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言軍事

    核軍備競賽饋贈給這個世界的不僅有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與核潛艇,也有小得多的核彈藥及其運載工具。冷戰時期,美蘇曾積極研發炮兵(包括坦克)用核彈藥,甚至是極不尋常的核裝藥子彈。

    用機槍發射核彈

    開發小口徑核彈藥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就在位於哈薩克境內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積極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當時,蘇方採取了嚴格保密措施,外界對此幾乎一無所知。直到多年後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劃歸哈薩克管轄,部分深藏在檔案館的資料被解密,大眾才開始知悉一些相當有趣的細節。

    一份簡略記錄顯示,蘇聯曾試驗釋放能量僅0.002千噸(即2噸TNT炸藥爆炸力)的微型核彈。另一份文獻中則提到關於輕武器——14.3毫米與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炮彈的核彈藥試驗,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7.62毫米步槍核子彈試驗,用於裝備卡拉什尼科夫輕機槍(RPK)。也就是說,RPK由此成為世界上最小的核彈發射器。

    核彈微型化的技術原理在於透過採用非常規核武器鈽或鈾及相當奇特的鉲超鈾元素,確切地說,是其同位素與原子量252,從而實現降低重量、縮小尺寸和設計複雜性。該同位素被發現之後,物理學家們被驚呆了。

    解決了鉲的製造問題後,就可將之用於子彈部件。前者形狀類似啞鈴或者鉚釘。少量鉲特種裝藥被揉搓成一個相當工整的小球,置於子彈底部。當採用這種小球時,子彈口徑會從7.62毫米增至8毫米。由於採用了專門設計的特殊觸發引信,核子彈超重。為保持子彈的彈道效能和照顧機槍射手的習慣,科學家們不得不研製出特種火藥,以便提高子彈初速。

    散熱是個大問題

    儘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多的難題依然層出不窮,尤其是散熱無法解決。眾所周知,任何放射性物質加熱時,都會釋放很大熱量。使用鉲彈心的核子彈發射時,會釋放出大約5瓦特熱量。子彈受熱就會改變引信與炸藥的特性,甚至會因為膨脹而卡在槍管或彈膛,進而引發自爆。

    為避免這種情況,子彈須被置於專門的冷卻裝置中,那是一塊帶有30發子彈槽的粗大銅板(厚度約15釐米)。彈槽之間的設有管孔,透過加壓,液氨能不間斷地沿管道迴圈,從而確保彈藥溫度在零下15攝氏度左右。同時,這樣的製冷裝置需要大約200瓦特的電能,加上其自重約110千克,所以還得有專門的冷藏車負責運輸。

    發射前,被冷凍的子彈必須提前半個小時取出。如果這段時間沒有完成放入彈艙、佔領陣地、定位瞄準和最終發射這一系列動作,子彈就必須重新放回恆溫器內。如果子彈在冷卻裝置外超過1小時,子彈就要被處理掉。還是因為熱量問題,射手最多允許連發3顆核子彈。

    核子彈另一個難以克服的缺點是殺傷效果不穩定。根據保管的時間與條件、子彈批次及彈藥射中目標的材質,每次爆炸時,子彈能效在100至700千克TNT當量區間波動。

    超小型核裝料與原子彈的核裝藥、常規武器的化學炸藥在爆炸時,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差別很大。數噸化學炸藥爆炸時,會釋放數噸高達3000攝氏度的熱氣體。同樣情況下,核子彈卻不向周圍環境釋放核裂變能量,其爆炸衝擊波相當弱,但輻射卻十分可怕。如果機槍射手距離目標不夠遠,他將遭受大劑量的放射性照射。

    破甲拆牆玩似的

    當然,吐槽了半天核子彈,這種武器在實戰中還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比如對付現代主戰坦克,只要被核子彈擊中,後者就能透過瞬間大量釋放熱能,將裝甲鋼板熔化,甚至能把炮塔與履帶“焊接”在坦克車體上。如果用核子彈打擊敵方工事,擊中目標時能蒸發掉1立方米的牆體,從而引發整個工事結構性塌方。

