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萌芽芽

    “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出處:《論語·雍也》

    例子:江謙有一段對《朱子集註》的評議,程子當然沒有佛法的高度,只是就世上的亂象做一個評議。這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孔子說這個話,你說他有沒有什麼意思?他沒有意思,聖人不會有意思,說出來,你能領悟多少是你自己境界上能領悟多少。

    就像佛講經說法,《金剛經》上講的如來有所說法耶?如來無有法可說,他沒有說法。那他說了那麼多法,怎麼說沒有說法?他無心,真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孔子舉了一個觚這個酒器說觚不觚,觚哉觚哉,程子理解君不君臣不臣的意思,也行,這是你的境界,你是入在世間的境界,你是世諦。江謙他是佛法的高度,出世諦,他理解也行。所以,一句話有無量義。這句話,你自己有這個意思,你理解也行,那就看誰的見地高。

    論語·雍也篇是《論語》中的一個章節,共包括30章,該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擴充套件資料:

    早在孔子之前,以禮樂為核心的文化符號體系就已存在,只是由於缺少倫理價值觀念的支撐,使得這一體系十分鬆散、很不牢固。而儒家的所謂”建構”,就是要以“仁學”的價值觀念來支撐“禮樂”的符號體系,以克服“禮崩樂壞”的局面。針對當時文化符號體系混亂的現狀,孔子曾發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較有名的期貨操盤手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