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黎濤微世界

    一、虎王坦克的由來。

    虎王重型坦克是德國陸軍二戰期間研製的一種重型坦克。它的稱呼為:虎II”/“虎王”,德軍編號Sd.Kfz.182、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戰中最強大的重型坦克。到二戰結束,盟軍始終找不到有效對付它的辦法。“虎王”重型坦克將威力強大的火炮和盟軍坦克、反坦克炮幾乎無法射穿的裝甲結合在一起,結果就是產生了這麼一個戰場上的怪物。

    二、“虎王”的設計

    虎王的設計由德國的兩家公司:位於德國卡塞爾(德國東部城市)的亨舍爾公司和位於德國斯圖加特(德國西南部城市,巴登-符騰堡州首府)的波爾舍(保時捷)公司來競爭。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兩種設計方案。

    波爾舍和亨舍爾公司被責成著手研製新的重型坦克。波爾舍公司提供了兩個基於以前的VK4501(P)樣車的方案,並定名為VK4502(P)。第一種方案是將炮塔安裝在車體中央;另一種方案則是炮塔置後,發動機置中(與斐迪南坦克殲擊車的佈置方式相同)。VK4502(P2)兩個方案使用相同的底盤和車體以及其他部件,發動機都採用VK4501(P)樣車的汽油發動機(電傳動)。兩種方案極度相似,除了炮塔的位置以及一些機械部件的區別。不過由於最終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設計方案,波爾舍這兩種設計都只製造了木製模型。亨舍爾公司有兩種方案:VK4502(H)和VK4503(H),其中VK4502(H)方案是以“虎”I式坦克為基礎改進而成的,算得上是“繼承性強,改進處少”。但是由於這種設計要求有銅作為電路傳輸,當時銅對德國屬於稀缺資源,所以被否決。德國陸軍兵器局第6科負責審查這些方案,VK4502(H)方案首先遭淘汰。不過亨舍爾公司的設計方案進展極快,最終其VK4503(H)方案被選中進入生產。這個方案採用了大量和“黑豹”、“黑豹”II坦克相同的部件以標準化坦克生產,根據1943年2月德國陸軍兵器局的命令,亨舍爾的VK4503(H)設計和“虎”I式坦克完全不同,其更象黑豹中型坦克的擴大版。1943年10月20日,一輛木製的亨舍爾設計的“虎”II重型坦克模型在東普魯士阿亞茨給希特勒做審查。德國準備從1943年12月起在位於卡塞爾的亨舍爾工廠製造三種樣車型號的“虎”II重型坦克。“虎王”重型坦克採用了不少“虎”式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時,它也體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其中,亨舍爾用的是與黑豹相似的VK4503(H)底盤,前裝甲150mm還帶有50度的傾斜角,側裝甲80mm傾斜角25度,車前右冊裝有一挺MG34,每邊有9個重疊的有邊框的輪子,履頻寬2英尺1/2英才寸,重2.5噸。這種設計的虎王后來被大量生產。虎王重型坦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生產的重型坦克,盟軍稱之為“王虎”或“皇家虎”(Royal Tiger)。它的設計概念沿襲自虎I坦克但採用了傾斜裝甲概念。其重型的裝甲及強力的火炮使得盟軍望塵莫及,而它的底盤也用在獵虎式坦克殲擊車上。虎王的誕生德國重型坦克發展計劃最早開始於1937年,由德國的武器軍備發展局提出,並將新型重型坦克的具體效能要求下發給德國的四家公司,他們是:戴姆勒`賓士公司、亨舍爾公司、MAN公司、波爾舍(保時捷)公司。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新式重型坦克發展計劃正式起步。在此次會議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設計要求:具有強大的擊穿敵人坦克的火力,敵人坦克無法擊穿的厚實的防護裝甲,最大速度不低於40公里/小時。這次會議的決定發展了德國二戰期間兩種重型坦克,它們分別是虎式和虎王(虎II)。由於虎式在戰場上的成功,導致了虎王的發展進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種新的替代虎式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設計才真正開始。

    儘管人們認為虎王是虎式的繼承和替代,但是實際上虎王和虎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虎王的設計初衷是考慮裝上大威力、可靠性高的坦克炮,在虎式的88毫米L56倍口徑坦克炮的基礎上,德華人發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徑的坦克炮。

