痺症分很多種的,痺症的一種,痺症有溼痺,風痺,寒痺等,就是現代的關節炎,如風溼性關節炎等,說寒痺主要是病因及發病條件是受寒邪而引起的,血虛血瘀導致的痺症當然要治血養血,寒溼阻絡就要通經絡,氣滯血淤就是活血化淤了,豈能一概而論?
有一本書你可以買一下《當代中醫臨症精華》其中舊有“痺證”專集。
中藥處方(一)
【辨證】實熱痺阻。
【治法】清熱解毒,社溼宣痺。
【方名】退熱通絡湯1號。
【組成】雙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龍膽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蟬蛻15克,炙水蛭15克,烏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鮮蘆根適量煮湯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張愛國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寒溼風邪阻於筋骨。
【治法】祛風散寒,除溼通絡。
【方名】加減風靈湯。
【組成】海風藤15克,威靈仙9克,吊子風12克,苡仁15克,防風12克,豹皮樟9克,布渣葉15克,山楂肉12克,淮山藥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江世英方。
中藥處方(三)
【辨證】風寒溼侵襲,流注經絡,氣血執行失暢。
【治法】活血祛風,散寒除溼。
【方名】三痺湯。
【組成】防風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當歸12克,制川草烏各4.5克,甘草4.5克。
【出處】李保朝方。
中藥處方(四)
【辨證】寒溼之邪侵襲,流注經絡,氣血執行不暢。
【治法】祛風行溼,清化鬱熱。
【方名】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
【組成】桂枝9克,麻黃9克,防風9克,附片9克,白朮15克,蒼朮15克,甘草15克,生薑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黃柏30克,薏米60克。
【出處】唐祖宣方
痺症分很多種的,痺症的一種,痺症有溼痺,風痺,寒痺等,就是現代的關節炎,如風溼性關節炎等,說寒痺主要是病因及發病條件是受寒邪而引起的,血虛血瘀導致的痺症當然要治血養血,寒溼阻絡就要通經絡,氣滯血淤就是活血化淤了,豈能一概而論?
有一本書你可以買一下《當代中醫臨症精華》其中舊有“痺證”專集。
中藥處方(一)
【辨證】實熱痺阻。
【治法】清熱解毒,社溼宣痺。
【方名】退熱通絡湯1號。
【組成】雙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龍膽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蟬蛻15克,炙水蛭15克,烏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鮮蘆根適量煮湯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張愛國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寒溼風邪阻於筋骨。
【治法】祛風散寒,除溼通絡。
【方名】加減風靈湯。
【組成】海風藤15克,威靈仙9克,吊子風12克,苡仁15克,防風12克,豹皮樟9克,布渣葉15克,山楂肉12克,淮山藥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江世英方。
中藥處方(三)
【辨證】風寒溼侵襲,流注經絡,氣血執行失暢。
【治法】活血祛風,散寒除溼。
【方名】三痺湯。
【組成】防風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當歸12克,制川草烏各4.5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保朝方。
中藥處方(四)
【辨證】寒溼之邪侵襲,流注經絡,氣血執行不暢。
【治法】祛風行溼,清化鬱熱。
【方名】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
【組成】桂枝9克,麻黃9克,防風9克,附片9克,白朮15克,蒼朮15克,甘草15克,生薑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黃柏30克,薏米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唐祖宣方