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活著真太好了
-
2 # 社會我亮哥
主要得益於阿根廷總統貝隆和他妻子的保護和幫助。
貝隆在1946年2月24日舉行的大選中當選阿根廷總統。在阿根廷,他是個爭議很大的人物,有人讚揚他為消除貧困,改善教育和公共服務所做的努力,但也有人抨擊他專斷獨裁。
貝隆曾經在1938-1940年曾任阿根廷駐義大利大使館武官,對當時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很是推崇,宣稱自己在義大利是“開闊了眼界”。
納粹戰犯逃遁到南美,主要是阿根廷,因為一方面阿根廷曾被稱為南美大陸上唯一的“歐洲國家”,這裡有數十萬的德國移民。
二是二戰期間,阿根廷保持中立,與德國政府一直有密切聯絡。直到二戰結束前一個月,阿政府才對軸心國宣戰。
二是政府的支援。1943年,阿根廷"統一軍官團"發動武裝政變,推翻了拉蒙·卡斯蒂略政權。貝隆是這次政變的組織者之一,政變上臺的貝隆政府,毫不掩飾地宣稱“希特勒的奮鬥是我們和平和戰爭時的指路明燈”,對納粹逃亡南美給予了諸多的保護和幫助。
-
3 # 國家人文歷史
二戰期間,當諾曼底登陸開始扭轉戰局的時候,身處德國的納粹高官們也紛紛開始給自己尋找戰後的出路,他們比誰都清楚,以他們許多人戰戰爭期間的所作所為,面臨的不僅僅是嚴懲這麼簡單。當時在選擇逃亡路線的時候,出於種種考量,南美洲似乎都是絕佳的目的地。
“天涯海角”。說實話,當時的南美洲對於歐洲來講,真的很像是天涯海角,倒不是因為距離上的遙遠,畢竟之前也不是沒有人涉足過,而是因為大致上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看起來似乎是遠離了主戰場。澳洲看起來也有點遠,但是為什麼沒有選擇澳洲等大洋洲國家呢?還是因為南美洲其實很早之前就與德國甚至是納粹主義結緣。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好是拉丁美洲國家經濟政治轉型的時期,對於當時很多的執政黨來講,如何從歐洲引進先進的技術、以及思想也許是國家繼續發展的可行道路之一,同時需要引進的還有勞動力,尤其是南錐體國家,也就是阿根廷、烏拉圭、智利等國。這些國家在20世紀初都開始有了經濟上比較穩健的發展,同時又需要大量的有技術的勞動力去填補國內的勞力市場,所以有大批的德國移民以及義大利移民來到拉美,尤其是一戰前後,這些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納粹思想。
對於拉丁美洲的這些國家來講,軍人政治基本上是從殖民時代就建立起來的“制度性習慣”,因此很容易的就被納粹主義中強調的這種民粹主義、秩序與種族主義所吸引。所以在二戰期間,實際上這些拉美國家沒有想象當中的那麼清白。
綜上可知,拉美對於當時的很多納粹高官來講是很合適的潛逃地。
-
4 # 歷史檔案館
二戰德國投降之後,有一批軍隊下落不明,雖然當時英美都在尋找,但是並沒有找到他們的下落。一直到最近紀念,這批人的下落才浮出了水面。原來這一批人在戰爭結束之前,就已經先跑到了南美的國家,最終也是逃過了一劫,其中巴西和智利這兩個國家,是他們主要的逃亡地點。
專家在研究了巴西,智利的一些資料之後,還推測出了具體的逃亡人數。整個逃亡到南美的納粹戰犯大約有9000名,這一數字雖然不算龐大,但是從當時盟軍的圍追堵截來看,這9000人能從盟軍的手裡出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麼他們又是怎麼跑到南美的呢?