    三、

    “虎王”坦克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轉向控制系統由於過大車重帶來的壓力,經常突然報廢;而且襯墊容易漏油。另外,坦克的發動機不僅油耗驚人,還很容易過熱甚至熄火。這是因為虎王坦克並沒有採用為其專門開發的發動機,而是直接採用現成的700匹馬力邁巴赫HL230 P45,該型發動機原本配用於較輕量級的黑豹(46噸)和虎式(57噸),使其驅動重達70噸的虎王坦克,是一種“小馬拉大車”的行為,發動機必須時刻保持全速運轉才能帶動坦克,這必然會極大程度的減損發動機壽命並降低其可靠性。行程方面“虎王”也較差,在公路上1升油只能走162米,為此即使裝滿864升的油箱,其公路行程也不過140千米,野外時還要減少一半。這對大戰末期燃料不足的德軍來說真是雪上加霜。當時,不少“虎王”在沒有受到任何損壞的情況下,因燃料用光而經常被遺棄在荒涼的路旁。設計廠家亨謝爾的員工,虎王的總工程師埃爾溫·阿德勒戰後解釋道:“虎王坦克的故障頻出,主要歸因於未經測試驗證便倉促投入量產。”動力系統的過度負荷是重型坦克的通病,而在虎王坦克上表現的尤其明顯。本來,已經有一款專門為虎王坦克定製改良的邁巴赫HL 234 P45發動機被設計出來,準備為虎王坦克換裝。該機採用機械注油技術(燃料直噴)取代HL 230系列的化油器結構,提高了燃燒效率,新款發動機的額定輸出功率預計在850-1000匹馬力左右,甚至還有增壓方案能讓發動機輸出更多的動力。但是,由於第三帝國末期戰事吃緊,資源匱乏,加之工廠和研究機構時刻受到空襲威脅,這些動力升級方案直到戰爭結束,都還只能停留在圖紙階段,連一臺工程樣品都沒能製造出來。戰鬥中的“虎王”“虎王”重型坦克被配屬在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的重灌甲營。大多數是配屬給國防軍部隊,大約150輛配屬於黨衛軍部隊。1944年2月,國防軍和黨衛軍部隊重灌甲營都接受到了“虎王”重型坦克。“虎王”重型坦克在兩線都參與作戰,在有經驗的乘員操縱下,它是一件令敵人害怕的大威力武器。最早製造的5輛“虎王”重型坦克被隸屬在德軍130裝甲教導師下(第316無線電技術裝甲連),不過沒有用於戰鬥。“虎王”重型坦克首次參戰是在1944年5月明斯克附近,接著裝備“虎王”重型坦克第501重灌甲營在1944年7月波蘭桑多米亞茲地區作戰。第503坦克營的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也參加了諾曼底戰役,由於技術原因,這兩個連隊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到1944年8月結束之前,這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毀了。此後,“虎王”坦克參加了東西兩線很多戰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戰役。儘管機動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經驗的坦克手手裡,“虎王”是一種威力很強大的坦克。不過由於“虎王”坦克生產數量少,參戰時間短,並沒有對二戰的最終結果起到很大的影響。在桑多梅日的歐格萊德,三輛虎王遭遇了一輛T-34,結果三輛虎王陷進了泥裡,炮塔轉速太慢,又笨重的要命。被T-34挨個點名。

      據報道,“虎王”重型坦克遠優於T-34-85及JS-122坦克。”總的來說,“虎王”重型坦克和“虎”式坦克、“象”式坦克殲擊車一樣,都擁有強大的火力和堅固的防護,致命弱點都是機動性太差。而且“虎王”重型坦克生產的數量很少,其對整個戰爭的形勢起不到什麼關鍵性的作用,更無法去挽救第三帝國必然滅亡的命運。就技術和戰場表現來說,“虎王”坦克仍不失為一種令人生畏的坦克。

