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再言春秋
-
2 # 大秦鐵鷹劍士
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世襲爵位,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公元前202年,項羽走投無路,烏江自刎,項羽死後,漢軍蜂擁而至,亂刃分其屍。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漢高祖劉邦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楊喜的二十世孫為隋朝開國皇帝楊堅。
-
3 # 醉眼朦朧看天下
由於隋朝在歷史上時間很短,名聲也不太好,所以後來許多人都拿改“隋”之事嘲笑楊堅。南唐徐鍇就曾說:“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從辵,辵安步也,而妄去之,豈非不學之故。”
就是說,“隋”是割肉的意思,很不吉祥。而隨從辵,“辵”是安步的意思,安步當車,多好啊!都是楊堅不學無術,所以才瞎球改的!
但這些理由,看似堂而皇之,其實都是很有爭議的,往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並沒有一定之規。
我更相信一些專家的說法,就是“隨”與“隋”在古時通用,並不是故意為之。
至於與楊喜砍了項羽左腿有沒有關係,就難說了,因為這個“辶”,我實在看不出是哪條腿。
或許,楊堅能當上皇帝,與楊喜開創了楊家的做官之路有關,但真正福庇楊家後人非富即貴的,應該是十五世祖楊寶吧?他那黃雀“銜環”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解釋了。
-
4 # 史裡淘聲
楊堅是挺有心計的人!他覺得“隨”字不吉祥,會讓他建立的王朝會跟隨北周的樣,不長久。可是,人有時候怕什麼就來什麼,所以隋朝只存在了38年。
楊堅是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是北周武帝時柱國大將軍隨國公楊忠的兒子,實實在在的官二代。因此,在父親的影響下,他14歲就步入了仕途,16歲被晉升為驃騎大將軍。哇塞!開國元帥林彪23歲就當了軍長,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可這個楊堅竟然16歲就當了驃騎大將軍。
主要是他沾了其父親那棵大樹的光,其次,楊堅也確實從小就有非凡的聰明才智和卓爾不群的政治智慧。
為了奪取北周政權,楊堅時刻注意著機會,為自己奠定政治基礎。首先,楊堅抓住了太子選妃的大好時機,實施了一個政治聯姻,將自己的大女兒楊麗華嫁入了皇宮,成了太子明媒正娶的老婆。如此一來,楊堅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北周未來皇帝的老岳父了。不久,太子也就是楊堅的女婿繼位,是為周宣帝。楊麗華隨之晉級為皇后,楊堅這個岳父隨即被拜為上柱國(相當於國家最高軍事總司令),同時楊堅在其父死後,也繼承了父親的“隨國公”王位,而且又很快發展到可以全權處理朝廷政務。
但是,在奪取皇位之前,楊堅總是顯得比較低調,絲毫不張揚。
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楊堅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對於實在不能爭取過來的五個親王,他就施計除掉了他們,從根本上解除了威脅自己的勢力。所以不到半年,他就徹底把北周的政權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上。
楊堅的女婿周宣帝是一個不愛理朝政的酒色之徒,當上皇帝后不久,很快就立了一個小接班人,朝中大小事務交由楊堅打理。周宣帝死後,不懂事的太子繼位,就是靜帝。楊堅派人寫好禪讓書,再由朝中大臣恭恭敬敬的捧送到靜帝手中,然後令靜帝禪讓皇位給楊堅。而楊堅為了避免引起天下人的閒話,於是假意再三推遲,但最終還是“盛情難卻”的接受了。
公元581年,楊堅登上皇位後,定國號為隋,公元589年,楊堅統一了割據的局面。但他深深的知道這個皇位來之不易。所以他時刻提醒著自己躬行儉樸,同時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說實施科舉制度來招聘國家幹部。
楊堅當皇帝之前,本來是隨國公,所以他定國號為隋,把隨字改為了隋。因為隋文帝楊堅覺得上一代經歷了“北周、北齊奔走不寧”的動盪歲月,所以特別忌諱“隨”字的“辶”跟“走”同義,有到處走而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就去掉“隨”字的“‘辶”字旁,把“隋”作為國號。否則,不改為隋的話,他就會認為他的大隋朝會象北周一樣存在不了多久。
看起來,楊堅這個隋文帝辦起事來還一套一套的,你說他是不是很有心計?
-
5 # 農民看笑話
楊堅創立隋朝跟楊喜砍了項羽的左腿有啥關係?再說了,楊堅一家子和李淵一家子都帶點鮮卑血統,創立隋朝,就開始認正統也很正常,關鍵在隨這個字,辶這個偏旁有點走馬上任的意思,楊堅既然皇帝都當了,總不能再用隨這個字吧?他自己可以走馬上任當皇帝,別人也可以,隨和隋,都帶耳朵,隨是帶著耳朵走,有人會造反,而隋是帶著耳朵,左頂天月站地,踏踏實實的當皇帝!
