困局的時候,總會令我想起西歐困局。
文藝復興之後,西歐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經濟迅猛發展的核心地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從西班牙和葡萄牙,到荷蘭和英國,再到法國和德國、奧匈帝國……歷史上出名的歐洲強國基本都出自於西歐(或南歐)。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亞洲和美洲開始發力,西歐卻由於起步太早,已經沒有了可開拓的空間,所以逐漸在全球競賽中落後。
道理很簡單:從西歐相關地區隨便找一個國家,那都是傳說中的發達國家,而且互相之間是羅圈套羅圈地牽制著,你說他們誰能兼併誰呢?
拿破崙以為自己很牛,希特勒也以為自己很牛,可他們始終無法擺平近在眼前的英國,同樣無法擺平遠在東歐的俄羅斯。
很多人都說: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屬於老糊塗,專心攻略西歐多好,幹嘛非要去惹毛熊呢?
這種說法,就好像一個根本沒有入門的棋手,對著兩個輸掉比賽的九段棋手大發議論。
九段棋手輸掉比賽,自然有發揮失誤的地方,但要說一個沒有入門的棋手,有資格指導九段棋手下棋,那顯然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周平王動遷洛陽之後的困境,和拿破崙、希特勒所遇到的困境有些相似:他們都想重現昔日榮光,至少也要稱霸一方,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出路。
當然了,周平王絕不是拿破崙或希特勒那種一心逆天行事的狠人,所以他的選擇是穩紮穩打,但這同樣看不到出路。
周平王去世之後,原本該繼位的王子狐也突然去世,接班人變成了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
周桓王的目標和周平王一樣,就是想方設法恢復周王室的昔日榮光,但周桓王大概是一個類似於拿破崙或希特勒那種強硬性格的人,所以他想改變周平王那種穩紮穩打的作風,先拿近在眼前的鄭國開刀。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許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
為什麼要拿鄭國開刀呢?事實上,周王室和鄭國之間的關係一直比較微妙。
春秋時代的許多國家,大多數都是西周開國君主周武王封的,而且大多是周武王身邊人。比如衛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晉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魯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侄子,齊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老師……
衛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
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
可鄭國的出現卻非常晚,他們的開國國君鄭桓公是西周末代君王——周幽王的叔叔,也是東周開國國君周平王的叔爺爺。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
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桓王和鄭莊公屬於還沒出五服的親戚。詳細論起親屬關係來,鄭莊公還是周桓王的爺爺一輩。
也因為雙方的關係這麼近,所以周王室和鄭國的關係一向很親密。
想當年,周幽王戰死在驪山腳下,鄭國的開國國君鄭桓公與他一同赴難。
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
後來,周平王東遷洛陽,鄭桓公的接班人鄭武公鼎力支援,並一直都是周平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元年辛未,王東徙洛邑,錫文侯命。晉侯會衛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於成周。
如果事態按照這種友好的模式一路發展下去,周王室自然能夠與鄭國聯手,雙方合力在河南打出一片天。
這種可能性其實是很高的,因為周王室以洛陽為中心,鄭國以新鄭為中心,雙方在地理上緊挨著,想要同時發力並不困難。
可問題就在於:周王室與鄭國並不是真正的一家人,他們之間除了合作之外,還存在著競爭關係。
周王室與鄭國融合成一個大家庭吼不吼啊?以空對空地說,自然是吼啊!
可問題是:如果周王室與鄭國融合成一個大家庭,那麼他們之間應該是什麼關係呢?
從周王室的角度來看,肯定還是自己當天子,鄭國當臣子。恢復昔日榮光之後,鄭國還是臣子。
從鄭國的角度來看,肯定希望自己能夠當曹操,周天子當漢獻帝。恢復昔日榮光之後,周王室做名譽領袖,鄭國做實際領袖,這樣的聯盟才能牢不可破。
當然了,鄭國當時肯定不知道曹操,但他們不願意給周王室當鐵桿小弟,這一點應該是確鑿無疑的。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鄭國的這套方案顯然更靠譜。
雙方合作的基礎是什麼?絕不是一方強勢一方弱勢,那不叫合作,叫提攜。
鄭國是周王室名義上的臣子,如果不能在實力上壓倒周王室,那雙方根本沒有合作基礎,只能說是周王室帶著鄭國打天下——周王室是獵人,鄭國是獵犬,僅此而已。
所以鄭國希望改變獵人和獵犬的關係,以兩個獵人聯手打獵的模式來合作。
可從周王室的角度來看:你一個諸侯,憑什麼與我這個天子平等合作呢?