    第503重灌甲營在諾曼底戰役中有兩個連裝備了“虎王”重型坦克(波爾舍型炮塔),但在1944年8月底,嚴重的機械問題導致這些“虎王”重型坦克全部損毀。而1944年,第506重灌甲營的“虎王”重型坦克參加了在荷蘭進行的阿納姆戰役(“市場.花園”行動)。據資料記載,有150輛左右的“虎王”重型坦克參加了阿登戰役,黨衛軍第501重灌甲營(隸屬於“佩普”戰鬥群)就有一些。在東線,“虎王”重型坦克參與了在匈牙利以及波蘭中部的戰鬥。對它的防護最有發言權的是前線官兵,武裝黨衛軍102重灌甲營的魯道夫-維斯特(Rudolf Wuester)軍士長回憶在柏林之戰中“裝甲板被打得哐哐直響……我們被三枚炮彈同時擊中,虎王坦克被炸得就象嬰兒車一樣前後搖晃……我們確認坦克前部有6個巨大得象月球坑一樣的炮彈坑,但都沒有擊穿,虎王萬歲!”東線“虎王”的首戰為第501獨立裝甲營參與的爭奪蘇聯維斯圖拉河上巴拉諾夫橋頭堡之戰。在奧格萊德的戰鬥中幾輛虎王曾被數輛T-34/85伏擊擊毀,其中一輛被送往庫賓卡博物館展出至今。在德布勒森戰役中503重坦營於匈牙利奮戰,取得了121輛坦克,244門反坦克炮5架飛機和一列火車的戰果。並損失了25輛虎王,其中10輛被蘇軍擊毀,2輛被送回維也納大修,13輛因機械故障、缺乏燃料被乘員自行炸燬。

    在1945年1月,接受抵抗蘇聯進攻波蘭和東普魯士的任務,此後參加德國對匈牙利的進攻。1945年4月,在德國投降前夕,虎王坦克與蘇軍在柏林東部西洛高地展開激戰,直到戰爭最後一刻,若干輛虎王還在柏林市中心頑抗。103SS重坦營(原503重坦營)在45年號稱共取得了500個戰果而只損失了45輛虎王。在1945年5月10日,一輛隸屬於第503重灌甲營的“虎王”重型坦克被其乘員自毀,這也是德國在戰爭中最後一輛被摧毀的坦克(注:德國是在5月9日正式投降的)。

    根據蘇聯方面的資料,1944年8月13日在波蘭的奧格多村, 蘇軍在一次突襲中佔領了村子,發現3輛完整無缺的德國“虎王”坦克的編號為102、234、502的,其中的編號為102號和502號是指揮官用的坦克,因為它們和普通的“虎王”不同,內部有附加的無線電通訊裝置。這3輛坦克均屬德501重型坦克營,502號坦克完好無損地停在一棟房子附近的院裡,坦克裡面有著充足的燃料。德國坦克手似乎剛剛修好它,但戰鬥中見勢不妙便放棄坦克跑掉了。坦克儀表顯示該車志行駛了444千米。當蘇聯士兵試圖發動坦克時,發動機立即就能開動,說明這輛坦克的狀態相當好。

    因為是第一次完整地俘獲“虎王”坦克,蘇軍對此相當重視,指定將102號和502號“虎王”送往庫賓卡的裝甲車輛研究與發展實驗場進行綜合測試。蘇聯人開始試圖讓這兩輛坦克透過自己的動力駛向火車站進行裝運,後來證明這個決定極不明智,因為502號坦克剛行駛了86千米,就出現了軸承失效,導致左邊的誘導輪無法使用,左邊的驅動輪也因所有的螺栓被剪下而失效。當時的氣溫達到30℃,對“虎王”的冷卻系統來會所這個氣溫似乎太高了,以致坦克右側減速器過熱,齒輪箱也有持續過熱的現象。坦克經修理後重新上路,但不久右側減速器又完全損壞。蘇聯人只得從另一輛被擊毀的“虎王”上拆了一套換上,但沒過多久傳動軸的滾珠軸承完全損壞,剛換上的傳動裝置也因此報廢。除了這些麻煩事以外,坦克在行走過程中還需要不停地更換帶零件,因為其重量過於驚人,使得履帶的某些部件經常破裂,特別是在坦克轉彎的時候往往更為嚴重。而且坦克履帶的機械調整裝置並不完全起作用,結果是必須每行駛10—15千米就需要重新調整一下履帶的鬆緊。

