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原文:

    當然,陳奐生的這個念頭,無關大局,往往蹲在離腦門三四寸的地方,不大跳出來,只是在尷尬時冒一冒尖,讓自己存個希望罷了。比如現在上城賣油繩,想著的就只是新帽子。

    儘管放慢腳步,走到縣城的時候,還只下午六點不到。他不忙做生意,先就著茶攤,出一分錢買了杯熱茶,啃了隨身帶著當晚餐的幾塊僵餅,填飽了肚子,然後向火車站走去。

    原先只想賣了油繩賺了利潤再買帽子,沒想到油繩未賣之前商店就要打烊;那麼,等到賺了錢,這帽子就得明天才能買了。可自己根本不會在城裡住夜,一無親,二無眷。

    時間還早,但既然來了,也就選了一塊地方,敞開包裹,亮出商品,擺出攤子來。這時車站上人數不少,但陳奐生知道難得會有顧客,因為這些都是吃飽了晚飯來候車的。

    不會買他的油繩,除非小孩嘴饞吵不過,大人才會買。只有火車上下車的旅客到了,生意才會忙起來。他知道九點四十分、十點半,各有一班車到站,這油繩到那時候才能賣掉。

    卡在這兒,真叫尷尬。萬一嚴重起來,此地舉目無親,耽誤就醫吃藥,豈不要送掉老命?可又一想,他陳奐生是個堂堂男子漢,一生乾淨,問心無愧,死了也口限不閉。

    活在世上多種幾年田,有益無害,完全應該提供寬裕的時間,沒有任何匆忙的必要。想到這裡,陳奐生高興起來,他嘴巴乾燥,笑不出聲,只是兩個嘴角,向左右同時嘻開。

    露出一個微笑。那扶在椅上的右手,輕輕提了起來,像聽到了美妙的樂曲似的,在右腿上賞心地拍了一拍,鬆鬆地吐出口氣,便一頭橫躺在椅子上臥倒了。

    出處:出自作家高曉聲的短篇小說《陳奐生上城》。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高曉生曾在《且說陳奐生》中寫道,“寫作《陳奐生上城》不是預先有了一個概念,不是為了證實這個概念,而是在生活接觸到了一些人和事,有所觸發,有所感悟。”

    作家在農村生活過二十多年,與農民患難與共,有著一致的情感,而且多年的經驗和觀察使其對中國農民的性格有著深刻而清醒的認識。這促使他致力於描寫和反映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民命運。1980年,他創作發表《陳奐生上城》,進一步探討解決溫飽後農民的精神層面問題。

    有著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他聯想到蘇南農民勞動一天通常只有七八角的收入,懸殊實在太大,農民們如果聽說他住的房間價格,一定會笑他吹牛。由此,他設想出了讓農民住進高階招待所的情節,又想到了他的小說《“漏斗戶”主》的主人公陳奐生。

    選擇陳奐生為主人公,一是因為高已經寫過他,能把握得住他的性格;二是《“漏斗戶”主》在《鐘山》上刊登後,因為印數少,無法為更多讀者所熟悉,作家想透過《陳奐生上城》引起讀者對《“漏斗戶”主》的注意,“救活”《“漏斗戶”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鮮天麻怎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