    但由於這種獨特的鉲彈藥保質期不超過6年,隨著蘇聯解體和專案撤銷,最終沒有一顆子彈得以儲存下來。所有的鉲元素都被重新回收,用於提取超重元素等科研計劃。

  • 2 # 願做聆聽人

    沒有相關資料,但借用黃西的一句話——不用小心求證,只管大膽胡說:現在美俄都曾宣稱擁有戰術核武器(有資訊顯示應屬小當量、極小當量的炮彈和子彈),據信其技術相當成熟,由此可以推斷,其研發期應早在冷戰時期。

  • 3 # 薺菜糰子

    根據現有的公開資料,當前的技術還無法造出子彈級別的核武器。也沒有這種子彈存在的證據。至於隔壁提到的鉲252製造子彈,到底是杜撰的遊戲文字還是事實?我個人對此持懷疑態度。據公開資料,鉲252是一種極其珍貴和難以製備的元素,“經過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可以購得微克量的鉲-252作商業用途,每微克價值10美元(換言之,就是1克價值1000萬美金!)世界上僅有兩處生產鉲的設施:位於美國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以及位於俄羅斯的核反應器研究所。到2003年為止,兩座設施分別每年生產0.25克和0.025克的鉲-252。”---如此昂貴稀有的元素會用於製作子彈麼?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建造的50噸重運輸桶,可用於運載最多1克的Cf。運輸此類高放射性物質必須用到重型容器,以避免可能的意外。”---鉲是一種強放射源,需要特殊容器才能運輸,難道步機槍彈匣可以達到幾十噸重? 所以綜上所述,估計鉲子彈的神話又是哪個論壇大神杜撰出來戲弄小白的(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可當真。

  • 4 # 使用者5907057246

    時間:11:55分:世界冷戰就是心戰,蘇聯想研發核子彈在那時根本就沒有資本。一直到二戰結束後,蘇聯才開始研發核子彈的發射!但,這一切都被蘇聯反政盟權的蘇聯人暗密出賣了自己的國家。歷史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 5 # 深空電報

    核炮彈作為戰術核武器的一種,其開發是必然的,冷戰雙方均部署有可發射核炮彈的火炮。對蘇軍而言,在戰術彈道導彈的發射還十分麻煩、前線航空兵更多用於掩護地面部隊、遠端航空兵突破北約防空網還比較困難(同時要考慮到在那個年代空地配合還不像後來那麼容易,空中力量對地面部隊支援請求的響應會有相當的延遲)的冷戰早期,能夠掌握在陸軍手中快速響應打擊支援要求的核炮兵自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用於突破戰術防禦的利器。

    在蘇聯解體前共擁有2.7萬餘枚核武器,其中戰略核武器1.1萬件,其餘均為戰術核武器,包括了核航彈、核炮彈、核地雷、搭載在戰術彈道導彈和飛航導彈上的核戰鬥部。

    比較著名的具備發射核炮彈能力的火炮有2A3 406毫米自行榴彈炮、2S3 152毫米自行榴彈炮、2S4 240毫米自行迫擊炮和2S5 152毫米自行加農炮。其中2S5由於條約限制最終撤裝了核炮彈。

    為這些火炮開發的核炮彈包括了152毫米、240毫米和406毫米的炮彈,其中2A3由於實用性不強、易遭遇空襲和反炮兵火力打擊僅僅生產了4倆,並在1960年早早退役。蘇聯炮兵的戰術核打擊能力主要還是依靠152毫米和240毫米核炮彈支撐的。而且考慮到隨著後來蘇軍火箭武器的不斷成熟分擔了相當的戰術核打擊任務,核炮彈在蘇軍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隨之下降。

    川陀太空軍事小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使用割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