    不管怎麼麻煩,蘇軍最後還是把這兩輛“虎王”送到了NIIBT實驗場。102號車接受了進一步的操縱效能測試。因為坦克的底盤、發動機和傳動部分的可靠性都特別低,因此在測試中蘇聯人碰到了數不清的麻煩事。儘管繳獲的坦克手冊上說“虎王”坦克860升容積的油箱加滿後可以越野行駛120千米,但測試表明實際僅能行駛90千米而已。測試還表明“虎王”的百千米油耗是970升,而不是手冊上說的700升。同樣,“虎王”在公路上的平均速度是25—30千米/小時,而手冊上給出的最大行駛速度是41.5千米/小時,在操縱性測試中從來沒達到過這個速度。 為了對“虎王”坦克的裝甲防護性進行客觀評價,蘇聯人決定用蘇聯、美國以及德國火炮來射擊俘獲的502號車體和炮塔,實驗場進行研究。實彈射擊是1944年秋天庫賓卡進行的,測試結果令人意外。“虎王”的裝甲和以前的“虎”I、“黑豹”坦克以及“菲迪南”坦克殲擊相比,質量下降得很厲害,第一次單發炮彈射擊就導致裝甲出現裂紋和剝落,多發炮彈的密集射擊(3—4發)耕導致裝甲大面積及破裂。車體和炮塔上所有連線點的焊接質量都很糟糕。在相同的實驗中其焊縫對於炮彈的抗擊能力要比“豹”“虎”I等老型號差很多。在500—1000米的距離上,蘇聯的JSU—152自行火炮裝備的152毫米火炮、JS—2坦克裝備的122毫米火炮和SU—100坦克殲擊車裝備的100毫米火炮3—4發穿甲彈或者高爆彈的直接命中可導致坦克前部100—190毫米的裝甲板焊縫裂開、剝落和解體。傳動裝置也無法承受彈丸傳遞好的衝擊載荷,致使坦克完全報廢。“虎王”車體和炮塔的側裝甲和前裝甲相比防護效能差距很大,幾乎是坦克整車裝甲質量最差的部分,以致普遍裝備的蘇85毫米炮和美國M4“謝爾曼”坦克76毫米高速炮穿甲彈在800—2000米距離上完全可以穿透它。當然,較早期的蘇ZIS—3和T—34坦克的76.2毫米炮還是無法穿透“虎王”車體和炮塔的側裝甲的。 1945年2月16日蘇聯有關方面提交了“虎王”的最終測試報告,得出了以下結論。“虎王”前部車體和炮塔的質量低下,中彈後的非穿透損害(凸痕)導致裝甲上出現裂縫和內部大面積崩落。坦克車體和炮塔側裝甲板抗穿甲效能差。很明顯,攻擊其側面是出於劣勢的一方制服“虎王”坦克的有效辦法。“虎王”的其他明顯缺陷還體現在底盤複雜、不耐用、故障率高;轉向和行走系統複雜、易損壞、不易維修;傳動裝置不堪負重,在較差路面條件下特別不可靠;油耗驚人,作戰半徑遠遠低於理論值;車體彈藥放置的位置(除了炮塔內彈藥的其它存放處)不合理,易殉爆。總的來說,“虎王”坦克的可靠性太低,嚴重影響戰術使用,同時其過大的體積和重量並沒有相應的換來裝甲防護能力與火力的提高。唯一受到好評的是“虎王”的88毫米主炮。在400米距離上“虎王”的炮彈可以從以前到後穿透它自身的炮塔! 被認為是二戰期間火力和防護最強的“虎王”坦克, 竟然是豆腐渣工程,這可不象是德華人的風格。 1942年當時德國幾乎把整個歐洲踏在了鐵蹄之下。蘇聯的西部國土已大半淪陷。不過納粹的坦克設計師們卻遠沒有希特勒在廣播裡叫囂的那樣得意。T—34、KV—1系列等裝甲厚重、火力兇猛的坦克。雖然在1942年服役的“虎”I式坦克贏回了一定的技術優勢,但是遠沒有達到德軍所希望的壓倒性優勢。德國陸軍武器局因此向軍火企業亨舍爾公司下達了研製新型坦克的任務,要求研製一種新型的、能安裝L71火炮的重型坦克,企圖用坦克的質量優勢來抵消蘇聯坦克的數量優勢。德國陸軍武器局提出要在“虎王”坦克上採用“黑豹”坦克的梅巴赫HL 230 P30汽油發動機,以減少後勤工作。60多噸重的“虎王”和40多噸的“黑豹”使用相同的發動機,那麼“虎王”的機動效能之差可想而知,而且汽油發動機隊燃料要求高,輸出扭矩小,容易起火。相比之下,蘇聯的T—34和JS—2都使用柴油發動機,無論輸出扭矩還是安全效能都好得多。德華人並不是不明白這裡面的訣竅,他們作出這樣的選擇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德國沒有柴油發動機的成熟技術,同時也缺乏大量生產柴油機的金屬原材料。 1942年10月初德國有關部門就開始研究“虎王”坦克的生產問題,但當時亨舍爾公司還有424輛“虎”I坦克的生產任務。陸軍認為如果這些“虎”I生產完成以後再生產“虎王”就太晚了。要去要求亨舍爾公司必須在1943年9月開始“虎王”的生產,以便為1944年的春季攻勢提供100輛坦克。事實證明這樣的決定只能是“欲速則不達”。 1942年10月12日陸軍武器局正式下達了176輛“虎王”底盤的生產任務,並要求亨舍爾立刻生產3輛訓練用的底盤。1943年1月德國陸軍武器局就“虎王”的研製情況向希特勒作了彙報。希特勒已發現蘇聯擁有強大的坦克設計製造能力的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德軍肯定還會遇到更為優秀的新式蘇聯坦克。為此,希特勒不但要求“虎王”坦克從一開始就必須安裝長身管88炮,還要求把車體的前裝甲厚度增加到150毫米,側甲厚度則保持80毫米。亨舍爾公司忠實地執行了這個指示,把首上裝甲的厚度增加到了150毫米,傾角不變,裝甲的厚度大大超過了盟軍的認可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的口徑,因此“虎王”從未在戰場上被盟軍從正面穿過車體,不過為此而付出的代價是增重近3噸。“虎王”坦克重達60多噸.以致大多數橋樑無法承受其重,到1943年10月首輛“虎王”底盤交付,而“虎王”坦克的累計生產合同已經達到了1234輛。1943年11月第一輛“虎王”坦克底盤通過了驗收,但批次投產時遇到諸多技術問題。到1944年5月生產了38輛“虎王”,但“虎王”坦克經常發生技術故障,直到1944年6月1日只有5輛“虎王”可以投入作戰使用,毫無戰術意義。 1943年開始盟軍的轟炸機群開始轟炸德國本土,1943年盟軍空襲對德坦克製作業的影響並不明顯,但在1944年幾乎所有的坦克工廠和配件工廠都遭到了空襲,導致配件供應不足,再加上長途運輸不暢更加劇了困難。1944年10月25日的空襲嚴重妨礙了埃森的克虜伯公司裝甲板的生產“虎王”炮塔生產車間和軋鋼車間都被持續的空襲破壞。卡塞爾地區的亨舍爾公司“虎王”生產也遭到了空襲的嚴重影響,電力供應和勞動力狀況都很不穩定。1944年9月的3次空襲影響尤其嚴重。導致了長時間的電力供應中斷。盟軍的戰略轟炸沉重打擊了德國的坦克製造能力,至少摧毀了納粹擴大坦克產量的夢想。 “虎王”這樣複雜的大型武器系統專案,從1942年提出概念到1944年裝備部隊,研製週期顯得太短了點,如此倉促的研製必然後患無窮。德國又不信奉“簡單就是美”的設計理念。德華人對複雜機械的偏好使他們研製的坦克都恨不得像鐘錶一樣精密。然而對於系統設計而言,倉促正是精密的天敵。由於“虎王”在設計實驗階段十分倉促,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德國陸軍就急忙下達生產任務。因此這些問題都被遺留到了生產階段。但限於技術條件和緊急狀況,實際收效並不明顯,導致“虎王”上了戰場問題多多。整車可靠性也許可以歸咎於設計有缺陷、產品不成熟,但是裝甲質量如此差,就不是倉促的問題了。

