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國之巔

    在中國歷史上,歷來不缺盜墓的話題,小到民間盜墓毛賊,大到帝王將相,都有幹過這種有損陰德的事。

    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幹過盜墓的事,或許應稱之為盜陵。他借維修明永陵的幌子,盜取了永陵的木料,自己用來修築宮殿。

    影視形象中的曹操

    在盜墓這行,公認的祖師爺是三國時期的曹魏創始人,漢朝丞相曹操。盜墓的人"出活"時,必先祭拜這位祖師爺。

    而曹操能被盜墓賊認為是祖師爺,與陳琳傳檄天下中的一句話有很大關係,這也使得曹操的惡名遠播。

    200年,佔據陳留和許都的曹操,與河北袁紹在官渡對立。開戰前,袁紹的幕僚,大才子陳琳特意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又梁孝王,先帝母昆。而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這個意思是說,曹操親自指揮上陣,命令軍士挖了漢梁孝王的陵墓,把棺材撬開,屍體給拽出來,金銀財寶全部被洗劫一空。只要是曹操盜過的墓,棺木全都被撬,無一倖免。

    梁孝王是西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武,深得母后竇太后與哥哥漢景帝的寵愛,被封在了當時最為富庶的梁國(河南省商丘附近),他得到的封賞超過任何人。史書上說他的珠寶玉器比景帝都還多。

    陳琳說曹操從梁孝王墓中盜得的金銀財寶超過10萬斤,靠這些財寶養招兵買馬,成就一番霸業。

    陳琳被譽為"建安七子"之一,文筆犀利,將曹操盜墓的情形刻畫的惟妙惟肖,非常生動,之後便成為曹操一生的槽點,屢屢被後世提起。在三國演義中,關於這段故事時寫道,曹操聽完手下念畢陳琳的檄文,嚇得頭疼病一下子痊癒了。

    有了陳琳這一紙檄文,曹操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最終被盜墓賊認成了祖師爺。

  • 2 # 希凡說歷史

    盜墓這種行業最先就起源於曹操,曹操親自設“摸金校尉”一職,就是為了盜取一些古墓,從中挖寶,然後換取軍需品。到了現在,“摸金校尉”成了盜墓這個行業中接近祖師爺的一個稱號。

    曹操盜墓中範圍最大,播種最多確當屬漢景帝弟弟梁孝王劉武的墓,此墓位於芒碭山,並且陵墓修的出格鞏固,墓道都是用幾千公斤的巨石建築。為此,在《曹操別傳》這本書紀錄,事先曹操為了挖開梁孝王劉武的墳場,批示萬人摸金校尉延續作戰,最初成功挖開。

  • 3 # 半壺老酒半支菸

    說起盜墓,人們首先會想到曹操,很多人都說他盜了梁孝王的墓,還用盜來的金銀養活了軍隊三年,為了能夠準確高效地開展“盜墓大業”,曹操還設立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兩個軍職。 但是認真研究之後,我們不能不疑惑:曹操真的盜了梁孝王墓?這是怎麼越琢磨越不靠譜呢?

    後世史學家咬定曹操盜了梁孝王墓的依據,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陳琳的寫的討曹操檄文,可能大家都以為那篇文章是寫給天下人看的,而事實上那篇檄文全名叫《為袁紹檄豫州文》,也就是用袁紹的名義寫給劉備的徵兵調令(劉備是曹操表薦的豫州牧,人稱劉豫州),那裡面有一句“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但是曹操是什麼時候盜的梁孝王墓的呢?有史學家信誓旦旦地說:是在漢獻帝從長安往洛陽逃跑的時候,曹操前去迎接,在洛陽與長安之間的芒碭山駐紮,就把芒碭山保安山南麓的梁孝王墓給挖了。

    可是翻開地圖一看,曹操當時的根據地是兗州,他無論是要到長安還是洛陽,都不路過芒碭山,而且芒碭山也不在長安和洛陽之間,難道曹操跟關羽一樣也是個路痴?《三國演義》裡關羽逃歸劉備,放著近在咫尺直道不走,非要繞了兩個圈子過五關斬六將,成了最不靠譜的吹牛。

