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光藝境
-
2 # 關東俠客
匈奴是遊牧業草原上各個部落集團的總稱,當他強大的時侯,漢王朝也崛起了,漢匈進行了幾百年的戰爭,最後,匈奴被揍得四分五裂,又遇上自然災害,被其他遊牧民族痛歐,不得已離開家園西遷。
匈奴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各遊牧民族集團而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包括被中原王朝逐出的鬼戎,義渠戎,餘無,婁煩,東胡諸部和西域各民族。漢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說:"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隨草畜牧而轉移。
匈奴人和中原王朝正式交鋒是在戰國時期,趙將李牧以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00o0人,弓箭手100000人,大敗之,殲滅匈奴十多萬人,此後十餘年不到南下。秦朝建立時,匈奴人重新佔據河套地區。公元前215年,秦將蒙恬率30萬大軍將匈奴人逐出河套地區,匈奴人北退七百多里,不敢南下牧馬。
西漢建立時,冒頓大單于統一了草原,匈奴帝國建立,控弦之士三十多萬。冒頓大單于雄心勃勃,率三十萬騎兵南下,這個時候,他有經略中原的實力,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征,在平城(大同)白登山打了一架,東亞兩支最精銳的軍隊對決,只能說打個平手,此後漢匈和親,和平時期多於戰爭。
漢武大帝時期,漢朝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大起來,漢朝對匈奴的政策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發動了漠南,河西,漠北戰役,殲滅,迫降匈奴幾十萬人。匈奴分化瓦解成五個部分。
這個時候己無招架之力,更沒有問鼎中原的實力和野心。東漢初期,匈奴分化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匈奴處於南北夾擊之中,投降了漢朝,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過前趙,胡夏等政權。北匈奴在丁令,烏桓,鮮卑夾攻下,退出蒙古草原,在西城經營。
漢和帝永和四年(元91年),北匈奴受災,人馬死者過半,漢朝和草原部落聯軍,在金微山(阿爾金山),大敗北匈奴,北匈奴遠走中亞,鮮卑人逐步佔據蒙古草原。歷史經驗證明,只要中原王朝內部統一強大,草原民族只能府首稱臣,沒有進軍中原的實力。
-
3 # Mer86
因為匈奴的對手是強大的漢朝。如果換做是西晉,匈奴人早就進入中原了。
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一般有兩種模式。
一是趁中原內訌,無暇北顧之際,先統一蒙古草原,再拿下西域、中亞。等到實力積蓄的差不多後,最後對中原和東北開戰,尋機侵入關內。
這種模式,當年的成吉思汗用過,早年的匈奴人也嘗試過。比如冒頓單于和老上單于在位時期,就統合了蒙古高原和西域,對漢朝形成三面夾擊之勢。然後頻繁入侵中原。
只不過。相比於成吉思汗的對手金宣宗,匈奴人的對手劉邦、漢文帝,簡直強出了不知道多少倍。
金宣宗聽說蒙古軍殺來了,直接就主動放棄黃河以北,等於自己開啟大門,放狼入室。
後來金哀宗調整政策,積極扛蒙,但可惜大勢已去,無法逆轉局面了。
相比於金國統治者,漢朝雖然主動和親,但在積極防禦匈奴這方面,漢朝皇帝從沒掉以輕心過。漢朝統治者打心底裡不認為匈奴人會守信用,也不認為和親就是護身符,就可以不積極防禦了。
所以在這種大前提下,匈奴人並沒有在漢朝身上佔多少便宜。匈奴對漢朝的入侵也一直停留在隔靴搔癢的水平。