從逃跑的人數上看,當時德國到南美的路線是暢通無阻的,否則不可能有這麼多人能夠成功地出逃。既然有這麼一條安全的路線,為什麼德國納粹的最高領袖希特勒,選擇在柏林自殺,而不是帶著這些人一起逃到南美,然後選擇東山再起呢?這是讓人感到疑惑的一個問題。
作為最高的領袖,如果有機會逃跑,那麼能夠第一時間把握住這個機會的肯定是希特勒,其他人需要給他讓路。但實際上並希特勒並沒有逃跑。在1945年4月,蘇軍攻入德國首都柏林之後,希特勒要求德國士兵們以每一座建築為掩體,勢必要守住最後一座城市。
即便是守不住,也要和柏林共存亡。最終的結局是蘇聯勝利了,自知無力迴天的希特勒,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性命。希特勒之所以不逃亡,在我個人看來有以下三點原因。首先希特勒是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他寧可放棄自己的性命,也不會委曲求全,來丟掉自己的尊嚴。
他發動二戰就是調動了德國民眾被壓迫的情緒,如果這個時候他選擇投降,那麼和前人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其次希特勒覺得自己虧欠了德國,他當上元首的時候,德國的民眾們都非常支援,大家都認為,跟著希特勒的步伐能夠讓德國越變越好,甚至有著光明的未來。
但是最終德國在希特勒的帶領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民眾們不僅沒有過上好日子,還陷入了戰爭的泥潭。第三點是害怕被盟軍找到,作為納粹的頭等戰犯,一旦希特勒被抓住,等待他的肯定是無止境的羞辱。所以為了避免這三種情況出現,他選擇開槍自殺,或許這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
-
5 # 戰爭史
國內讀者對於德國對待二戰問題的態度一直是褒獎有加的。其實這是有點過的,德國政府也只是在很晚的時期才樹立起對納粹嚴格批判和禁止態度。而在二戰結束後相當長的時期,西德政府對待納粹餘孽都是相當寬容甚至曖昧合作的。以至於上世紀60年代德國年輕一代開展過聲勢浩大的討伐父輩罪行的運動。
【“里昂屠夫” 克勞斯·巴比】
今天我就舉一個顯著的事例,看一個罪惡滔天的納粹漏網戰犯,不僅沒有被西德政府通緝法辦,反而勾結利用,使其成為西德以及美國情報部門特工,又製造歷史性的重大罪行的故事。
【落入納粹魔爪的法國抵抗者】
故事主人公克勞斯·巴比,是二戰最臭名昭著的納粹戰犯之一。曾任納粹蓋世太保駐巴黎支部負責人。
在此期間,巴比以極其殘酷的手段逮捕拷打殺害了大批法國愛國者和抵抗運動戰士。包括戴高樂將軍的同志,法國抵抗運動領導人之一的讓·穆蘭。
【二戰後潛逃南美洲的芭比和德國納粹漏網分子】
巴比是個嗜血成性的虐待狂,身為高官的他,卻偏愛親手摺磨拷打“犯人”。鞭打、火烙、電擊……花樣百出,巴比最愛的審訊方式是“假槍決”,讓犯人陪同其他要槍決的人站一起接受“槍決”,其餘人被擊斃,而要審訊的人,也會被“空包彈”的射擊驚嚇的近乎崩潰,意志薄弱的很快就招供。所以巴比給法國抵抗運動帶來無盡的災難,成為法華人最痛恨的納粹戰犯,被稱作“里昂屠夫”。
二戰結束後,狡猾的巴比設法逃到南美洲玻利維亞,改名克勞斯·奧爾特曼,過起藥品商人的自在生活。
【德國民眾抗議德國情報局的活報劇表演】
然而嗜血的本性使他很快厭倦平淡的生活,他又設法結識西德情報局(BND)駐南美洲的負責人威廉·霍爾姆。負責招募特工的霍爾姆很快就發現奧爾特曼驚人的特務才能。於是“挖到寶貝”一樣,很快聘用奧爾特曼成為BND的特工,註冊號為V_43118,代號為“老鷹”。
BND究竟知道不知道奧爾特曼的真實身份,無從得知,但奧爾特曼和霍爾姆經常出入玻利維亞納粹分子活動最猖獗的“德華人俱樂部”,相互吹噓二戰的經歷,從此可見BND未必不知道其底細。二戰後西德政府與納粹餘孽藕斷絲連的曖昧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巴比除了與BND合作,其實更早的特工是身份卻是美國“反情報部”(CIC)的特工,正是在CIC的庇護下,巴比才得以逃避法國的追捕,並移居玻利維亞。
【玻利維亞軍警鎮壓左翼群眾】
巴比也懂得“知恩圖報”,他為美國情報部門做的最大貢獻,或者說這個戰犯在戰後又取得的最高功績,就是參與玻利維亞當局在美國指揮下的圍剿玻利維亞革命游擊隊,捕獲了世界著名的革命運動領導人切·格瓦納。
【被玻利維亞軍隊逮捕的古巴革命領導人之一的切·格瓦納】
巴比在二戰時期長期與法國抵抗運動游擊隊為敵作戰,的的確確積累下許多“寶貴的經驗”,巴比現在把它們重新“發揮餘熱。
【被玻利維亞軍警從家裡帶走的芭比】
【又回到法國的芭比】
1972年,法國傳奇的“納粹獵人”貝亞特·克拉斯菲爾德追查到了巴比的行蹤,巴比原形畢露,無處可逃。圍繞引渡巴比一事,玻利維亞和法國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外交拉鋸戰。終於在1983年玻利維亞政府將巴比引渡回法國。此時法國已廢除死刑,所以巴比以反人類罪被判處終身監禁。1991年,這名惡貫滿盈的納粹戰犯死在里昂的監獄中,終年78歲。參考文章:追捕“里昂屠夫”
回覆列表
第一,政治因素。拉美國家大都是盟國的殖民地,戰後正忙著獨立,對原宗主國很反感,並且沒有引渡條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德國就像日本宣稱解放東南亞一樣對拉美國家的解放運動起到了一定幫助作用。
第二,經濟因素。納粹不論是官方還是私人在整個二戰期間不停的向拉美地區轉移財產和資金,尤其是後期。
縱觀全球,只有這一地區在政治上相對中立,又未經戰火的大規模洗禮,經濟得以保全,各方面環境相對寬鬆。這從後來以色列摩薩德為了讓躲在南美的戰犯受到審判,只能偷偷綁架,而不是公開引渡就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