    曹操的後代確實是逼著漢獻帝“禪讓”了,但是最初的曹操可沒那麼大的野心,曹操迎奉漢獻帝的時候,畢恭畢敬的態度讓今天的人也不能不感動。

    漢獻帝一路逃亡,連小米粥都喝不上,更別說金銀器皿等奢侈品了,還是曹操以“奉還”的名義送給了形同乞丐的皇室及公卿們供應了大量急需的生活用品。至於送了什麼,大家可以找《曹操集》來看看,咱就不囉嗦了。

    尤為感人的是,曹操在《上雜物疏》中說:“陛下,現在臣獻上來的都是當年先帝賜給臣祖父和父親的御用器皿,這些器皿臣的祖父和父親放在家裡從來就沒敢用過,那是先帝的恩德,我們是供奉在家裡的,現在臣覺得應該還給皇上了。”

    盡心盡力而不居功,可見曹操當時還是一心要做一個忠臣的,這樣的一個忠臣去挖大漢祖墳,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說曹操挖出來的金銀珠寶養活了幾十萬大軍三年,還有的說養活了十年,這種說法也很可笑。

    其實早在曹操之前,就已經有人說金銀珠寶“飢不能食寒不能衣”了,在戰亂年代,一斗金銀是換不來一斗小米的,而且當時由於戰亂頻發,糧食已經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了,五十萬錢一斗米,二十萬錢一斗豆麥,還是有價無市。

    當時與曹操對抗的袁紹軍隊在吃桑葚,袁術軍隊在吃河蚌,桑葚與河蚌都吃完了,就吃人,二袁手裡金銀財寶數也數不清,他們怎麼不買糧食?答案當然只有一個:有錢你也買不到。所以用錢買糧養軍,那只是後人憑空的臆想。

    現在的人都知道,亂世積粟盛世收藏,從三百年前墳墓裡挖出來的青銅冥器,除了融化鑄錢,啥用也沒有,而且當年金銀還不是硬通貨,銀子更是幾乎沒有(當年沒有那個開礦技術),從墓裡挖出來的東西,除了作為奢侈品賞玩,可以說是啥用都沒有——當年又沒有“文物”的說法。袁紹被曹操打敗的時候,很多裝門面的奢侈品都成了曹操的戰利品,可是曹操連欣賞的興趣都沒有。

    再說一句題外話:梁孝王是公元前144年埋的,曹操是公元155年出生的,倆人相隔了三百年,大家都知道“人老珠黃”的成語,實際上再好的珍珠在最好的保護環境下,作為有機物,也儲存不了一百年,挖出的珍珠,只能是一個灰疙瘩,連做珍珠粉抹臉都不行,更別說賣錢了。

    那麼曹操是靠什麼養活軍隊的呢?那是人家曹操發明了“軍墾屯田”——擊敗並收編的百萬黃巾軍中,絕大多數是帶著更牛農具的隨軍家屬,曹操劃撥土地給他們種,這才“足兵足食”,要靠挖墳掘墓養活軍隊,可能連曹操都餓死了。

    陳琳的檄文真假暫且不論,就是那個“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究竟是誰,到現在也沒有人能指出是誰,幾乎可以說就是虛構出來的官職。

    要知道,當年中郎將可不是一個小官,那是秩比二千石的高階將領,僅次於自前後左右將軍的省部級幹部,比如曹丕作為魏王世子,才是“五官中郎將”,劉備拿下荊州大部分地盤,諸葛亮也才當了“軍師中郎將”,一個“考古發掘隊”或者“盜墓特種兵”的頭頭能當上中郎將,那豈不是天方夜譚。

    我們再來看看曹操親信將領的職務:堂弟曹洪在徵張邈討呂布攻克十餘座縣城之後,才當了鷹揚校尉,後來升為揚武中郎將;夏侯淵一直以別部司馬、騎都尉的身份追隨曹操;五子良將中的張遼,直到建安三年才當上曹操的中郎將,同一年,“虎侯”許褚當先鋒打張繡,斬首萬餘,才當上了校尉。