    二戰期間坦克的防護能力通常由裝甲厚度與彈丸直徑的比值決定。裝甲厚度超過彈丸直徑越多,就越不容易被穿透,“虎王”的車體首上裝甲厚150毫米,還有400的傾角,炮塔前甲厚達180毫米。除了JSU—152自行火炮裝備的152毫米火炮和IS—2坦克上的122毫米炮以外,盟軍方面很少有坦克炮和反坦克的口徑超過100毫米超過了盟軍多數反坦克火炮的口徑,而且二戰中德國裝甲鋼的水平是相當高的。“虎”I坦克的主要軋製裝甲鋼板的表面硬度為貝氏硬度255—260,是二戰期間最硬的裝甲鋼。德國坦克裝甲板還普遍採用方齒形交錯連線,雖然工藝複雜,但耐衝擊能力要比一般的平直焊接高得多。因此很難被穿透。蘇德戰場上的德國大德意志裝甲團第14連報告指出:“在防禦巡邏中2輛“虎”式坦克正面遭遇了攻擊,戰鬥表明“虎”式坦克的裝甲和武器都十分優秀。兩輛“虎”都被總500—1000米的距離上擊中10多次(主要是76.2毫米穿甲彈),但是裝甲擋住了所有攻擊,沒有任何一發蘇聯穿甲彈能穿透。蘇聯76.2毫米穿甲彈擊打在裝甲上時幾乎都發生破碎,而坦克內的操作沒有受到大的干擾,車長、炮長和裝填手依然鎮定地選擇目標、瞄準和射擊。最後這二輛“虎”式在15分鐘的時間裡還擊毀了10輛蘇聯坦克。由此看來德華人不是煉不出好鋼。 當蘇聯的實驗中心對“虎王”裝甲進行實驗室分析後,問題就有了答案:很明顯,德國豹型坦克和虎I型坦克相比,裝甲中的鉬含量呈逐漸下降趨勢,而在 “虎王”坦克裝甲中則完全沒有了鉬。用另一種元素釩來代替鉬,缺乏延展性是“虎王”坦克裝甲的一個重要特徵。裝甲的優勢在於它的高延展性。好的坦克裝甲不但要硬,還得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硬內韌。韌表現為裝甲的延展性高,可以有效減少坦克裝甲被穿透時產生的二次破片,而這些二次破片會殺傷乘員,損壞坦克的控制裝置。除此之外,遭受對方炮彈撞擊後高延展性的裝甲較少會破裂,而金屬元素鉬正是讓裝甲具備高延展性的關鍵物質。鉬,對許多人來說也許是一種陌生的東西。實際上除了冶金行業和機械行業以外,多數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稱。鉬是發現得比較晚的一種金屬元素,1792年才由瑞典化學家從輝鉬礦中提煉出來。由於金屬鉬具有高強度、高熔點、耐腐蝕、耐磨研等優點,在冶金工業中,鉬作為生產各種合金鋼的新增劑,以提高其高溫強度、耐磨性和抗腐性。納粹在1940年發動入侵挪威的“威悉演習”,不但是為了奪取挪威的鐵礦藏,也是為了奪取克納本礦,以獲得穩定的鉬供應。 1943年3月3日英國皇家空軍遠征挪威克納本。這裡是納粹德國鉬礦石的主要來源。第139空軍中隊的10架“蚊”式飛機去對付如此重要的戰略目標,雖然轟炸任務順利完成,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但是由於空襲兵力單薄,並沒有對克納本礦造成實質性的破壞,

