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逸說茶器

    現在仿的技術越來越好,方法都不是絕對的。

    一、泥片接頭的拼接

    1、全手工圓器都會有壺內接痕,無一例外

    全手工做一把圓器紫砂壺,首先需要把泥條打成長方形或是扇形的厚度均勻的泥片,然後將泥片圍成一圈,再將泥片粘接起來,在粘接處,一定會留下一點痕跡,壺外面的痕跡可以透過工具處理得相對沒那麼明顯,但是裡面的痕跡一來很難處理,二來也沒有必要去處理,因此在泥片粘連的位置內部,一定會有一條接痕(接頭),這條接痕是任何一把全手工圓器都會有的,無一例外。

    2、接痕具體的位置在哪呢?

    我們一般會在接痕處裝上壺把。因此接痕的位置一般就在壺把對應位置的內側。為什麼一定要把壺把裝在粘連位置處呢?因為這樣,即便外部的痕跡能稍微看出來一點,裝上壺把之後就不會影響美觀。

    3、具體操作方法

    將手指伸進壺把位置的內壁,來回觸控,若是全手工,你就會感受到接痕位置處稍微有點凸起的一條線,或者在壺把對應內側打上燈光,用肉眼一般也能看到接痕。

    這是辨別全手工紫砂壺最基本的方法,如果沒有這個接頭基本可以判斷這把壺不是全手工的,但也不能排除極小部分不誠實的人因為知道買壺的人會用這個方法來辨別,就會在一些半手工壺的這個位置做上所謂的假接頭(在粘接觸用紫砂泥貼出一條線來),這樣的假接頭不管是摸上去還是看上去都會給人特別突兀的感覺,兩邊的過渡也不是非常自然,但如果處理得極其用心,一般人就比較難判斷了。

    非全手工的壺不只一條拼接線條,出現“兩條線”的一定不會是全手工壺。

    半手工製作的紫砂壺,需要將圍好的泥片放在模具裡,由內向外的用力的“搪”,由於模具是對半分的,一旦用力就會留下“豎線”,一般都是在壺嘴和壺把的下方。當然這是處理不好留下的印記,為了能掩蓋痕跡都會修整好這些很明顯的破綻。

    並不是所有的壺都會留下接頭痕跡,比如40目或50目的紫泥,本身的顆粒會比較粗,師傅在做的時候不喜歡有這麼明顯的接頭,會影響壺的完美度,那就會用工具去光一下,摸不出接頭的痕跡。

    二、內壁印章

    內壁印章的作用一是為了證明壺的身份,二是用來分辨手工壺。全手工內壁的印章都是在打泥條的步驟上蓋的,再將泥片圍成一圈拍打泥片成壺型,隨著身桶的塑造印章也會隨著產生不同的扭曲效果。所以成品的印章看起來比較的自然,與四周的深淺、壺型走向基本一致。

    仿全手工壺會在成型以後用軟皮章加蓋,某些壺型存在弧度,印章加蓋上會出現深淺不一的現象,比較生硬,不夠自然。

    比如說比較常見的石瓢,是下面肚子大,口再慢慢往上收的,泥片在拍打的過程中印章也會隨之產生變形,成型一般會是梯形。而潘壺裡的印章會是不規則的形狀,上下較窄中間較寬。

    三、 內壁自然褶皺紋

    全手工紫砂壺的壺內壁,會出現一種自然的褶皺,行話叫泥門。

    全手工紫砂壺是用竹拍子手工拍打使身桶成型,所以壺身外壁的泥料顆粒分佈十分緊密,而內壁由於沒有受到力量的擠壓,泥料顆粒分佈相對鬆散,整體呈現出外緊內松的特徵。

    非全手工的壺是藉助模具手搪成型的,製作時壺體各處受力均勻,內外壁泥料顆粒分佈的鬆緊度相差不大,不會存在全手工拍打的褶皺紋。

    由於藉助了模具,內壁有時候也會存在不平整的現象,這個時候推牆就顯得格外的重要。經過推牆來使內壁更加的光潔平整,推牆通常會推得比較高。全手工在壺底的介面處有時會做推牆的處理,但一般都不會推的太高,以免破壞全手工內壁的自然褶皺。