    任何史書,一個有資格當校尉的人,都是要寫上一筆的,說租來您可能不信,赤壁之戰的時候,那個促成了孫劉聯盟的魯肅,官職也不過是“贊軍校尉”。

    可是誰是曹操的“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包括所有對曹操不友好的史料,都沒有提到具體的人名,這不能不讓人懷疑這兩個人是否真的存在。

    陳琳是一個很有才能的文化人,但這並不代表他很誠實,更不代表他很有骨氣。

    看著陳琳,不禁讓人想起戈培爾和貝利亞,當然,陳琳的下場要好得多,他雖然在檄文中把曹操罵了個狗血淋頭,但是兵敗被抓之後,馬上叩頭投降,而且還一路高升,做了曹操的司空軍師祭酒(大家還記得檄文中的“司空曹操”四個字吧)、丞相門下督。

    打曹操的時候,陳琳搖唇鼓舌,當了文化急先鋒,兵敗後馬上轉臉投降,為曹操塗脂抹粉,這樣的人說的話,有幾分可信度,筆者認為,除了他提到的人名,都可能是虛假的。

    再說命令他寫檄文的那個袁紹,人品要比曹操差上千百倍,他給曹操安上的那些罪名,要是放在他身上,似乎更恰當一點。

    最後要說的一句話就是:即使是資訊無比暢通的今天,敵人的話也是信不得的,就像我們很多時候都不能相信東方某島國的宣傳一樣,人們也沒理由完全相信袁紹向曹操潑汙水的“戰鬥檄文”,更不能拿來當著正史依據。僅憑曹操的敵對勢力寫的檄文,就一口咬定曹操是個盜墓賊,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 4 # 行者142965277

    盜墓在中國歷史上都不是受人待見的,以前軍閥都是偷偷摸摸的,而到了曹操這裡成了公開的事情。拿開了盜墓的遮羞布,成立了專門機構。所以後世就覺得玩了前人玩兒剩下的,覺得不好的時候就想想曹操,久爾久之曹操就成了盜墓的祖師爺了。

  • 5 # 考古軍中馬前卒

    提到曹操,不少朋友覺得他是盜墓的祖師爺,其實這是誤解了盜墓,也誤解了曹操。

    盜墓行業的起源

    盜墓的起源,遠比曹操要早。根據目前掌握的考古材料,最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盜墓。

    比方說,河南安陽殷墟,是商代最後的都城所在,這裡埋葬著許多商王,其中部分王陵被西周人盜掘過。據分析,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獲取珍寶,另一方面也是宣告商人政權的終結,從心理擊潰商遺民對商的感情。

    不僅如此,西周人還盜掘西周墓葬。

    2012年,考古人員在陝西西安附近的豐京遺址發掘了兩座西周墓葬,有被盜的痕跡,不過這些盜洞當中,既有現代盜墓賊留下的,也有古代的。根據現場的地層情況,考古人員發現,這些古代盜洞,就是在墓葬修好以後不久就被挖出來了,換言之,是西周人盜了這兩座墓。

    而到了東周秦漢時期,盜墓更為流行,已經發展為一種“產業”。

    考古人員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發掘了一批西周墓葬,當然都被盜嚴重,其中部分墓葬是在戰國晚期就被盜了的。

    (郭家廟墓地)

    關於當時的盜墓風氣,司馬遷在《史記》當中專門有所記載,他說中山國地區的人:

    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

    意思就是,這幫人沒事兒就聚一起happy,缺錢了就出去搶劫,或者盜墓,總之不幹好事兒。

    既然如此,為何說盜墓起源於曹操呢?