匈奴人沒什麼損失,漢朝也沒什麼大損失。
可是中原與蒙古高原,物產產出水平是不一樣的。時間在漢朝這邊。
當漢朝防禦了六十年後,漢武帝攜高惠文景幾代人的積蓄,憑藉國力硬是打崩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
北方民族入侵第二種模式是趁中原大亂,借勤王討賊的名義,一舉而入。這種操作,兩晉十六國時期的五胡都幹過,後來的滿清幹過,早年的匈奴人也幹過。
只不過別人都成功了,唯獨匈奴人失敗了。
究其原因,也是因為漢朝實力太強才失敗。
兩晉十六國時期,西晉太挫,胡人入中原就像進菜園子一樣,如入無人之境。
明朝末年,南明和大順也挫,八旗軍入關就像進菜園子一樣,如入無人之境。
相比於這些被入關的失敗案例,漢朝在這方面做的挺好的。這就正如前面說的:漢朝前期的侵略性不足,但這並不妨礙漢朝一直在積極的防禦匈奴入侵。匈奴往往不能在漢朝身上佔到多少便宜。
這種積極態度,不僅是在武帝之前,武帝之後的宣帝、元帝時代,也是如此。
所以說,“被入關”其實就是個實力問題。
中原王朝衰落的時候。幾十萬人口的羯族能打遍北方無敵手,幾百個日本浪人能攪得明朝天翻地覆,幾萬女真兵能把北宋滅了,一萬蒙古兵加十幾萬偽軍可以把金兵震懾住。
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突厥入寇,被唐朝一巴掌扇死。威震中亞的帖木兒大舉東征,明朝根本不怵,不怕他來,就怕他不來。匈奴四十幾萬大軍,硬是被漢朝打得分崩離析。
當然,相比於後來武裝到牙齒的女真兵、蒙古兵、八旗兵,匈奴人科技水平落後,只停留在獵人水準,不僅沒掌握攻城技巧,甚至連重灌騎兵都沒有。
但還是那句話。打鐵還需自身硬。
完顏阿骨打的父親劾裡缽統治女真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統治蒙古時,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統治建州女真時。女真、蒙古人也都是獵人水準。
只是因為遼人、金人、明朝不夠硬,讓他們撿了機會,才鹹魚翻身。
明末的王夫之曾說過“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意思就是說,別的朝代滅亡,都是因為太過於弱小,而漢朝則是在強大的時候滅亡的。
匈奴人倒黴就是倒黴在這一點。漢朝這塊鐵夠硬,它啃不動。想等漢朝衰落入關,可就是等不來。
西漢滅亡後,東漢雖偏弱,但依然不是匈奴人能啃得動得,後來北匈奴遭東漢重創,徹底被攆出了東亞。
後來到了三國時代,三國在混戰之餘,還各自暴打各自當面的蠻夷。沒隨北匈奴人西遷的匈奴人在曹魏的恩威並施下,毫無作為。
如果不是後來西晉的廢柴王爺內鬥,給了匈奴人、羯人、氐人可乘之機,進入中原。匈奴人在歷史上,或許一點浪花也濺不起來。
-
4 # 文史漫談
秦朝的時候,匈奴很弱。
《史記·匈奴列傳》:“當是之時,東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簡單來講就是,那時候的匈奴,東邊有強大的東胡,西邊有強悍月氏,自己可憐兮兮夾在兩個大哥中間,然後南邊還要被秦朝吊打,苦不堪言。所以頭曼單于乾脆就跑路了。直到蒙恬死去,秦朝滅亡,天下大亂,中原沒人顧得上他了,才偷偷跑回到河南地區,也就是河套地區,匈奴人的發祥地,被蒙恬戰領的地方。
秦朝能一統六國,其軍隊戰力不言而喻,所以那時候弱不拉幾的匈奴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而漢朝時,匈奴出了個了不得的人物——冒頓。這傢伙對於匈奴的意義,等同於秦始皇之於中國,他收服匈奴各部,又東滅東胡,西逐月氏,盡服北夷,控弦之士三十萬,這時匈奴達到了其力量的巔峰。
反觀中原地區,漢朝初立,戰火過後,百廢待興。而兵員也都不是精銳,大多都是撿起武器的農民。而且經濟發展太差,《史記》曰“天子不能均駟,大夫或乘牛車。”連皇帝都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你還要打仗?
