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說布客
-
2 # 媛詩詞
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
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詩才一流,為近體律詩定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對一個詩人來說,品格似乎總是要比詩才更重要,古人說“先器識而後文藝”就是這個道理。宋之問在歷史上名聲很差,皆因世人認為其品行惡劣,為人不齒。然而,縱觀宋之問的一生,他不過是一個屢屢捲入政治漩渦的犧牲品,活得很累也很可憐。
宋之問弱冠知名,善五言詩,“無能出其右者”,20歲中進士,有幸登臨“龍門”進入宮廷做了一名文學侍從。宋之問自恃才華出眾、儀表堂堂,他第一個刻意接近的物件竟是武則天,他寫詩向武則天自薦當男寵,武則天卻對他避而遠之。因為武則天聽說他有口臭。宋之問羞愧不已,從此暗含丁香,以除臭味。
宋之問還算有自知之明,他很快轉向依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易之讓宋之問捉筆寫了不少詩獻給武則天,討她歡心。這期間,宋之問做的最無骨氣的事,就是為張易之“捧溺器”,要說這提尿壺的勾當,自有下人去做,宋詩人卻搶著去做,有辱斯文不說,還留下千古笑柄,實在不值。
不久,宰相張柬之、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逼武則天退位,張易之被殺,宋之問被貶到瀧州(今廣東羅定縣)任參軍。昔日的榮華富貴歷歷在目,被冷落的滋味是那樣難受,不甘心的他第二年就偷偷潛回洛陽,躲在友人王同皎的家中,王同皎是安定公主的駙馬,當時武三思權勢囂張,他不想讓大唐江山落入武三思之手,就密謀他人誅殺武三思。
-
3 # 看鑑
在《全唐詩》中,收錄著兩首幾乎完全相同的詩,分別是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和宋之問的《有所思》,兩首詩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尤為出名。可它的署名卻是兩個人,這難免讓人覺得奇怪,究竟誰才是原創者呢?劉希夷和宋之問其實並不是外人,他們是外甥和舅舅的關係。但即使是叔侄關係也不會有如此驚人的巧合吧?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句名詩竟引發了叔侄兩人的殺人慘案。一次,宋之問讀到外甥劉希夷所寫的《白頭吟》,便愛不釋手,於是動了竊己之心,苦求他將此詩轉讓給自己。誰知這個劉希夷在答應送詩給舅舅以後卻又私自發表了出來,宋之問惱羞成怒,把劉希夷騙到自己家裡,用裝滿黃沙的麻袋壓住外甥的胸口,使其窒息身亡。宋之問為得佳句不顧親情狠心殺掉自己親外甥。這佳句究到底暗藏怎樣的玄機能讓他為此而斬草 除根呢?
原來宋之問是唐朝很有才氣的人。二十來歲就中進士,並被武后召進宮中鑽研詩藝。曾兩次奪得皇家詩歌比賽的第一名,而就在吟詩誦詞間慢慢對武皇后產生了好感,但武皇后一直對宋之問很冷淡。一次,武皇后打算招納一些文學之士作為自己的參謀班子,這是文人在政治上得以晉升的大好時機, 宋之問對此也很垂涎,想透過政治上的晉升能夠長時間陪伴在武后身邊,於是也提出了申請,不料卻未得到武后批准。
宋之問怎麼也想不通會被武后拒之於千里之外。思來想去,他寫下了一首《明河篇》向武后表白,詩末雲:“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武則天見到此詩後,早已看出了宋之問的心思,曾說:我不是不知道宋之問是個有才華、懂情調的人,只是恨他有口臭罷了。縱使宋之問一廂情願口含舌香上朝,武后也不可能會看上他。
宋之問才華橫溢的天賦毋庸置疑,但他在做人上飽受爭議,最終給自己鋪就了悲劇的人生之路。
-
4 # 軒轅說文史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喜歡古詩詞的朋友對這首詩應該不會太陌生,尤其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更是膾炙人口的佳句.
在近年來火的不能再火的節目《詩詞大會》上,更是多次被作為詩詞的考題出現。那麼這首詩的寫作者是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變幻才會創作出這樣的佳句呢?