    英國空襲克納本鉬礦後,納粹對受損設施進行了重建,到10月底基本完成。為了不讓德國繼續開採,盟軍決心徹底摧毀克納本礦。美國駐英國的陸軍第8航空隊遠端轟炸機部隊冒著-45℃的嚴寒,投入近300架B—17和B—24重型轟炸機,發動了對挪威的第二次大規模空襲。1943年11月7日美國陸軍第8航空隊轟炸機部隊奔襲2000千米,直撲挪威克納本。由於兵力投入充足,克納本礦遭到嚴重破壞。克納本礦被毀最終對德國的鉬礦供應造成了致命的打擊。這次轟炸徹底斷絕了納粹德國的鉬礦來源,使德國的整個軍火工業遭到了沉重打擊,納粹不得不尋求其他效能較差的元素來替代鉬,導致了德國武器裝備質量嚴重下降,為盟軍在地面戰場上逐步壓倒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根據亨舍爾炮塔及其編號分析,被繳獲於1944年8月的502號“虎王”正是鉬礦“斷砍”後生產的。摧毀了克納本礦,受到打擊的不但是德國軍隊,還打擊了整個納粹德國的機械工業。至於“虎王”其他零部件質量低劣、可靠性差的原因當中當然也包括缺乏重要合金元素,而無法生產處優良合金材料的因素最終導致軍火商不得不把一輛又一輛徒有其表的“豆腐渣”、“虎王”送上前線。 如果留心分析一下各國在二戰中比較成功坦克,不難發現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火炮和裝甲防護不斷升級的前提下,其底盤(包括動力和行走懸掛系統)則保持了穩定的繼承性,如蘇聯的T—34系列、KV和JS系列,美國的M4“謝爾曼”系列,德國的III號、IV號系列。正是由於坦克底盤的複雜性,其設計研製和驗證改進都需要一個比較從容的時間過程。上述這些底盤的原型幾乎都是在參戰前就完成了研製,而“虎王”坦克在研製中偏偏要在短時間內製造出幾乎全新的底盤(其複雜程度和載荷卻是空前的高),這就是“虎王”在戰場上可靠性低下的根本原因。在這個問題上,“虎王”坦克的研製和生產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從二戰開始直到今天,飛機、坦克等主戰兵器越來越趨於精密複雜,因而武器裝備的質量以及成熟可靠性也成為衡量其成敗的標準之一。效能指標再好的武器如果沒有質量和可靠性作基礎是上不了戰場的。它們的關係就是毛和皮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對於武器系統研製來說,不應單純強調效能和先進性,必須透過和平時期長時間的持續投入和積累,磨鍊出成熟有效、經得住考驗的裝備。武器裝備的可靠性在戰爭中不僅關係部隊官兵的生命,而且也是戰爭成敗的關鍵,所以絕不能企望在緊急情況下臨時抱佛腳,倉促上陣。