    曹操盜了誰的墓

    漢末三國,群雄割據,戰爭頻仍。各個地方的軍閥都想辦法募集軍費,有錢好辦事兒嘛。這裡邊,就少不了盜墓。比如董卓就曾經盜掘漢朝先帝的陵墓。而曹丕在遺囑中也說道:

    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

    我們今天對曹操盜墓的瞭解,其實全部來自於官渡之戰前夕,袁紹手下大才子陳琳所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也就是批判曹操、號召大家一起反曹的公開信。

    在這篇檄文中,陳琳痛罵曹操,可以說是從祖宗十八代罵起,還揭發曹操盜墓的事兒,他說:

    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坊間流傳的發丘、摸金,就是從這兒來的。陳琳指責曹操盜掘了西漢梁孝王之墓,除此之外還盜了很多其他的墓,簡直是十惡不赦。

    不過對於陳琳的說法,歷來也有人持懷疑態度,覺得他可能是為了宣傳需要,誇大了事實。

  • 6 # 煮酒君

    曹操盜過墓,但算不上盜墓的祖師爺。

    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被盜的墓是3600年前商朝第一代君王的墓,於2700年前被盜。

    雖然算不上“祖師爺”,但曹操在盜墓這一行倒算得上是鼎鼎大名。

    相傳,為了保證盜墓的成功與效率,曹操在軍中特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專門研究、執行盜墓。把盜墓隊伍專業化。

    可以說,如果有盜墓學科的話,曹操就是學科帶頭人級別的。

    曹操領導下的專業盜墓團隊最大的“業績”是對芒碭山西漢梁孝王劉武墓的盜掘。

    曹操親自到現場監工,幾萬民夫、軍人一通狠挖,梁孝王墓基本被盜掘一空。史料中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數萬斤”。

    此外,曹操這次盜墓非常徹底,“所過隳突,無骸不露”,以至於現在的梁孝王墓,只剩下了被當地人稱為“梁孝王避暑洞”的一個空墓洞了。

    也許是曹操自己盜墓太過專業和狠絕,也親眼目睹了三國群盜洗劫各處厚葬陵墓的事實,在自己臨終的時候,他釋出了著名的《終制》。要求自己的子孫將自己葬在不毛之地,無藏金玉珍寶。

    不僅如此,曹操還建了好多疑冢並施行秘葬,據《輿地紀勝》一書中稱“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

  • 7 # 史無止境

    曹操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三華人物之一。被易中天稱為“可愛的奸雄”的曹操,不僅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盜墓大盜。別人盜墓大多是出於自私自利的目的,而曹操盜墓則是為了充實軍餉,平定天下。當時,盜取帝王之墓是為天下人所忌諱的,也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可是如果不盜取這些財富,曹操就無法生存。曹操再三思慮,決定放棄盜帝王墓,而是去盜那些生前腰纏萬貫或是王侯貴族們的墓地。這樣一來既不會遭天下人唾罵,又可以達到自己斂財的目的。打定主意之後,曹操成立了一支負責盜墓的隊伍,專門負責盜墓。經過思慮,曹操將梁王劉武的墓地視為目標。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劉武生前富甲天下。劉武死後,有大量的珠寶金銀,被埋入地下陪葬。劉武的墓豪華到什麼程度呢?劉武墓中存有冰窖,用於食物的保鮮,其功能類似於今天的冰箱在墓室旁邊,有一個類似於今天的衛生間,甚至在坐便器的蹲位前還設定了把手,方便年老的如廁者站起來。劉武家產頗多,死後殉葬品自然是極盡奢華。除前文提到的隨葬品外,劉武的殉葬品中還包括一件在當時一個工匠需要耗費十年時間才能做得出來的,由上千的玉片及一千多克金絲所組成的金縷玉衣,此物相當珍貴,價值連城。這件金縷玉衣被曹操從劉武僵硬的屍體上扒了下來。值得注意的是,劉武墓把整個徐州的龜山鑿空,外面是堅硬的巨石形成的山體,進入墓中的墓道,是被巨形條石封死的,要搬動這些巨石並非易事。每一塊巨石的前面都被打上了孔也就是農村俗稱的“牛鼻子眼”,只需將繩子穿入,便可將巨石拖起來。當年曹操開啟劉武墓時大概就是採用了這樣的方式。盜取劉武墓,曹操收穫頗豐,他從墓中搜集了數以萬計的寶貝,足夠養活全軍將士三年。在聞知先輩墓冢被曹操盜取之後,漢獻帝傷心得直掉眼淚,但是卻無可奈何。歷史上從來不乏盜墓斂財的貪財鬼,但是像曹操這樣盜墓是為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人,實屬罕見。祖師爺?就算不是絕後,恐怕也是空前了!對此,你是怎麼看呢?