說到這首詩的作者,在整個的詩壇其實他並不是什麼很有名氣的詩人,但談到中國古詩中近體詩的定型和在文人中的無恥榜單,那他就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了。
宋之問:據史書記載(以歷史的史料為依據,不以那些為了收視率而大加改編的影視劇為依據),約656年 — 約712年,字延清,名少連,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出生於一個門第並不顯赫的一般家庭。
老爸宋令文也就是一般的鄉閭,做過一段時期低職位的公務員元,但非常有學識,而且交友重義,這種人按現在的標準說就是很吃得開的了。
宋老爸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不僅詩文寫的好,而且書法也是一流。這是文的一面了,武的也是力壓群雄,人稱三絕宋令文。
這個宋老爸還有過一段傲人的經歷,那就是在唐高宗當政時期,武的做過左驍衛郎將,文的做過校理圖書舊籍的東臺詳正學士,那真是文武全才,聲譽甚佳。
宋同學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說來有趣,三兄弟每人各遺傳了老爸的一個基因絕技。宋之問同學遺傳到的是詩文,自幼聰明好學,家庭教育環境又好,因此,很早宋之問同學的文采就展露了頭角,在當地競相傳為美談。
公元675年,年僅二十歲,身材偉岸,相貌堂堂,儀表不俗的宋之問加入了大唐帝國的公務員考試。旗開得勝,順利透過,進士及第後又沒用吹灰之力就通過了明經科的面試和筆試,至此,正式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為什麼說談到近體詩,宋之問是繞不開的一個人呢,因為在此之前,詩的格律(平仄和押韻等)是沒用統一規範的,在近體詩產生之前的詩劃分為古體詩,古體詩是沒有嚴格的平仄要求的,可以押平韻也可以押仄韻,韻腳押的還可以是鄰韻。
宋之聞和杜審言(他的孫子就是後來的詩聖杜甫,在杜甫小的時候杜審言曾和小杜甫說過,詩是他們家的事,其他人靠邊站,本人曾在《人生皆有起落,所別隻在高低》一文中談到此事)以及沈佺期等人在前人的基礎上,逐步演進並加以總結,最終使律詩等詩的各種分類體裁成功定型,明確劃分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
可以說宋之問在詩壇的貢獻還是為人稱道的,但他在仕途上所做的一切卻只能用“可恥”二字形容了。進士及第後宋之問的仕途可謂是芝麻開花,當時的歷史背景正好是武則天大權在握的時期(雖然病老皇帝李治還在,也傳位給了太子,有了新皇帝,但大權卻在武后手裡)。
年輕時候的武則天就是個文藝女青年,宮中寂寞時就喜歡舞文弄墨一番,當年入感業寺為尼時,就曾給藕斷絲連的李治寫過情詩。現在大權在握,年輕時壓抑的情懷那就像開了閘的洪水一樣,奔瀉而出啦。
年輕又高大帥氣,而且有才的宋之問很快進入了武則天的視野。681年,年僅二十六歲的宋之問就被提拔到崇文館和初唐四傑的楊炯同入充學士,一步步的展現了他的文采。
唐中宗(武則天的第三子)年間(683年-684年),有一日中宗與群臣到今天的西安市景區遊玩,中宗應該是遺傳了他老媽的基因,再加上詩是當時交際的必備技藝,於是命隨侍的文人們來一次,命題賦詩。
於是迅速在大帳的殿前搭起了舞臺。那可是皇帝呀,所以說跟隨的文人侍臣不下百來位。大領導發話了,那還能怠慢,不一會,作業都上交了,你道這次的裁判是哪位,嘿,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有唐以來的第一才女—上官婉兒。
那就等結果吧,沒一會兒,詩作紛紛由舞臺落下,各自的孩子各自抱走,最後只有沈佺期和宋之問手裡是空的。這就意味著他倆的詩還在大裁判的手裡,那就是不是冠軍就是亞軍呀。
這時眾人都摒著心跳,等待最後的結果,沒一會,結果見分曉了,有一份試卷扔了下來,沈宋二人是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先看,就這樣摒了一會兒,旁邊的人按奈不住了,拾起一瞧,落款沈佺期,這時的宋之問可謂是志得意滿呀,用輕蔑的眼神望著諸位同僚那是少不了的啦。
上官裁判給出的理由是:沈大人宋大人你們這兩首詩從功力上來說,那是不相上下的。但宋大人詩作的結尾要勝過你沈大人一籌哦。
你沈大人詩作的結尾是:“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而宋大人詩作的結尾是:“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我知道你沈大人這是自謙。