    當年蘇聯成功地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標誌著美國太空竟賽開局失敗,使出其與蘇聯明顯的“空間差距”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難以忍受這場“天敗”的恥辱,下令徹查什麼原因導致美國航天技術落後了呢?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海軍研究所,國家科學院, ……。經一系列研究後一致得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結論: 美國航天技術已落後,其原因“關鍵是材料”美國必須加緊材料研究。艾森豪威爾也言聽計從行動果斷,一個半月後即便1958年3月15日,釋出“全國材料規劃”在12所大學成立了17個專門的材料實驗室, 從而促進美國材料科技大的發展, 當今天的世界讓美國鬧得沸沸揚揚的, F22. F35.反導.天軍.都可追根溯源到艾森豪威爾的“全國材料規劃”, 所以對於材料的發展不能單科獨進,必須形成體系,不能比例失調,要求整體平衡, “可小不能斷,可少不能無.”特別是關鍵的“卡脖子”材料,更是要去填補空白。

    這就是在對“虎王”坦克的分析能得到的教訓與啟示。

  • 2 # 戰爭之王

    虎王坦克,是二戰中納粹德國生產的重型坦克之一,繼承了之前的虎式坦克的代號,但是改稱為虎2,或者稱為虎王。是二戰末期德國裝甲兵中最強大的兵器之一。

    虎王的炮塔,相對於之前的虎式坦克有了不小的改進,開始使用傾斜裝甲設計,更好地提高了避彈能力,不再是此前在虎式坦克上的垂直裝甲設計。而且本身效能也極為強悍,在防護水平上十分優秀,即使是面對盟軍主力坦克的直射,其正面裝甲也無法被擊穿。

    在其火力方面使用的依然是一門88毫米口徑反坦克炮,不過是是改進版的71倍徑版本,相當於虎式上的56倍徑版本,在穿深等方面有了極大的提高,基本面對二戰中後期的蘇軍和盟軍主力坦克基本可以做到擊穿,當然面對蘇軍盟軍的重型坦克也是有些吃力的。

    而由於其強大的發動機,其速度依然保持在40公里每小時左右的水平。但是其耗油量極為巨大,這直接導致其實際作戰半徑大為減小,而在一些道路條件並不是十分良好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出現無法機動而最終不得不拋棄或者是自毀的情況。

    虎王雖然在實戰中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是其實際本身的問題也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就是其噸位過重,行走系統載荷過大,故障頻出,而交錯負重輪的設計在維修時極為費時費力。雖然歷經改進但是面對戰爭後期越來越惡化的局勢,虎王並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改進。而隨著在戰爭初期高素質的德國裝甲兵的大量損失,虎王坦克在諸多新手上並沒有發揮出全部的效能,戰果並不是十分理想。

    而在虎王坦克的底盤基礎之上,也誕生出了一系列其他車輛,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獵虎128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其主炮為二戰期間口徑最大的反坦克炮。但是機動性較差,而且因為過重,歐洲的很多橋樑是無法承載這種坦克的。