  • 8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曹操剛發跡的時候,因為軍費緊張,竟然想出了盜墓來獲取軍晌的念頭,並且很快付諸於行動,為此,他還專門成了盜墓機構,設立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等官職,其盜墓團隊之大數量之多在當時都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歷史,有事例為證。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前,陳琳為袁紹討伐曹操而寫的檄文裡面說:“又梁孝王,先帝母昆。而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陳琳的檄文意思就是說曹操親自上陣,指揮士兵挖了漢朝梁孝王的陵墓,把棺材撬開,屍體給拽出來,金銀財寶全部被洗劫一空。只要是他盜過的墓,棺木全都被撬,無一倖免。

    梁王生前深得母后竇太后的寵愛,漢景帝對他這個弟弟也是溺愛之極,將他封到最為富庶的梁國(河南商丘一帶),給他的賞賜更是數不勝數,梁王富可敵國,據史書記載他的珠寶玉器比景帝都還多。

    他死後,所有的金銀財寶全部都跟他一起被埋到墓裡了。據記載,曹操從梁孝王墓中盜得的金銀財寶就有十萬斤,靠這些財寶養了幾十萬士兵好幾年。

    一次盜墓收穫如此之豐,曹操被為稱為“盜墓之祖”也是無可厚非的。

  • 9 # 歷史雲頂

    熟識歷史的朋友們就會知道,追溯到一些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中,我們就能夠發現很多規律。在一場戰爭中,能夠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有很多,其中物資儲備就是關乎戰爭主動權是否掌握在手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時我們就要提到曹操,曹操作為一位知名度較高的將領,早前在戰爭中的物資並非十分的充足,是什麼讓他能夠扭轉劣勢。曹操曾為了養活5000人的軍隊,盜了此人的墓,獲得黃金40餘萬。

    當初曹操的部隊陷入到了彈盡糧絕的情況後,雖然衛茲及時慷慨解囊,向曹操施以援手,但是畢竟財力有限,再加上軍隊計程車兵容量是在巨大,每日所需的物資量較大。於是曹操不得不面對著要去尋找投資供給這一窘境。

    曹操也算是曠世奇才,一般人在拉投資時,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拉攏一些富商有錢人,但是曹操卻另闢蹊徑,把目標鎖定在了梁孝王劉武的身上。可能會有不少朋友感到奇怪,當時曹操率兵打仗的時候,梁孝王劉武不是已經去世入殯了麼?難不成還能復活去和曹操見面麼?

    曹操當然沒有穿越去和已經不在人世的人拉投資的特殊能力,曹操將目標鎖定在了劉武的墓冢。劉武作為漢景帝的弟弟,自然也是受到了兄長的愛護與寵愛。並且劉武這個人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得到了漢景帝豐厚的賞賜,在這種情況之下,劉武難免心生私慾,與漢景帝在一次飲酒中,酒後語出狂言而被漢景帝下令回到自己的封地之中,不再允許踏入皇宮之中。

    劉武自小就受到各種各樣的寵愛,如今一下子被貶到偏遠地帶,自然會沒有辦法站到一個平衡點。不久之後就因為心情鬱鬱寡歡而去世了。劉武死後,漢景帝感到十分愧疚,一心覺得是自己的魯莽決定才讓弟弟處於精神的崩潰狀態。於是採取了厚葬的方式來處理劉武的身後事,劉武的陪葬品種類眾多,其經濟價值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對於當時曹操的軍隊來說,簡直是一筆天文數字。

    對於當時已經處於無計可施狀態的曹操,沒有更好辦法的情況下,只好去盜劉武的墓來積累一定數量的軍備。但是曹操在劉武的墓中,挖到了40餘萬黃金,曹操依靠著這些財富,保證了5000人的軍隊三年內的基本開銷,為戰爭提供了一些後續保障,對於曹操日後的戰績影響很大。

    雖然曹操也知道他的這種做法,可能會受到後代的嘲諷與唾棄,但是他也是逼不得已才走山了這條路,可能沒有什麼道義可言,但好歹也算是解決了燃眉之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圍蝦和北極蝦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