結合詩文的整篇,你的這個收尾顯得就氣漸衰竭呀。而宋大人的就境界開闊許多啦,有豪情滿滿之意。至此,無人不服帖,經此一戰,宋之問在詩壇地位的分量再次加重,同時官場的綠燈也是一路開滿。
宋之問的詩才還遠遠沒有達到他的峰巔時刻,在武則天正式建立大周之後,青年時的雅好有了更進一步的釋放。
相傳,有一次,武皇駕臨洛陽的龍門香山寺。也和他兒子一樣,當場來了一次詩賽,這次的裁判仍是上官才女,還增加了獎品這一環節。
遊戲的規則是這樣的:統一命題,誰又快又好,誰就取勝,獎品是價值千金且唯一的錦袍一件,這些個文臣們那可都是識貨的呀,這錦袍重要的可不是那千金的價格呀,那意義才是它最大的附加價值呀,於是都開始搜腸刮肚的極盡學識”。
很快,身居左史的東方虯第一個寫好了,上官裁判閱後,非常滿意,且看:《詠春雪》:“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才情滿滿呀,非常好,於是按遊戲規則,東方虯是錦袍的第一合法獲得者。
就在東方虯結果獎品,拜謝後還沒來得及坐下時。我們的宋大帥哥的詩也好了,按照規則唯一的獎品已經有了主人,後來的詩作就沒有資格獲獎了,但由於宋之問人帥才高,武皇愛之,再加上上官裁判也想看看詩作。
《龍門應制》
宿雨霽氛埃,流雲度城闕。
河堤柳新翠,苑樹花先發。
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臺映幾重。
群公拂霧朝翔鳳,天子乘春幸鑿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詩共四十二句,二百八十六字,此詩一出,上官裁判給出的評語是:“文理兼美”。眾皆歎服,左右無不稱善。原來宋帥哥作品晚你東方大人不是因為才不如他,是因為所述篇長。如此這般,武皇最高裁定,此袍歸宋之問所有,至此成就了一段文壇佳話“龍門奪袍”。
按理,到此,如果宋之問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那他在歷史上留下的評價將都會是正面的。但命運並沒有這樣安排,於是令人可恥,醜陋的另一面同時上演了。
雖然已經是當時的詩壇公認的領袖人物,也是武皇身邊的紅人,原因是宋之問經常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逗武則天開心,因此被得以重用。
但他並沒有滿足,武則天大權在握正式稱帝期間,處於生理和政治鬥爭的剛需,身邊就已經開始有了面首薛懷義。
歷史的事實也已證明,薛懷義在武則天稱帝的政治鬥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稱帝后武皇身邊新進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仗著是皇帝枕邊的人,飛揚跋扈,連武皇的侄子都要拍他們的馬屁。
這時的宋之問心理開始不平衡了,憑什麼呀,論相貌和身材我宋之問不比你兄弟倆差,論才情那是更勝你們幾籌,你們可以上龍床,我更有資格呀。
另到宋之問使出最後這招的原因是,起初他曾向武皇求賞北門學士,“北門學士”是由武則天一手建立的,名義上是修撰著作,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智囊班子。
這批“北門學士”組成的智囊班子,為武則天的成功登基是出了很大力的。所以說能獲得北門學士就是進入了武皇的權利中樞。但宋的請求武則天沒有同意,於是就給武則天寫了一首自薦的詩,委託當時武皇的秘書崔融遞送。
《明河篇》
八月涼風天氣清,萬里無雲河漢明。
昏見南樓清且淺,曉落西山縱復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
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這首詩可以說即抒發了他對自己所處地位的不滿,也暗示了他的期許。但得到的回答是:史載:武則天看到這篇文章後,對崔融說:‘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原來,宋之問自幼患有牙齒疾病,導致經常有口臭。你說這事怎麼整,身體無縫對接的時候,口臭多影響情調呀,武則天怎會願意呢。
因為此事,受到打擊之後,宋之問是到處求醫,始終未果,最後選擇了口含的藥物雞舌香治療,但收效甚微,這是宋之問終生都耿耿於懷的傷心事了。
透過上龍床和張氏兄弟一較高下的算盤失敗後,宋之問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抱張氏兄弟的大腿,不僅經常給他們詩文捉刀,還噁心到給他們提尿壺,此事成為了當時文人圈內的一大笑柄,文人的臉面給他丟了個盡。
有傳說他曾因一首詩而把他的外甥劉希夷,用土袋活活壓死。此詩分屬兩人名下,這是後人收錄編撰的《全唐詩》中出現的唯一一次。