-
6 # 使用者楊緒成
公元581年2月,楊堅推翻了北周靜帝宇文闡,奪得天下做了皇帝,將隨國公的隨字改為隋字,是怕江山隨漢水東流而去。楊喜是西漢人,曾於王翳,楊武,呂勝,呂馬童共同替劉邦打天下。公元前2O2年,項羽在烏江自刎,此五人將項羽分屍,楊喜砍下項羽左腿,被封為赤泉侯,從此楊氏光宗耀祖,代代出名人。兒子:楊敷,孫子:楊胤,曾孫:楊敞,玄孫:楊惲……如此算來,楊堅並是楊喜第二十代孫,740多年,楊喜砍項羽一條腿與隨國公的隨字沒有什麼關係,如有顯靈的話,楊喜七代孫楊震應沾祖上光,也不會是楊堅。
回覆列表
楊堅是南北朝動亂的終結者,他所開創的隋王朝雖然實際意義上來說只經歷了兩代,只有38年的時間,但隋朝在中國歷史上所佔有的地位是不容忽略的。
據史料記載,楊堅出身於弘農楊氏,先祖是漢太尉楊震,但這些都是他自己說的,沒有任何一條史料能夠證明他與楊震有關,更不要說考證到他與楊喜有關了。所以楊喜砍掉項羽左腿而促使楊堅將隨改之為隋這一說法純屬是無稽之談。
楊堅的隨國公這一爵位是繼承了他父親楊忠的爵位。楊忠作為南北朝時期北周的重要將領,他能夠得到隨國公這一爵位可以說說一步步打下來的。
根據《北史》的記載,楊忠總共有三次封爵的經過:
周文帝召居帳下。嘗從周文狩於龍門,皇考獨當一猛獸,左挾其腰,右拔其舌,周文壯之。北臺謂猛獸為掩贍,因以字之。從禽竇泰,破沙苑陣,封襄武縣公。於是選騎二千,銜枚夜進。遇仲禮於漴頭,禽之,悉俘其眾。安陸、竟陵並降。梁元帝大懼,送子方略為質,並送載書,請魏以石城為限,梁以安陸為界。皇考乃旋師。進爵陳留郡公,位大將軍。食畢,齊兵陽若度水,皇考馳將擊之;齊兵不敢逼,遂徐引而還。武嘆曰:"達奚武自言是天下健兒,今日服矣。"進位柱國大將軍。武成元年,進封隋國公,邑萬戶,別食竟陵縣一千戶,收其租賦。保定二年,為大司空。除了以上三次重要的封爵經歷外,楊忠還有一個戰役是不得不提的:
皇考自樊城觀兵漢濱,易旗遞進。實二千騎,察登樓望之,以為三萬,懼而服焉。又攻梁隨郡,克之,獲其守桓和。所過城戍,望風請服。這一戰是楊忠攻克隨郡之戰,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會封他為隨國公的原因。
當然,隋文帝楊堅能夠繼承隨國公也並非是一帆風順的:
年十四,京兆尹薛善闢為功曹。十五,以太祖勳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紀縣公。十六,遷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周太祖見而嘆曰:"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明帝即位,授右小宮伯,進封大興郡公。帝嘗遣善相者趙昭視之,昭詭對曰:"不過作柱國耳。"既而陰謂高祖曰:"公當為天下君,必大誅殺而後定。善記鄙言。"武帝即位,遷左小宮伯。出為隋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後徵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其後襲爵隨國公。在這之後根據《隋書》的記載:
大象二年五月,以高祖為揚州總管,將發,暴有足疾,不果行。乙未,帝崩。時靜帝幼衝,未能親理政事。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以高祖皇后之父,眾望所歸,遂矯詔引高祖入總朝政,都督內外諸軍事。周氏諸王在藩者,高祖悉恐其生變,稱趙王招將嫁女於突厥為詞以徵之。丁未,發喪。庚戌,周帝拜高祖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總己而聽焉。這個時候,楊堅開始總攬朝政,大權在握。後周帝下詔:
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相國印、綠綟綬,位在諸侯王上。隨國置丞相已下,一依舊式。高祖再讓,不許。乃受王爵、十郡而已。在這之後,楊堅由公爵,晉為王爵,距離他最後的篡位,又進了一步。公元581年,北周靜帝將帝位禪讓於楊堅:
開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設壇於南郊,遣使柴燎告天。是日,告廟,大赦,改元。自此楊堅完成了他稱帝的願望。按照歷史的慣例,楊堅建立的王朝應該是“隨”朝,因為他最初的時候爵位是“隨國公”可是他後來卻將“隨”改之為“隋”。
“隨”與“隋”之間相差一個辶。辶在古代漢語中通同“辵(chuò)”,“辵”字意為乍行乍止 ,忽走忽停。對於一個朝代來講,忽走忽停的肯定是不穩定的。所以楊堅就把中間的辶去掉了,為了求得一個朝代的穩定。說白了,這還是古代人迷信的做法,如果不善待百姓,無論他如何改名,朝代都不會長久的。
PS:這裡跟大家在說點五行的東西,只是作為閒談,不可作數。雖然楊堅把隨改為隋了,但這兩個字在五行中都屬於金屬性,而楊是木屬性,金克木。或許是冥冥之中有天數而應,如果從五行的角度來看,隋朝也不會長久。這只是迷信,不能作數,閒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