事實上,如果周王室和鄭國的實力差距明顯,那麼根本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實力弱的如果敢不服從實力強的,那純屬自尋死路。
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周王室和鄭國的實力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差距。
在這種背景下,周不服鄭,鄭也不服周,雙方只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後來,由於周平王得罪了鄭國國君鄭莊公,所以周王室和鄭國交換質子,表示彼此親密無間,史稱“周鄭交質”。
被交換到鄭國的質子就是王子狐,直到周平王去世之後,王子狐才得以回國繼位,但王子狐還沒來得及繼位就死了。
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在周桓王看來,這就是鄭國不願恪守臣子本分,居然敢蹬鼻子上臉,和周王室交換人質,還害得王子狐這位“未來周天子”因離家太久,沒能守候在父親身前而悲傷去世。
出於種種原因,使得周桓王開始著手壓制鄭國。
在講春秋初期這段歷史的時候,我為什麼總喜歡提西歐的歷史呢?主要還是因為:這兩段歷史實在是太像了。
翻開世界歷史,看看歷史上的英國、法國和德國,他們之間的關係,其實和周王室與鄭國的關係差不太多。
他們之間通常都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彼此之間也有許多親密無間的時刻。可誰也無法否認,英、法、德之間存在著無法消除的競爭關係,在關鍵時刻更容易大打出手。
英、法、德三國想融合成一個大家庭嗎?至少在工業革命初期,我認為他們是有這樣的想法的,因為世界的變化被他們看在眼裡,他們也知道不合作就只能逐步落後。
可問題是:融合成一個大家庭之後,誰來當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呢?
拿破崙希望以法國為主,希特勒表示反對,英國看著他們兩家冷笑不語。
就這樣玩來玩去,英、法、德始終只能以三個獨立國家的形式出現,誰也沒法真正地“做對方的主”。
正當周王室和鄭國處於這種微妙的競爭怪圈,導致誰也無法真正崛起時,秦、晉、齊、楚卻已經張開血盆大口,一口口地鯨吞著周圍的肥沃土地,大肆加強著自己的實力。
這就好像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北美和東亞依靠龐大的體量,憑藉一望無際的、有待開發的地區順勢崛起時,西歐卻只能陷入相互糾纏、牽制的怪圈,漸漸不復從前的輝煌。
當週桓王決定親自下場收拾鄭國的時候,鄭莊公同樣不甘示弱,雙方開始頻繁地發生糾紛,齟齬也越來越多。
最終,雙方的矛盾無可避免地爆發了。
周桓王帶著一支軍隊攻打鄭國,想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鄭莊公立刻帶人狠狠地收拾了周桓王一頓。
三十七年,莊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陳、蔡、虢、衛伐鄭。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
在這場戰鬥中,周桓王的肩膀被箭射中,最終落荒而逃。
據說,射中周桓王肩膀的將軍還打算“宜將剩勇追窮寇”,最終被鄭莊公制止了:那畢竟是周天子,咱們不能失了臣子的本分。同時還派重臣祭仲去慰問周桓王,表達自己的歉意。
祝聸射中王臂,祝聸請從之,鄭伯止之,曰:“犯長且難之,況敢陵天子乎?”乃止。夜令祭仲問王疾。
鄭莊公這種言論有點打官腔的意思:你都敢跟周天子明刀明槍地打仗了,甚至還往人家肩膀上射了一箭,怎麼現在想起臣子的本分了?
鄭莊公為什麼不敢追殺周桓王呢?原因也很簡單:以鄭國當時的體量,根本承擔不起追殺周天子的政治惡果。
鄭國的實力本身不容小視,如果再把周桓王俘虜了,甚至把周王室兼併了,勢必會引發整個國際社會的恐慌。
道理很簡單:周天子的地盤你都敢兼併,周邊的小國怎麼能有安全感呢?
到了那個時候,必然是周邊小國紛紛抱起秦、晉、齊、楚的大腿,抵禦甚至制裁鄭國。
就鄭國以新鄭為中心的那點體量,拿什麼來對抗這種惡劣的國際形勢呢?
周王室雖然受到各種制約,始終無法真正崛起,卻也不會真正滅亡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洛陽是天下中樞,哪個國家兼併了洛陽,在中原爭霸戰中肯定會擁有極大優勢。
周王室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這種勢力佔據洛陽,大家都還能接受,因為這樣不會導致河南地區的勢力平衡被打破。
而周王室之所以無法真正打敗鄭國,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大家最初支援周桓王打鄭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鄭國一直在河南稱王稱霸,大家早就有所不滿了。
可這不代表大家會支援周桓王把鄭國滅掉,那樣一來,周王室豈不是變成了一個比鄭國更可怕的龐然大物了嗎?
讓他們打,讓他們鬥,但最好別分出勝負,就算分出了勝負,也最好別幹得太過分,否則我們可不答應喲親!
在周桓王看來,這等於是諸侯們聯起手來,隱晦地給他上了一課。
我們都會給你面子,誰敢惹你我們都不答應,但你最好安分守己,也別四處招惹其他國家,否則第一次是鄭國的將軍射你肩膀,下次就是某個不知名國家的將軍射你心臟了!
我習慣把春秋戰國看做是一場大型真人秀:春秋初期正處於海選階段,從周平王東遷到齊桓公稱霸,持續了大約一百年時間。
在這大約一百年的時間裡,陝西、山西、山東和湖北各省佔據優勢的實力派,都在勤勞地打怪升級,而河南的實力派們卻一直在維持均勢。
渡過海選階段之後,河南就成為了陝西、山西、山東和湖北幾大強國角力的主要場所,他們誰也無法真正壓服對方,所以在大多數時候,只能以河南為棋盤開始角力。
《射鵰英雄傳》在提及天下高手時,都會說“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在他們之上,還有一位“中神通”。
可在現實的春秋時期,天下高手分別是東齊、西秦、南楚、北晉,卻沒有一位“中周王”或“中鄭公”來壓制他們。
亂世,就這樣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