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67570282485

    雲水間本是沒有一個“禪”字的,因為有了靜思的人,有了一份成為“禪”的心境,於是天地萬物就被賦予了“禪境”的意義。一曲《雲水禪心》總能給予於靜然超脫的意境。傾聽這意境深遠的旋律,似乎人立於紛擾的紅塵之外,褪卻所有的不安與煩躁,盡情沉浸於雲水相伴的山林幽世中清心滌塵。

    追求佛道的人們,夢想成佛的途徑很多,不用說密宗和參禪 (也稱為禪定)是最著名常見的方法了。

    依我的理解,參禪就好比是通往頓悟的一個途徑,禪境就好比是能達到頓悟的一個個驛站。而這樣的比方也是很笨拙的。我心裡對禪的理解,實在是無法用語言能說得清楚。

    這個“禪”字本來是口不能言的,佛祖當年拈花一笑真的不是為了製造神秘,實在是不能言的緣故。 試想語言本來也不是為了禪的境界而發明的,禪境總是少數人思想到了深處的境界;而語言則是遠離禪境的芸芸眾生們在紅塵中打滾時的需要。

    語言的發展總是滯後于思想,滯後於社會需求的。參禪被人理解為高雅也好通俗也好,都不過是為了從紅塵中達到超脫的行而上的境界,並且是一種很少數人參予、很個體、很隱密的行為。語言沒有為了禪意而發展,並不是說不過去的事情。

    況且,佛祖的境界已達到了那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就是無心的狀態。無心,便無思想,無思想便無語言,連頓悟都是成佛之前的行為,佛祖拈花時的最深境界怎麼可以是語言能解釋得清楚的呢?因而,人們就只能憑著一顆同樣是語言解釋不清的禪心去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吐酸水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