有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即收錄在劉希夷的名下,又收錄在了宋之問的名下,二詩只相別兩個字。只將“洛陽女兒惜顏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其餘詩句一模一樣。
相傳宋之問在看到他的外甥還沒有公開發表的這首《代悲白頭翁》詩後,非常喜歡,尤其喜愛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
於是宋之問就請求外甥將這首詩讓給他,小劉起初是答應的,據史書記載,這劉劉希夷也是個很有才學的人,也是進士出身,但不好官場,所以就沒有像他這位舅舅一樣進士及第後再考明經。
能偶得一首好詩那是詩人們視為比珍寶還貴重的東西了,可能考慮到是舅舅要的,他才起初就答應了,但詩人的天性使然,沒過多久,又反悔了。
這哪成呢,我宋之問已經署名發表出去了,你讓我再收回,說這首詩不是我寫的,這怎麼可能,你讓我在詩壇的地位和臉面往哪放。雙方溝通未果,於是宋之問惱羞成怒,最後採用了殺人滅口。
本人經過推斷,認為此事不是很靠譜。理由是:宋之問因詩殺其外甥一事,是在後人劉肅所著的《大唐新語》中首次提到,在正史中並沒有提及,按理,這麼大的一個殺人案件不可能在正史上會沒有任何記載的。
從情理上似乎也說不過去,對照二人的出生年月,史書給出的記載都是約(宋之問約656年 — 約712年,劉希夷約651年-約680年),所以說他們倆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生的,劉是什麼時候死掉的,都還是不能確定的。
或者說他倆是不是真的是舅舅和親外甥的關係都不能確定,假設按給出的這個時間推算,劉還大宋五歲,那麼在劉死的時候,宋是二十六歲,那時的宋之問在詩壇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不太可能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綜上推斷,極有可能是因為宋之問的人品實在太低下,後人把一些醜陋的事情加到他頭上的。所以說因詩殺人一事是不能確定的。但接下來的這件事,那是史書上有確切記載的了。所謂,好景不常在,人生無常。
公元705年,在時年八十二歲高齡的武則天大病在床期間(同年十一月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高層的鬥爭加劇。後來唐王朝高層的政治鬥爭的結果是,武皇被逼讓位於三兒子太子李顯(唐中宗683年-684年曾在位,這是二次登基)。
接下來就是政治清算了,宋之問因是張氏兄弟的黨羽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文中開頭的那首詩就是詩人被貶赴任所途中經漢江所作(從詩中看,詩人也感到了羞恥,膽怯得不敢見家鄉人了。)。
因瀧州地處嶺南,在唐朝時是極為邊遠的地區(和二京比,那是天壤之別啦),被貶到那裡的官員大多會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就是有去無還。
宋之問這個傢伙,因不能適應哪裡的環境,怕死在哪裡,於706年的春季竟然悄悄逃回了洛陽,躲在了好友張仲之家中。當時的政治局勢是,雖然武則天已經歸天了,但武家的殘餘勢力仍在,武三思等人的權勢還很大,依然聲勢顯赫。
那時政治上傾向李唐王朝的大臣們都是心懷不平的,正在籌劃著怎樣除掉武家勢力,參與其中的剛好有張仲之。
倒黴的是,在張仲之家密謀時,被宋之問聽到了,這傢伙一心還想著的是武家,隨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了,由於武家果斷的先下手為強了,結導致這次密謀失敗,張仲之全家被殺。
一個被貶暗中逃回的罪人不僅沒有被追究,反而因這件事情“有功”被提拔為鴻臚主簿,後又改任考功員外郎。像這樣的人品誰還會認同呢,被世人所不齒那是必然的啦。後來在政治鬥爭中又是牆頭草似的轉換門第,最終人怨天怒。
公元710年,唐睿宗登基,因宋之問和張氏兄弟的關係,連同和武三思等人的勾連,被判流放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東北),後又赦改桂州。
公元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人品實在是極差的宋之問在所流放的徙所被賜死,至此終於結束了風采而又無恥的一生。
撰宋之問有感步韻《渡漢江》
軒轅
無羞穿底線,諂佞復爭春。
心若含微怯,焉為可恥人。
-
5 # 老街味道
問題:唐代詩人宋之問是個怎麼樣的人?