    而虎王坦克所以被稱之為是錯誤的坦克就在於,德國的選錯了發展方向,因為無論是比德國大的蘇聯還是美國,都選擇了以中型坦克作為主要的研究生產方向,而德華人則選擇了重型坦克以及其他坦克的發展方向,直接導致極為有限的戰爭潛力被分散。而虎王這種坦克,生產成本過高,耗時耗力,導致其產量極為低下,對於大廈將傾的納粹德國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 3 # 手機使用者崔永方

    這是第三帝國軍工企業,克虜伯公司少有的敗筆之一,雖然比豹式坦克威力更大。火力更猛。但是它最致命的缺陷是太過沉重,大而無當,通行能力極差。總不能在前線為了它投入戰鬥而先修好鋪面公路吧?再者虎式面市投入生產時,戰局已經對軸心國不利,所以生產量很少,對戰局也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 4 # 泥濘中的tiger

    虎王坦克重達69.5噸,引擎是與黑豹相同的邁巴赫相同的HL-230V204型12缸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可達700匹,但因車體過重雖極限時速可達40KM/h,常出現因自重導致的機械傳動裝置的齒輪損壞。不然虎王是沒有被擊毀記錄的,都是故障棄車

  • 5 # 總說裝甲

    “虎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HL230P30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700hp(514.7kW)。其傳動裝置為機械式變速箱,有8個前進檔和4個倒檔。履帶為單銷式,每側有92塊履帶板,為了減少履帶對地面的壓力,履帶板的寬度增大到800mm;但鐵路運輸時,必須換上666mm的窄履帶,因而十分不便。它的行動裝置包括雙扭杆彈簧懸掛裝置、交替排列的負重輪、主動輪、誘導輪、履帶等,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虎王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坦克的裝甲,實戰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所用的彈種包括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其彈藥基數有兩個資料:採用克虜伯炮塔的,為84發;採用韋格曼炮塔的,為72發。輔助武器為2挺MG34型7.92mm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高射機槍,機槍彈的彈藥基數為5850發。不過,並不是每一輛“虎王”坦克上都安裝高射機槍。

    總的看來,“虎王”坦克的單位功率較低,機動性差,最大速度只有38km/h,最大行程只有170km。它的行動裝置也很容易出故障。所以,盟軍的坦克往往避免和“虎王”坦克正面交火,常常繞到它的背後或側面,攻擊它那薄弱的行動部分。這樣,“虎王”坦克往往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威風的“虎王”變成了“跛足的虎王”。

    二戰時期的坦克“虎王”,就這麼被人認為是錯誤的一款坦克。

  • 6 # 天之冬

    其實感覺還是正確的,應該早就出產虎式,德國當時鋼鐵產量高,但德國實在沒有石油,只依靠著羅馬尼亞油田,根本不夠用。建造虎式符合德國國情。

    後來好多人都說,德國生產虎式,還不如像蘇聯一樣,大量生產中型坦克,以數量取勝,但是,即便這樣德國石油還不夠用的,後期,好多德國坦克都閒置路旁,因為沒有石油,沒法開走。

    所以說嘛,如果德國在39年就大量生產虎式,減少坦克數量,提高質量,這樣石油問題就會很好的緩解。虎式在戰場上可以以一當十。那很容易讓蘇聯吃不消的。

  • 7 # sunshine小熊二

    因為當時在虎式坦克出現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誠然虎式是一款戰力很強的坦克。但是以德華人的科技,要是不在堅甲巨炮這條路上走到黑,其坦克發展史絕對更劃時代。當然,這與希特勒的一意孤行是分不開的。德華人一直在極致二戰初期到中期的坦克理念,把裝甲和火力發揮到了極致。導致資源,後勤和保養困難不說,數量上還過於的少。反觀當時的蘇聯,把現代坦克硬體鼻祖T-34倒騰出來之後,裝甲部隊的補充和作戰相對容易,而且火力,機動和裝甲得到了平衡。後期的斯大林2型,更是一款巨獸了。因為他們用了新技術,楔形裝甲,防護提高了,成本和噸位降低了,故障率也低。雖然德國後期研發了黑豹坦克,但是太晚了,德國的坦克發展之路意外的落後了。只是選擇錯了理念。但是根據圖紙,德國的E50其內部空間利用率,才是現代主戰坦克的鼻祖。這也變相的給自己搬回一成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弄讓頭髮變的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