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機永動機
-
2 # 石心15
我覺得談不上級別,現在已經沒有戰列艦甚至連巡洋艦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現在的驅逐艦各種火控雷達,對地,對空,對海,導彈已經武裝到牙齒,對於俾斯麥號,如果放在今天我覺得只能她只能是一艘靶艦,對現在海軍夠不成任何威脅。
-
3 # 思遠防務
俾斯麥級戰列艦作為德國曆史上設計建造的排水量最大,體型最大的一款戰列艦。不僅完美的平衡了火力,航速,裝甲,還有著非常驕人的戰績,首次出海就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最大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雖然在最後被英國皇家海軍包圍殲滅,但是仍然不能否認其戰力和設計。即使是放到今天,俾斯麥號也算得上航空母艦級別的主力艦。一戰和二戰與現在有很大的的不同,當時各海軍強國雖然多多少少建造設計出了很多航空母艦,但這些航空母艦不是從商船改裝而來,就是從戰列艦改裝而來,且由於當時的艦載機打擊和作戰航程較差,各國並沒有將航空母艦作為艦隊的核心使用,即使是二戰航母建造使用經歷最為豐富的美國,在二戰後第七艦隊的旗艦也一直由戰列艦和巡洋艦擔任。直到福萊斯特級和企業號航母的誕生才把美國的思想徹底糾正過來。
戰列艦最為一戰中的主角,更多更大的戰列艦不僅能體現出國家的軍事實力,也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工業建設設計水平,即使在二戰也是這樣。雖然二戰的主場是航空母艦,但是戰列艦在名義讓仍然作為主角承擔艦隊指揮中樞等任務,並且相比航母艦載機,戰列艦上的巨炮對陸地支援起來明顯要更加給力。在二戰結束後,英美法蘇等國也把戰列艦作為大國海軍的象徵,無論是前衛級戰列艦得世界巡航,還是象徵著法國獨立的黎塞留號加入法國海軍,在當時即使航母崛起但是戰列艦的形象意義也絲毫不比美國現在的航空母艦差。
作為“炮艦外交”的終極武器,戰列艦具象化的身姿總能給人們和敵人帶來更多的震撼。就拿珍珠港被襲擊後航母和北COROLLA那號戰列艦同時進港來說,後者帶來的希望往往要大於前者,在早期的臺海危機中,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在臺灣海峽巡弋所給中國帶來的不安感,是航空母艦很難比擬的。
-
4 # 我就壹閒人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海軍主力水面作戰艦艇之一,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建造的火力最強的戰列艦。但是放到現在的話就有些不入流了,現在各種反艦導彈層出不窮對現在海軍造不成威脅。
-
5 # 齊奧爾科夫
嗯,或許是文物級別。戰列艦本身就已經是落後於時代的產物,美國海軍中曾經裝備有一些戰列艦,並且一直到1991年海灣戰爭中依舊在使用,但是這些戰艦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很快就退役封存,當然目前理論上依舊存在重新啟封並繼續使用的可能性。
▲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模型
回覆列表
“俾斯麥”號放在今天依舊還是戰列艦,而戰列艦這一艦種隨雷達、導彈等技術進步,已無法在現代化的作戰環境中發揮作用。
1940年拍攝的“俾斯麥”號戰列艦
就噸位而言“俾斯麥”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達到50300噸,是二戰期間德國建造的最大的戰列艦,其裝有8門380毫米SK C/34型艦炮,12門150毫米SK C/28型艦炮,16門105毫米SK C/33型高射炮,16門37毫米SK C/30型艦炮及12門20毫米30型高射炮;駐裝甲帶厚度達320毫米,炮塔裝甲360毫米,主甲板裝甲厚度為100~120毫米;還可攜帶4架 Ar 196水上偵察機。
“俾斯麥”號曾被英“劍魚”戰機攜帶的魚雷重創
類似“俾斯麥”號這類戰列艦雖然看似“皮糙肉厚”,主艦炮口徑巨大,但實際上主炮射程相當有限,其380毫米SK C/34型艦炮射程最遠約55公里,這一射程是遠無法和當代驅逐艦、護衛艦、甚至導彈快艇即可搭載的反艦導彈相比擬的。就其主炮360毫米的裝甲,在半穿甲戰鬥部的攻擊下,也可被輕易擊穿。尤其是面對如俄“花崗岩”這類重達1噸,戰鬥部約500公斤的重型反艦導彈,“俾斯麥”號戰列艦的生存能力幾乎為零。
即使在擁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俾斯麥”號由於噸位巨大,吃水較深(約9.3米),也很難在敵方瀕海地區進行火力支援,且由於火炮精準度較低,其實際的應用還要受到較大限制。這方面最明顯的例子的就是美DDG-1000驅逐艦。該級艦作為美國擁有絕對制空權、制海權情況下的產物,其設計目的就是要在敵方“家門口”,在航母戰鬥群作為後盾的情況下,用火炮代替部分導彈完成作戰任務,其主要武器也因此變為2門155毫米AGS先進火炮系統。但受限於技術及成本問題,實際發展狀況並不如預期,DDG-1000驅逐艦也因此受到頗多詬病。
綜合來看,戰列艦作為曾經的“海洋霸主”,但在航母出現後,在艦載機的威脅下,已經無法發揮其“重甲巨炮”的優勢。若將其放到如今進行比擬,除噸位可比肩中型航母外,其實際用途已受到諸多限制,從如今“皮薄餡大”的驅逐艦、護衛艦等各型艦艇,也能看出軍艦的一種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