前言學習詩詞創作,必然要學習格律詩,學習格律詩,有兩個人是一定要提起的,就是初唐時期的”沈宋“ :沈佺期、宋之問(656?-712)。
”沈宋“ 與初唐四傑、文章四友處於同一個時期。他們對於格律詩的定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之問經歷了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則天、唐玄宗五個皇帝,他的時代正是武則天掌權、奪位、去世的時代,當時的大臣們身不由己被捲入爭奪政權的鬥爭之中,武則天倒臺以後,宋之問兩次被貶,最終被唐玄宗賜死 。在武則天掌權時代,宋之問因文采出眾並攀附上了張易之兄弟,所以仕途頗為順利,經常有機會扈從武后朝會遊豫, 寫過不少應制詩。在這類文學活動中,有兩件宋之問最為得意的事情。
一、”奪錦袍“事件,《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記載:
則天幸洛陽龍門,令從官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則天以錦袍賜之。及之問詩成,則天稱其詞愈高,奪虯錦袍以賞之。在洛陽龍門與群臣宴會中,官員們奉命賦詩,左史東方虯(qiú)先成,武則天一高興就賜給他一件錦袍。 就是陳子昂《寄東方左史修竹篇書》中的東方左史就是東方虯,陳子昂對其《詠孤桐篇》大加讚賞: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Excelle練,有金石聲。東方虯得到了武則天的錦袍後,還沒有捂熱乎,宋之問詩也寫好了。武則天讀過大喜,把錦袍要回來,轉賜給宋之問了。
宋之問的這首奪袍詩也傳了下來,即《龍門應制》:
宿雨霽氛埃,流雲度城闕。河堤柳新翠,苑樹花先發..............略...............囂聲引颺聞黃道,佳氣週迴入紫宸。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這是一首長篇古體詩,開頭先寫龍門的風景,然後用華麗精美的語言講述了出遊、宴會、離開的過程。最後幾句拍了一下馬屁,讚揚了武周政權的正統性。這首歌功頌德的應制詩大得武則天的歡心,於是”奪虯錦袍以賞之。“
二、沈宋的對決還有一件事也很讓宋之問露臉。這一次對手不僅僅是當朝的百官,更重要的是擊敗了與其並稱為”沈宋“的沈佺期。
關於沈宋的貢獻,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指出:
“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體之變極焉。”《新唐書 文藝》也把二人相提並論:
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謂蘇武、李陵也。這兩段話對於沈宋二人在格律詩方面的貢獻進行了肯定。上面的《龍門應制》是一首古體歌行,這一次二人的作品是最代表唐朝試貼詩特色的五言排律 。
宋計有功 《唐詩紀事》中,這個賽詩會被描述的異常精彩: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賦詩,群臣應制百餘篇。帳殿前結采樓,命昭容選一首為新翻御製曲。從臣悉集其下,須臾紙落如飛,各認其名而懷之。既進,唯沈、宋二詩不下。又移時,一紙飛墜,競取而觀,乃沈詩也。《唐詩紀事》昭容,即上官婉兒,原宰相上官儀的孫女 。爺爺因反對武則天被誅殺,孫女卻受到了武則天的重用。 上官婉兒作為裁判, 非常公平、公正、公開 ,她評價二人的詩作高下之分在結尾兩句。
及聞其評曰:二詩工力悉敵。沈詩落句雲:“微臣衰朽質,羞睹豫章材。”蓋詞氣已竭。宋詩云:“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猶陟健舉。沈乃伏,不敢復爭。《唐詩紀事》下面我們分別看看沈佺期和宋之問的這兩首排律:
奉和晦日駕幸昆明池應制(唐·沈佺期) 五言排律 押灰韻
法駕乘春轉,神池象漢回。雙星移舊石,孤月隱殘灰。戰鷁逢時去,恩魚望幸來。山花緹騎繞,堤柳幔城開。思逸橫汾唱,歡留宴鎬杯。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唐·宋之問) 五言排律 押灰韻