儘管如此,在這段時間裡,漢匈之間還是進行了幾次交手,公元前201年,韓王信被迫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4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無奈之下的漢高祖劉邦,只能採取劉敬的和親之策,對匈奴進行懷柔安撫,匈奴見好就收,也不敢魚死網破,所以此後的文景二帝,延續和親的國策,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然後經過高惠文景四朝韜光養晦,到漢武帝時期,漢朝強大遠勝匈奴,衛青霍去病遠征匈奴,打他們跟玩似的。
最後打得匈奴在亞洲都混不下了,於是歸順的歸順,西遷的西遷,整個民族分崩離析,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上。
-
5 # 歷史風暴
匈奴確實非常強大。
起碼從戰國開始,匈奴人就是中原各國面對的北方最強大的對手。
可是,這種強大是一種不對稱式的強大。
所謂的不對稱式的強大,指的是匈奴人在組建了成建制的騎兵隊伍之後,依靠騎兵高機動性,對當時中原的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降維打擊。
例如,當匈奴人打算劫掠趙國的雁門郡時,他可以將部隊先調到代郡城外,趙華人並不知道匈奴人的戰略意圖是什麼,當匈奴騎兵出現在代郡城外的時候,趙軍就不得不將北方邊境的主要兵力放到這一帶防備匈奴人。
趙國軍隊以步兵為主,匈奴人走一天的路程,趙華人要走2~3天,所以匈奴人可以一邊在城外放牧,一邊監視趙軍的動向,等他們發現趙軍主力已經集結於代郡城外的時候,匈奴主力迅速前往雁門郡。
即使趙軍正在密切注視匈奴人的動向,發現原來匈奴人正在快速離開趙軍。
即使隨後跟進,由於速度上雙方至少差了三倍,也就給匈奴人至少兩天的時間對雁門郡發起攻擊了。
而此時此刻,雁門郡的軍隊已經有很多前往援代郡支援,當地守備空虛,而且以為匈奴人在代郡那個方向,他們的警惕性肯定也要稍微低一些。
在匈奴人的突然襲擊之下,就會被打的措手不及。
於是,匈奴人屢屢得手。
即使雙方野戰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匈奴人想和中原部隊打,那就打,不想打拍馬就走,中原計程車兵想追,兩條腿跑不過四條腿,追不上啊。
但是,打不過了中原計程車兵想跑還是兩條腿的跑不過四條腿的,又跑不了。
所以,在和北方匈奴人作戰的時候由於機動性太差,中原軍隊就吃了很多虧,以至於趙武靈王要透過胡服騎射的方式向匈奴人學習,來提高自身的戰鬥力。
所謂的胡服騎射,其實就是想辦法提高軍隊中騎兵的比例,不至於在發生戰鬥的時候由於機動性太差而吃虧。
但是,匈奴人以劫掠中原為目的的時候,他的高速機動性才能發揮作用,如果他不以劫掠中原為目的,反而以攻城略地,甚至是奪取中原的天下為目的,他的高機動性所帶來的優勢就會大打折扣了。
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匈奴人趁雁門郡空虛的時候佔領了這裡,匈奴首領決定乾脆就把這裡據為己有吧。
結果,趙國主力部隊在兩天之內趕到了,包圍了雁門郡。
這個時候匈奴人就必須要和趙國軍隊打一場陣地戰。
匈奴人必須要下馬作,他的機動性就等於0了。
這對匈奴人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
因為,下馬步戰是匈奴人的絕對劣勢卻是中原士兵的優勢。
中原兵裝備要強於匈奴人,同時,他們常年接受軍事訓練,就算是普通老百姓沒經過戰爭的也會幾下莊稼把式,打幾仗之後見了血那就是合格的軍人。
漢朝的時候,步戰一名全副武裝的漢軍士兵可以對抗5名匈奴士兵。
一旦匈奴人守城,就面臨被中原軍隊圍殲的命運了。
所以,在當時,匈奴永遠只能以劫掠為主,隨時避免和中原軍隊打陣地戰,更不會永久佔領城池,也就沒有機會奪取中原天下了!