    “推牆刮底”說過推牆處理,就要再說說刮底了。現在刮底已經不能辨別手工壺,先不說半手工的壺有刮底,就是市場上最低端的機車壺、手拉壺都有這個特徵。

    四、上準片的地方痕跡

    全手工的壺需要上準片(專門針對壺口還需要再上一層泥片),由於準片是用脂泥粘的,收縮過程中會或多或少留有痕跡。

    壺口因為還需要一層泥,這層泥是滋泥(脂泥)粘上去的,因為不好做內部的修飾一般會留下痕跡,用手可以摸得出來。

    五、下假底的痕跡

    和上準片一個原理,全手工的壺還需要上假底,收縮過程中會留有痕跡。

    六、壺蓋接頭

    壺蓋是經過兩部分來完成的,帽子和戳口。戳口的製作和壺身桶是一個原理,都是有接頭的。將壺蓋翻過來,在裡面會有一圈線也就是一個接紋。接紋在泥料燒製以後會有一個簡單的收縮,泥料收縮比比較大的話很容易看出來。

    細看紫砂壺蓋,一部分還有一圈圈的旋紋,因為在製作紫砂壺蓋時,蓋子是在工具上轉動的,蓋子轉動時與磨具輕輕地摩擦,這樣就在蓋子的表面留下了很細很細的旋紋,燒製過程中這些旋紋仍然沒有消失,看起來很美觀。

    其實說了全手工的辨別只是讓你多一種選擇,並不是說除了全手工以外的壺都不值錢,半手工壺的製作越來越精美,品質越來越好,許多全手工壺比不上半手工。一些比較獨特的壺型必然要依靠模具來完成,比如筋紋壺。一把壺的價值不只是看做工,還要看泥料、壺型、裝飾、造型等等來確認其價值,不能以偏概全,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紫砂壺。

  • 2 # 易畔書院

    首先,所謂全手工和半手工,都不是十分嚴謹的概念,我們看權威資料很少出現這兩個詞。但在紫砂圈內,這又是兩個頗為流行的口頭詞彙,甚至到了人人必談的地步。

    其次,全手工和半手工都屬於傳統紫砂技藝。按周容《宜興瓷壺記》的記載,使用模具要早於拍身筒成型;根據歷史文物研究,確實證實了明清時代模具整形在紫砂壺製作中應用面很廣。對全手工的追捧是近年才有的。

    第三,按目前約定俗成的概念來把握,全手工和半手工的區別主要是茶壺身筒成型,全手工是不用模具,憑空打身筒成型;而半工也需要打身筒,只比全手工多了一道模具整形的工序。

    第四,現實中全手工和半手工的界限並不清楚。比如,身筒經過模具整形的叫做“半手工”,如果身筒不使用模具而壺蓋、壺嘴和壺把使用了模具呢?如果刻板一點把凡使用模具整形的一律稱為半手工,那很多歷史名壺也是半手工。

    第五,在銷售過程中,壺工和壺商都在引誘消費者追逐全手工,為此不惜惡意貶低半手工,說半手工泥門緊影響泡茶等等。我們不能說這種說法沒有一點道理,但這種影響其實是微乎其微的,沒有任何科學資料支撐這種觀點。

    第六,全手工與半手工工藝不能作為紫砂壺檔次區分的依據,不能籠統地說半手工不如全手工。比如顧景舟大師的半手工提璧壺,有幾把全手壺能比得上?它比顧景舟大師本人的早期全手作品也要珍貴得多。

    第七,造成市場上全手工與半手工製品價格差異的底層原因在於供需關係。半手工在提高生產效率方面優勢明顯,在商品壺生產中得到普遍應用,因而產能成倍擴大;而全手工技藝的優勢是個性化生產,因而主要應用於藝術創作。全手工與半手工的價格差很大程度上是日用商品和工藝收藏品價格差的折射。

    第八,全手半手價格差主要存在於商品壺這個層次,一旦進入藝術收藏領域,則二者的差別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半手冒充全手銷售的現象也是商品壺交易中存在的特殊現象。

    綜上所述,全手半手的主要區別在於身筒成型工藝,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表現為商品壺交易中存在價格差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實社會中小人更易生存,我們一定要堅持做一個有道德的好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