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舟淩石鯨度,槎拂鬥牛回。節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燒劫辨沈灰。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按照上官婉兒評判,沈佺期輸在最後兩句: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結尾”詞氣已竭“。不如宋之問 ”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上官婉兒說”猶陡健鶱舉“,鶱,鳥兒向上飛的意思。
這兩首應制詩正是唐朝科舉時的試貼詩,是非常標準的五言排律。所以元稹和《新唐書 》會對這兩個人在律詩上的貢獻表示肯定。
要區分這兩首詩高下,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要緊扣題目:皇帝、晦日、昆明池,根據這三個內容引入相應的典故,元朝方回《瀛奎律髓》評價得當,老街就不贅述了,只需要從這三個內容和結尾來理解即可:
用“春”字、“豫”字便好。“節晦蓂全落”,見得是正月三十日。急著“春遲柳暗催”一句,足其意。池象溟海而觀浴日,既已壯麗,又引胡僧劫灰事為偶,則尤精切,可謂極天下之工矣,“鎬飲”、“汾歌”一聯,王禹玉襲為《上元應制詩》,殊不知之問已先用矣。尾句尤佳。“不愁明月盡”,謂晦日則無月也。池中自有大蚌明月之珠,如近世甓社湖珠現是也。妙甚。方回《瀛奎律髓》另外詩賦被引入科舉,據說正是在武則天掌權的時期 。
三、 賦到滄桑句便工清代詩人趙翼說過”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即使是宋之問這種諂媚之臣,也有滄桑之句。
武則天重病時,發生神龍政變,張易之、張昌宗被誅殺,武則天被逼禪位於李顯,唐中宗第二次上位。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些武則天時代的倖臣紛紛被貶謫,宋之問也沒有逃過懲罰,他先是“左遷瀧州參軍”,後來竟然悄悄逃回了長安,半路上還寫過一首《渡漢江》記錄了其揣揣不安的心情: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個宋之問回長安後,辦了一件恩將仇報的缺德事情,據《舊唐書》記載:
未幾,逃還,匿於洛陽人張仲之家。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等謀殺武三思,之問令兄子發其事以自贖。及同皎等獲罪,起之問為鴻臚主薄,由是深為義士所譏。古增置景龍中,再轉考功員外郎。時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擇朝中文學之士,之問與薛稷、杜審言等首膺其選,當時榮之。及典舉,引拔後進,多知名者。宋之問靠告密洗白了自己,重新被啟用 。可惜好景不長,幾年後唐睿宗李旦繼位,他又想起了當年受到張易之的欺侮,於是又把親近張易之的宋之問配徙欽州,唐睿宗的兒子玄宗李隆基也沒有忘記他,繼位後將宋之問賜死於徙所。
又一次的貶謫,讓宋之問詩風有所轉變,應驗了所謂 “賦到滄桑句便工”,這首《題大庾嶺北驛》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宋之問流放欽州(今廣西欽州 )途經大庾嶺。 此嶺有北雁南歸至此不過嶺的傳說。所以首聯寫到: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陽月, 農曆十月。
大雁已經到了盡頭,但是我還要繼續南下過嶺,我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頷聯:“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他不知道這一次真得回不來了。
中間二聯一抒情一寫景是常規套路,所以頸聯寫景: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一昏一瘴,可見北人南下的艱苦。差不多100年以後,韓愈被貶嶺南,還沒有出陝西呢,就寫到:好收吾骨瘴江邊。
尾聯更見其懷土思鄉的痛苦: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詩家語言,不說望鄉不見,卻說只能見到“隴頭梅”而已。此處用暗典,南朝梁時詩人陸凱有詩:“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關於這首詩的情景佈置,有人引用陸時雍《詩鏡總論》的兩句話評價,甚為恰當:
“善道景者,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善言情者,吞吐深淺,欲露還藏” 。第7句宕開一筆,第8句又回到寫景,但寫的不是眼前景物而是想象中的梅花,言情處在一個”望“字,對句接了一個”見“字,以景物”隴頭梅“收尾,即婉轉含蓄的望不見之意。餘韻悠長,多少不盡之意都在言外。
結束語宋之問的高光時刻在武則天的執政時期,但是他最優秀的詩作卻出現在其貶謫時期。原因也很簡單,仕途順利時,他總是跟著皇帝歌功頌德,寫的都是應制詩。只有倒黴的時候才能寫出點真實的情感,所謂賦到滄桑句便工,宋之問既是。
如果以道德論,宋之問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物,不過鳥之將亡其鳴也哀,他貶謫時期的作品情真意切,完全不像周旋於長安時期的風格。
結束時,老街用詩人原韻作一首五律《讀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有感》, 韻腳是: 回、來、開、梅。
-
6 # 好玩的國學
宋之問是唐朝文人無行的典型代表!
人性是一個很複雜的命題。在中國哲學史上,孟子很善良自信,認為人性本善,人人在本質上都是好人,之所以有壞人,那是因為有人把內心的善性丟掉了,也不知道找回來。而荀子和韓非子則是超級冷靜冷酷。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為了利益你死我活的爭奪,而韓非子認為自然資源有限而人性自私,人與人之間都是爾虞我詐的陰謀算計。荀子認為要把壞人變好人,就要加強教化,韓非子則覺得教化還不夠,絕對得用鞭子和大刀
按理說,這個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壞人,這也是正常規律。但是偏偏有一種說法,把文人說得很不堪,叫做文人無行。意思是說,越是有才的有文化的人,品行越是不端。這就是一竿子打了一船的人。
但歷史上確實有很多文人,道德品質不咋樣。有的人沉溺於美色始亂終棄,比如詩人崔顥,簡直就是個花心大蘿蔔,專門找漂浪小姑娘下手,等到姑娘青春不再然後拋棄;元稹專門負責勾引有夫之婦,等對方死心塌地之後在飄然離去,不留下一絲雲彩;杜牧喜歡在春風十里揚州路的揚州眠花宿柳,還假惺惺地反思說“十年一絕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李白年輕時候專門喜歡和別人打架,還吹牛說“十步殺一人”,然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野史中的白居易更加不堪,據說還和元稹搶情人搞換妻遊戲;韓愈為了壯陽專門喜歡吃用硫磺飼養的大公雞,不知道坑害了多少姑娘和大公雞。
我說的這些文人無行,大部分集中在對美色和慾望的追求上,畢竟生殖衝動最難解脫,畢竟是“色膽大如天,荷爾蒙似氫彈”,沒有幾個人可以一生過一種青燈黃卷清心寡慾的生活。男女之事在唐朝這個開放的時代,似乎並非是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有時候還被人看成是文人的浪漫,畢竟文人要是不浪漫,那也就是個識字的人。但要是趨炎附勢攀附權貴做軟體爬行動物;要是為了幾個好句子就要殺人,而那個人就是自己親外甥;要是仗著自己有才長得好看,就想成為女皇武則天的床上伴侶;你要是為了權勢就能給武則天的面首端尿壺,這就是標準的文人無行了。
這個人,就是初唐著名的帥哥、詩人宋之問。
宋之問在初唐的詩歌地位很高,相當於詩壇盟主,開啟了初唐詩歌的風氣之先。他有一首著名的詩歌《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深刻地揭示了遠離家鄉想回家但又很忐忑的心情,比賀知章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還要精妙。其實他為什麼不敢回家,有人說是他犯了罪被貶,在邊疆待著難受,偷偷跑回家,又怕被別人看見舉報,所以心情很矛盾。原來這寫的是通緝犯的心情。
