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說話,其實都是帶有時代的侷限性的。伏爾泰也不例外,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長時間大範圍的政體,伏爾泰說他既不神聖、也不羅馬,而且不是個帝國,這是有時代侷限性的。
因為神聖羅馬帝國存在的時間相當長,從公元962年到公元1806年,長達八百多年的歷史,這在世界史上也是一個存在相當長的帝國了。
而伏爾泰說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抨擊14世紀路易四世和查理四世這倆皇帝統治之下的神聖羅馬帝國。而14世紀之前,和14世紀以後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實伏爾泰是承認的,他在自己的著作《風俗論》裡也曾經提到過這一點。
由此可見,這句話是後人斷章取義了。神聖羅馬帝國能夠存在這麼長時間,肯定是有它的過人之處,不是伏爾泰一句話就能夠徹底抹殺的。
路易四世在1328年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過當時歐洲是政教一體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說教皇的權威在一定時期,是比皇帝還要高的。
而法國扶植起來的阿維尼翁教皇,總是掣肘路易四世。為此路易四世心裡非常不爽,索性自己也扶植起了另一名教皇尼古拉五世,以此來跟法國的傀儡教皇對著幹。
這件事引起了巨大的震盪,兩派教皇互相廝鬥,路易四世得以漁翁得利,他規定了德意志國王的選舉,以後就不需要透過教皇的認可了。
可是人家也不是傻瓜,路易四世發家致富的道路上,一大幫人從中作梗,他們在教皇克雷芒六世的幫助下,選出了新國王查理四世。
這下子路易四世惱羞成怒,決定與查理四世及其背後的力量開戰,沒想到還沒打他就掛了。
查理四世登基稱帝以後,決定扶植自己的盧森堡王朝,自然就要削弱強大的捷克家族那個時候的德意志帝國內,存在著大小上百個諸侯。
查理四世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就是與小諸侯們聯合起來打擊大諸侯,以此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皇權,要麼就是聯合大諸侯一起分割德意志帝國。
這倆辦法其實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來,第二種辦法風險是最小的,因為大諸侯的實力強大,所以查理四世,必然是要做出讓步的。
決定查理四世及其子孫命運的,當然是1356年他頒佈的《黃金詔書》。在詔書當中,他強調了兩件事:
這封詔書問世,其實就象徵著查理四世,向大諸侯們妥協了。因為就連皇帝的繼承人,都需要由選侯們來決定,這簡直有點太過分了。
查理四世死後,他的這份詔書,完全成為了地方諸侯控制新皇帝的有利武器。所以說伏爾泰稱這個時代算不上是一個帝國,這是有道理的。
因為路易四世的妥協,使得皇權表面上得到了提升,其實多了很多限制。此外這個時候神聖羅馬帝國也喪失了對義大利部分地區的控制權。
就連羅馬教廷也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七大選侯,有資格決定皇帝的任免,這就是說皇權已經被教權架空。
任何人說話,其實都是帶有時代的侷限性的。伏爾泰也不例外,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長時間大範圍的政體,伏爾泰說他既不神聖、也不羅馬,而且不是個帝國,這是有時代侷限性的。
因為神聖羅馬帝國存在的時間相當長,從公元962年到公元1806年,長達八百多年的歷史,這在世界史上也是一個存在相當長的帝國了。
而伏爾泰說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抨擊14世紀路易四世和查理四世這倆皇帝統治之下的神聖羅馬帝國。而14世紀之前,和14世紀以後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實伏爾泰是承認的,他在自己的著作《風俗論》裡也曾經提到過這一點。
由此可見,這句話是後人斷章取義了。神聖羅馬帝國能夠存在這麼長時間,肯定是有它的過人之處,不是伏爾泰一句話就能夠徹底抹殺的。
路易四世和查理四世都不是省油的燈。(1)、路易四世的倔強。路易四世在1328年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過當時歐洲是政教一體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說教皇的權威在一定時期,是比皇帝還要高的。
而法國扶植起來的阿維尼翁教皇,總是掣肘路易四世。為此路易四世心裡非常不爽,索性自己也扶植起了另一名教皇尼古拉五世,以此來跟法國的傀儡教皇對著幹。
這件事引起了巨大的震盪,兩派教皇互相廝鬥,路易四世得以漁翁得利,他規定了德意志國王的選舉,以後就不需要透過教皇的認可了。
可是人家也不是傻瓜,路易四世發家致富的道路上,一大幫人從中作梗,他們在教皇克雷芒六世的幫助下,選出了新國王查理四世。
這下子路易四世惱羞成怒,決定與查理四世及其背後的力量開戰,沒想到還沒打他就掛了。
(2)、查理四世的妥協。查理四世登基稱帝以後,決定扶植自己的盧森堡王朝,自然就要削弱強大的捷克家族那個時候的德意志帝國內,存在著大小上百個諸侯。
查理四世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就是與小諸侯們聯合起來打擊大諸侯,以此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皇權,要麼就是聯合大諸侯一起分割德意志帝國。
這倆辦法其實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來,第二種辦法風險是最小的,因為大諸侯的實力強大,所以查理四世,必然是要做出讓步的。
決定查理四世及其子孫命運的,當然是1356年他頒佈的《黃金詔書》。在詔書當中,他強調了兩件事:
第一,皇帝必須由七大選侯選舉產生,皇帝死後,暫時沒有繼承人時,由薩克森公爵和萊茵宮廷伯爵共同攝政。第二,七大選侯在自己的領土內,有稅收權、鑄幣權、採礦權、販賣食鹽權等權力。這是第一次明確了這些權力的歸屬。這封詔書問世,其實就象徵著查理四世,向大諸侯們妥協了。因為就連皇帝的繼承人,都需要由選侯們來決定,這簡直有點太過分了。
查理四世死後,他的這份詔書,完全成為了地方諸侯控制新皇帝的有利武器。所以說伏爾泰稱這個時代算不上是一個帝國,這是有道理的。
總結:這一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的皇權被分散了。因為路易四世的妥協,使得皇權表面上得到了提升,其實多了很多限制。此外這個時候神聖羅馬帝國也喪失了對義大利部分地區的控制權。
就連羅馬教廷也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七大選侯,有資格決定皇帝的任免,這就是說皇權已經被教權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