回覆列表
強大的匈奴沒有乘盛而進取並統一中原,估計是無強烈的征服慾望,亦是力所不逮。
匈奴亦稱胡,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公元前三世紀前後興起於大漠南北。其後,匈奴迅速強大,成為中原政權的北方之患。戰國末,匈奴時常擾掠秦、趙、燕,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匈奴頭曼單于被其長子冒頓殺害,冒頓廢單于推舉制,自立為單于(前209—前174在位)。冒頓統一各部,建立國家,於匈奴中部地區建立“單于庭”。
匈奴在冒頓單于時最為強盛。冒頓單于趁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逐鹿中原之機,率領控弦之士三十餘萬,開疆拓土,擴大牧地。匈奴東破東胡,西逐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復佔秦時所失河南塞,降服渾寙、屈射、丁零、隔昆、薪犁諸族,平定Murano、烏孫、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國,控地東盡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西伯利亞,南抵長城,將“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皆以為匈奴”,從而結束了中國北部邊疆各民族不相統屬的分散狀態,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奴隸制政權。
冒頓單于東征西討之時,亦不時南下侵擾中原。漢朝剛剛建國的第二年,即前201年,匈奴便圍攻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漢將韓王信降;匈奴隨即攻太原,進至太原西南的晉陽。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北擊匈奴,當率前軍輕進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時,被冒頓單于率三十萬精騎圍困於平城東邊的白登山,被困七日夜無力突圍。萬般無奈,只好採用不大光彩的手段,暗中派人厚賂閼氏(匈奴單于妻之封號),始得出圍脫險。
白登山之圍,漢高祖算是真正領教了匈奴的厲害,心生畏懼,遂採納大臣劉敬和親之策。
前192年,冒頓單于見漢高祖已過世,漢惠帝即位,呂后掌權,遂致書呂后,書中用調戲口吻。呂后畏懼匈奴,未敢針鋒相對,而是採用季布的建議卑詞答覆,並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單于。呂后的委屈忍讓,換來了屈辱的和平。終冒頓單于之世,匈奴除攻擾狄道(治今甘肅臨洮縣)、阿陽(治今甘肅靜寧縣西南)等邊地外,並沒有對中原進行大的軍事行動。
前174年冒頓單于去世,子稽粥繼立,號“老上單于”;漢文帝以宗室女嫁之。老上單于在位期間(前174—前161),亦是擾邊,其間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發生於
前166年。是年冬,老上單于率領十四萬鐵騎入塞,大軍入朝那(今寧夏彭陽縣西南古城鎮)蕭關(在今寧夏固原市東南,為關中至塞北的交通要衝),威脅京師長安;而偵察騎兵甚至深入到了雍(今陝西鳳翔縣西南)、甘泉宮(在今陝西淳化縣北涼武帝村),距離長安城真的沒有多遠了。
漢文帝感到了巨大壓力,除佈置兵力防禦外,便打算御駕親征猖狂的匈奴,因群臣固諫及皇太后勸阻,方才作罷。匈奴在塞內停留了月餘,大掠人、畜揚長而去。漢兵追擊無所獲。
老上單于連年攻擾,殺掠人、畜,尤以雲中(治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遼東(治今遼寧遼陽市)損失最重。漢文帝遣使致書老上單于,重定和親之約。
前161年,老上單于卒,子軍臣單于嗣位(前161—前126在位)。
軍臣單于繼立四年而絕漢和親,於前158年大舉入侵上郡(治今陝西榆林市東南)、雲中,殺掠甚眾,烽火通於甘泉、長安。漢文帝派遣諸將分屯飛狐口(在今河北淶源縣北、蔚縣間)、句注山(在今山西代縣西北)、北地郡(治今甘肅慶陽市西北馬嶺)及長安附近的霸上、棘門(原為秦宮門,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細柳(在今咸陽市西南渭河西岸兩寺渡附近)。匈奴見漢軍壁壘森嚴,也未敢輕舉妄動,逡巡月餘乃退。
前156年四月,漢景帝遣使與匈奴通好,恢復和親。其後,匈奴消停了七八年,復行侵擾。前148年,匈奴攻擾燕地。前144年六月,匈奴入雁門郡(今山西右玉縣南),至武泉縣(治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北塔布陀羅海古城),入上郡,掠取苑馬而去。
前141年正月,漢景帝駕崩,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大漢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綜合國力有了極大提升,進入強盛期。
前133年六月,漢武帝採納“誘匈奴入邊而殲之”的計策,派護軍將軍韓安國及李廣等五將軍率軍三十萬隱匿於馬邑旁山谷中,遣馬邑人聶壹詐降誘敵入彀。軍臣單于果然上當,率領十萬精騎南下,入武州塞(在今山西左雲縣至大同市西一帶);因意外捕獲漢雁門尉史而洩密,軍臣單于知有詐而退兵;遂絕和親,數攻邊塞。