宋之問因為詩寫得好,長得帥,又八面玲瓏知冷知熱,深受女皇武則天的寵愛。武則天喜歡長得帥的男人,這是唐朝公開的秘密,就像是特朗普先生喜歡發推特一樣。宋之問覺得自己相當不錯,屬於那種玉樹臨風白裡透紅半夜都會被自己帥醒的型別,很想也像張易之兄弟一樣,成為女皇的貼心伴侶。但女皇很不喜歡他,甚至公開說他有口臭,搞得宋之問一輩子很不爽,這傢伙沒有發明口香糖來,也算是一輩子的失誤。為了接近女皇,他甚至低三下四地為女皇的男寵張易之端尿盆,其道德底線之底,不可想象。
想成為女皇的男寵的想法,其實也很正常,因為在那時候有很多人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但是宋之問賣友求榮就很不地道了。在一場宮廷政變中,宋之問受到牽連無家可歸,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偶然發現了朋友參與政變的秘密,脆生生地出賣了朋友,用別人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花翎,這不叫文人無行,這簡直就是禽獸不如了。
最令人髮指的是,據說宋之問謀殺了自己的外甥劉希夷,僅僅是為了把外甥寫的兩句好詩佔為己有。對於這個事情,我是持懷疑態度的。但是大家都這麼說,估計是宋之問的人品差,乾的壞事多,人們就把劉希夷被人謀殺的事情,都安到宋之問頭上來,誰讓他文人無行呢。
事情是這樣的。劉希夷是初唐著名詩人,曾經寫了一首著名的長詩《代悲白頭翁》,詩中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名句。這個句子實在很哲學,很震撼人心。在詩還沒有公開流傳的時候,宋之問覺得這兩句簡直就是神來之筆,想佔為己有。劉希夷礙於舅舅的情面,起初答應送給宋之問,但後來又反悔了。宋之問很不高興,就派人用土囊壓殺了外甥劉希夷。
所以,在唐朝的文人中,宋之問大概算是品行最為低劣的文人了,也是文人無行的最佳註腳。宋之問後半生相當悲慘,最後被賜死在流浪的路上,也算是上天開眼天理昭彰了。
回覆列表
雖然宋之問作為文人,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但是他的人品是遭人唾棄的。
宋之問,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隰城人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最出名的事應該就是他“因詩殺親”。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與宋之問年齡相仿,中過進士但無心仕途,也是一位詩人。一日宋之問見其外甥劉希夷的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頗有妙處,便想佔為己有,劉希夷不從,宋之問於是用裝土的袋子將劉希夷壓死。
而且他本人也是特別趨炎附勢,甚至不惜賣友求榮。唐中宗神龍元年,太子李顯復位,深得武則天寵愛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宋之問作為張氏兄弟的黨羽被貶為瀧州參軍。沒過多長時間,後其偷偷逃回了洛陽,藏匿於好友張仲之家中。當時雖然武則天已死,但武姓殘餘勢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聲勢顯赫,包括張仲之在內的一些朝廷大臣對此憤恨不已。一天,張仲之正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宋之問賣友求榮,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陽一事沒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為鴻臚主簿,後又改任考功員外郎。其所作所為,為時人所不齒。
還有一個比較好玩的事說的是他有口臭。據《本事詩》記載:宋之問在武后登基時,曾求武后賞他個北門學士噹噹,武后沒有同意。於是宋之問寫了一篇《明河篇》來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感,武則天看到這篇文章,對崔融說:我也不是有意打擊宋之問,他是很有才學,但他的某些地方朕實在不能接受。原來,是說宋之問牙齒有口臭實在不能忍受。
所以,說白了,宋之問雖然寫的詩還不錯,但他確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