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沈仁偉老師,有名滬劇演員、滬劇名家。他有著一種獨特而又憂鬱的氣質,他那善於揭示人物個性的精湛表演,和圓潤醇厚的嗓音,贏得了千百萬的觀眾。多少年來,他一直與滬劇為伴,只要一提起滬劇,似乎自己就化成了滬劇的一部分,與其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沈仁偉出生於1937年(一說38年),由於天資聰慧,又刻苦鑽研,從小酷愛戲曲的他,在小學時就是學校的文藝骨幹,1956年他考取了上海戲曲學校滬劇班,從此走上了一條藝術的道路。

    解放初期,當時他剛剛回到上海,因為他小時候是出生在浦東,他的祖父應該講是一個滬劇愛好者,他也經常喜歡去看看戲,看看滬劇、看看錫劇。那麼沈仁偉到了上海,他祖父經常晚上帶他去看滬劇。看了以後,他覺得滬劇對自己好像蠻適合的,因為他看了以後,他自己跟著唱唱倒好像蠻跟得上的。當他在初中畢業時,正巧戲曲學校解放以後第一期招生,當時他想想倒蠻巧的,這個工作好像他自己去考考倒蠻合適自己的,但是他也挺擔心不知是否考得取。所以他瞞著自己的媽媽,自己一個人偷偷去報名。

    但是報名以後,因為藝術院校一般考試都在高中前面,所以它是先考,後來通知接到了叫他去考試以後,先是初試,初試下來複試又來了,這時他心裡倒蠻激動的。他想複試好像考取了嘛,因為他從小喜歡練武功,從小就喜歡打拳,他的拳也打得蠻好。所以跑進去一考,基本動作模仿的,他模仿起來也蠻行的。唱腔一考,唱腔好像這個滬劇的味道蠻足的,那麼複試倒是來了,複試錄取了。複試錄取他還是瞞著家裡,他媽媽還是不知道,他去參加總複試,接下去總複試以後錄取通知單來了,錄取通知單來了,他想這件事不行了,再瞞也瞞不下去了,他只好對他的家人講了。他說自己現在考取了一個學校,那麼他媽媽就問他考取了什麼地方,他說,上海戲曲學校。她問,戲曲學校是什麼,他說,唱滬劇。這下他媽媽就不開心了,她想解放初期時,當時唱戲好像是給人看不起的,那麼他對她說,媽,你放心,現在解放了,唱戲不是低別人一等,而是宣傳黨的文藝,是個好工作,相當好的工作,而且我也喜歡這個工作。他說你相信我,今後自己進去了以後我一定會努力、一定會刻苦。我拿出我自己的成績來向你彙報,你說怎麼樣,她還是不同意。

    她硬是叫他把考取的錄取通知單退回去,意思就是說,關照戲校自己不來報到了、不讀了。當時他心裡面也是蠻急的。因為媽媽不同意,去讀書,生活費、什麼費用都要她供給的,他自己一個人也不行。當時他三天三夜大概沒有好好地睡、沒有好好地吃,後來由於思想過度地緊張和想不通,發高燒了,那麼他媽媽急了,要死了,不同意他去,等會不要生病生得來,她也蠻慌的。後來自己這麼一來,自己倒不是做作,自然而然生病的,是真的生病了,後來他媽媽看看他這樣,就說仁偉,那麼你就去吧。

    進入戲校之後的沈仁偉,有著驚人的學習熱情和決心毅力,在進校前對母親許下的諾言一直是他保持這份熱情和毅力的強烈動力,沈仁偉對於那段人生旅程的印象,一直記憶猶新,因為他走過的這段人生之路,既包含了學戲的艱辛,也有成功後的喜悅之情。

    進了戲校以後老師覺得他業務上學得蠻好,一直是佼佼者,那麼在學的當中,當時有放暑假,放暑假一般學生都回到家中,但是他們當時學校中的老師,暑假中都有暑期演出,到公園裡,就像納涼晚會一樣,老師去演出,那麼當時老師去演出,他自己也挺有要求的,他說老師您什麼地方去演出,是不是能夠帶我一塊去,讓我去看看,那麼筱文濱老師當時到公園去演出,他就對他說沈仁偉,我現在某一天在某地演出,你來嗎,他說,自己來的。那麼老師去演出,他就到公園裡去看、去聽。所以有許多戲他是在老師平時演出時他去學到的。

    從戲校畢業出來,沈仁偉才二十一歲,正當青年,理應扮演小生的角色,而沈仁偉卻初生牛犢不怕虎,在滬劇《白毛女》中,他成功地演繹了楊白勞這個老年角色,他的表演受到了觀眾和專家們的好評。報界對沈仁偉的評價是這樣的:沈仁偉不僅繼承了前輩藝人的表演特色,而且還又不懈創造,他的唱腔集取了文派和解派的精華,運用自如,柔中帶剛,善於表現人物。在這之後的滬劇之路上,沈仁偉的諸多代表作,譬如《庵堂相會》、《星星之火》、《大雷雨》等,猶如一個個長篇手絹,徐徐地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幅人物肖像畫,在舞臺上散發出迷人的人物個性魅力,透著生命的韻律。

    在他的藝術生涯當中,他自己覺得對他自己演過的戲來看一看,他覺得這幾個戲自己覺得比較有影響的,譬如說《星星之火》,當時拍過電影的,這也是全國都放過的,這是他第一部,初出茅廬的時候,接下來是《庵堂相會》,《庵堂相會》是一部承上起下的傳統戲,因為這齣戲當時領導上用了劇團裡比較大的力量,譬如說像筱愛琴老師、石筱英老師、邵濱孫老師、許幗華等都和他一起同臺,大家來排演這部戲,他演一個陳宰庭,他覺得剛剛自己從戲校畢業,剛剛踏上舞臺,有那麼多前輩,他們甘願做綠葉來給自己配戲,他覺得是相當不容易,這是培養自己,他是非常感動的。而且透過這個戲,單單唱腔他們就坐下來搞了一個月,應該講這種定腔,因為傳統戲還是不大有的。當時唱了以後,有很多觀眾一直都在對他說,沈仁偉你的《庵堂相會》實在是好聽,實在我們要聽要聽,他自言當然這個是對他的鼓勵。

    但是他也花了一定的功夫,就是講,說明一個演員只要你花功夫一定能博得觀眾的歡喜。還有接下來就是一部《大雷雨》,應該說《大雷雨》這齣戲是以馬惠卿、劉若蘭、小生、花旦為主的,梁世英只是二路小生,應該說唱腔的流傳是以第一小生為主,那麼這段唱腔唱了以後倒是現在反過來了,而現在觀眾記錄的倒是這段唱腔為主,那麼這個裡面就是說明了一點,倒不是馬惠卿的唱腔不好,而當時因為梁世英的唱腔還沒出來之前,馬惠卿和劉若蘭的唱腔好像在觀眾裡面影響比較大。而這段《花園會》一出來呢,觀眾一聽這段《花園會》唱腔,後來他自己覺得組織得挺嚴密的,聲和情蠻融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甜菜鹼鹽酸鹽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