漢軍第一次大規模主動出擊、圍殲匈奴的行動流產。
血氣方剛的漢武帝不堪匈奴頻頻擾邊,況且國力強盛,我懼誰何!於是漢武帝發起了對匈奴強有力的反擊,先後三次派遣大軍大舉北擊匈奴(前127、前121、前119),以減輕北部邊患。
漢軍第三次北征,分道而進。大將軍衛青度大漠,深入千餘里,大破伊稚邪單于,斬首近二萬級,挺進至真顏山趙信城(在今蒙古國杭愛山南),單于遠遁。
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出代、右北平郡(治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二千餘里,度大漠,俘小王三人,將軍、相國等八十三人,斬首四萬餘級,封狼居胥山(即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禪於姑衍山(在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登臨瀚海(具體所指不確,一疑為今蒙古高原北境的呼倫湖與貝爾湖;一疑為今貝加爾湖;或即今蒙古國杭愛山)。
經過連續重創,匈奴勢力大衰,八十年雄風不再,自此漠南再無單于王庭。
匈奴的強盛期為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及軍臣單于三世,約歷八十年。而匈奴強盛期正是漢高祖、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及武帝前期的休養生息時期,由於此期漢朝國力較弱,幾位君主對匈奴心存畏懼,而匈奴兵強馬壯、軍力壯盛,正是大舉南侵的時機。大概匈奴畢竟是遊牧民族立國,土地意識尚差,故其胃口不太大,慾望不是太強,頻頻侵擾邊地也只是為了掠奪些人、畜及財物,撈撈實惠而已。雖然有兩次深入漢地、威脅京師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但折騰月餘也便撤兵北去了。估計匈奴的幾位強勢單于並沒有擊滅漢朝、統一中原的想法與慾望,恐怕也沒有這個膽量,對龐然大物的漢朝也是心存忌憚,不敢逼得過緊而引發戰爭。漢朝畢竟地廣人眾,有縱深,有兵源;經過戰火錘鍊的漢軍也非不堪一擊的弱旅,步對騎雖處劣勢,也必會有應對之戰術;況且還有周亞夫等名將。匈奴單于也清楚,如果匈奴真的與漢朝逐鹿中原,也無絕對勝算,其結果恐怕是兩敗俱傷。
過了強盛期的匈奴,永遠失去了統一中原的機會,反過來倒要被漢人所征服了。
漢時,匈奴由於天災、人禍及漢軍的重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是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于並立”的局面。其結果是前5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率領部眾南徙與陰山附近。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國(西域古國名,約在今中亞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于,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另一次是王莽代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復興;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于,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于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遂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
南匈奴屯居於朔方、五原、雲中等郡。東漢末的216年,南匈奴呼廚泉單于朝魏,魏王曹操留其居於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分其部眾為五部。匈奴貴族因先世系漢朝外甥,遂改姓劉氏。至西晉,南匈奴人逐步轉向定居農耕生活,但仍聚族而居。304年,匈奴貴族劉淵稱漢王,建立漢政權(後改國號趙,史稱前趙),匈奴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除劉淵的漢(趙)政權外,十六國中的赫連氏夏國和沮渠氏北涼政權也是匈奴支裔所建立的。
公元91年,漢軍兵出居延塞(今內蒙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于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北匈奴戰敗,北單于率領餘部西遷;北單于弟於除鞬自立為單于,留蒲類海(即今新疆巴里坤湖),請求附漢。153年後,史書便鮮見有關“北匈奴”的記載。殘留漠北的十餘萬落(戶)後來歸附了興起的鮮卑,後逐漸鮮卑化。多數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
不揣淺陋,受邀而勉力作答,不當之處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